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战争-第二十九章 豫东战役(下)绝境逆转
邱清泉不屑去抢什么收复开封的功劳,他甚至连开封城都没有进去。
对于长期与共军在前线作战的邱清泉来说,他深知共军一贯的战术手段,这种对方拱手相让的“战绩”令他感到一种屈辱,尤其是在国党政权风雨飘摇,大厦将倾之际,这种屈辱中更增加了无尽的忧虑。
如果政权不保,收复再多的空城又有什么意义?
邱判断:陈唐兵团不管如何奋战,如何英勇,攻下开封这样坚固的城市,必然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而粟裕之所以不守,而是选择主动撤出开封,一定是因为其兵力还无法抵挡国军几路援军的合围。既然如此,国军要这样的开封城有什么用?何不趁着陈唐兵团疲惫受创之际,全速追击,歼灭其一部或大部有生力量,以此鼓舞国军,振奋士气?
邱清泉的判断完全正确,陈唐兵团在攻打开封时,虽然仅仅一天就攻了进去,但是整场战役阵亡1500多人,受伤9200多人,此时确实可以说是疲惫受创之师。
于是,他仅仅只派出一个旅的部队配合刘汝明占领开封,便立即请示蒋,要求协同增援而来的区寿年兵团与自己的第五军一起,迅速追击陈唐兵团,寻机围歼。
应该说,邱清泉这一招是极其高明的。第五军和区寿年兵团进不进开封城是关系战局的一个重要环节。一支几万人的大军,一旦进入一座大城市,接收、休整、甚至抢夺战果等等都会花费很多时间,而等你想要再把这样一支庞大的部队集结起来重新出发,又需要时间,这一来二去,几天的时间就白白浪费了。绝不能给陈唐兵团任何喘息休整的时间,必须全速追击,在没有歼灭粟裕一部兵力之前,必须保证国军处于绝对战备状态。
可是,尽管邱清泉保持了极度的清醒,但是区寿年这一次却变得异常谨慎,谨慎不是坏事,但是过度的谨慎就会变成怯懦。区认为自己没有摸清粟裕的意图,不知道他放弃开封的背后到底还打了什么算盘?于是他选择缓步推进,心里盘算着先让邱清泉在前面打头阵,自己视情况变化而定。结果如此一来,邱只想着全速追击,而区却跟在后面亦步亦趋,两军之间便拉开了约40公里的缝隙。
原本40公里并不算远,部队一天的时间就可以把这个缝隙弥补上。可是他远远低估了粟裕的决心,更低估了华野的分割阻援能力。
粟裕瞄准了实力较弱的区寿年兵团,准备发起攻击了。
但是此时粟裕发起的围歼区寿年兵团的战役,其压力是非常巨大的,因为这次歼灭战已经达到了粟裕兵力的极限。我们只需要看一下此时双方兵力的配置情况就明白了。
粟裕手上用于歼灭区寿年兵团的兵力是:1、4、6三个主力纵队,加中野11纵队,以及两广纵队和特种兵纵队。我军一个纵队,大概等同于国军一个整编师,但是两广纵队和特种兵纵队当时仅有数千人,加起来连半个纵队的兵力都不够,所以实际上主力还是华野1、4、6三个纵队和中野11纵队(划给粟裕指挥)。
而区寿年兵团里有两个整编师和一个新编旅,即整编七十五师和整编七十二师以及新编二十一旅。
