解放战争-第二十一章 鲁西南战役,战略进攻的序幕
刘邓大军南渡黄河以后,进入了鲁西南一带,自此拉开了战略进攻的序幕。
南渡黄河比预想的顺利很多,国民党军在黄河的临濮集至张秋镇一段的防御几乎形同虚设,因为此时的蒋介石根本来不及判明刘邓主力南渡黄河的真实意图是什么。
他们有过两种猜想,其一是共军走投无路的绝望逃窜;其二是共军为了克服自己在解放区内的生存危机而进行的攻城掠地。但是,此时国军内部还没有一个人预料到,这其实是一次带有强烈的战略意图的军事行动,而刘邓大军也没有想到,他们即将开启的千里跃进会遭遇的危险和困难远比预料中多得多。
7月4日晚,刘邓大军全部渡过黄河,这支由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组成的部队,包括四个纵队和一个独立旅,共12万3千人,分别是:第1纵队,司令员杨勇;第2纵队,司令员陈再道;第3纵队,司令员陈锡联;第6纵队,司令员王近山;还有独立1旅,旅长蔡爱卿。
南渡黄河的刘邓大军进入了鲁西南一带,这意味着与驻守在这一带的国军的战斗已然无可避免。他们决定先发制人,打国军一个措手不及,在鲁西南一带歼灭一部分国军,站稳脚跟以后,再进行跃进大别山的计划。
鲁西南战役就这样开启了。
晋冀鲁豫野战军朝着郓城、定陶、曹县发起了猛烈的攻击。一开始,刘伯承并不寄希望于能够攻下这几座城市,尤其是郓城。郓城城防工事坚固,砖质城墙高七米以上,四座城门都建有碉堡群,火力配备也非常完备,国民党一个整编师第55师驻扎在此地,短时间内并不容易攻下。而且,在蒋介石知道了晋冀鲁豫野战军南渡黄河进入鲁西南以后,便立刻从豫北调来了两个整编师,又从皖西北、豫皖苏等地调来三个旅,连同鲁西南地区的整编70师,组成了东西两路大军,形成一个钳形攻势增援而来。
老蒋的意图是再明显不过了,只要郓城和定陶的国军坚持死守,那么待刘邓军久攻不下之时,东西两路大军就可以以钳形攻势围上来,迫使刘邓与其决战。
国军这一招真是屡试屡败,屡败又屡试。
刘伯承也看穿了老蒋的计划,所以决定一边攻击郓城、定陶等地,一边组织打援计划,如果久攻不下,那么就立刻转变打法,把攻城计划转变成围城打援,在运动中创造战机,打击前来援助的东西两路援军。
只可惜,固守郓城和定陶的国军太不争气,郓城、定陶,以及曹县很快就被晋冀鲁豫野战军攻下。
郓城和定陶一旦失守,攻守之势立刻发生改变,老蒋原先设想的城内固守,城外援军以钳形攻势进行夹击的计划立刻宣告失败。前来援助的援军和鲁西南地区的国军只得先收缩战线,再另谋他算。
然而,晋冀鲁豫野战军连续攻下郓城、定陶、曹县等城市,在国军来看,这就完全地坐实了此前国军的猜想,他们认为共军果然是因为生存危机,所以跑来攻城掠地,抢地盘来了。对于攻占城市,占领要塞几乎有着迷一般偏执的国军将领,此时更加坐实了自己的猜想。
于是这一战区的国军司令官王敬久立刻作出判断:共军下一步不是西取菏泽,就是东取济宁,总之一定是以攻占附近的大城市为目标的。对对手的作战意图判断失误是极其危险的,王敬久的这个判断,将亲自把驻守这里的国军整编70师,以及此前来援助的整编32师和整编66师统统带进全军覆灭的境地。
因为这个愚蠢的判断,所以王敬久将整编70师、整编32师,整编66师分别部署在了菏泽和济宁之间的长约50公里的战线上,70师驻六营集,32师驻独山集,66师驻羊山集。三个地方刚好连成一线,将济宁和菏泽之间分割开来。
