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郝贵生 | 要害、核心是修正马克思主义“资本”理论

郝贵生 2025-09-28 来源:乌有之乡

张文在这里以洋洋数万字的长文论证社会主义历史条件下“资本”存在的必然性且要大力发展、创新资本理论,绝对不是站在无产阶级和绝大多数人民群众的立场上,实际上是站在中国当今一切暴发户、暴富者的立场上,站在党内走资派、党内资产阶级、一切腐败官员的立场上,为他们掠夺、侵占绝大多数劳动者创造的物质财富的行为提供理论上的支持和辩护,是其资产阶级世界观和立足点的充分暴露和典型表现。这就是张文深刻的阶级根源。


郝贵生:要害、核心是修正马克思主义“资本”理论

作者: 郝贵生

——评张宇教授一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本理论再认识》

《中国社会科学》2025年第8期刊载了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张宇同志的一篇文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本理论再认识》(以下简称张文),文章打着创新马克思主义资本理论的旗号,实质是歪曲和篡改马克思的“资本”理论,是一篇典型的现代修正主义的文章。本文从四个方面批判其修正主义的实质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究竟是科学,还是谬误?

二、马克思的“资本”的本质特征和作用究竟是什么?

三、社会主义公有制条件下,“资本”究竟是否有存在的必然性和合理性?

四、张文究竟错在何处?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究竟是科学,还是谬误?

论说文是一个科学论证的过程。论说文的逻辑前提就是论证问题的大前提即理论依据必须是经过科学论证且被实践检验的客观真理。而张文的逻辑大前提就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这个理论确实是某大人首次提出来的,且多次写进党的重要文件中,被官方称之为“马克思主义的创新”理论。所谓张文数万字的长篇论文的第一句话就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是前无古人的伟大创举”。而问题在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个理论究竟是真理还是谬误?如果是真理,那么以此为逻辑大前提论证的问题有可能是真理,也可能是谬误。如果是谬论,那么以此为逻辑前提依据形式逻辑和辩证逻辑的理论而论证、推出的结论就一定是谬误。那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究竟是真理还是谬误呢?

这里有两个概念的结合,一个是“社会主义”,一个是“市场经济”。那么我们先来考察一下这两个概念的科学含义。

“社会主义”概念不是马克思、恩格斯的首创。马克思主义之前,空想社会主义已经存在三百余年。马克思恩格斯写作《共产党宣言》的时候,也存在形形色色的封建主义、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空想的社会主义。但所有这些社会主义的历史观都是唯心主义的,因此也都没有真正揭示“社会主义”的科学本质。马克思恩格斯这个时期是反对使用“社会主义”概念的。一直到19世纪70年代,马克思才在与共产主义同义语的意义上使用“社会主义”,并把“社会主义”看作“共产主义”的第一阶段。恩格斯70年代所写的《反杜林论》中所说的“现代社会主义”就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同义语。马克思恩格斯使用“共产主义”含义时,都是把“共产主义”看作与资本主义根本对立的意义上使用。按照唯物史观的社会基本矛盾原理,任何社会形态、社会制度的本质特征是生产关系以及生产关系基础上的上层建筑。资本主义的本质关系是资本主义私有制。共产主义经济的本质特征就是生产资料的公有制。这无论在马克思恩格斯早期著作如《德意志意识形态》《哲学的贫困》《共产党宣言》还是晚年的《资本论》《哥达纲领批判》《反杜林论》讲得清清楚楚。社会主义既然是共产主义的第一阶段,其经济的本质特征也是生产关系即生产资料的公有制。列宁、斯大林、毛泽东也一直坚持这一基本思想。当然,由于生产力发展水平及各个国家的具体国情的不同,生产资料的公有制公有化到什么程度,采取何种具体形式可以有所不同。但公有制的本质特征始终没有改变。