我们是四个主力纵队,加上几千人的两广和特纵,对手是两个整编师加一个新编旅。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我军用于打歼灭战的兵力,仅仅勉强是敌人两倍左右。大家不要以为两倍很多,事实上我们发起歼灭战的时候,因为武器装备比较落后,再加上寻求的是歼灭敌人,而不是驱散对手,而且作战必定是要求迅速解决战斗,绝不能拖到援军到来,所以往往需要集中三到五倍的兵力才会发起这样的歼灭战。比如当时围歼张灵甫,华野就集中了几乎五倍于敌的兵力,而且有大量地方支前民工的支援。
而粟裕这次仅仅只用了两倍于敌的兵力,就准备围歼区寿年兵团。事实上,这也是解放军第一次包围一个兵团规模的敌军,即同时包围两个整编师加一个整编旅。
如果说这已经是粟裕用兵的极限操作了,那么实际战场的情况远比两倍兵力就敢包围敌人还要更加极限。
因为以往我军包围一个整编师或敌人一部,其余的国军都是收到友军被包围的消息以后,才整军待发,姗姗来迟。尽管有像黄百韬、胡琏那样奋力援救队友的国军,但是我军时间上总是较为充裕的。而这一次明显不同,邱清泉与区寿年几乎是同时行军,他们都没有进开封城,国军双方之间仅仅只有40公里的间隙,一旦阻援打不好,邱清泉几乎可以与区寿年合力将粟裕反歼灭。
然而这还不是最后的极限,如果在豫东战场上,粟裕要对付的只是邱清泉和区寿年的话,那么形势尽管危急,但粟裕还是有一定把握的。
但偏偏在粟裕的东面,也就是许世友和谭震林负责钳制的东线,他们把从徐州增援而来的国军整编八十三师给放进来了。整编八十三师,战斗力极强的一支国军精锐主力,曾经在苏中战役的时候就与粟裕交过手,而此时整编83师已经与邱清泉第五军集中在一起了。
如果没有八十三师的加入,那么粟裕包围区寿年以后,只需要安排陈唐兵团3、8纵队负责阻击邱的第五军就可以了。此时宋时轮十纵,在与中野一起完成阻击南线胡琏兵团的任务以后,已经北上进入豫东,便可加入粟裕围歼区寿年的作战中。可是因为八十三师的加入,于是粟裕又只能令宋时轮参与到与陈唐兵团一起的阻援作战中。
这就是为什么粟裕只能以两倍于敌的兵力发起对区的围歼作战的原因。
然而即便如此,负责阻援的是刚刚打完开封的陈唐兵团,幸好此时宋时轮北上参战,否则此次豫东战役也就付之东流了。
五、
黄百韬的加入
粟裕兵力既然已经是极限运用了,这就意味着豫东战场上绝对不能再加入任何打破极限平衡的因素。否则不但歼灭区寿年的计划可能要前功尽弃,粟裕兵团本身也要面临灭顶之灾。
而这种可能打破极限平衡的因素,只能来源于两个地方,一是南线由中野钳制的胡琏兵团、吴绍周兵团;另一个自然就是已经把八十三师放进来的,许世友和谭震林兵团负责钳制的东线,而东线最有可能也最危险的就是黄百韬整编二十五师。
所以在陈唐兵团刚退出开封的6月26日,粟裕致电军委:
我们拟二十七、二十八日发起歼灭该兵团(区寿年兵团)战役,建议刘陈邓邓(刘邓、陈毅、邓子恢)指定部队钳制胡、吴之北援。——《粟裕、陈士渠关于钳制胡吴北援致军委及有关方面电》
对于南线,粟裕并没有过于担心,他真正担心的是已经把八十三师放进来的许谭兵团,他们会不会再把黄百韬放进来?
