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艾思奇:社会发展史引言 | 精选好文

艾思奇 2025-10-13 来源:子任读书公众号

读完《艾思奇讲稿选》,建议读者们再读一下武汉大学1974年编的《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上、下册)》[感兴趣的读者,可加原微信公号领取电子版]重新系统梳理一下马克思主义的知识框架,它和《艾思奇讲稿选》互为补充,是学好马哲基本原理的关键辅导资料。

艾思奇(1910年3月2日-1966年3月22日),出生于云南省腾冲县和顺乡水碓村,蒙古族,原名李生萱。中共党员,无产阶级革命家,马克思主义哲学家,教育家 ,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生前是中共中央高级党校副校长。他毕生致力于研究和宣传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

艾思奇在1966年3月去世时,年仅56岁。当时担任中央党校校长、人大副委员长的林枫,准备了悼词送毛主席审阅,毛主席亲笔加上了“中国的理论领域的忠诚战士”一语。《光明日报》曾评价:“艾思奇把毕生的心血和智慧都献给了党和人民的哲学理论事业,是人民的哲学家,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中国第一人。

艾思奇从1948年党中央在河北平山创办马列学院起,到1966年3月逝世,一直在中央党校工作。他在中央党校工作的十八年里,除了承担许多日常行政事务工作和社会活动之外,又承担了大量科学研究和教学工作,写了大量文章和著作,讲了大量哲学课。特别是从1953年马列学院哲学教研室成立,他担任主任之后,校内又陆续开办了各种学员班次,教学任务繁重,而教研室教员又少,他是教员中一位“台柱”,讲课次数也就显著增多。《艾思奇讲稿选》所搜集、编辑、整理的讲稿,就是他当时讲课的记录。

《艾思奇讲稿选》是专门为建国初期高级干部讲马列基本原理的演讲录音文字整理稿,是不公开的党校内部出版物。它主要内容是哲学方面的,就是讲党史、讲政治经济学方面的问题,也是从哲学角度来讲的。《艾思奇讲稿选》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各个原理,毛泽东哲学思想,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辅导(如《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历史唯物主义的信》、《反杜林论》、《自然辩证法》、《实践论》、《矛盾论》),辩证逻辑,自然辩证法,西洋哲学史等。艾思奇本人生前除1965年所写的三份讲学提纲外,都未审阅过。艾思奇的讲课即使是哲学方面的内容,所涉及的学科知识,古今中外,天文地理,自然社会,纵横宇宙,包罗万象,相当广泛、相当丰富。

《艾思奇讲稿选》是讲稿集,它不是按照一般马哲教材体例编写的教科书,讲稿的内容在思维上比较发散,因此在结构上显得不是很成体系。所以读完《艾思奇讲稿选》,建议读者们再读一下武汉大学1974年编的《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上、下册)》[感兴趣的读者,文章后边加微信领取电子版]重新系统梳理一下马克思主义的知识框架,它和《艾思奇讲稿选》互为补充,是学好马哲基本原理的关键辅导资料。

今日分享“艾思奇讲稿选”第十一篇,与志同道合者共勉。

社会发展史引言

艾思奇

(一九六一年十一月十六日)

*这是艾思奇按照中央高级党校教学计划为60班学习社会发展史所做的引言报告。这个报告和解放初期所作的杜会发展史讲座有不同特点,所以收入本集。这里是按速记稿整理,只做了一些文字加工。

第一次讲课

(一九六一年十一月十六日上午)

今天我给六〇班讲社会发展史引言。这个课计划学两个星期,时间很短,我们只能讲一些要点。

一、前言

学习社会发展史的目的,是为了取得一些社会科学的基本知识。学习社会科学就像学习自然科学一样也要有基本知识。自然科学的基本知识是数理化自然科学发展史,社会科学的基本知识主要是社会发展史和经济地理。

我们这门课,六〇班开始才作这个计划。本来这个课应该在学习世界史以前学习,因为我们提出这个计划比较迟了,六〇班已经开始学习世界史,再回过头来学习也不好。本来应该先学习社会发展史,再学习世界史,最后学习中国历史。因为社会发展史是历史中最一般的东西,它可以作为研究历史的基本纲领,或者可以说提供研究历史的方法论。所以,在学习历史以前学习社会发展史比较好,现在学习历史以后再学习社会发展史也好。五九班现在就不去学习了,准备以后在学习哲学历史唯物主义部分的时候再学习。

我们学习社会发展史还有一个目的,我们的基础课世界史部分着重学习近代史,古代史、中古史就不学了,学历史专业的学习,不学历史专业的就可以不学习或者自学,不一定要专门研究,主要的是时间问题。一般基础课要把近代史多学习一些,因为这和马列主义的课有密切的关系。古代史和中古史这一部分怎么办呢?就用社会发展史来代替。社会发展史这门课时间虽然短,但 是它要完成两个任务,一个任务就是掌握社会发展史这一门基本 知识,另外还要多少代替古代史和中古史的历史知识,这是我们 学习社会发展史的目的。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现在的讲法跟以前讲的社会发展史也有些不同。刚解放以后,我们都学习过社会发展史,那个时候我讲的很多。当时的目的就是要通过社会发展史向群众介绍一些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基本观点,主要是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而更重要的就是介绍劳动观点、阶级斗争观点。当时这样做是有的放矢的。全国才解放,有很多群众,很多受过资产阶级教育的知识分子,我们要对这些人宣传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是很宽广的一门科学,要想什么都宣传不可能,因此,就宣传他们最缺乏的东西,同时又是跟资产阶级思想针锋相对的东西,就是阶级观点和劳动观点。所以,那个时候讲历史唯物主义主要的就是讲这两个观点。知识分子轻视劳动者,因此我们就提出劳动创造社会,劳动创造人类。那个时候,有许多人就是不相信历史发展的动力是阶级斗争,不相信要用阶级分析的方法来看历史。我们当时讲社会发展史,主要的是讲这两个观点。当时的目的跟我们现在不同。以前我们也写了一些讲义,现在就不用了,因为不太适合现在的需要。现在的任务是讲社会发展史,实际上是讲理论,并不是介绍一些社会发展史的基本知识。当然我们现在学习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同时还要注意掌握社会发展史的知识。从前我们讲社会发展史就不会介绍恩格斯的《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这本书,这里面讲的东西很丰富,但一般的从来没有接触过马克思主义的人,让他学习这个东西很困难,当然水平比较高一点的知识分子也可以学习这个东西。我们向一般的群众作宣传是用通俗的社会发展史的书。

我们现在要学习的材料着重是这几本书:恩格斯的《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可以阅读恩格斯在《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中表达了什么思想呢?——编者注]、恩格斯的《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列宁的《论国家》、毛主席的《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第一章。还有从《苏联大百科全书》中选了几篇文章,这部分材料字数很少也很简单,不读也不太要紧,将来印出来发给大家。我们主要的是读这几本书,不要贪多。恩格斯的书要精读,把这个知识很好地掌握一下。这些书里主要的是原始公社、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材料,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东西近代史里有,所以就不必要读资本主义社会发展史和社会主义社会发展史的材料了。时间也很短,集中读这几本书就可以了,特别是恩格斯的 《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这本书是研究历史的方法论,古代史和中古史都在这里面,同时,这本书不是太容易读的,大家多花些时间仔细研读一下。

恩格斯这些著作里面,有观点、有材料,材料很丰富。从他的著作里面,我们可以学到一个马克思主义者写文章的方法,就是观点和材料结合得很密切,不讲抽象的东西。我们的教科书在理论上作了一些阐述,但是也有一个缺点,就是缺乏说服的材料,教科书的说服力不强。恩格斯的这本书说服力很强,每一个观点都有充分的材料证明。经典著作都有这样的特点,这就是观点和材料的密切结合。所以,读这些书的时候要注意两方面:一方面,要注意弄清楚他的观点。他对社会发展过程的一些基本观点,是社会发展史最基本的线索。对这些线索要掌握,这是最一般的,最普遍的东西。“莫斯科会议宣言”中讲到俄国革命最基本的道路有九条,这九条就是社会主义革命发展过程中最基本的线索,也就 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革命最基本的观点。我们读经典著作 一定要注意到他讲了一些什么基本观点。关于社会发展过程要注 意到它对社会发展的基本线索是怎么谈的,弄清楚从原始公社到 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这个基本过程是什么。另一方面,又要注 意里面丰富的材料,对这些丰富的材料不一定要死记,读三遍也 不能把这本书的每一点都记得,但是要注意这些材料是证明他的 基本观点的正确,他怎样运用这些材料,怎样掌握这些材料。这 些材料都是从大量的材料中,去粗取精地提炼出来的。

所以,材料和观点都要注意。要着重记住他的基本观点,同时也要注意一些材料,凡是材料都有特殊性,它是从具体的、典型的材料中抽出来的。基本观点是比较抽象的说理,材料就是从现实生活中提炼、选择出来的。恩格斯讲古代社会时、着重用了摩尔根的印第安人的材料,也综合了古希腊、罗马的材料,印第安人是活生生的还没有灭亡,希腊、罗马已经过去了。我们中国现在搞历史专业的人也可以找到活的材料,现在少数民族地区还有原始社会。他利用活的材料再加上一些死的,把它综合起来证明原始公社、奴隶社会的发展。希望大家读书的时候注意这个问题。

为了达到这样一个目的,我的引言怎么讲呢?我感到很为难。引言要讲详细了就是讲社会发展史,要讲十几次,两个星期的时间就不够了,同时我也没有那么多的时间来准备,因为还要讲别的课,没有办法。所以,现在这个引言只能这样讲:还是把我们的学习目的说清楚(刚才已经说清楚了),然后再把社会发展史的线索说明一下。刚才讲有观点有材料,我在这里就没有办法讲材料,只能讲一些基本观点、一个基本线索,作为大家读书的参考。我讲的也不一定完全准确,准备的也不一定很充分,只是把自己熟悉的线索翻了一下。根据我讲的线索大家在读书的时候可以更清楚一些,如果我讲错了,也可以有个对照,也有好处。另外还有教研室的同志作一些辅导,比我讲的更详细一点。我不能多讲, 引言讲得多了,后面没有办法讲,讲少了也不好。不多不少比较 好一些。我只准备把基本线索讲一讲。