然而中国上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后,某位大人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毛泽东等人对社会主义本质的基本论述于不顾,说什么我们过去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始终都没有搞清楚,对社会主义的本质认识都有偏差,所以他要解放思想,拨乱反正,要阐述他的所谓“社会主义”的本质理论。这就是他那段关于“社会主义本质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著名论断。这个所谓“社会主义本质”的定义既不是马恩列斯的社会主义,也不是毛泽东的社会主义,而是他自己的“社会主义”,实际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最大背叛和偏离。因为在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看来,社会主义从来都是一种经济和政治制度,只能从生产关系和政治制度去说明社会主义的本质。固然社会主义要促进和解放生产力,但那是任务,不是本质。这位大人坚持的所谓“社会主义”,实质是单纯发展生产力的社会主义。如果按照这个定义,资本主义上升时期也确实极大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那岂不是当时的资本主义也变成了“社会主义”了吗?可就是这个极端错误的所谓“社会主义”理论主导了中国40多年的改革开放,也成为所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核心。因此,张文使用的所谓“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社会主义”,绝对不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社会主义”,而是某位大人的“社会主义”。

再一概念是“市场经济”。马克思经济学理论中没有“市场经济”这一概念,但有“商品经济”与“市场”概念。20世纪以来,西方学者为了掩盖资本主义赤裸裸的经济剥削现象,把世界上存在的主要国家区分为“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两类国家,开始使用“市场经济”概念。其实,“市场经济”概念只是“商品经济”的延伸和另一种表述方法。资本主义社会之前,存在商品经济,但社会的本质和体制不是商品经济,因为只是一部分劳动产品拿到市场交换。所以这种经济体制的本质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资本主义的最大特点不仅把一切劳动产品全部推向市场,而且把全部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也都推向市场。所以说,资本主义的经济体制就是完完全全的商品经济,也就是市场经济。资本主义不仅把本国变为市场经济,也力图把整个世界变为市场经济。也正是这种把生产要素中的最主要要素劳动力推向市场,所以才能够使资本家无偿占有劳动者的剩余价值。所以从这个意义说,市场经济就是资本主义经济,二者是完全画等号的。而且上世纪联合国所划分的“市场经济”国家和“计划经济”国家标准就是把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划为“市场经济”体制国家,把前苏联、中国等社会主义国家划分为“计划经济”体制国家。

正是从“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的科学含义讲,“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完全是两个根本

对立的概念和社会现象。把二者结合起来形成一个所谓“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完全是一个张冠李戴、指鹿为马、驴唇不对马嘴的荒谬概念,而绝对不是什么“创新”理论。当然把“社会主义”歪曲为“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社会主义,这样的“社会主义”本身就不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社会主义,而是资本主义。那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概念实质就是“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无论从哪个意义上,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及其指导下的所谓“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整篇文章的逻辑大前提,去论证“资本”的创新理论一定也是荒谬的理论。

二、马克思的“资本”的本质和作用究竟是什么?

张文指出了资本理论在整个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中的理论地位。张文说,资本理论是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核心理论,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众所周知,马克思一生有两大发现,即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在《资本论》等重要的经典文献中,马克思根据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与方法论,以发展最充分最典型的资本形态即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为对象,从资本的生产过程、流通过程和资本主义生产总过程的统一中,对资本问题进行了最为详尽、透彻、全面的考察,科学揭示了资本的本质和运动规律,创立了科学的资本理论。资本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资本和剩余价值一体两面,马克思的资本理论实际上就是剩余价值学说,其重要性不言而喻。马克思指出,资本是“现代经济学的基本概念”,“资本的理论,即现代社会结构的理论”。《资本论》第1卷出版后,恩格斯曾这样评论,“资本和劳动的关系,是我们全部现代社会体系所围绕旋转的轴心,这种关系在这里第一次得到了科学的说明”。上述论述无疑是正确的。