王敬久觉得自己真是个天才,因为这样部署下去,不管是共军攻击济宁,还是攻击菏泽,三路大军都可以迅速靠拢过去。只可惜他错了,大错特错,他把部队分布在一条线上的三个据点,摆成了一个一字长蛇阵,这种部署一旦遭遇拦腰截断,分割包围,立时就有全军覆没的危险。
而解放军作战,又恰恰最是擅长分割包围,在运动中歼灭敌人。刘伯承当然不会错过这样的机会。
7月12日,国军兵团司令王敬久正在庆祝自己在老家金乡刚刚修建的大豪宅落成,就在他大宴宾客之时,突然传来报告,晋冀鲁豫野战军出现在了整编70师的驻地六营集附近,这显然是要将整编70师分割包围,聚而歼之。
此时王敬久才恍然大悟,共军即没有攻击济宁,也没有攻击菏泽,而是朝着消灭他的有生力量来了。他当即发出命令:不管刘邓部是不是要分割他们,都以最快的速度将三个整编师靠拢,以防止被各个击破。
只可惜已经晚了,当整编70师开始朝着整编32师靠拢的时候,发觉已经受到阻击。这个时候,我们的王司令员又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原来,六营集、独山集、羊山集这三个地方,除了羊山集的地形依山环水,易守难攻之外,其余两个地方部队驻扎的地形都十分狭窄,即使拥有装备优势也难以展开,极其容易被包围歼灭。此时最好的方案必然是要求整编70师和整编32师全部突围,尽可能朝着羊山集聚拢,依靠地形优势来挡住共军的进攻。
只可惜此时的王敬久完全捕捉不到刘邓的意图到底是什么,也不知道前来包围分割的晋冀鲁豫野战军到底有多少。当他听闻70师移动受阻以后,竟然本能愚蠢的令整编32师,朝着与羊山集相反的方向去增援70师,这样一来,就等于把整编32师也一并送入晋冀鲁豫野战军的包围圈里。
果然,因为我军一纵兵力不足,结果真的让整编32师突围出去了,如果这个师跑去羊山集,那么后来的战役就非常麻烦了。只可惜王敬久给32师的命令是去六营集与70师靠拢,这么一来不但离羊山集的军队更远了,而且跑到了一个更容易被歼灭的地方,这就注定了整编70师与整编32师的覆灭。
六营集是一个仅有两百多户人家的小村子,房屋多为土筑,地形狭窄、工事不坚,重武器又不好展开。时值酷暑,两个整编师几万人挤在一个狭窄的村子里,仗还没打自己就先乱了起来。晋冀鲁豫野战军的围攻已经开始了,六营集的北、西、南三个方向都受到了野战军的猛烈攻击。这个时候,王敬久才反应过来,当初应该下令全军都朝着羊山集突围才是上策,只可惜已经没有机会了。
当这两个整编师被围以后,他们发现除了北、西、南三个方向遭受攻击十分猛烈,东面的战斗似乎薄弱得多,于是当即判断,东面一定是共军的薄弱环节。于是慌乱中下令,全军朝着东面突围。但是要不了多久,他们就后悔了,原来东面恰恰是晋冀鲁豫野战军故意留出来的缺口,因为地形狭窄,双方都不好展开。于是我野战军故意把东面留出来,这样地形较为开阔,方便展开,野战军提前布置好了口袋阵,等国军全部涌到东面以后,四面八方的晋冀鲁豫野战军立刻如潮水般涌来。7月15日这天,整编70师和整编32师终于迎来了最后覆灭的时刻,除整编32师师长带领少数人借助开阔的地形突围出去,其余包括整编70师师长陈颐鼎,副师长罗哲东,32师139旅旅长唐化南等等在内,统统被俘虏。此战,消灭国军3500多人,俘虏了1万5千多人,打了一个很大的歼灭战。