恩格斯的《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有一段话可以提出来先说明一下,在这本书的第一章“有史以前的诸文化阶段”里,把原始公社的几个阶段说的很清楚,把原始公社的基本线索也说得很清楚。在第一章最后一段,他这样讲:“这幅图景跟我们研究终了时将展开在我们面前的那幅图景比较,那它就显得太暗澹和可怜了;只有在那个时候,才能看见由野蛮到文明的过渡及它们两者之间的显著的对立的全景。”(人民出版社1954年版)这段话大家注意一下,这是学习社会发展史的一个方法。我们一般搞马克思主义的人往往犯一个毛病,就是对问题只要了解几根骨头就满足了,只要把教科书的基本规律了解了就以为很懂得马克思主义,或者记住几个原则,几个规律,抓几个例子作证明就满足了,像这样是不够的。马克思主义者掌握马克思主义的观点不是作为自己的最后目的,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目的,是把这些观点运用到某些问题、某些丰富的材料中去,把这些材料贯穿起来,把这些问题加以解决。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把某些典型的材料加以概括总结,这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的科学著作。列宁的《论国家》比较接近这种形式,因为当时列宁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是作为通俗性的东西写的,没有把它看作一个科学著作,《论国家》也是作为独立的材料。所以,大家学习这些经典著作的时候,除了注意观点以外,也要注意材料。材料不一定要死记,但是注意它怎么运用。真正的历史发展过程都是具体的,有特性的,没有充分的具体材料作为基础,要想把历史著作写好是不可能的,特别是恩格斯这本书有很丰富的材料值得我们学习,材料有具体性,有特殊性,因此也有它的时间性。恩格斯所用的材料在我们现在来说就不够了,我们现在对原始公社的具体材料多得很,就是中国的材料也比恩格斯知道的多,首先,恩格斯就不知道北京猿人、我们的甲骨文字,恩格斯也不知道。恩格斯的材料多数是西方、亚洲西部,伊朗、叙利亚这些地方的,有些材料也不一定都完全是事实,他的观点基本上是对的,但是他的材料也可能用错了,因为他受当时条件的限制。他讲的原始社会野蛮初期到中期,西半球和东半球就不同,西半球主要是开始于谷物的种植,东半球野蛮初期主要是搞畜牧。这个材料是不是就一定准确,现在看起来就值得怀疑。中国的野蛮初期是不是就完全靠搞畜牧?我们的谷物种植很早就有了,商朝奴隶社会农业很发展,古代没有一个很准确的材料,但是从传说来看,周朝的祖先后稷,就有皇帝教民稼穑。这说明不是从畜牧开始的。因此我们看材料不要认为它是绝对正确的,他运用当时所能掌握的材料来说明他的观点,而当时的材料不一定有我们现在丰富,是有缺点的,也可能有错误。提出这个问题作为大家学习的参考,研究的时候注意一下。就是说,读经典著作的时候也要有独立思考的能力,经典著作的基本观点是不能动摇的,当然经典著作的个别原理以及它的观点、具体材料是可以补充发展的,在很少的情况下也可以做适当的修正。在观点问题方面恩格斯的这本书的序里讲道:“依据唯物主义的见解,历史上的决定要素,归根到底是直接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但生产本身又有两种。一方面是生活资料即食品、衣服、住所以及为此所必需的种种工具的生产;另一方面是人类自身的生产,即种属蕃衍。”(《马克思恩格斯文选》第2卷170页)这个观点在苏联有一个时期的认识是有错误的,认为人类历史起决定作用的条件只有一个,就是关于物质资料的生产。所谓人的生产就是家庭的关系,人类要维持生命也要维持再生产。苏联有一个时期认为这是错误的,后来又有争论。恩格斯不一定错,因为恩格斯在写这本书的时候,主要的是讲原始公社,原始公社家庭的关系起很大的作用,我们也可以思考一下这个问题。

关于学习目的和学习方法问题,大体上就是这些。

下面就讲社会发展过程的线索。我讲的也是不很科学的,作为一个科学报告,就要用丰富的材料来证明这个观点。现在讲引言就只能讲线索。

我想分五段来讲,一、从猿到人;二、原始公社;三、奴隶社会;四、封建社会;五、资本主义的产生。

我们发的材料,除了资本主义的材料和从封建社会到资本主义社会的材料没有外,其他如原始公社、奴隶社会、封建社会都有了。恩格斯有一篇文章叫“封建社会的解体到资本主义的兴起”,这篇文章很好,最初我们作计划的时候没有找到,现在找到了,准备把这篇文章加到计划里面去。

二、从猿到人

这一段主要的是读恩格斯的《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这篇文章,它就解决了人类是怎么产生的这个基本观点,同时,恩格斯也用他当时的材料证明了这点。

根据刚才我们所讲的,就材料来说,恩格斯当时的材料很丰富,但是比起我们现在所知道的还是很少的。比如,恩格斯所讲的猿猴将要过渡到人类的这个过渡时期,一般的生活在树上。这种猿猴现在地球上已经找不到了。但也可能找到,最近有一个消息,西双版纳又出现了野人,有人就清楚地看见了,全身有毛,下巴有胡子,这说明地球上还有野人存在。云南人从小的时候就听说有人熊,和人一样,就是全身有毛,很厉害。这种野人跟猿猴不一样的是两膝直立,跟人不一样的地方是全身有毛,头也比人大得多,手像人。这个材料可能要比恩格斯当时知道的多一些。就基本观点来说,恩格斯在文章里首先肯定:人是劳动创造的。恩格斯在《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里第一段就讲:“我 们在某种意义上应该说:劳动创造了人本身。”(《马克思恩格斯文 选》第2卷80页) 人类一开始就是属于社会科学范畴的,而不是属于自然科学范畴的,不是依靠自然的条件而转移。这个观点说明劳动是人类生活的第一个基本条件。这也是恩格斯第一段讲的,“劳动的意义还远不止于此。它是整个人类生活的第一个基本条件。”这就是说,不仅是共产主义社会劳动才是人类生活的第一个基本条件,自有人类以来,劳动就是人类生活的第一个基本条件。认为只有到了共产主义社会劳动才是人类生活的第一个基本条件、这是对马克思主义的误解。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说,到了共产主义社会,劳动已经不单单是谋生的手段,而且成为乐生的第一需要。没有劳动就不快乐,劳动是非常愉快的事情。是这样一种看法。在共产主义社会以前,不一定每一个人都认为劳动是愉快的事情,共产党员认为没有劳动就不愉快,有些修养不好的共产党员也不一定这样认识。马克思根本没有讲过:只有到了共产主义社会,劳动才是人类生活的第一需要。如果讲到劳动是人类生活的第一需要,这不仅仅是共产主义社会如此,这是很清楚的,不劳动就根本不能活下去,没有劳动什么都没有。关于这点马克思在给库格曼的一封信中说得很清楚。“每个小孩子都知道,一个民族如果停止工作,——不用说是停止一年,就是只停止几个星期——就会饿死的。”(《马克思恩格斯文选》第2卷462页) 现在有些社会主义国家的人,认为到了共产主义社会劳动就成为生活第一需要了。这种提法中国有,苏联也有。苏联有些哲学家也有这种提法,把劳动作为人类生活的第一需要,看成只是共产主义社会的事情,这个提法是错误的。

我们现在就要强调劳动是人类生活第一需要这个观点,向知识分子、群众宣传劳动观点,特别是劳动态度问题,不是都解决了的,许多人劳动观点也没有很好地建立。才解放的时候,我们大力宣传这个问题,现在有很多人都解决了,但是不一定全部解决了。学习“从猿到人”,第一就要学习劳动创造人类,劳动是人类生活的第一需要这个观点。

劳动是怎么创造人的?这个过程是怎么样?这点恩格斯的著作里也作了回答。劳动创造人的过程是猿猴出现了手和脚的分工,猿猴最初还是生活在树上,树上的生活必然引起它的手和脚的分工,到了接近于人的时候,手和脚就出现了分化,真正的人出现了,手和脚就开始完全分化了,能够直立走路,手就摆脱了行走的负担。所以,恩格斯讲:手和脚的分工对从猿到人有决定意义。 从猿到人的过渡起决定作用的,是手和脚的分工。

这里我们要讲到,过去有些不很准确的看法,认为从猿到人的转化是从一把石刀开始,决定的一步是把石头能制造成石头工具,这个看法不清楚。恩格斯这里很清楚地讲,从猿转变到人决定的一步并不是制造石刀,而是手和脚的分化,这是起决定作用的第一步。当然制造工具也是起决定作用的,但是制造工具并不是第一步,第一步是手和脚发生分化,这一点要搞清楚。

有了手和脚的分化就开始向人类走出了第一步,为什么说手和脚的分化猿就能开始转变为人的第一步?因为手和脚的分化人类就有了经常的劳动,用手来进行劳动。这样手就能在长时期受到训练,能把石头制造成工具,最初是利用现成的工具,经常用手使用工具,然后才能制造工具。所以,在人类没有制造石头工具以前,还有一个过渡阶段,这个过渡阶段的开始是手和脚的合作,使猿开始向人过渡,能制造石头工具就是更进一步成了人。以前我们不大注意这点,认为从猿到人就是从制造工具开始,没有注意到制造石头工具以前还有一个过渡阶段,这中间有相当长的时期。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第一章蒙昧时代这段讲;人们住在森林里,以采集果实为食物,开始能说话这个时间很长。这里没有讲到制造石头工具,而且他在这段最后说,我们不得不承认这是过渡阶段。所以,这个阶段是从猿到人的过渡阶段,它还不是人,但已经向人的转化走了第一步,它是人,但还不能制造工具,所以说它是过渡阶段。

所谓过渡阶段,就是已经开始可以算作人类历史了,但是还带有过渡性,还没有完全脱离猿类的性质,但是在人类历史里面不能不记录这一段。世界上一切事物的发展往往要有过渡阶段,社会主义到共产主义不是还要有过渡阶段吗?现在有大过渡有小过渡,小过渡就是由几种所有制变成一种社会主义的所有制,大过渡就是整个社会主义向共产主义的过渡。每一种社会形式的转变过程中总有过渡阶段,但是过渡阶段的开始也就可以说是新的阶段的开始,新的历史时期不能不把过渡阶段算在一起。过渡阶段有时包含在旧的历史时期,有时是在新的历史时期。人类社会一开始就有这个过渡阶段,就是蒙昧阶段的低级阶段,没有完全脱离猿类生活,但是已经应该算在人类历史的开始了。