张文紧接着阐述了什么是资本或资本的本质。文中讲了“资本”的8个特征,文中说:“(1)资本是自行增殖的价值,货币是资本最一般最纯粹的表现形式,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基本条件。(2)资本是一种生产方式,以资本和雇佣劳动的关系为基础,生产剩余价值是这个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3)资本是一种社会权力,通过与劳动力相交换获得了使用和支配他人劳动,并占有劳动者创造的劳动产品和剩余价值的权力。(4)资本是一种运动,只有在生产和流通的不断循环中才能保存价值、增殖价值。(5)资本积累的必然结果是,一极是财富在资产阶级手中的积累,另一极是贫困在雇佣劳动者手中的积累,导致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6)资本本性只有通过竞争才作为外在的必然性现实地表现出来,利润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通过竞争,利润率趋于平均化。(7)资本有多种表现形式,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和商品资本,是产业资本在运动过程中采取的三种具体形态,并逐步分化为产业资本、商业资本、生息资本、银行资本等独立的资本形式。(8)资本在其历史发展中,一方面推动了生产力的巨大发展,另一方面通过尖锐的矛盾、危机、痉挛,表现出同生产力之间日益深刻的冲突,推动社会向更高级阶段过渡,等等。”文中紧接着说:“归根结底,马克思认为,‘资本不是物,而是一定的、社会的、属于一定历史社会形态的生产关系,后者体现在一个物上,并赋予这个物以独特的社会性质’。在现实生活中,资本总是表现为一定的物,或者是货币,或者是商品,或者是生产要素等,资本不能脱离物而独立存在,就像价值不能脱离商品而独立存在一样。虽然资本表现为物具有客观必然性,但表现为物的资本只是表象,问题恰恰是要阐明资本‘概念’是怎样从货币和商品的‘概念’发展起来的。货币就是货币、商品就是商品、机器就是机器,只有在一定的生产关系下,它们才成为资本。脱离了这种生产关系,它们就不是资本了。马克思深刻揭露,资产阶级经济学的错误就在于,单纯从资本的物质方面来理解资本,把资本同资本借以存在的使用价值混为一谈,完全抛开使生产工具变为资本的经济形式,从而有意无意将资本主义剥削制度当作天然永恒的制度,充当资本主义制度的辩护士。”

笔者认为,张文从总体上概括马克思主义的资本理论基本是正确的。但有三点内容没有明确和突出强调,而是较为模糊,在某种意义上打了马虎眼,这就为他所谓“社会主义历史条件下的资本理论创新”埋下了伏笔。

一是资本存在的社会历史条件必须是资本主义特殊的私有制度。文中虽然指出,资本主义是一种生产方式或生产关系。但这种生产方式或生产关系究竟是什么样的生产关系?却没有明确指出。学过唯物史观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的人们都知道,人类社会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原始社会是生产资料公有制度。伴随生产力的发展,出现了剩余产品,导致部分劳动产品和生产资料开始掌握在少数人手中,公有制度开始为私有制度所取代。资本主义私有制度是私有制度发展的最高阶段。典型特征就是全部生产资料包括土地都归资本家所有,劳动者和生产资料的关系既不是奴隶社会那种奴隶没有任何人身自由,也不是封建社会那种劳动者拥有少数生产资料,而是彻底分离。劳动者一无所有,只能自由支配自身的劳动力,作为特殊商品出卖给资本主义。这就是资本主义私有制与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私有制的根本区别。也正是劳动者一无所有只拥有支配自身劳动力的这种特殊的私有制制度,才形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特殊的经济运行规律即剩余价值规律。不讲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的彻底分离这种私有制度最重要的条件,就根本讲不清楚资本的来源,也即剩余价值的来源,讲不清楚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显著特点。

二是资本本性是剥削和无偿占有劳动者创造的剩余价值。张文中也说:“资本是一种社会权力,通过与劳动力相交换获得了使用和支配他人劳动,并占有劳动者创造的劳动产品和剩余价值的权力。”这些观点是对的,但就没有明确指出,这就是资本主义社会作为剥削制度的典型的剥削方式。是造成整个社会贫富差距拉大,绝对贫困化、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阶级对立斗争的最重要最根本原因。大家所熟悉的马克思的话,“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一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这难道不是资本的最本质特征吗?也正是这一本质,马克思具体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阶级的根本对立和无产阶级反抗斗争的最终的经济根源。不讲清楚资本的这一最主要最根本的本质特征,如何去讲对“资本”理论的所谓创新、发展呢?