在粟裕刚进入鲁西南之初,那时候还并没有打开封的计划,许谭兵团在津浦线上连续发起攻势,至6月20日,先后攻占了泰安、大汶口、曲阜、邹县等地,控制了兖州南北150公里的铁路线。其中第七纵队、鲁中军区直接包围了兖州。
那时候许谭只想着多攻下几个国军城市和据点,并没有把当初整个夏季作战重心是配合粟裕打歼灭战这一任务放在心上。如果是要配合粟裕,阻止东线援军进入粟裕战场,最好的办法就是威胁徐州,而不是忙着去占领几个据点和中小城市。如果说,那时候是因为粟裕还没有寻觅到良好的战机,所以许、谭才把八十三师放进了豫东战场的话,那么接下来,如果他们再把黄百韬整编二十五师放进去,那就真的是非常之危险了。
所以6月27日那天,毛泽东亲自致电许世友、谭震林:
考虑许谭兵团行动,我们认为兖州既已不能再打,今后行动不是打韩仓,而是改变三个纵队分置三地的部署,将三个纵队集中。其布置是将泰安、大汶口、邹县等地让给敌人,让敌重新打通徐济路,许谭率三个纵队照粟张前电提议,攻击临、韩、枣、峄、台儿庄及其以南一带,威胁徐州。这样对于配合粟部作战较为有利。——《军委致电许谭兵团威胁徐州配合粟裕部作战》
这是毛泽东第三次向许谭布置任务,但是这一次与前两次不同,这一次是具体怎么配合都说得更为明确了。
为啥会有这个电报指示?
原因是此时许世友兵团在围攻兖州,吸引了黄百韬前去救援。但是问题在于,这个方案并不稳妥。黄百韬虽然正在增援兖州的路上,但是他也可能中途改变主意。考虑到八十三师已经进入豫东战场,这个风险冒不得。所以,毛泽东建议执行此前粟裕的建议,威胁徐州。为达成此目的,令许谭将此前占领的什么泰安、大汶口、邹县等地统统让给敌人。
这些城市和据点不重要,绝对保证粟裕部的安全,能够成功歼灭区寿年部才是最重要的。从这个方案去看,显然毛泽东对许谭的防线已经非常着急了。
只可惜,许世友并没有听进去。
6月27日晚,时间稍纵即逝,粟裕还不待查明区寿年的具体分布情况,便下令开始合围区寿年部,同时布置了由陈唐兵团3、8两纵队,以及宋时轮的第十纵队穿插进这40公里的缝隙中,开始布置打援。
战至29日,华野已经将区寿年分割在了龙王店、常郎屯等地。起初,区寿年受到围攻的时候并没有太慌张,他自信那么点距离很快就可以等到邱清泉的第五军和整编八十三师,三军合力还打不了一个粟裕?
只可惜他错了,他不知道阻挡在邱前面的到底是谁。
粟裕将陈唐兵团三纵放在了陈皮岗和许岗一线、八纵在许庄和高阳集一线,这两个地方主要阻击的是整编八十三师。
而在最重要,最关键的桃林岗一线,粟裕把宋时轮第十纵队放在了这里,这里主要阻击的就是邱的第五军。为什么宋时轮一个纵队就敢阻击国军五大主力之一的第五军?在解放战争中,流传着一句话:排炮不动,必是十纵。这句话所描绘的意思就是,只要有十纵的地方,任你飞机大炮轮番攻击,十纵都可以坚守阵地,岿然不动。
十纵的阻击异常惨烈,战斗一开始,整编第五军的飞机和大炮就将桃林岗阵地轰成了一片火海,在坦克的前导下,国军的攻击采取了“肉弹战术”,督战队在后,前面的冲击队一波倒下一波又上,当国民党军冲上十纵的主阵地后,两军士兵便展开了肉搏战,双方的尸体叠堆在一起。十纵官兵已经两天没有吃饭没有睡觉了,不断报来的伤亡数字令粟裕万分担心,他指示十纵在万不得已的时候可以放弃一线阵地后撤,但要在二线阵地再守一天。可是十纵的一线阻击阵地就是没撤。最后,第五军不断地发起集团冲锋,桃林岗阵地上已经没有任何可以燃烧的东西了,仍然冒着火焰的只是双方官兵的尸体。十纵的顽强令国民党军十分吃惊,战后他们认为“十纵队应列入华野之头等部队”。