我很希望云南野人的确是事实,那将对人类历史有很大的贡献。很可能是事实,按照恩格斯这本书来讲,人类的祖先最初是在印度洋,一百多万年前后那一带是陆地,人类的祖先就是在那个地方生活,后来那块地方沉下去了,就变成印度洋。所以,人类的祖先就会在印度的周围存在下来,很可能是最原始的人类遗留下来的。我们最近人类学和社会学有争论,是关于有没有旧石器的争论,肯定有旧石器的就是发现北京猿人的斐文中提的,所谓旧石器就是在整个石器以前还有旧石器,这种石器还不算人创造的,但是多少也创造了一些。贾兰坡反对这种观点,他认为没有。两个人的争论涉及到北京猿人时期是不是有旧石器。按照恩格斯的这种提法,旧石器这个阶段的存在应该肯定下来,比较恰当,就是说有一个过渡阶段,介于能制造和不能制造之间。那个时候也使用石器,但是比较没有规律。所谓石器时代是两个阶段:一个旧石器时代,一个新石器时代,两个阶段之间当然还有很小的阶段。旧石器时代的石器表面很不光滑,叫打击石器,是比较粗糙的东西。后来一个时期,就能把石器磨的比较光滑,这就是新石器时期,这要有一定的技术,要能掌握技术就需要很长的时间,所以,在整个石器以前,还有一个长期使用石头的过渡时期,这个时期是不是就叫旧石器,这是另外一个问题,但有过渡阶段恐怕是要肯定的。

在这个过渡阶段,类人猿在生理上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手和脚的分工,手越来越巧,脑子也就发达了,由于劳动需要互相交换意见,语言也发生了,由于直立行走,语言的气官就发达了。这些就是由猿到人发展的第一步,也就是由猿到人过渡阶段的一些基本变化。

三、原始公社

原始公社在人类历史上是一个很长的时期,现在看起来至少是五十万年。这样长的时期,人类劳动技术逐渐进步,首先是创造工具的逐渐进步,然后寻找食物也跟着逐渐进步了。恩格斯引用了摩尔根的一句话,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这本书的第一章史前文化阶段中的第二段,恩格斯说,摩尔根把人类分成几个阶段即蒙昧阶段、野蛮阶段和文明阶段,“依照生活资料生产的进步,他又把这两个时代中的每一个时代分为低级阶段、中级阶段和高级阶段,因为,他所说的,这一生产上的技巧,对于确定人类凌驾和支配自然的程度,是具有决定意义的;在一切生物中,只有人类达到了对于食物生产进行几乎无限支配的地步。” (《马克思恩格斯文选》第2卷第184页) 所谓无限支配,原始社会就能无限支配,但是原始公社还是有很多变化的,这个变化由蒙睐时代到野蛮时代,又由低级阶段到中级阶段,到高级阶段,这些阶段都跟生产的进步有分不开的关系,首先是跟生产工具有分不开的关系。所以,社会的发展是决定于生产的发展首先又决定于生产工具的发展。斯大林的这句话还是对的,生产发展开始于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力的发展首先是开始于生产工具的发展。生产工具有了进一步的变化,生产力才能提高到一个新的进一步的阶段。

我们要注意对原始公社生产和生产工具的看法,我们一般认为原始公社的工具是石头的,这种看法基本上是对的。比如,原始公社的生产工具主要的是石头工具,但是不仅仅是石头工具,如果简单地仅仅依靠石头工具的情况来划分原始公社的发展情况是片面的,石头工具是主要的,另一方面还有其他工具,也应该算在研究原始公社的发展情况里面。把原始公社划分为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是最粗糙的划分。旧石器时代就是蒙昧时代、新石器时代就是野蛮时代,这两个时代的区别,仅仅靠石器是不够的, 还要考虑到其他工具。比如使用石器的低级阶段,说不上制造石器,最初是不是使用石器也不能说,还没有一个基本的工具,当时的工具可能还是比较乱的,有石头的也有木头的,使用的工具也不能很有规律。所以,斐文中所说的旧石器时代是不是准确?因为那个时候是不是经常使用一种工具还是个问题,或者它在末期使用石头比较经常,经过很长时期的经验,它感到石头是最好的。在这种意义上也可以说旧石器的说法是准确的,这个问题要经过科学研究最后决定。

蒙昧时代的中级阶段开始有石器了,主要是根据摩尔根的划分,这里讲到的石头工具问题就是旧石器。“早期石器时代底粗制的、未加琢磨的石器,即完全或大部分是属于这一时期的所谓太古石器时代的石器,广布于一切大陆上,它们就是这种移居的证据。”(《马克思恩格斯文选》第2卷185页)那个时候,它们在树林里,到处都有石头,我们中国大陆上也可以找到大量的材料。这个时期除了石器以外,还有棍棒与戈矛的发明,有了这个东西就可以打猪打鱼了,这个变化和发展又是人类支配自然的决定性的一步,由于钻木取火而得到了新的食物。所以,这个阶段可以说是由猿到人的过渡阶段,有了火和石器基本上实现了人类社会。

从弓箭的发明开始,就是蒙昧时期的高级阶段。我们现在看起来很简单,在原始社会已经是很复杂的工具了。但是这个时候还不知道陶器的技术,陶器的发明也是划分原始公社很重要的标志,有了弓箭,生产力发展了,打猎也比较有把握了,生活也就比较安定一些了,就发生了定居村落。原始公社的野蛮时期(就是我们一般讲的新石器时代)除了石器经过琢磨,拿在手里比较灵活以外,还发明了陶器。由于陶器的发明,生产力有了很大的发展,由蒙昧时代进入野蛮时代了(野蛮这个名词是恩格斯借用摩尔根的话)。野蛮时期已经有了相当的文化,在制造陶器的时候可以把自己的一些想法画在陶器上。

野蛮时代也分三个阶段(低级阶段、中级阶段、高级阶段)。恩格斯讲,在这个时期东大陆开始搞畜牧,而西大陆即美洲开始种植谷物。这时生活就可以安定下来了。蒙昧时候主要是靠打猎打鱼来生活,不能掌握种植,主要的是靠采集现成的东西。到了野蛮时代,就把动物变成家畜,把野生的植物变成了种植,逐渐有了畜牧和种植,经济上的社会分工就有了,有两种生产就有了两种分工。恩格斯划分西半球和东半球,划的太大了一点,在东半球有的地方搞畜牧,有的地方就搞种植。中国有两大皇帝——神农和伏羲,神农讲种植,伏羲教民畜牧,不一定有这两个人,但是这两种从事是有的,种植谷物传说是在野蛮时代。有种植是不是就叫农业也很难说,主要的生活是靠种植和畜牧,在这样一种情况下,人类生活就比较安定了,人口的繁殖也多了,逐渐范围就扩大了。搞畜牧的活动性比较大,搞农业就比较安定,不过最原始的社会也不一定安定,今年种完了这块地收获了,明年就不种了,再种第二块地,原来种的那块地再长出东西来就烧掉,这叫“刀耕火种”。有些少数民族地区,一直到解放后还是用这种方法。有了畜牧和农业,人类生活比较固定了,能在一定的地方一定的时期建立村落,因此,文化也就可以发展了。

在野蛮的中期,种植的范围逐渐扩大,村落也就越来越大,集体也越来越大。到了高级阶段的时候,可以建立类似城堡的东西。人类的冲突也越来越多,建立堡垒来防止侵略,这是从经济方面、生产方面来讲的。

要研究社会发展的问题,一方面要研究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同时还要研究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我们首先要研究生产是怎么发展的,生产发展的阶段怎样?恩格斯讲蒙昧时代和野蛮时代,主要是讲生产发展的各个阶段,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基本的东西。恩格斯讲:这幅图画是太暗淡和可怜了,并不能把原始社会全部图画丰富的东西表现出来。所以,研究原始公社,除了研究石器工具的发展外,还要研究其他工具的发展。原始公社最主要的是研究家庭的发展,这种家庭的组织是以血统关系为基础,原始公社氏族社会内所包含的成员都是有血统关系的,不同血统的部族不能结合在一起,因为不这样,他的生产就没有办法,不同的氏族,不同的部落要有冲突,在氏族内是原始共产主义,部落与部落之间有时就有冲突,那就是另外一种共产了。在原始公社里,家庭是生产关系所依靠的最基本的组织形式,家庭也有上层建筑的一方面,整个原始公社的社会组织是建立在家庭组织的上面,当然整个社会组织不一定就是家庭,这是社会的管理组织,不是国家。但是家庭代表一种上层组织,在上层的关系中家庭的形式是最根本的东西,它包含一种上层关系的因素。所以,研究原始社会,不要只研究它的石器,还要研究它的陶器。两种陶器的文化(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就是讲两种陶器时期,仰韶的陶器是有色彩的,灰白的底子涂上一些色彩,龙山的陶器是比较黑的陶器,比较进步,耐火力很强。这是表明两个阶段的陶器。划分这个新的时期,不能完全靠石器,还应该考虑陶器的不同。有人说,仰韶文化是表示夏代,龙山文化是表示商朝,还有不同的说法,不能最后确定。商朝里陶很多,殷墟挖出来的东西很多是黑陶,但是也有彩陶,这些问题还不能最后确定。陶器是很重要的东西。

除此以外,还要研究家庭关系,恩格斯这本书很大部分是说家庭关系的。在研究野蛮时代人类家庭关系时,他讲了三种家庭形式,最早是杂交时代,然后是对偶的形式,最后发展到一夫一妻制。这就是由最原始的杂交逐渐发展到最后的一夫一妻制。人类最初的婚姻是杂交,这跟生产力的发展有关系,这个关系恩格斯没有具体的讲,我们可以按照这个线索去研究。有些资产阶级社会学者认为人类一开始就应该是一夫一妻制,恩格斯证明这是错误的。人类一开始不是一夫一妻制,而是群婚制,那些学者是按照自然界的动物就是一夫一妻制,他们认为一夫一妻制是进步,恩格斯指出这个观点是不对的,恰恰相反,群婚制正是一个进步,是人类脱离动物的进步。人类需要组织社会,动物就很难组织社会,人类要使生产发展就需要共同劳动,就要有共同的社会生活,这就要克服一个问题,在婚姻关系上由于互相嫉妒发生不利,要克服这一点,就要把群婚制作为一个社会合理的制度肯定下来,使大家都承认,这样才不至于在婚姻上的嫉妒而破坏社会。