三是“资本”发展的历史和必然趋势。张文说,资本在其历史发展中,一方面推动了生产力的巨大发展,另一方面通过尖锐的矛盾、危机、痉挛,表现出同生产力之间日益深刻的冲突,推动社会向更高级阶段过渡。这些观点也是正确的。资本正如整个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一样,它的历史作用正如《共产党宣言》所指出的,资产阶级在他一百年所创造的生产力比以往历史时期的总和都要大,都要多。但这是资本主义处在上升时期的历史作用。资产阶级的历史作用,也就是资本主义的历史作用,也就是“资本”的历史作用。从社会基本矛盾原理分析,是因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实际是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所以它必然对历史起推动作用。但这种适应必然发展为不适应和阻碍作用。马克思的《资本论》绝对不是只讲“资本”的进步作用,而是通过对资本的全部运行过程和发展过程,阐述“资本”从进步转变为消极、破坏和阻碍作用。马克思的全部《资本论》是《共产党宣言》“两个必然”思想的延续和深化,最终落脚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的必然胜利。资本主义的必然灭亡也就是资本的必然灭亡。这就是“资本”的最终结局和共产主义最终胜利的客观依据。不讲清楚这一点,就根本讲不清楚整个马克思主义,特别是讲不清楚《共产党宣言》中的“消灭私有制”的共产党人和无产阶级的最终使命。

张文阐发的“资本”的8点特性本身没有错误,但更应该突出笔者这里讲的三点显著特征,特别是资本的剥削的本质特征而导致必然灭亡的本质特征。同时,马克思《资本论》的“资本”是资本主义社会特有的经济学范畴,绝不能与历史中的“资本”概念或日常生活中的作为本钱的“资本”或“资金”等同起来。张文中把资本主义之前就存在的高利贷资本、土地资本、商人资本等资本形式与资本主义社会的“资本”现象混同起来是错误的。马克思说过,资本主义之前“高利贷有资本的剥削方式,但没有资本的生产方式”(《资本论》第3卷,第676页)从这个意义上说,马克思的《资本论》就是资本主义论,资本就是资本主义,或者说资本主义就是资本。二者完全是等同观念,否定二者的等同性,就是否定马克思主义的整个《资本论》,就是否定马克思主义。

三、社会主义公有制条件下,“资本”究竟是否有存在的必然性和合理性?

张文的中心思想是“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正确认识和运用马克思资本理论,如何认识资本产生的条件、资本的一般、资本的特殊、资本的作用以及规范和引导资本健康发展等重大问题,作出与时俱进的科学回答,不断深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本理论研究,推进马克思主义资本理论的创新发展,为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指导。”(张文摘要)。问题是要论证这一中心思想,除了搞清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概念是否科学?马克思主义的“资本”概念的科学本质及作用前两个问题之外,还要搞清楚社会主义公有制条件下,究竟是否存在“资本”现象?如果存在,那就可以论证如何利用和推动其发展。但如果根本不存在,那么去论证这一问题,就绝对不是科学论证,而是替社会主义社会存在的腐败、丑陋现象的经济根源辩护之,自觉不自觉地充当社会主义事业的绊脚石。

下面笔者分析一下张文论证社会主义公有制条件下存在“资本”现象的所谓必然性究竟是什么呢?笔者发现,他的论证依据都是依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指导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而产生和形成的“资本”的必然现象。

一是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然会涌现“大量资本现象”。

张文说:“改革开放后,我国逐步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向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国有资本、集体资本、民营资本、外国资本、混合资本等各种形态的资本大量涌现、大规模发展,日益成为推动经济繁荣发展的重要力量。”问题在于,这里的逻辑大前提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如果“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已经为科学证明和实践检验证明是真理。那么这里的逻辑推理无疑是正确的,“资本”在社会公有制条件下有存在的必然性。但笔者第一部分已经明确指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根本没有经过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论证和社会主义实践的检验(近40年的改革开放实践已经证明其是错误的理论)。是一个张冠李戴、指鹿为马、驴唇不对马嘴的错误理论,那么以这种错误的理论为指导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也必然是错误的体制。所谓“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本质仍然是”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是打着“社会主义”旗号行资本主义之实。自然也就必然存在“国有资本、集体资本、民营资本、外国资本、混合资本等各种形态的资本大量涌现”。但所有这些“资本”现象绝对不是社会主义性质的“资本”,也不可能存在社会主义的所谓“资本”。而仍然是地地道道的资本主义性质的概念,如名义上是共产党员、劳动模范、人大代表、政协代表的轰动全国的许家印的“资本”究竟是社会主义性质还是资本主义性质的“资本”呢?稍微有政治常识的人不难做出正确的回答。