此战后国军战报称:“连日经五军猛烈攻击,因匪逐村顽强抵抗,尤以桃林岗据点匪我反复争夺,得而复失者数次……无法进展。”
没有十纵,此战当真危矣。
然而,粟裕最为担心仍然不是自己的战场,他现在非常担心许谭兵团所控制的东线,于是6月29日这天,粟裕再次致电许谭并报军委,又一次提出了威胁徐州的方案。
(一)在蒋匪援兖部队未集中前,许谭仍攻占兖州,迫敌分兵北援。……
(二)如兖州短期难下,则以一部监视侧后敌,而主力南下临、韩、枣、峄、台儿庄线,迫近威胁徐州,……求得歼灭二十五师一部或大部,或转头再打兖州。——《粟、陈、唐关于配合西兵团作战的方案》
总之,不管是哪个方案,目的非常清楚,一定要拖住黄百韬,不使其加入豫东战场。最好的方式就是丢掉现在的据点,南下威胁迫近徐州,则黄百韬必返,甚至还可以歼其一部。
但是许世友并没有执行威胁徐州的方案。恰恰相反,他连兖州都没有用心打,而是搞了个围“兖”打援的方案。黄百韬一看,既然不是真打兖州,而区寿年兵团危急,所以黄百韬直接溜了,不去增援兖州,反而是跑到了豫东战场。
眼见黄百韬就要跑进豫东战场了,军委那边已经非常着急了。
30日上午,军委给许谭发电,电报由周恩来起草,原文如下:
敌二十五师既有南调征候,你们应即率七纵等部不待九纵、十三纵集结,先行火速南移,首先围攻滕县,抓住二十五师,如二十五师已走,应即绕过滕县进攻临、韩,威胁徐州。期能扭住二十五师,其他部队随后跟进。
这电文此时已经是没有办法的办法了,如果能赶在人家走之前抓到最好,如果不能,还是最早的那个方案,威胁徐州,期待能把二十五师又扭回来。
紧接着,下午,毛泽东又亲自起草电报发给许谭二人,内容跟上午那封差不多,显然毛泽东本人也已经非常着急了:
如你们能迅速攻克兖州,则继续以7纵攻城,而以9,13纵南下。否则应照我们早上电令,7纵立即南下,攻击腾,临威胁徐州。
从连续的急电可以感受到,此时战局的焦灼程度,以及粟裕的危险程度。
随后许谭回电,表示同意上述方案,并坚决执行。然而嘴上这样说,但实际许谭兵团却并未执行此方案。
6月30日,黄百韬兵团火速朝着粟裕大军奔袭而来,原先那个极限的平衡瞬间被打破了。
这里有一个非常有趣的事情是,许谭部先是放了八十三师进入豫东,随后在歼灭区寿年的关键时刻,在粟裕部极其危险的境地下,他们又放了黄百韬整编二十五师进入豫东。政委谭震林自己都觉得说不过去了,于是7月3号单独以个人名义,发了一封十分耐人寻味的电报到军委。电报大概意思是说,我个人是认为全军南下威胁徐州为上策,一部打兖州一部南下威胁徐州为中策;全部集中打兖州为下策,但是多数人都不赞成全军南下。为免除误会,故先将我的意见电告。
谭电报中的“多数人”到底指谁?其中含义,大家自行品味。
六、
绝境
黄百韬的加入,使得豫东战场进入了最艰苦的阶段,粟裕大军腹背受敌,又连日作战,已是疲惫不堪。原本已经是极限的兵力,此时又不得不将中野11纵队分离出来,用于在自己的东线设置一道阻击黄百韬的阵线。
现在的形势并不仅仅是粟裕想不想歼灭区寿年的问题了,而是此时即使你撤退,也同样有被区寿年、邱清泉、黄百韬、整编八十三师合围的巨大危险。
战场的极限平衡已经被黄百韬打破,粟裕的部队此时俨然已经有陷入绝境的危机。怎么办?