动物的特点就是有时在交尾的时候有嫉妒,说明动物成为巩固的集体是不可能的。动物有一夫一妻制,有一妻多夫制,一夫多妻制,都是由自然条件决定的。恩格斯讲到动物有一夫多妻制,但是没有讲到一妻多夫制,这个材料不完全正确,比如一个蜜蜂群就有一个雌蜂。

人类社会的发展有各种家庭形式,但是最初人类的家庭是群婚制,由于生产特别需要集体,越低级的生产越需要集体生产,因此更需要这个集体不要有任何破裂的因素。最初在人数比较少的情况下,如果群婚制不能巩固,嫉妒的因素就很难去掉,这是恩格斯的一个很重要的观点。说明原始社会的人类有这种需要,这种制度跟动物的群居根本不同,人类一开始的家庭就由生产来决定的,这种形式就跟动物不同,动物是由自然条件来决定的,各种各样的动物,由于生理条件不同,它的组织形式也就不同。而人类社会的集体决定于生产,生活的组织形式也决定于生产的形式。所以原始社会最早的杂交时代,到对偶的形式,最后到一夫一妻制,都是跟生产的发展相适应的。按照恩格斯的材料,血缘家庭是家庭的第一阶段。在这里,婚姻集团是按照辈行区分的,同一家庭范围内所有的祖父和祖母,都是互为夫妻,他们的子女即父亲和母亲,也都互为夫妻,……所以,在这种家庭形式中,只是在祖先和子孙间,在父母和子女间,才不容有夫妇间的相互权力和义务,兄弟姐妹都可以互为夫妻。

大体上是这样,对偶形式以前是属于蒙昧时代,对偶形式产生以后是野蛮时代。这个时期农业和畜牧业开始发展了,而且有了手工业,开始能炼金属了,能炼铁了。这个提法恐怕还不能成为普遍规律,因为他掌握的材料是希腊罗马的。按照别的民族的情况来讲,野蛮时代的高级阶段还不能炼铁。我们中国的商朝已经是野蛮时代的高级阶段了,还不能炼铁。农业发展了,特别是畜牧上比较发展了,可以由大规模的集体耕作过渡到少数人搞一个犁来耕作。这时候一个小的家庭单位也可以种一块地,(野蛮时代的初级阶段和中级阶段种地和畜牧是大片的,到了高级阶段就要分开来)分配关系必须是小的家庭单位,就叫农村公社。整个土地是民族的,分成一块块给各个小家庭来使用,使土地逐渐发展为私有,由小家庭的范围来掌握,工具也就由小家庭的范围来掌握,逐渐向私有方面过渡,土地也由分配使用过渡到私有。畜牧也可以由小家庭来放牧,这时,财产的私有制就产生了,因此,一夫妻制也出现了。一夫一妻制以男性为主。原始社会有两个阶段,母系氏族是蒙昧时代,到了野蛮时代就过渡到以男性为主。男子的劳动变成中心,这也要看阶段,初级阶段女性的地位比较高,后来就逐渐降低,由野蛮时代的中级阶段到高级阶段,对偶制变成一夫一妻制,家庭成为社会组织最主要的形式,它跟生产关系联系着,同时又是一种上层社会的关系,也是一种上层建筑。原始公社发展的线索就是这样。

原始公社的最后阶段是原始公社的生产发展的最高的阶段,主要是有了畜牧和农业的分工,也有了手工业。畜牧业和农业的分工产生了一种因素,促进了私有财产的发展,主要的是交换,因为两种不同的生产分工了,就产生了交换,这个交换就产生了私有制的观念。开始只是氏族长掌握一些私有财产,后来生产本身也逐渐要求私有制,交换的前提就是承认私有,不承认私有就没有交换,有了私有制就有了交换,又使交换更进一步发展,同时,私有制、交换又产生了战争和冲突。在野蛮时代的高级阶段以前,原始公社部落也有冲突有战争,但是这种战争是偶然的,不是经常起作用的事情,到了高级阶段末期,开始有了一个引起经常战争的社会因素,真正的战争是在原始公社末期,随着私有财产而引起的。当时认为这是很好的事情,除了自己生产以外,还可以经过掠夺得到财产。我们认为掠夺是坏事情,但是当时认为是高明的事情。因此,部落之间逐渐发生了经常的战争,这时部落中就有一种专门靠打仗来生活的人,这些人逐渐变成专门担负战争的人。所以野蛮时代末期,人们把打仗看作是高明的事情,社会的转变是通过暴力,原始社会到阶级社会虽然不是经过阶级斗争,但是经过战争,越是末期战争越多,这个战争就摧毁了原始杜会制度,产生了阶级制度,专门以打仗为职业的人逐渐变成贵族,变成了氏族的领袖,逐渐变成压迫其他群众的人。

四、奴隶社会

原始公社末期已经产生了阶级社会的动力,出现了私有财产,产生了阶级的因素。这个动力是部落的战争,这种阶级制度的因素是暴力,一直到出现奴隶制社会(应该叫奴隶占有制社会)。这个社会是以占有奴隶为特点的,整个奴隶社会的出现到建立起来,需要较高的生产力,这种生产力主要的工具是金属工具。恩格斯这本书里说的主要是铁器,这个提法在历史材料上不能概括东方,埃及的阶级社会比中国还早,但那个时候还没有铁器。中国的殷朝已经用铜器了,能够大量的炼铜。奴隶社会的生产力还有一个特点,就是手工业的发展,手工业和农业的分工正式开始,以金属工具为主。生产力的形式除了农业、畜牧业以外,还有大规模的手工业,生产力比较高,所以剩余劳动也比较多,因此就使奴隶的使用成为可能。

奴隶社会的出现是经过这么一些阶段的,首先是在个别家庭中使用奴隶,这种家族奴隶在原始公社末期也有,并不是大规模的集体使用,在生产上也不是主要的,只是家庭的帮手,主人也劳动,这叫家农奴,但不是奴隶占有制社会。真正的奴隶占有制社会是开始于集体使用奴隶,从把奴隶组织起来专门搞农业、畜牧业、手工业,奴隶劳动的使用成为正式的单位,这样才有奴隶占有制社会。总的有两种形式:一种形式东方比较流行,像中国、印度等,这样的形式使用奴隶的范围不是最普遍的,主要的是在统治者手里,一般的社会生产不是奴隶担负,还是农村公社,组织在公社里的一般是自由民,偶尔公社里也有奴隶,但不是普遍的。只有国王以及他的周围统治者才大批的使用,主要的是手工生产,所以,东方的王权之多是这样建立的,这不是真正的奴隶社会,是公社的残余。马克思把这种奴隶占有制社会叫做幼年时期。

我们中国的农村公社残余一直到解放以前还有,这种奴隶社会土地所有制是国有制,中国古代有“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说法,这句话就是表明中国古代奴隶社会把天下的土地作为王的土地,一般的农民在王的土地上、在公社组织里进行劳动。这个王有权把土地分配给任何人,这种制度的残余流传到很久,所以土地基本上是国有制。这和希腊、罗马不同,希腊、罗马是土地集体所有制,国王、贵族向各个公社的贵族征税,公社的贵族受剥削,但他同时又大批的使用奴隶。在埃及搞金字塔,中国搞水利,没有大规模的奴隶是不行的,青铜没有奴隶也不行。中国的殷商王朝就是一个大奴隶主。希腊、罗马是更进一步的奴隶制度,农村的贵族是使用奴隶来耕种土地的贵族,国王一方面剥削农村公社,另一方面又剥削一部分奴隶。

后来,希腊出现了一部分工商业奴隶主,他们不经营土地,他们认为王权制妨碍工商业,因此,这些工商业奴隶主就对公社贵族进行斗争,把希腊的土地贵族推翻了,这些贵族垮台了,把土地分给自由的人。这样,希腊、罗马的公社制残余就垮了,王权所有制也没有了。这时工商业平民就变成统治者、奴隶仍然是被剥削阶级。像奴隶社会的中国是最典型的。因为它把公社制完全打垮了,然后建立了一种奴隶制度。这种奴隶制度跟西方的不同,因为它建立在公社制的基础上。希腊、罗马打垮了公社所有制以后,产生了奴隶占有制,把君主制也打垮了,最初希腊、罗马全部是奴隶主民主制,在法律上跟资产阶级民主制有类似的地方。所以古代罗马奴隶主的法律又有资产阶级的东西,但就法律来说给它许多限制,因为他打垮了贵族以后,工商业者跟土地贵族有矛盾,所以它需要这种民主制度。早期的民主制度就是这样建立的。

大体上奴隶社会就是这两种类型,我们研究历史的时候要注意这点。

第二次讲课

(一九六一年十一月十六日下午)

今天上午我们讲到奴隶占有制社会,主要是讲经济基础问题。奴隶占有制的所有制有两种最基本的形式,一种是国家的国王以及贵族大规模的奴隶占有制度和原始公社结合起来的制度,这是东方的形式,另外一种是比较典型的希腊罗马制度。把农村公社完全破坏了,完全建立在私有制的基础上,主要的制度是奴隶主所有制,同时有小农、自由民。