二是说,“社会主义社会的资本,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创造”。

张文认为,在马克思的资本理论中,社会主义社会根本不存在资本产生的条件,因为“马克思所说的资本,是资本主义社会的资本;马克思所说的社会主义,是不存在商品货币关系的社会主义。在这样的前提下,资本等同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与资本互不相容,资本范畴自然被排除在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视野之外,资本存在自然被排斥在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实践之外。”这段话是正确的。但张文马上一转,我们目前的社会主义,不是马克思主义书本上的社会主义,而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种“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显著特点就是从单一的公有制转化为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经济成分或多元化所有制主体,从计划经济体制转化为市场经济体制。所谓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实质就是近些年来中国的私有化改革方向,在农村推行小岗村的私有化改革模式,导致大批大批的农村集体经济、集体所有制解体。城市改革也是大批大批的国有企业以改制为名,纷纷私有化,当今中国社会存在的所谓民营企业实则就是私有企业。这种私有化方向的改革就必然为“资本”的存在发展大开绿灯和培植了土壤。同时,把直接关乎民生的住房、教育、医疗完全推向市场化,由此又爆发了一批又一批的类似许家印式的房地产暴发户。据有关资料,截至2025年3月底,民营企业占企业总量的92.3%;国有企业数量占比不足10%。所以这里的“资本”存在的根源完全同资本主义社会一样,那就是私有化。依据马克思的“资本”存在的条件,这难道不是资本主义的“资本”现象吗?

“资本”存在还一个重要条件就是劳动力成为商品。张文也认为,在马克思关于社会主义的论述中,“这种生产关系在本质上不是劳动力买卖关系,更不是资本雇佣劳动并占有剩余价值的剥削关系,而是一种平等互利、互助合作的新型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这种新型生产关系通过劳动力的市场配置和劳动的契约形式表现出来,从而产生了资本关系的现象形态。”因此张文认为,市场经济才导致劳动力转化为商品。没有市场经济,劳动力也就不可能转化为商品。劳动力不能成为商品,“资本”现象也就不可能存在。而这里的“市场经济”,没有丝毫的社会主义味道。作为“资本”产生的条件“劳动力转化为商品”难道不仍然是资本主义私有制条件下的产物吗?

综上所述,张文论证“社会主义历史条件下”存在“资本”现象的必然性都是依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及其形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必然产物。而所谓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本身就是一个错误的理论。其实质是拉大旗作虎皮,打着社会主义的旗号,贩卖的实质是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所以这种“资本”绝对不是科学社会历史条件下的必然现象,而仍然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必然产物。这种“资本”无论罩上多么漂亮美丽的“社会主义”外衣,他与马克思书本上的“资本”没有任何区别,它的实质仍然是剥削、压迫,仍然是“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而且这种所谓“资本”的成果不仅为大大小小的现代资本家所享用,而且为当代形形色色的党内走资派所享用,为大大小小的腐败官员所享用。近些年来,中央电视总台每年初都要播放反腐电视片,用极其之多极其血淋淋的客观事实揭露批判了腐败官员的腐败罪行,相当一部分就是官商勾结也就是权力与资本勾结的产物。2022年初中央电视总台连续4天播放了电视片《零容忍》4集。之后,笔者写了10篇观后感(各红色网站均有刊载),从大量形象和具体实例从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揭露批判了当代中国腐败现象的实质及其根源。明确指出,中国当代愈演愈烈的官员腐败现象的深层次根源就是中国当今的私有化、市场化的改革方向,其中就包含了资本主义社会特有的“资本”现象的泛滥成灾给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带来的极其严重的危害和负面作用。