战役发展到这个阶段,战术的调整和兵力的部署,已经起不到可以改变战局的作用了,唯一可以打破绝境的,就是比拼双方的士气和毅力。
粟裕明白,此时要思考的,不是如何撤出战斗,而是如何以最快的速度歼灭区寿年,只有如此,才能把被打破了的极限平衡再偏离回来。
时间异常紧迫,7月1日晚,粟裕令1、4、6纵队发起对区寿年的总攻。
华野三个主力纵队如战胜附体一样朝着区寿年疯狂进攻,两个小时后,区部第一道防线被击破,再两个小时以后,区部第二道防线被击破。当晚十点,三个方向的华野纵队朝着区寿年的兵团指挥部合围而来。
区寿年被俘,他是从四辆突围坦克中的其中一辆里被解放军揪出来的。被俘虏时,他扬言要见我军的粟司令,说他和粟裕是朋友。结果被华野官兵一顿暴揍,说:“你算什么玩意儿,我们司令哪有你这样的朋友。”
最后,区寿年还是见到了粟裕。其实他并没有说谎,虽然已不得而知他在此前是否与粟裕见过,但是有一点他和粟裕本人都很清楚,当初我党八一南昌起义的时候,区寿年在起义军蔡廷锴的部下当营长,后起义军南下广东时,才随蔡廷锴脱离了队伍。而同样参加了八一南昌起义的粟裕,那时候是起义军总指挥部警卫队班长。所以区寿年说两人是朋友,其实并不为过。
粟裕兵团歼灭了区寿年兵团总部,以及整编七十五师大部,新编二十一旅全部,俘虏了区寿年和七十五师师长沈澄年。但区兵团还有一个整编七十二师基本完好,七十五师也还剩两个团。
如果黄百韬不加入战场的话,那么此时已经到了可以全线撤退的时机了。但眼下形势却全然不同,粟裕当初本就是在极限条件下作战,后来因为黄百韬的加入,打破了平衡,于是粟裕又不得不将中野11纵队临时再抽调出来阻击黄百韬,剩余华野1、4、6只得拼死作战,才在绝境中取得如此战果。但是正是因为兵力已达作战极限,所以刚刚歼灭完区寿年七十五师大部,我军阻击黄百韬的阵线就被突破了。
东面的阻击阵线一旦被突破,黄百韬势必朝着粟裕部汹涌围攻过来。刚刚经历了最艰苦的围歼战的粟裕部,此时如果撤退,极有可能被压上来的黄百韬追上,那时如果邱部、黄部、还有未被歼灭的区寿年七十二师会合,粟裕同样又会将自己陷入被合围的绝境。
事实上,蒋介石正是这样打算的,他给邱清泉写了一封手令,手令中严厉催促了邱与黄、与七十二师会合,以求歼灭粟裕部。
二十五师今午已攻克王老集……,则七十二师或可在今晚与二十五师会合。总之,无论战局如何变化,仍须以弟部与二十五师、七十二师会合作战,方有转败为胜之望,否则必被各个击破。如此次中原失败,则国家前途不堪设想!而此责任全在吾弟所率领第五军负之。
既然撤退很危险,那就继续打,打到撤退不危险的时候再结束吧。
7月2日,才刚刚结束对区寿年兵团的作战,粟裕便发布新的命令:
由叶飞指挥1、4、6纵队,以及两广纵队发起对黄百韬兵团的围歼,你既然要来,那我就只能打。
3纵和10纵继续阻击邱清泉,8纵脱离出来吃掉区寿年兵团七十五师剩下的那两个团。被突破了阻击线的中野11纵队,重新集结起来作为预备队,同时监视区兵团没被歼灭的整编七十二师的动向,因七十二师是区寿年部一个新组建的整编师,此时已成惊弓之鸟,粟裕估计其不会贸然主动攻击。
7月3日,粟兵团包围了黄百韬。
黄百韬完全被打懵了,明明自己是来围歼粟裕的,怎么现在倒成了自己被围歼?