希腊、罗马这样典型的奴隶制在世界上比较少,在奴隶占有制社会比较占统治的大多数是东方的情形。亚洲、非洲历史上的奴隶占有制都是这样。马克思曾经说:奴隶占有制,很难掌握一些经济本领,即使是在统治的时候,它要占领一切经济本领是比较困难的,总是跟别的经济制度结合起来的情况比较多。所以像希腊、罗马这样典型的奴隶制度比较少,在历史上看起来只有那样一个典型。建立这种奴隶制是经过带有革命性的斗争,就是工商业奴隶主跟原来是自由民后来又变为奴隶的这些人结合起来,推翻贵族、国王这些人才建立起来的。有许多国家是这样:等到奴隶起来奋斗,工商业者起来反对贵族,经过这样的斗争,就进入了封建社会的贵族土地所有制。多半贵族的奴隶主进行斗争以后,仍然建立起一个新的奴隶占有制社会,这种情形就是希腊、罗马制度。除了希腊、罗马在奴隶制的基础上产生民主制度以外,在别的国家没有这种情形。所有其他国家的奴隶社会也是君主制度,中国、东方的埃及等都是君主制。像希腊、罗马这种制度,在奴隶占有制下工商业有了很大的发展,在这种情形下才能产生。那两个国家有一定的特殊条件能够促成这一点,因为他们是在海岸线上的国家,在地中海、商业来往比较方便,在陆路尽管交通很发达,但是比起海上还是困难的。古代希腊、罗马交通方便促成了工商业者这个阶层的发展,有能力把贵族奴隶主推翻。贵族奴隶主是一个很大的势力,它掌握大批奴隶,有很强的武装,要把它推翻也不是很容易的,必须是工商业奴隶主的经济很发达才有可能。所以社会发展地理条件有时起一定的作用。当然地理条件对社会是外因,不起根本的决定作用,但是在一定范围内起决定作用,不是决定社会制度,而是对社会制度发展的快慢在某种程度上有决定作用。我们中国很早商业就较发达,但是不可能像海上商业那样发达,中国工商业势力在封建社会发展中起很大的作用。比如在商朝的时候,就能够把贵族奴隶主的统治推翻,但是没有建成工商业奴隶主的国家,它没有这么大的力量。

在奴隶社会里面就有阶级斗争,原始公社没有阶级,所以在奴隶社会就要谈阶级分析的问题。现在我们讲的奴隶占有制社会的阶级,基本上是奴隶主和奴隶。但是每一个阶级社会除了基本阶级以外,还有其他阶级,如果认为一种阶级社会只有一对阶级,那就太简单化了。分析具体的历史一定要注意这一点,就是一般的分析也要注意这一点。

奴隶占有制社会有奴隶主和奴隶,但是奴隶主又分成贵族地主,这种奴隶主和原始公社结合,和农村公社有关系,这一批人是从农村公社的氏族领袖,军队指挥那一批人来的。在原始公社末期专门带兵指挥打仗的,他原来是氏族的族长,在氏族里面就很有地位,还有祭司。氏族长、军队领袖在原始公社末期地位越来越高,越来越脱离一般人而成为特殊阶级,最后变成统治阶级。贵族为什么叫贵族?因为它从原始公社的时候,就继承了在当时社会认为比一般人高贵的生活。这种阶级和原始公社有密切联系, 它需要维持原始公社的残余,因为它是从那里来的,不打倒这个阶级,原始公社的残余就不能消灭。此外有工商业奴隶主阶级。

除了这些以外,下面就是被压迫阶级,首先有奴隶,除了奴隶以外,还有自由民。这也是两种,一种是如果公社制度没有打垮,组织在农村公社里面,那所谓自由不是完全自由,是受公社的限制,没有个人的私有财产,在公社里面进行劳动。这些人名义上是有自由的,实际上要向贵族、国王交纳贡税,不是交纳地租,但是国家要向他收贡税,打仗的时候要征兵,征兵也是依靠他们。中国古代古书上讲叫国人,春秋战国都讲国人怎么样,国人大概是指一般的自由民,不是讲贵族,也不是讲奴隶。是政治上有一定的独立,但还是受剥削的自由民。另外一种自由民是希腊、罗马那一种,公社垮了,有一些土地、也有个体手工业者,按照他劳动的情况,有一点像封建社会的个体农民,实际上是受奴隶主阶级剥削。但跟封建社会的个体农民还是有所不同。封建社会的个体农民和资本主义社会的个体农民不同,按照劳动来说是个体的,但是他在不同社会受的剥削不同。奴隶占有制下的农民,很容易破产,破产以后很容易变成奴隶,或者是变成了流氓,这是古代的无产阶级,这与现在的工业无产阶级不同。那时的无产阶级是破产的自由民,不劳动,在城市里游来游去,为非作歹,如果说找到了职业,那是奴隶主把他收下来了,或者是当兵,或者是帮奴隶主作坏事,当走狗,或者是讨饭。流氓无产阶级在奴隶社会里面就有了。马克思曾经说现代无产阶级是社会依靠它生活,但从前的无产阶级是依靠社会生活,奴隶占有制社会大体上有这些阶级。那一本书上讲到富人和穷人,实际上是自由民里面的富人和穷人。自由民的富人变成了奴隶主,穷人就是自由民,自由民要破产,或者变成奴隶,或者变成流氓无产阶级。这是奴隶占有制社会一般的阶级情况。除了基本阶级以外,还有这样一些主要阶级。

奴隶社会的发展,是在这些阶级的斗争中,通过阶级斗争发展的。奴隶暴动的主力是奴隶,但是参加的常常有一些自由民。暴动的势力大起来了,由于自由民无产者参加进去,各地奴隶暴动的形式不同,欧洲是通过宗教——基督教来组织奴隶暴动的。基督教最初是代表奴隶的,在底下组织奴隶,奴隶主就利用这些流氓来打击暴动。有一些是没有通过宗教,斯巴达克领导的进行了几十年的那一种暴动就没有通过宗教。基督教产生以后,通过基督教组织奴隶,穷人反对罗马帝国的奴隶主统治。奴隶占有制社会的垮台,主要是由于奴隶的暴动,这一点是肯定的。

奴隶暴动在欧洲的历史上很清楚,斯巴达克是奴隶自己组织起来暴动。但东方奴隶暴动在历史材料上看不清楚,比如中国历史上有奴隶暴动没有?这个问题不是很清楚的。商有一些清楚,纣王垮台与奴隶暴动有关系,周王伐纣,纣王的军队倒戈,没有怎么打就垮了,纣的军队是奴隶。中国和希腊、罗马不同,希腊、罗马的奴隶主不要奴隶当兵,所有当兵的人都是自由民,或者是流氓无产者。殷统治者的垮台,就是把武器交给了奴隶,打起仗来碰到强敌就倒戈了,这也是一种奴隶暴动,但不是直接的。利用奴隶来打仗,在中国历史上时间相当长,秦已经是封建社会了,但是奴隶社会的残余很浓厚,秦始皇把反对他的人,当奴隶使用,把七十万人集中到咸阳建阿房宫,集中起来建坟墓。后来秦始皇死了,秦二世第一年就碰到陈胜、吴广起义,很多地方闹起来,那时关中已经招不到很多兵了,提了一个建议把修阿房宫的七十万人免役当兵,后来秦二世接受了这个建议,带兵打了很多胜仗,打败了陈胜、吴广,项梁最初打了两个胜仗就骄傲起来了,后来把他打死了。中国历史上有罪人、奴隶用来当兵,把武器交给他,可以打胜仗。纣王也是用奴隶,秦始皇时不完全是奴隶。纣王时完全是奴隶,他在东边打东夷,在山东、苏北打了很多胜仗,也不是完全失败的,后来碰到周王,他败了。所以奴隶主要依靠奴隶,奴隶起来反对他,他就要垮。

中国关于正式奴隶暴动的材料没有很明白的记载,旧的历史家就是不愿意记这些东西,现在我们的历史学界有这样一种看法,春秋战国的时候,有盗跖、庄跻,这两个人是奴隶暴动的领袖,春秋战国是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的过渡,关于从什么时候有奴隶暴动,有不同的意见,有的说从春秋起,有的说从西周起。这时应该有奴隶暴动,但历史书上找不到明确的记载,有一些关于盗跖、庄跻的传说。盗跖在北方像山西、陕西、河北这一带,在当时的赵、鲁、齐;庄跻是在南方楚、吴、越。古书上把这二个叫坏人,有的说他们是强盗,有的记载说他们带头反对奴隶主,有平均主义的分配办法,有许多传说。究竟有没有这个具体人?很难讲,这两个人的名字特点都有“足”旁,表示本领很强,跻本来的意思就是跑、跳。关于这两个人的传说,很多国家都有,究竟是在哪个国家?不清楚。把这两个人各当成当时奴隶活动的典型代表,可以认为是合理的,许多国家都有这种传说。那就是说许多国家都有奴隶起来反抗的问题。全国大规模的奴隶暴动在春秋战国的时候可能没有,因为要是有全国性的活动,不能不记载,尽管是反动的历史家也不能不记载,因为他首先记载统治者怎么压迫,那一定要讲被统治者怎么反抗。秦汉以后,关于奴隶暴动有记载,最大的是黄巾、赤眉,不记载历史就没有办法写了。春秋战国的时候国家是割据性的,大暴动可能是一个国家的事,而且春秋战国时打仗很厉害,各国之间的战争,掩护了奴隶暴动的活动。一部分奴隶要起来反抗,统治者把他们组织到军队里面去,把对内斗争转移到对外,这一点可能用来说明当时没有大规模奴隶暴动的原因。春秋战国时各个国家打的很厉害,打的原因一方面是要抢东西,另外一方面可以转移内部矛盾。所以中国历史上明确的奴隶暴动没有记载,只有这样一些传说,这也不能因此否定奴隶社会的垮台不是由于奴隶暴动的作用,这个作用还是根本的,尽管是一个国家、一个国家的暴动,不管暴动的力量转移到对外战争,吸收一部分奴隶变成军队,对他们思想进行一些宣传,国家与国家之间的战争有一些爱国的宣传,可以把他转移到这方面,这种转移也说明反对外国间接对古代奴隶制社会的垮台起了作用,因为对外战争一方面可以比较缓和奴隶的作用,但是另外一方面战争越打越大,最后产生了秦的统一。战争打得太久了,打上几百年,各国都民穷财尽,就需要休战,需要一个强国来统一,这样就形成了秦朝的统一。这也说明了奴隶反对奴隶主是根本问题,春秋战争产生奴隶制垮台,经过春秋战国完全过渡到封建社会。

所以,奴隶占有制是通过奴隶暴动垮台的,这是一个根本规律。但是运用根本规律来解释具体问题有各种各样的情况。表现在希腊、罗马很明白地出现全国性的奴隶暴动,因为罗马帝国本来是统一的奴隶制国家,因此,他的奴隶暴动也是全国性的,统一的。表现在中国西周的春秋到战国,它是一种零零碎碎的,那种与奴隶主的冲突没有汇合成一个全国性的暴动来整个打垮过去的社会制度,但是它间接地起了作用,对由奴隶占有制到封建社会的过渡起了作用。过渡是逐渐的。罗马是一下子垮台的,经过几个奴隶暴动,再加上外来的日耳曼民族的侵入,就垮台了。