马克思主义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者,从另外一种意义上,中国当代出现“资本”现象也是历史的一种必然现象,但它绝对不是进步、前进的历史必然性,而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前进性中的曲折性、暂时的倒退性、复辟的危险性的产物。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就指出,社会主义历史阶段在经济、政治、思想道德方面必然出现旧社会的种种痕迹和烙印,它一定会反作用于新生的社会主义制度。列宁十月革命后,一再强调被推翻的资产阶级以凶猛十倍百倍的力量企图恢复他们失去的天堂,小生产是经常地、每日每时地、自发地和大批地产生着资本主义和资产阶级的。社会主义就是成长着的共产主义与衰亡着的资本主义彼此斗争的时期。毛主席正是依据马克思主义的这些基本观点,以及赫鲁晓夫时代苏联复辟的大量事实和当时中国出现的腐败现象提出和阐发了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强调指出,社会主义历史阶段始终存在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道路的斗争,存在资本主义复辟的危险性,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里谁战胜谁的问题还没有根本解决。中国当今篡改科学社会主义的本质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等理论正是意识形态领域阶级斗争的重要表现,是资本主义复辟现象的重要表现,是旧社会痕迹、烙印的重要表现。在这些错误理论指导下形成的“资本”现象也同样是痕迹、烙印、资本主义复辟的重要表现。这种现象的出现,绝对不是历史发展、社会主义事业发展中的新生事物和必然现象,而是旧事物的回归和复辟、倒退的必然现象。

四、张文究竟错在何处?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张文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资本”现象做辩护绝对是错误的,它根本歪曲和修正了马克思关于“资本”的本质、条件和作用。那么为什么会做出这种错误的结论呢?

其一,典型的唯心主义思维方式

科学论文的理论上的依据必须是经过科学理论论证和实践检验的真理。张文整篇的理论依据就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个理论仅仅是出自于某位大人之口,又多次出现在官方的文件和领导人的讲话中,而且这个理论根本经不起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逻辑推敲和实践检验。于是以这个理论为全篇的逻辑起点、理论依据、事实依据。这不典型地是唯书唯上的主观唯心主义的思维方法吗?依靠这种唯心主义的思维方法,必然作出背离实事求是的错误的结论。这种思维方法也是当代中国思想理论界普遍存在的思维方法,是对马克思主义唯物主义世界观、历史观、认识论、方法论的根本背叛,也是对毛泽东思想的精髓之一实事求是思想的背叛。

其二,篡改辩证法的诡辩论

辩证法的一个极其重要内容就是共性个性的关系。毛主席曾经把共性个性、绝对相对的关系问题看作矛盾问题的精髓。张文也以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共同性与个别性角度论证社会主义存在“资本”的必然性。张文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本产生的条件与资本主义条件下资本产生的条件有相同点,也有不同点。如果看不到二者的相同点,就会否定社会主义制度下产生资本的可能性;如果看不到二者的不同点,就会将社会主义社会资本与资本主义社会资本混为一谈;只有将这两个方面结合起来,才能准确地把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本产生的条件。这个条件是什么?就是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核心是社会主义所有制。”抽象讲,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确实既有个别性也有共同性,但首先必须具体地把握他们之间的本质区别。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本质上的根本区别是生产资料归谁所有,是私有制还是公有制。社会主义是对资本主义的根本否定。辩证法的否定不是纯粹的无,否定中一定有肯定,二者之间一定有共性、相同性。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力一定要继承,资本主义的某些经济范畴如商品、货币绝对不能消灭,资本主义文化中的某些合理因素也一定要继承。这是毫无异议的。但绝对不是所有因素都一定要继承和发展。如市场经济和资本。它们本质上是资本主义私有制的产物,其完全与资本主义是等同现象和概念。笔者多次撰文指出,资本、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三个不同概念完全是等同性的。抹杀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这种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的根本区别,以所谓共性个性理论把资本主义特有的市场经济和资本现象强加于本质上是公有制的社会主义就是否认共性与个性的根本区别,以共性代替个性,难道不是典型的诡辩论吗?

再有,张文为了论证社会主义“资本”现象的合理性与必然性,又杜撰出三个个别的“资本”:一个是资本主义之前的“资本”,二是资本主义社会的“资本一般”,三是社会主义市场条件下的“资本”即张文中的“第三种含义的资本”。他认为这是一个创新范畴。这似乎是辩证法,实质是诡辩论。这三个历史时期似乎都有“资本”,但第一个“资本”现象实质是“资金”,它虽然是剥削方式,但它不是资本主义的剥削方式。社会主义历史阶段也存在“资金”,但它与《资本论》的“资本”本质上是不同的。以三个不同生产关系下的“资本”的表面含义论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本”的必然性和合理性也是一种只看表面现象,不看本质的诡辩思想。