但是攻打羊山集的战斗就不那么顺利了。
7月还是雨季连绵的时节,羊山集下有一个上千人的大村子,村庄四周在日伪占领时期修建了很深的壕沟,连日的大雨使壕沟里面灌满了水,一不小心就踩进了水坑。借助羊山集的山势,又有壕沟水坑阻挡,这本就给攻击增加了极大的难度。而驻守在羊山集的国军整编66师,又是一支老牌的国军嫡系部队,不仅老兵多,作战顽强,火力强劲,而且其师长宋瑞珂是一位极其勇猛的悍将。
7月15日,就是六营集的国军被彻底歼灭那天,晋冀鲁豫野战军2纵和3纵开始了对羊山集的攻击。部队很快就出现了巨大的伤亡,于是原先负责打阻击的6纵16旅也被紧急调来加入围攻羊山集的战斗,但是战斗依然进展的十分不顺,天上就像被炮火打漏了一样,大雨连下数日未停,整个羊山集一片泥泞,日伪时期留下来的战壕里灌满了雨水,水几乎已经齐胸高了,如果是个子矮的官兵,几乎只能勉强露出脑袋来,伤员也很难在这样的雨水深坑中被转运,战斗进行的异常惨烈。其中一个连打到最后,只活下来一个机枪班长和四名战士。
战斗已经连续打了4天,这个时候蒋介石才如梦初醒,此次窜入鲁西南的刘邓军队,绝不仅仅只是一部,而是几乎集中了全部的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而且,他已经察觉出来,刘邓的这次行军,也绝不是普通的流窜,甚至不是单纯的攻城掠地,尽管此时老蒋还无法判明刘邓大军的真正目的到底是什么。
蒋介石决定亲自出马了,作为名副其实的微操大师,他此刻再也无法容忍手下将领的愚蠢和怯懦,7月19日这天,蒋乘专机飞到了开封。当他知晓聚集在鲁西南的刘邓大军有足足十几万人之多的时候,他的第一反应是兴奋,因为他知道,此时双方战事正进入焦灼阶段,只要他立马从其他地方调大军过来增援羊山集,抓住刘邓大军对羊山集久攻不下的机会,就有可能创造出一个歼灭共军十万多人的军事奇迹。
双方战争一年多来,国军屡屡被重创,共军方面更是公开宣称就是要歼灭国军的有生力量。老蒋肚子里早就窝了一把火,这次他决定亲自出马,亲自调动部队,誓要将以往的屈辱一次洗净,也创造出一个大规模歼灭共军的优秀战例。
到达开封的蒋介石立刻部署了三件事:
第一,致电羊山集的宋瑞珂,恩威并用,告知其各路援军就在路上了,令他一定要坚守到援军到来的那一刻。
第二,迅速派出鲁西南一带距离羊山集最近的整编58师和199旅火速增援羊山集。
第三,这是一个重手笔,为了保障能全歼刘邓大军,蒋介石分别从西安和潼关调一个整编师和一个骑兵旅,从洛阳调一个青年师,从豫北调一个整编师,从鲁中急调整整4个整编师,最后甚至还从大后方武汉又加调了82旅急速增援,增援部队由第四兵团司令王仲廉指挥,这一下子调集了将近20万国军前来围堵。
蒋自己亲自出马,岂容得半点疏忽?他是决心要在这最后关头,给予刘邓大军致命一击了。
离羊山集最近的199旅最先到达,这意味着199旅也最倒霉。因为此时蒋从其他各地调来的增援大部队又还没到,自己这一个旅的兵力如果提前打进去,那完全就是给共军塞牙缝的。而尾随在199旅屁股后面的是整编58师,这一下子199旅的处境就更尴尬了,进那就是“羊入虎口”,退后边又有一个督战的,老蒋下了死命令,不按时到达就军法从事。
199旅的旅长王仕翘顿时万念俱灰,悲愤的喊道:“还是让我自杀吧。”