五、封建社会

根据我们上面所讲的情况,封建社会的产生按照一般规律来说,都是从奴隶占有制社会垮台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奴隶占有制社会垮台以后,进入了封建社会。但是,至于转变的情况,各个国家有所不同,东方、西方很不相同。关于不同的地方刚才已经讲了一些,一个是经过奴隶暴动,很快地、比较激烈地发生了转变,这是西方的情况;东方是经过一些零零碎碎的奴隶的暴动,经过国家与国家之间的战争。这样,就由奴隶主阶级逐渐转变为封建阶级。原来的奴隶主阶级一部分逐渐转为封建地主阶级,一部分经过战争垮台了,这和希腊、罗马不同。希腊、罗马看到奴隶暴动太厉害了,利用奴隶不太容易,于是有一部分奴隶主把土地给奴隶种,奴隶每年交80%以上的收成,这种制度叫“殖民制度”。这个名词现在用来讲帝国主义,中国叫隶农,是带奴隶性的农民,在法律上还是奴隶,可以卖掉,也可以杀掉,但是有他自己的经济。这种奴隶制度就是封建制度的萌芽,这是在奴隶占有制社会里面产生的封建社会。所以,封建社会也不是突然产生的,在奴隶社会里面就有了它的因素。

在中国这种隶农制度可能采用的比较更普遍一些,春秋、战国的过程,使奴隶大批地变成了隶农,后来奴隶主逐渐变成了封建地主。奴隶主采用这种办法也可能缓和了奴隶暴动。所以,这也可以说明中国古代全国性的大规模奴隶暴动没有发生的一个原因。这都是我个人的看法,提供大家作为研究的线索。所以奴隶主阶级自己变成为封建主,而且在中国更比较广泛,这样使得奴隶占有制社会逐渐过渡到封建统治社会。

这个转变整个周朝是八百年,如果单单算春秋战国也有五百年。春秋从三家分开起有一百五、六十年,战国三、四百年,西周二、三百年,在这六、七百年中间,一步一步转变的。这种转变之所以有可能,是有这样的情形,商朝的奴隶制度是和农村公社结合的,农村公社基本上没有垮台。周灭商以后新建立的国家,也是在大量的农村公社基础上建立的。周王灭商以后开始搞封建,封功臣、地主贵族子弟到各国去做诸侯,比如把姜太公封到齐国,把功臣和亲戚封到那些地方去统治那些农村公社,收取地租、赋税,另外也掌握一部分农奴,西周的文件里面还可以看出大批的奴隶买卖。统治者手里有大批奴隶,另外向农村公社征取赋税、征兵,有时候征劳力,比如筑城、修河,除了奴隶以外还要征一些自由民。当时分公侯伯子男,…个侯要统治万户,子是几百户,称子的是贵族里面最低的一级,孔子是称子,没有什么财产,但是有一些身份。在农村公社的基础上,占有一块块的土地,建立一个个的国家,为封建制度开辟道路。所以,西周至少为封建社会开辟了道路,如果我们要说西周是向封建社会过渡的开始,也不是完全没有道理的。虽然西周一开始还是奴隶制度,但是把整个统一的国家分成一块一块的诸侯国家,为过渡到封建社会创造了条件,土地由国有,逐渐变成为一块一块的地方所有,先是诸侯所有,后来土地逐渐转到地主阶级手里。

欧洲的封建制度也差不多是这样的情形。日耳曼把奴隶制度打垮以后,它把功臣封到各地去统治。日耳曼当时也是原始公社末期的制度,它把功臣封到一块一块的地方统治,这样逐渐过渡到封建社会。欧洲也有过渡,罗马经过一、二百年,灭亡是在六世纪,到八世纪才变成典型的封建社会。

中国封建社会比较早,西周是公元前九百多年,离现在差不多是三千年以前,西周灭亡到秦是公元前二百五十年左右,从秦算起也有三千年左右。中国封建社会开始最早,至少是创造了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条件,西周也许可以说不是封建社会,但是西周是为向封建社会的过渡创造了条件。

过渡的情形,现在我们中国历史家有一个比较一致的说法,原来各个诸侯还是奴隶主,他的土地是由周室分封的。诸侯下面有一些大夫,这些人后来帮助诸侯治理国家,他自己也开辟土地,他就积累了很多自己掌握的经济,开始的时候是帮助诸侯来开辟的,后来大夫出了力,自己就占有一些土地,这些土地逐渐变成为带有封建性质,他们采取这种办法使得他们的经济力量比他原来的 头子更强了,后来这些大夫起来把这些诸侯推翻,上升为诸侯,后来索性自称为王。这种情形最显著的是晋国,春秋战国韩、赵、魏三家分晋,原来晋是周室封的,姓姬,到了春秋时候,看下面几个大夫强起来了,有姓韩、赵、魏、范、知、荀,相互之间力争土地,有的被打败灭亡了,韩、魏、赵三姓强大起来,把知、范、荀的上地分了,事实上是把整个晋国的土地分了,于是晋变成了赵、韩、魏三个国家,原来三家都称子,比如韩宣子,后来他们强起来了,就要求周王升级,周王没有办法,就答应了。《资治通鉴》第一条就讲三家分晋。《左传》是记载春秋历史。《资治通鉴》是从战国开始,第一条就是周王承认三家分晋。后来司马光讲了一些道理,说周王这样做不对,国家要讲理法,三家分了地已经是有罪了,你周室还要承认他,这是周之所以灭亡的一个开头,你自己破坏了自己的纪纲,一个统治者自己破坏了自己的纪纲就要灭亡。这种政治上的变化,大夫代替了诸侯,齐也有这种情形,齐国原来姓姜,到了战国初期, 一个姓田的大夫起来把姓姜的打垮了,自己做了齐王。政治上的变化,反映了经济上的变化,到了战国末年,诸侯差不多都换了班,最后秦始皇把六国灭亡了。秦没有换班,就是他原来的统治者不断地采取改良的办法。秦之所以强,就是他从春秋起就采取了一个改良办法,在春秋的时候就用了一个百里奚实行变法,战国的时候实行了商鞅变法,也是在秦国为封建制度开辟了道路,逐渐使秦国过渡到封建社会。

现在,中国历史上的历史分期,秦、汉是封建社会,这种看法是比较妥当,大多数历史家承认这种看法。尽管秦汉以后还有一些奴隶残余,但是应该说是正式的封建社会。有一些历史家认为一直到南北朝才转变为封建社会,这种看法理由不多。苏联认为东汉是向封建社会转变的一个关键,理由也不多。毛主席的书里就从周秦算起,说周秦以来,二三十年,中国进入封建社会。毛主席这个看法作为总的方向是对的。秦汉以前是一个过渡。一种社会形态开始一定要有一个过渡。所以,从西周算起也不一定完全不正确。从春秋战国算起,是郭沫若的看法,他有相当充分的理由,我们的教科书采取这样的看法。范文澜、吕振羽主张西周是封建社会,也不是完全没有理由的。从猿向人过渡,就可以算人的历史;由奴隶向封建社会过渡,在讲封建社会的时候,一定要讲他过渡的那一段。所以,毛主席的讲法是正确的。

上面讲到封建社会的产生,转变的过程,东方与西方有所不同。印度我们没有研究,是不是有一些像中国?不知道。不同的地方主要是快慢问题。

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大家是知道的。首先,是地主阶级对土地的占有制度;另外,是农民对部分土地和生产工具的个人所有制。封建社会的所有制基本上是这种情况。封建社会里面还有工商业活动。手工业经济在封建社会里面带有封建性,这就是说,由于手工业是被地主阶级所掌握,是地主阶级所有,或者是开有手工业作坊的师傅,用封建形式占有生产资料。封建所有制的一个特点,就是地主阶级剥削者对被剥削者的人身的部分占有;反过来说,劳动者对地主阶级,对剥削者有依附关系。这种依附关系,就是对人身的半所有,和奴隶有一些不同,奴隶是完全属于奴隶主的,奴隶对奴隶主有人身的完全依附关系,完全属于奴隶主所有。封建社会的农民,还有封建的地主阶级掌握下的手工业的劳动者,他们在人身上归地主阶级部分所有,他在人格上,人身方面是隶属于地主阶级。奴隶制度和封建制度的主要区别是奴隶主对劳动者的全部所有制,完全占有,而地主对农民只有部分占有,在人身上要服从他的支配。地主对劳动者有支配的特权,除了向他收租以外,还可以任意使用他的劳动,还可以加以买卖。一部分封建国家可以买卖农奴,典型的封建社会的农奴是可以买卖的,甚至可以转赠给别人,地主送土地给别人,连农民也送去,可以买卖,可以赠送。

中国封建社会后期没有买卖农奴的情况了,东汉光武帝禁止买卖农奴。所以,从那以后,中国的封建社会就不认为买卖人口是合法的。但是,赠送土地连农民也跟着赠送去是合法的,至少是最大的地主,比如皇帝是地方上的大奴隶主,可以把土地连人口一起赠送。因此,买卖名义上只是土地的买卖,法律上允许买卖土地,实际上在买卖土地的时候,连人口也可以买卖。把土地卖出去的时候,庄园下的庄客也转给新地主了,所以实际上是农奴。佃户是后期才产生的,我们现在讲的佃户是农奴,是受地主剥削的。地主不能买卖佃户,也不可以把佃户连土地买卖,但是地主卖地的时候,可以剥削佃户的土地,所以现在的佃户是中国后期封建社会出现的,比较早期的一直到唐、宋,基本上是庄园制度,地主有一些庄园,下面有一些农民,叫庄客,实际上是农奴。三打祝家庄里的祝太公下面的庄客就是农奴,并且要帮助他守庄子,担负战争的任务。所以,封建的典型制度是斯大林所讲的定义:地主对生产资料所有制以及对劳动者的部分所有制,可以买卖劳动者,或者可以赠送,但是不能杀了。另外农民有部分生产资料所有制,同时有自己的经济,跟奴隶不同,奴隶劳动所得都归奴隶主,而封建农奴他的劳动所得有一部分归自己,当然是极少的一部分。

