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南街村的悖论:当公社变成公司,理想如何延续?

子珩墨 2025-10-14 来源:子墨听风公众号

每个到访者都会感叹:“这里像是另一个时代的幸存者。”有一天,也许南街村会彻底公司化,也许它会继续坚守,但无论如何,它的名字已经刻进了中国当代的社会史。

引论:一座红色村庄的“奇迹”与孤独

在这个商品充斥的时代,还有一座村庄坚持“集体生活”,坚持唱红歌、挂领袖像、发福利、吃食堂。那就是——南街村。

很多人第一次听到它,都会惊讶地问一句:“现在还有这种地方?”

是的,它还在。

只是,当你走进村口,看到那整洁的厂区、规整的红旗大道、还有写着“共同富裕”的标语时,你会发现,南街村早已不是八十年代那种“人民公社”的模样。它活着,但不再是原来的样子。

它像一座在市场经济浪潮中拼命踮起脚尖的理想主义岛屿,一边呼喊“集体主义万岁”,一边又不得不靠商品生产维持运转。

这,就是南街村的悖论。

制度层面:从“公社”到“公司”的转化

南街村表面上仍然是一个村,但实质上它的运转逻辑更像一个集团公司。

最核心的组织结构是“村党委—集团公司—村民”三级体系。党委是灵魂,集团是机器,村民是齿轮。

在计划经济时代,这种模式可能近似于公社,但进入九十年代后,它逐渐公司化。

公司化意味着什么?意味着要讲“成本”“竞争”“效益”,意味着你得像企业那样在市场上拼杀,而不是单靠政治动员。

可问题是,一旦公司化,就意味着内部出现分化的可能。

谁更能干,谁掌握资源,就会在无形中获得更大的影响力;

谁业绩差,就可能被边缘化;

绩效考核、岗位工资这些制度化的指标,逐步取代了那种“人人平等”的公社逻辑。

所以今天的南街村,它的制度外壳仍是红色的,但内部已经被“现代管理”填充。

它像是穿着红军制服的企业家,面带理想的笑容,却在和市场搏命。

经济层面:市场夹缝中的集体经济生存术

要理解南街村的变化,就得看它的经济现实。

在九十年代,南街村靠着集体办工业闯出一片天——面粉厂、饮料厂、调味品、日化产品,一度是“中原首富村”。那时候,全国媒体都在报道“红色南街”“共同富裕的典范”。

可进入21世纪后,市场竞争加剧,资本垄断迅速形成,南街村的集体企业慢慢被市场边缘化。

为什么?因为它不是以资本利润最大化为核心的组织。

它要养活全村人,要发福利,要修公园,要保就业。

而那些民营资本早就轻装上阵,能砍成本、压工资、减员增效。

南街村不能。

于是,它在市场中显得笨拙、迟缓、疲惫。

为了活下去,它不得不“学资本主义的样子”——

搞绩效制、引入经理人制度、签订单、扩外贸、做品牌……

这些手段的确让它延续了生命,但也让它一步步失去了最初那种“纯粹的集体性”。

南街村的悖论就藏在这里:

为了让“公有制活下去”,它不得不靠“私有制的逻辑”活下去。

这就像一个信仰者,为了让信仰继续存在,不得不穿上现实的外衣。

理想因此得以延续,但也被稀释。

精神层面:理想的遗产与现实的疲惫

在南街村,红旗还在飘,红歌还在唱,领袖像依旧高高挂起。

每个到访者都会感叹:“这里像是另一个时代的幸存者。”

是的,它在精神上仍然“红得耀眼”。

可是,当你和村里的年轻人聊上几句,就会听到另一种声音:

他们有的想去外地打工,有的想开网店,有的想离开。

他们说:“我们尊重老一辈,但现在生活节奏不一样了。”

这不是背叛,而是时代的自然演化。

老一辈的“理想主义”是血液里的信仰,他们经历过物质匮乏、共同劳动、无私奉献;

而年轻一代在更宽松的社会中长大,他们更重视个体选择、生活品质和自由空间。

所以今天的南街村,更多是一种象征性存在——

它代表着一种怀旧的信仰,一种未竟的理想,一种被市场时代淹没的集体主义精神。

它在物质层面或许早已退守,但在精神层面仍竖着一面旗帜,对外界在喊:

“我们还在,我们没有倒。”

历史意义:理想的灯塔,还是历史的遗迹?

很多人喜欢用“样本”来形容南街村,说它是“社会主义的样本”。

其实,它更像一面镜子。

它照出了理想与现实之间的鸿沟,也照出了市场经济对集体主义的消解。

南街村的存在告诉我们:

在市场化浪潮里,坚持公有制是可能的,但代价巨大;

理想可以延续,但形式必须调整;

集体主义要活下去,就不能只靠“怀旧”,必须找到新的生产逻辑与精神动力。

换句话说,南街村之所以重要,不在于它是否“成功”,而在于它提醒我们一个问题:

当资本主义成为空气般的存在时,集体主义还能以何种方式呼吸?

今天的南街村,就是在回答这个问题。

它活着,不是因为它完美,而是因为它执着。

它的每一次调整、每一次妥协,其实都是一种艰难的抵抗。

它用自己的方式证明:

理想不会死,只是换了一种更卑微、更隐忍的活法。

尾声:理想的延续,不在形式,在人心

南街村不是神话,它也不是失败。

它是一种“活着的理想”——虽然被现实磨平棱角,但仍然在发出微光。

在这片土地上,公有制不是口号,而是一种生活方式的记忆。

它或许不再纯粹,但它提醒人们:

哪怕在市场最汹涌的时代,也曾有人尝试让“人人平等、共同富裕”不仅停留在口头上。

有一天,也许南街村会彻底公司化,也许它会继续坚守,但无论如何,它的名字已经刻进了中国当代的社会史。

那是理想的墓志铭,也是信仰的火种。

当公社变成公司,理想未必死去。

它只是换了一种方式,在人们心里继续生长。

查看全部

「 支持乌有之乡!」

乌有之乡 WYZXWK.COM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注:本网站部分配图来自网络,侵删

扫描下方二维码,订阅乌有之乡网刊微信

官方微信订阅号

相关文章

《求是》(2025年19期):习近平: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和发展是人心所向、大势所趋、历史必然。

历史的唯一“擎天柱”:一个没有毛泽东的中国将会怎样?

社会主义、修正主义与资本主义:基于马列毛经典理论的本质辨析与道路选择

好物推荐

最新推荐

《求是》(2025年19期):习近平: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和发展是人心所向、大势所趋、历史必然。

历史的唯一“擎天柱”:一个没有毛泽东的中国将会怎样?

郝贵生 | 要害、核心是修正马克思主义“资本”理论

两日热点

打着马克思主义旗号篡改、歪曲社会主义制度 否认阶级斗争成果

为什么年轻人宁愿待业也不找工作了?

郭松民 | 叛徒最凶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