他当然没有自杀,而是硬着头皮往羊山集赶,晋冀鲁豫野战军发现以后,故意在万福河留了一个缺口放他和部队进来。等到他发现自己已经被切断后路,想撤退也已经晚了。没过一会儿功夫,199旅被全歼,王旅长被俘虏了。
而跟在199旅屁股后面的整编58师,一看形势不妙,哪里还敢独自前进?竟然灰溜溜的退回金乡去了。
但是很快,真正的危险就要来了,蒋介石调集前来增援的第四兵团王仲廉部,于7月22日已经在曹县一带集结完毕,而曹县距离羊山集不过100多公里。晋冀鲁豫野战军围攻羊山集的战斗此时已经连续进行了7天,当初华野在孟良崮一战的时候,为了防止被反包围,集中全军一共三天的时间把74师歼灭,如果再晚几天,后果是不堪设想的。
而此时,虽然围攻羊山集已经7天,但是问题的严重性在于还没有看到敌人有马上覆灭的迹象。而增援部队已经只有一百多公里了,如果增援的敌人全速前进,3到5天的时间就可以赶到,对于刘邓来说,时间已经非常紧迫。从截获的情报来看,王仲廉告诉宋瑞珂,再有5天他的部队就能赶到。
7月23这天,毛泽东给刘邓发来电报,电报的指示是:“刘邓对羊山集、济宁两点之敌,判断却有迅速攻歼把握则攻歼之。否则,立即集中全军休整十天左右……下决心不要后方,以半个月行程,直出大别山,占领大别山为中心的数十县,建立根据地,吸引敌人向我打运动战。”
这个电报有两个含义,一方面如果羊山集再拖下去,则刘邓会面临极大风险;其二,刘邓大军直出大别山的任务此时已经颇为紧要。
除此之外,在这个电报中,毛泽东还提出了一个预想:令华东野战军组织两个纵队,经过一段时间(一个半月至两个月)的准备,相机渡过长江,直接打到蒋介石的后方。
这个渡江的设想后来引发了解放战争史上的一个重要事件,这个事件直接改变了整个解放战争的进程。此事我们后面再讲。
接到电报的刘伯承亲自到了羊山集前沿,没有人知道为什么他有足够的信心在王仲廉主力援军到来之前拿下羊山集,但是事实就是刘伯承决心一定要拿下羊山集,彻底歼灭固守在这的整编66师。
时间又过去了4天,7月27日这天,原本王仲廉部应该要到了,可是神奇的是王仲廉部就是没来。后来才得知原来这位司令官竟然在定陶的冉堌集莫名徘徊了数日,整天派一个团出去打探虚实,但就是不肯再前进。同样也没有人知道刘伯承是不是得知了这一信息,所以才敢把战争拖到了27号,但是就在这一天,刘邓大军对羊山集最后的总攻发起了,宋瑞珂陷入了绝望的境地,他知道援军根本不可能到了。
整整一个晚上,双方激烈交战,羊山集的整编66师进行了最后的挣扎,晋冀鲁豫野战军集中火力猛烈轰炸,连续40分钟的轰炸使得羊山集几乎变成了一片火海,在炮火掩护下,国民党正面防线终于被突破,连日来巨大的伤亡令二纵的官兵一心要抓到宋瑞珂。战斗又持续一整天,28日下午,固守羊山集的整编66师弹尽援绝,再也无力打下去了。
宋瑞珂被俘虏以后说道:“如果不是抱着固守待援的心理,早就不打了,可是援兵呢?一纸空文。”
其实,蒋介石从各地调来的援军,全部加在一起近20万人马,尤其是其中主力王仲廉部,既距离羊山集较近可以赶得及增援,兵力又足够对抗刘邓大军,结果大家互相观望,互相打探,迟滞不前,生怕自己的队伍冲在最前面被消灭。如王仲廉部与整编58师均于22日后急速前进,奋力增援,则27日必可到达战场,如此局面必然逆转,何愁不能创造出蒋介石所预想的“军事奇迹”?