在封建社会里面,基本阶级是地主阶级和农民。另外,还有工商业者,有商人,有手工业者。封建社会的这种生产关系是建立在更高的生产力的基础上的,这种生产力比奴隶社会的时候高得多。基本生产工具大体上是一样的,奴隶社会有金属工具,比如有铁工具,封建社会大体上是铁器为主,奴隶社会有的不是铁器,是青铜器,像中国、希腊、罗马比较高的奴隶制度是有铁器,没有铁器不可能产生那样高的奴隶制度。在封建社会的时候,普遍使用铁器。在中国,战国的时候铁器很普遍。犁地用铁,刀子也用铁,西周、春秋的时候,地下没有发现铁,但是战国的时候,铁器已经很进步了。既然战国时候铁器很进步,那春秋时也应该有,因为战国是五百多年,春秋是二百多年,西周也是二百多年,铁器在西周就有,因为那么进步的铁器,不可能一下子就有的。所以,春秋、战国过渡到封建社会是完全合理的。封建社会的铁器比奴隶社会的铁器更好一些,因为白铁打成钢这样的技术在封建社会里能够掌握了。秦汉以后的武器都是钢的,像刀剑完全掌握了炼钢技术。

封建社会制度,不管是中国,还是外国;不管是东方,还是西方,毫无例外是君主专制制度,或者是地方割据制度。中国的封建社会主要是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制度,有时候又是诸侯割据的制度。在西方、欧洲,从六世纪奴隶社会垮台以后,逐渐产生了诸侯割据制度。日耳曼人分封他的功臣,开始建立诸侯割据制度。所以,欧洲从六世纪到八世纪、到十一世纪,主要是诸侯割据制度。十一世纪以后,在许多国家里面长期保留着封建割据制度,中央集权的主权制度是在十四、五世纪以后才正式形成起来。十一世纪以后也开始有一些,十四、五世纪才比较正式形成。所以,也可以说欧洲封建制度是诸侯割据比较多,王权比较少。中国从秦、汉起,主要是中央集权制度。这个不同需要很好地研究,这是在历史上一个政治上的重大问题。如果单根据西方的历史来看,中央集权的王权制度和资本主义的发展有关系,资本主义制度越发展,中央集权的王权越巩固地建立起来。在欧洲,典型的封建社会是诸侯割据制度,是地方割据制度。王权制度首先是城市工商业开始的,工商业者依靠王权作保护,为了使商业比较发展,需要打击一些封建诸侯地方割据的障碍,因此就依靠王权反对地方割据的诸侯。所以,王权的建立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有密切的关系。这是欧洲的情形。

在中国就不同,中国在秦汉以后资本主义的发展还差得很远,像现在的资本主义,根本没有一点影子,可是已经有了中央集权的封建制度,而且能够统治这样大的国家,统治这样多的人口。秦的人口有五千万左右,现在我们是六亿,比那时多十倍以上,但是在当时来说,一个国家能统治五千万人口,在世界上是没有的。所以,照毛主席的讲法,中国的封建社会是以中央集权为主,同时也有诸侯割据。秦以后主要是中央集权,也有部分的诸侯割据,中央集权为主,并不是唯一,同时后来还有封王、封一些地方上的统治者,按照西方的历史情形来看,有了中央集权制度,应该是工商业有很好的发展,中国应该很早就有资本主义,但是,相反,中国的封建社会不但没有使资本主义很快发展,而是中国长期停滞在封建社会。所谓停滞是相对的,历代的农民暴动都使经济有所发展,不是绝对停滞。但是,发展很缓慢,一直到清朝才开始有了近代资本主义。

为什么中国能够这样早的建立相当于欧洲王权制度的中央集权制度呢?这不是中国与欧洲的情况不同,所以中央集权制度和工商业没有关系,不能这样说。秦、汉中央集权能够建立起来,还是和工商业发展有关系的。中国的工业和商业,在春秋、战国的时候,已经相当发展了,春秋的时候,郑国就是一个奴隶主和商人合作建立起来的国家,它们自己有明文规定说我们的祖宗是和商人联系起来建立国家。奴隶社会里面有工商业,商业在春秋、战国的时候就有了,春秋、战国之所以一天一天地趋向统一和商业发展是有关系的,在春秋、战国时每一个国家工商业都发达。

秦朝的建立和商人有很大的关系,秦始皇真正的父亲是吕不韦,吕不韦是阳泽的大商人。他做生意到了赵国,当时两国交好互相派一个人质,秦襄王的儿子异人在赵做人质,异人是秦襄王小老婆的儿子,按照道理是不能做太子的,但是很巧,襄王的王后没有儿子,她是楚国人,着急了。吕不韦对国际形势很熟悉,他到赵国碰到了异人,又知道秦襄王没有儿子这个问题,他就在异人身上打算盘,非常高兴地说这是“奇货可居”,奇货是指异人,把异人作为商品,可以在异人身上下一笔本钱,他就去找异人说:我可以使你的门弟光大起来。异人说:你怎么能使我的门弟光大起来?你光大你的门弟好了。吕不韦说:我的门弟要靠你才能光大。异人懂得了他的意思,就请他吃饭,要他讲一讲,吕不韦说秦王后没有儿子,你想办法奉承一下,向她认作儿子,这样你就可以做太子了,将来的王位可以由你继承。异人说,这个办法对,可是,我没有钱怎么办?吕不韦说我可以用千金来帮助你(当时的金子是指的黄铜)。这在当时是很大的一笔钱,他拿了一千金,其中五百金给异人结交朋友,另外五百金他买了一些宝贝,去找秦王后的娣娣,又送了一些给王后,她很高兴地问这是哪里来的,她娣娣说,这是异人派人送来的,他在赵国天天想你,愿意做你的亲身儿子,现在买了一些东西来送你,表示自己的孝心,这样一来秦王后很高兴地说:我自己没有儿子,想不到有这样的人愿意认我做母亲,她就和秦王讲,我没有儿子,应该解决,听人说异人在赵很好,我愿意立他为太子。秦王答应了,就把异人立为太子,这是吕不韦搞的,后来吕不韦又在赵国娶了一个小老婆,已经怀孕了,没有人知道,就故意请异人吃饭,就把小老婆带来见他,异人见她很漂亮,就问是哪里来的,他说这是刚才买来的,没有说已经结婚,也没有说有身孕,异人不知道,就提出来希望给他,吕不韦在“喝醉”的时候,故意发了一下脾气,目的是抬高身份,实际上第二天就把人送去了,异人不知道怀孕,生下来儿子就是后来的秦始皇,异人以为是他的儿子。所以,在中国封建社会里面,商人的作用很大,没有吕不韦,就没有秦始皇。秦始皇小时候不知道吕不韦是他的父亲,到了二十几岁以后才知道。后来异人死了,秦始皇做了皇帝,他的母亲就是太后,吕不韦和太后私下仍有来往,因为这个事情秦始皇就杀了吕不韦,虽然知道是他的父亲,还是把他杀了,不是直接杀的,给了他一个昭书说:你这样活下去没有什么意思。吕不韦知道活不下去了。历史家认为秦始皇是个坏皇帝,所以把他家里的丑事都写出来了。秦朝也是和工商业的发展有关系的。

春秋、战国为什么打仗打得这样厉害?一方面是农民暴动,工商业者不满意,所以在春秋的时候,许多所谓士大夫到处想办法找比较有能力的皇帝,想要帮助他们统一天下。这些人有许多代表工商业发展的要求,但是他们自己不会意识到这一点,他们提出的方向是统一天下,建立统一的王国,统一的君主制和工商业的发展有好处。为什么到秦国去的人特别多,因为有许多人到别的国家都不能得志,在秦能够得到使用,所以秦逐渐强起来,一方面是地理条件好,不是四面打仗,外面的力量来打它,它有黄河、有山、有潼关,这是很有利的,把它关闭起来,别的国家来打他就不容易,但是他要出去打很容易。别的国家四面有敌人,关中这个地方很发达,同时和四川有联系,使得它的经济很发展,又使用了一些政治上比较有才能的人做宰相,所以秦朝后来逐渐强大起来。最大的商人吕不韦愿意帮助秦国,其他一些人士也是帮秦国的多,商鞅是卫国人,张仪也是在秦国以外的地方碰了钉子,跑到秦国去就用他了,很多人是在别的国家没有用,跑到秦国得志了。这样秦国得到了政治上、经济上的帮助,自己的经济力量又好,所以有力量并吞六国。

中央集权的王朝建立起来以后,它帮助封建地主阶级发展、压抑工商业者、压抑商人,原因在什么地方呢?原因在于皇帝自己本身是封建主,他虽然依靠工商业者建立中央集权,但主要是依靠封建地主阶级。工商业是一种和封建经济矛盾的经济,即使没有现代资本主义,只是手工业和商业,如果发展起来,总是对封建经济有破坏作用。工商业又需要一个统一的经济制度,一个国家的君主要依靠工商业得到他的权力,在他得到权力以后,也使工商业有一些发展,当然也不愿意使工商业得到很大的发展,原因是因为工商业发展起来会破坏封建的自然经济,破坏地主阶级的利益。商人要与地主阶级争夺利益,如果工商业经济力量强起来以后,可以跟皇帝对抗的。司马迁就描写了这种情形,他描写一个商人只要有一万文钱的资本,就可以每年多二十万,而这二十万的收人等于一个万户侯,这是在“货殖列传”里面描写秦汉之间的情形。所以工商业发展起来,对皇帝是一个很大的威胁。汉高祖统治全国以后,立刻下命令不准商人穿绸缎衣服,不准商人坐马车。中国排各种人的等级是士,农、工、商,商人最末。本来两个字是农为本,商为末,末虽然可以赚钱,但是是最下贱的职业,因此在中国封建社会里面,一贯压抑工商业。