其三,极其混乱的逻辑思维方式

任何一篇科学论文首先遵循形式逻辑的规则。而形式逻辑的首要规则是概念要准确、深刻,任何一个概念都有它的内涵和外延,内涵是概念所反映的对象的特有的含义或本质属性,外延是指概念的适用范围。论证过程中绝对不能犯偷换概念的错误。张文在全篇使用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资本”三个主要概念就犯了偷换概念的错误。一是“社会主义”概念,按照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的含义,社会主义是共产主义的第一阶段,它的经济的本质是生产资料的公有制、计划经济、按劳分配。否定这一科学含义,把它界定为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多元化的社会,就是犯了“偷换概念”的错误。二是不能把“市场”与“市场经济”概念混淆起来。“市场”就是商品流通的场所,有商品流通就一定有“市场”。但“市场经济”是一种体制,是在资本主义私有制度下,不仅把商品,而且把土地、劳动力都通过市场调节,它是一种体制、制度。商品流通奴隶社会存在、封建社会存在,社会主义社会也存在,但“市场经济”只是资本主义私有制才存在。绝对不能借口社会主义存在商品流通和市场现象,推论出“社会主义也存在市场经济”。这也是典型的偷换概念的错误。三是“资本”概念。张文中也承认,马克思主义的“资本”概念的内涵就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它的外延也就是资本主义的私有制度。但他却极力论证社会主义历史条件下的“资本”现象的必然性、合理性,且把国有企业的“国有资金”也称之为“国有资本”,其同样也是拓展“资本”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吗?这不同样也是“偷换概念”的错误吗?

其四,立足点完全是站在少数人的立场上

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学理论特别是“资本”理论具有极其强烈的阶级性。马克思、恩格斯之所以创立和深化马克思主义哲学、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极其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们彻底地站在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立场上。今天我们学习、研究和继承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学理论也一定要站在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的立场上才能真正做到。所有的宣扬、维护“资本”且大唱赞歌的学者和理论家无不是站在资产阶级少数人的立场上的。不仅亚当·斯密、李嘉图等人如此,当今无论是西方国家还是中国一些所谓学者、理论家包括所谓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无不如此。张文在这里以洋洋数万字的长文论证社会主义历史条件下“资本”存在的必然性且要大力发展、创新资本理论,绝对不是站在无产阶级和绝大多数人民群众的立场上,实际上是站在中国当今一切暴发户、暴富者的立场上,站在党内走资派、党内资产阶级、一切腐败官员的立场上,为他们掠夺、侵占绝大多数劳动者创造的物质财富的行为提供理论上的支持和辩护,是其资产阶级世界观和立足点的充分暴露和典型表现。这就是张文深刻的阶级根源。

40多年的实践已经证明了所谓“社会主义市场理论”及其“资本”现象是完全错误的。中国当今极其严重的贫富差距拉大、官员腐败、是非美丑善恶观念颠倒、金钱观念至上、私有观念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在中华大地蔓延和泛滥开来、相当多的官员、知识分子蜕变为权力和金钱至上的扭曲、片面、单向度的奴才性人格特征,其深层次的经济根源就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指导下的私有化、市场化的改革方向。而作为一流大学的人大经济学教授在中国最高级的理论刊物刊载如此错误、荒谬的反马克思主义、修正主义的这篇文章,意欲何为呢?

2025年9月27日

查看全部

「 支持乌有之乡!」

乌有之乡 WYZXWK.COM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注:本网站部分配图来自网络,侵删

扫描下方二维码,订阅乌有之乡网刊微信

官方微信订阅号

相关文章

《求是》(2025年19期):习近平: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和发展是人心所向、大势所趋、历史必然。

历史的唯一“擎天柱”:一个没有毛泽东的中国将会怎样?

社会主义、修正主义与资本主义:基于马列毛经典理论的本质辨析与道路选择

好物推荐

最新推荐

《求是》(2025年19期):习近平: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和发展是人心所向、大势所趋、历史必然。

历史的唯一“擎天柱”:一个没有毛泽东的中国将会怎样?

走进南街村(4)| 南街村搞公有制是否违背中央政策?是否违背群众意愿?是否有强制命令?

两日热点

所有权的阶级灵魂:对“国有制”与“公有制”的根本性辨析

岂容蚍蜉撼神树——驳“三七开”与“集体智慧”之流的卑劣谎言

修正主义的失败,是历史规律的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