只可惜军阀性质的队伍,军队几乎等同于各将领的私有财产,军官的升迁荣辱,前程愿景无一不与自己所掌握的军队有关,于是人人怕冲在前面,怕损失了自己,便宜了友军。如此一来,一旦遭遇战事,将领们或踌躇不前,或消极观望。偶尔出现几个不顾一切增援的将领,却又往往因为孤军增援,而遭遇我军主力一部,或地方武装和游击部队的顽强阻击而被迟滞甚至消灭。蒋介石为了严格督促各级将领,防止他们划水摸鱼,于是又不得不时常化身微操大师,只可惜这样一来,他的命令又常常出现与战场实际不符的情形。所以我们常常会看到,很多明明可以打赢的仗,最后就是莫名其妙的打输了,而反观解放军一边,很多明明看上去要输的仗,最后却莫名其妙的打赢了。这里面当然跟指挥官有很大的关系,但是根本上说,军队性质才是真正的本质。此时,我们回忆起毛泽东当初在古田会议的时候,极力纠正军队性质上的偏差,确定人民军队不可撼动的基本原则的时候,就能感知到那是怎样一种前瞻和伟大了。
鲁西南战役结束了,此战被称为战略进攻的序幕,从此时开始,围绕着整个中原而展开的战略进攻正式开始了。
而从此前毛泽东发来的电文其实已经可以看出,刘邓直出大别山的任务此时已颇为紧要。原本攻克羊山集以后,刘邓鉴于部队连续作战,消耗甚大,所以致电军委,提出先机动两个月左右,借以积累南下的物资和经费,之后再直下大别山。
但是,就在羊山集被攻克的第二天,也就是7月29号,毛泽东给刘邓、陈粟、陈谢等几个野战军核心领导人发去了一封绝密电报,电报内容令刘邓十分震动,因为这封电报被无数的人作过无数的解读,所以电报虽较长,我们这里也不作省略,全文刊载过来:
(一)“在山东敌不西进及刘、邓所告各种情况下,刘邓全军休整半个月后,仍照刘、邓原来计划,第一步依托豫皖苏,保持后方接济,争取大量歼敌,两个月后看情况,或有依托地逐步向南发展,或直出大别山”。
(二)“陈谢集团照原计划于八月出潼、洛,切断陇海,调动胡军一部增援,相机歼灭之,以配合陕北之作战。”
“现陕北情况甚为困难(已面告陈赓),如陈、谢及刘、邓不能在两个月内以自己有效行动调动胡军一部,协助陕北打开局面,致陕北不能支持,则两个月后胡军主力可能东调,你们困难亦将增加。”
(三)“两个月内山东全军仍在内线作战,两个月后准备以叶纵再加他部取道皖西或苏中,相机出闽浙赣,两个月内派干部或小支队先去。”
电文本身不复杂,但是后来的人解读版本千奇百怪,使得它变得复杂了。
其实,早在内战爆发之初,毛泽东就已经有了将来在外线作战,尤其是扼制中原,在中原形成一个战略进攻局面的构想。但是那个时候这个构想是不可能实现的,因为双方力量差异太大,如果不依托解放区的人力物力资源来支撑战争的话,是很难取得有效的胜利的。而且如果一开始就选择打出去,对于刚刚内战之初那个时候来说,这在政治上是非常被动的。
后来随着内线作战近一年的时间,这个时候情况发生了变化。一方面国民党的军队下降了,另一方面国民党统治区内部的人民反抗越来越激烈;同时解放军这边呢?军队数量和质量都在提升,一年的时间不仅歼灭了敌军100多万军队,而且缴获了大量国军装备,鸟枪换炮,解放军数量也有了较大的增长,但是,解放区的面积却极大地缩小了,面临着难以持续下去的生存危机。
两军力量的转变,国统区人民的对蒋的反抗,以及解放区的客观生存危机,使得不管是主观上有这个实力,还是客观上的形势要求,都不得不促使毛泽东战略进攻的计划必须尽快提上日程来了。
于是有了三军挺进,经略中原的战略计划。这个计划最早出来的时候,并没有特别指令哪一支部队进大别山,哪一支部队进伏牛山,甚至没有说过一定要出大别山。但是随着形势的发展,尤其蒋介石重点进攻以后,客观上解放区的生存危机的加重,就使得从战略防御到战略进攻不能再拖下去了,而是要尽快的实施战略转变。这个时候,可以执行出大别山任务的,无非就是陈粟、陈谢、刘邓三支队伍,但是陈粟所在的山东战场本来就是被重点进攻的对象,所以根本无法很快脱身出来,而陈谢部本身兵力较刘邓部就弱很多,后来的折损也证明陈谢部担任这个任务是困难的,而且此时陈谢部正在胡宗南的侧后起牵制的作用,贸然调走也是危险的。所以自然而然地,这个任务就落到了刘邓的身上。
好了,回到那封电报身上,为什么会有各种解读?