政治能不能决定经济呢?政治能够影响经济。但是不能决定经济。如果中国工商业自己有条件能够独立发展,皇帝的法令要想阻住也是不可能的,问题是中国的条件有限制,欧洲的国家有很多是在海边上,海上做生意很容易,欧洲内地工商业的发展就受很大的阻碍,但是,沿海国家能够发展手工业和商业,所以在欧洲,十四世纪以前,欧洲大陆是封建制度占统治地位,但是在海岸边上已经开始出现一些工商业城市。在十四、十互世纪以后,这些城市有自己的土地,有自己的城堡,有自己的军队,可以保护自己,封建帝王要进攻他,他可以抵抗。中国工商业者就没有这个条件,中国有工商业的城市,但城市是在封建皇帝、诸侯掌握下,依附于封建皇帝。许多手工业是贵族、皇帝御用的,比如大一些织丝绸的手工业是国有的,大一些的手工业是皇帝垄断的。汉武帝制定盐铁法,把制盐、炼铁这两件最大的行业由国家掌握起来,引起了很大的辩论,有的反对,有的赞成,后来还是垄断了。中国有没有像欧洲的荷兰、意大利、威尼斯这样的海岸呢?没有。广州比较接近一些。中国始终没有产生独立的工商业城市能够与皇帝对抗,这和地理条件有一定的关系,但这不是主要的。

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中国有一部分主要的手工业和农业直接结合,农村中每一户农民除了搞农业外,同时又搞纺织,农业和手工业直接结合起来。马克思在《资本论》里面说,中国这种情形使得中国发生这样一个特点,尽管政治上千变万化,但是经济状况长期地保持原状。有一些工业不能到城市里面去,在农村里面自己解决。欧洲的手工业不同,有两种情形,一种是在城市里面建立起来的,另外一种是在地主的庄园里面,由地主直接掌握,集中来组织,不是在每个农民家里都搞。这种具体情形使得中国商业,没有能够很快地得到发展。历史上也有一些发展,有一些手工业不涉及人民生活最普遍的东西,比较有发展,比如造纸,在官方的影响下有很大的发展,但是独立地由资产阶级来掌握它的手工业的这种条件,中国很长时期没有形成,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停滞。

总之,统一的国家对工业工商的发展比较便利一些,因此统一的国家和割据的国家相比,是进步的,典型的封建经济是自给自足,有了统一的国家,商业、工业的发展和交往比较频繁起来, 自然经济状态受到破坏,所以,统一的国家有破坏封建经济的因素,但是这种制度基本上是封建制度。君主专制制度决不能说是资本主义制度,跟工商业的发展有联系。在欧洲到了十五世纪和资产阶级的发展有联系,欧洲在十五世纪以后,君主专制逐渐带有资本主义的性质,但是基本上是封建制度。在没有经过资产阶级革命以前,带有过渡性质,但基本上是封建性质,社会仍然是封建社会,不过有了比较强大的资本主义因素。中国的君主专制制度,不是过渡性的东西,秦、汉以来这种专制是正式的封建国家制度,没有近代资产阶级,它的进步性是有的,便利工商业的发展,但是与欧洲十五世纪以后那种君主专制不同,因为那个政权有过渡的性质,欧洲那种君主专制一方面是依靠了资产阶级,它脚踏两只船,一只脚站在资产阶级方面反对封建诸侯,另外方面又站在诸侯方面压抑资产阶级。在那种情形下,资产阶级还不是完全自由的。所以,最后资产阶级要起来革命,比如法国革命。王朝有一部分是站在资产阶级方面的,但是资产阶级不能得到完全的自由,特别是身份比贵族低一等,资产阶级在社会上受压抑。凡是君主专制制度,在封建社会里面,主要是封建的,后期和资产阶级有了一些联系。所以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生是在封建社会里面有了萌芽。

封建社会的典型经济,是毛主席所讲的四点:即自然经济、封建地主阶级对农民的剥削,封建地主阶级的国家剥削,最后是封建国家。这是毛主席讲的四个特点,这四个特点毛主席已经讲了,我们这里就不讲了。封建国家有封建割据的国家,诸侯的国家,有中央集权的国家。中央集权的国家比较进步,和工商业有了联系,但仍然是封建国家,它不管怎么样总是压制资产阶级的。在这样一种封建社会里面,到了后期,有了资本主义萌芽,手工业和商业是资本主义的前身。中国从秦、汉一直到明朝,说不上是资本主义萌芽。作为资本主义的前身的工商业是有的,但不是资本主义萌芽,清初就有了。欧洲在十四、十五世纪,有了资本主义萌芽,最明显的是沿海国家,完全是独立的资本主义形式,这种资本主义萌芽,在封建社会里面,原则上是和封建社会、封建经济完全不同的一种制度,但是在封建社会里面已经产生了,这种力量慢慢地发展起来,成为很强的能够和封建地主阶级对抗的力量,首先是在经济上有了强大的力量,就要跟封建统治阶级争夺统治权,这样就出现了资产阶级对地主阶级的斗争。

资本主义社会是经过资产阶级革命产生的。资产阶级革命还是要依靠农民暴动才胜利。在封建社会里面就有了农民暴动这个问题,封建社会的阶级斗争主要是农民与地主阶级的斗争,在这个社会里面,有多次的农民暴动,农民暴动自己没有办法胜利。毛主席讲,农民暴动不是失败,就是被新的地主利用了。农民即使失败,但总是有结果的,每一次暴动都冲击了腐败的统治,有的就打垮了腐败的统治,尽管建立起来的还是封建的,但总比旧的好一些,减轻了一些对农民的剥削,因此工商业也有了发展。所以,每一次暴动,总使生产前进一步。但是农民暴动没有办法根本打垮封建制度,封建制度是农民暴动和资产阶级革命结合起来以后才打垮的。

关于封建社会话题就是这样。

六、资本主义社会

关于资本主义社会问题,因为有近代史,就不想多讲了,只是简单地提一下。

由封建社会到资本主义社会,主要是靠阶级斗争才能实现这个转变,但具体的经济转变过程是多种多样的。由封建经济转变为资本主义经济是经过多种多样的形式。政治上要通过革命,有时候也通过改良,但是改良要依靠农民暴动,没有农民暴动,地主阶级不能接受改良,因为农民暴动使得它不能按照老样子统治下去,必须接受改良。因此,阶级斗争是根本的,经济上的斗争有多种多样,比如英国革命是一种形式,美国是一种形式,法国是一种形式,德国又是一种形式。在封建社会里面,在海岸线上出现了一些独立的资本主义国家。这些资本主义国家,不能把资本主义制度变成大陆上的统治者,所以只能成为资本主义一种萌芽性质,这是个别的转变,个别地区由封建社会转变为资本主义社会,出现了资本主义经济。

英国的情形是这样的,经过了农民暴动,经过了革命战争,一部分封建地主阶级逐渐资本主义化,国家的经济由封建经济逐渐自己转变为资本主义经济。比如,土地原来主要是种谷物,地主收租,后来英国有了一些特殊条件,工商业比较便利,开始发展纺织业,发展的结果,需要很多羊毛,种植土地的贵族看到出卖羊毛比收地租更有利,他把大批的农田变成了牧场,这样大批地主变成了资产阶级。这种变化引起了一些政治上的斗争,转变了的地主和封建地主打仗,英国有许多国内战争,经过这些国内战争,最后经过了克伦威尔改变,资本主义地位占了优势,所以英国革命实际上经过改良实现的。

法国是经过了一个最彻底的革命,农民和资产阶级结合起来,把封建地主打垮,分了土地。所以英国革命以后,土地仍然在地主手里。法国革命以后,地主的土地分给了农民,出现了大批的小农,所以法国革命是最彻底的革命,动员的群众最广泛,接近于人民革命。

美国的情况是原来根本没有封建经济,欧洲移民到了那里,就按照资本主义原则建立起资本主义。所以,美国的资本主义发展的比较顺利,法国虽比较彻底,但是后来经过几次复辟,地理条件又受到一些压抑,不如美国发展得快,按照它的彻底性,本来应该是发展很快的。

德国又是一种情形,封建地主也是逐步转变为资本主义性质。英国转变的快,它是地主把大片的农田变成了牧场,把大批的农民赶出去,德国也是类似的情形,不过过程比较缓慢一些,逐渐剥夺农奴,是土地制度改成资本主义制度,由收地租变成出佃。要把农奴制度变成佃农制度,要牺牲农业。

俄国的土地改革类似德国,它所谓的农奴解放是什么意思呢? 就是把一部分农奴赶出公社,让他自己得到一定的份地,这是很坏的,为了得到一定的份地要赎买,要出很大的代价,另外一部分荒地由地主掌握起来租给农民。

列宁讲资本主义现象是两种,美国式和德国式的,许多种类集中起来基本上是两种形式,一个是封建制度建筑比较单纯,在空地上建立资本主义,这类似美国的情形,法国也是这样的情形。德国是农业经济的改良主义,地主阶级自己逐渐变成资本主义。英国的情形和德国情形类似,但是类似中间又有不同,所以在分析历史的时候要具体分析,列宁讲两种情形,是讲最大的原则,我们在研究具体历史的时候,一定要根据具体国家的材料,把这个国家的情形加以更具体的分析,所以,我们讲的很多英、法、美、德这些类型都有不同,这并不是说列宁的原则不对,列宁的原则是讲更大的方向问题,我现在所提出的几种是更具体的分析,当然,这也是很粗的,但你要研究更具体的历史问题要分析得更细一些,马克思主义要求我们把普遍真理和具体实践结合起来,研究历史的时候,也应该如此。

End

查看全部

「 支持乌有之乡!」

乌有之乡 WYZXWK.COM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注:本网站部分配图来自网络,侵删

扫描下方二维码,订阅乌有之乡网刊微信

官方微信订阅号

相关文章

《求是》(2025年19期):习近平: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和发展是人心所向、大势所趋、历史必然。

历史的唯一“擎天柱”:一个没有毛泽东的中国将会怎样?

社会主义、修正主义与资本主义:基于马列毛经典理论的本质辨析与道路选择

好物推荐

最新推荐

《求是》(2025年19期):习近平: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和发展是人心所向、大势所趋、历史必然。

历史的唯一“擎天柱”:一个没有毛泽东的中国将会怎样?

郝贵生 | 要害、核心是修正马克思主义“资本”理论

两日热点

艾思奇:关于否定之否定的规律 | 精选好文

郭松民 | 吴石、蔡孝乾与“狱中八条”

今年的这个国庆中秋假期,我们是鼓励居民旅游消费,还是帮助农民抢收抢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