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着马克思主义旗号篡改、歪曲社会主义制度 否认阶级斗争成果
回归阶级分析,评价社会主义制度的真伪、成就与不足,避免被歪曲修正或片面叙事所误导。
马克思主义作为揭示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理论,其核心要义在于通过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与社会公平正义。
然而,有一种打着马克思主义旗号、实则篡改历史逻辑、歪曲社会主义制度本质、否认阶级斗争历史成果的错误思潮需要辨别。
这种思潮以历史虚无主义为伪装,通过解构历史事实、混淆理论边界、否定制度合理性,试图动摇社会主义的理论根基。本文将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出发,系统批判这种错误思潮的实质与危害。
一、历史虚无主义的政治本质:否定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方法
历史虚无主义的核心特征在于通过“重构历史叙事”实现“否定现实制度”。其典型表现包括:
1. 否定阶级存在的客观性:将阶级视为“过时的概念”,主张用“阶层分析”取代阶级分析,试图模糊社会矛盾的本质。这种观点违背了马克思主义关于“阶级是经济地位决定的群体”的基本定义。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对立是生产资料私有制的必然产物,否定阶级存在等于否定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2. 歪曲阶级斗争的历史逻辑:宣称阶级斗争是“人为制造的冲突”,将无产阶级革命说成是“少数人的暴动”。这种论调忽视了阶级斗争的客观性——当资产阶级通过占有生产资料剥削无产阶级的剩余价值时,阶级对抗就成为不可调和的矛盾。马克思主义强调,阶级斗争是推动历史发展的直接动力,否定这一点就是否定社会变革的合理性。
3. 解构社会主义制度的合法性:通过片面强调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局部失误,将整个制度描绘成“失败的实验”。这种手法违背了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社会制度评价标准”的原则——评价一种制度是否进步,应看其是否比旧制度更有利于生产力发展、更有利于人的解放。社会主义制度通过消灭剥削、实现共同富裕,从根本上改变了人类社会的发展方向。
从马克思主义立场看,历史虚无主义的实质是唯心史观在当代的变种。
它否认社会存在的决定性作用,将历史发展归结为偶然因素的叠加,其政治目的在于动摇无产阶级政权的理论基础,为资本主义复辟制造舆论。
正如《共产党宣言》所指出的:“共产党人可以把自己的理论概括为一句话:消灭私有制。”历史虚无主义恰恰试图通过否定阶级斗争,维护私有制的永恒性。
二、阶级斗争理论的实践逻辑:马克思主义的原创性贡献
马克思主义在阶级斗争理论中的原创性贡献,集中体现为将阶级分析方法与革命实践相结合。其核心要点包括:
1. 阶级斗争的客观性:马克思主义认为,阶级不是人为划分的标签,而是由生产资料占有关系决定的社会群体。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资产阶级通过占有生产资料剥削无产阶级的剩余价值,这种剥削关系必然引发阶级对抗。否定阶级斗争的客观性,就是否定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2. 阶级斗争的阶段性:马克思主义区分了不同历史阶段的阶级斗争形式。在资本主义社会,阶级斗争表现为经济领域的剥削与反抗、政治领域的专政与民主、意识形态领域的统治与批判。社会主义社会的阶级斗争则主要体现为防止资本主义复辟、消除剥削思想的影响。这种阶段性认识避免了将阶级斗争简单化或绝对化。
3. 阶级斗争的终极目标: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斗争理论不是为了制造对抗,而是为了消灭阶级本身。通过无产阶级革命建立社会主义制度,最终实现“自由人联合体”的共产主义社会。这一目标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对人类解放的终极关怀,与历史虚无主义制造对立、否定进步的逻辑形成鲜明对比。
历史虚无主义对阶级斗争理论的否定,主要表现为两种极端:
• 夸大化倾向:将阶级斗争扩大到所有社会领域,否定社会主义社会通过经济建设、文化发展解决矛盾的可能性;
• 虚无化倾向:否认社会主义社会存在阶级矛盾,试图通过“和谐叙事”掩盖制度内部的深层问题。这两种倾向都违背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法。
三、社会主义制度的实践逻辑:历史虚无主义的逻辑悖论
历史虚无主义对社会主义制度的否定,往往通过以下逻辑展开:
1. 以偏概全:通过放大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局部失误,否定整个制度的合理性。这种手法违背了历史评价的全面性原则——任何社会制度的发展都不可能一帆风顺,关键在于其是否比旧制度更有利于人类进步。
2. 混淆因果:将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归结为制度本身,而非生产力发展水平或外部压力。例如,某些错误思潮将经济困难简单归因于社会主义制度,却忽视了国际封锁、技术封锁等客观因素。
3. 否定进步:通过对比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表象差异,忽视两者在本质上的对立。资本主义以私有制为基础,追求利润最大化;社会主义以公有制为主体,追求共同富裕。历史虚无主义试图模糊这种本质区别,为资本主义辩护。
从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来看,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体现在其动态调整能力。社会主义社会通过不断改革生产关系与上层建筑,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这一过程本身就体现了制度的生命力。历史虚无主义否定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能力,实际上是否定人类改造社会的主动性。
四、理论批判的现实意义:坚守马克思主义的阶级立场
面对历史虚无主义的挑战,必须从理论上坚守马克思主义的阶级立场:
1. 坚持阶级分析方法:在社会矛盾分析中,始终以生产资料占有关系为根本标准,区分不同利益群体的本质差异。
2. 捍卫阶级斗争理论的合理性:承认社会主义社会存在阶级矛盾,但否定其非对抗性特征,通过经济、政治、文化等改良手段逐步解决矛盾本质上是修正主义、或者假社会主义。
3. 坚定真社会主义制度自信:以生产力发展、人的解放、社会公平为标准,会陷入唯生产力论的修正主义邪路,回归阶级分析,评价社会主义制度的真伪、成就与不足,避免被歪曲修正或片面叙事所误导。
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斗争理论不是教条,而是认识社会、改造社会的科学工具。历史虚无主义通过篡改、歪曲这一理论,试图为资本主义辩护,其本质是反马克思主义的。坚守马克思主义的阶级立场,就是坚守人类解放的事业,就是捍卫社会主义制度的未来。
「 支持乌有之乡!」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注:本网站部分配图来自网络,侵删
扫描下方二维码,订阅乌有之乡网刊微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