首先,认为是那封电报才促成了刘邓直出大别山,这显然是荒谬的,出大别山的计划在前,电报在后,所以电报不是根本原因。
但是电报对刘邓出大别山的速度和时间是起到了加速作用的。刘邓在鲁西南战役之后,原本计划机动两个月,毛泽东在电报第一条也同意了刘邓机动两个月的想法,甚至没有直接要求他们出大别山,而是提出可向南发展,或直出大别山。这是出于尊重刘邓的意见,因为他们是前线指挥员,最清楚军队实际情况。但是,随后电报中提到了“陕北甚为困难”,需要陈谢部、刘邓部调动敌人,协助陕北打开局面,再联想到几天前那封电报,让刘邓下决心不要后方,直出大别山的提议,其中含义不言而喻。于是,这直接促成了刘邓决定提前结束休整,然后直接挺进大别山决定。
但是历史复杂就复杂在这个地方,刘邓直出大别山所背负的任务主要是完成战略防御到战略进攻的转变,使得中原战场由被动转向主动。他们的行动可以调动一部分敌人,打乱敌人的部署,但是在当时对调动胡宗南的部队,解决陕北困难的作用却是十分有限的,因为追剿他们还用不着调胡宗南的部队下场,真正可以解决陕北即时性危机的是陈谢部,随后陈谢挺进豫西,威胁西安,才真正打乱了胡宗南的后方。
但是完全不能由此否定千里挺进的意义,因为千里挺进从一开始就不是一个单独的行动,而是和陈谢部,陈粟部的行动看作一盘棋的。刘邓刚进鲁西南就调动了敌人近20万兵力,其中就有西安、潼关、洛阳的部队,虽然这部分较少,但是从鲁中却是直接调来了4个整编师,这对缓解山东的压力是有很大帮助的,对陈谢部进入豫西同样是有帮助的。
而后,当大军围上刘邓以后,又反过来需要陈谢部和陈粟部协同作战,来帮助刘邓部摆脱危险,从而直插大别山。所以大家可以看到,这三路军队从一开始,就是一整盘棋,而不是刘邓单独下一盘。
也就是说,刘邓挺进大别山,与陈谢进入豫西完成战略转化,以及陈粟进入豫皖苏完成战略转化都是绑定在一起的,最终实现把战争引向国民党区域,同时又完成整个中原的战略进攻的布局,这三路军队的协同是密不可分的。不能因为其中一路,即刘邓路因为进军太远,损失惨重,最后甚至退出了大别山,就否定它在完成战略转变中的意义。
事实上,完成这个战略转变是非常困难的,为什么呢?因为它不是敌我力量发生了根本转变以后再来完成的任务,而是在敌我力量仍然还悬殊,我军还处于弱势,在解放区越缩越小的客观情况的促使下要求提前完成的战略转变,这就意味着不仅这个转变是困难的,而且牺牲必然是巨大的。
所以大家就能明白,为什么毛泽东在上面的那个电报中,强调完陕北甚为困难以后,在第三条里,又一次提出了让华野派纵队过长江,出闽浙赣的想法。这一切都是为了完成由战略防御向战略进攻转化,把战争引向国民党区域的目标去的。当然后来的历史证明,刘邓以巨大的牺牲促进了这个任务的转化,形势的发展已经不需要南渡长江了,而是在中原就可以打大型的歼灭战,这为后来豫东战役和淮海战役埋下了伏笔。
所以,千里挺进的任务,从一开始就不能当做一个战术行动去看,不然怎么看都不对。那么,刘邓大军到底是如何跃进大别山的?进入大别山以后又会遭遇怎样的困境?他们又是如何与另外两支部队,即陈谢部队和陈粟部队之间协同作战,最终完成这个战略转化的呢?这些疑问,我们后面的文章将会一一作出解答。
「 支持乌有之乡!」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注:本网站部分配图来自网络,侵删
扫描下方二维码,订阅乌有之乡网刊微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