这一切当然离不开华野十纵阻击打得好,陈唐兵团阻击打得同样好。
而粟裕选择在一刻也不休整的情况下就朝着奔涌而来的黄百韬兵团迎面赶上去,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也是要趁着黄百韬奔袭途中立足未稳之际,给予其突然性的包围袭击。
黄百韬也是一员猛将,他亲自登上坦克率领部队反攻,将失去的阵地又夺回来,鼓舞国军士气。但是他的危机也越来越严重,其二十五师被粟裕压进了帝丘店一个小村子,全村只有一口水井,盛夏时节,烈日当空,黄百韬部粮食和饮水都发生了危机。
7月6日上午,杜聿明飞到战场上空与黄百韬通了电话,黄百韬此时说话声中已颇为绝望,语气都充满了悲伤:
“二十二年庐山训练时,我俩是上下铺,彼时我名黄新。我自十九年剿匪以来,从未叫过苦,但是我今天不能不告急,免误全局。”
他要求杜聿明赶紧转告邱清泉施加压力,牵制共军。
然后,黄百韬便开始焚烧文件,并下令枪杀所有俘虏。在给本部前沿的团长打电话时,他要求官兵和他一起成仁,向他们说道:“你不要希望我有一兵一弹之增援。黄昏后,空军更是爱莫能助。共军由何处突入,即在该处死拼到底,向天高呼‘领袖万岁’,卧在原地死而后已。”
就在黄百韬陷入被全歼的绝望之中时,7月6日,他突然发现粟裕兵团对他的进攻减弱了。
原来,粟裕已经不具备歼灭黄百韬的条件了,这是因为邱清泉眼看正面无法突破阻击阵地,于是以主力继续攻击阻击阵地,同时分兵从北面朝着粟裕侧翼的方向迂回前进。此时,3纵和10纵再也无力阻击其迂回部队了。
而在南面的胡琏兵团,也采用了同样的迂回方式,率整编十八军轻装前进,此时已经到达太康一带。
原来守开封的刘汝明部也离开了开封,已经到商丘一带。
此时黄百韬已受重创,粟裕安全撤退的机会已经出现了,于是再也不恋战,7月6日下午6点,粟裕下达了全军向陇海路以北转移的命令。当晚,各部趁着夜色悄然有序的退出了战场。
黄百韬在最后一刻获得了解脱,只觉是从濒死之际的鬼门关闯了一遭。蒋介石因为此战的表现给黄颁发了青天白日勋章。
从6月17日攻打开封,一直到7月6日撤出豫东,持续了整整二十个昼夜的豫东战役终于结束了。
华东野战军以3万3千余人的伤亡代价,歼灭区寿年兵团,重创黄百韬兵团,削弱邱清泉兵团,歼敌总数为9万4千人。
粟裕这一战,就几乎完成了4到8个月,歼敌10万人的任务。
七、
结语
粟裕一战就打出了歼敌9万余人的战绩,这在此前的华野历史上是前所未有的,不仅是华野,其他几个野战军此时也一样没有如此傲人的战绩。但是歼敌数量绝不能代表此战的意义。从战役过程来看,我们完全可以感受到整场战役的惊险程度。
本来一开始,分工是非常明确的,华野负责搞第五军,许谭负责钳制东线的黄百韬和其余增援部队,比如后来进入豫东的整编八十三师。而中野负责钳制胡琏、张轸、吴绍周等部。但随着战场形势的变化,粟裕的作战目标也在变化,粟裕开始尝试打开封这样的省会城市,然后又开始围歼区寿年兵团。
本来一切进展都颇为顺利,粟裕用兵虽然动不动就开启极限模式,但是对于习惯了这种走钢丝打法的粟裕来说,其实他还是有一定把握的。但问题是,这一次我军的配合真是令人大跌眼镜。
许谭兵团一开始就忘了自己真正的任务,占领了几个据点和城镇就舍不得丢,威胁徐州更是不愿意去。围攻兖州的时候,本来是要把吸引黄百韬作为首要目标,结果贪便宜,想要围城打援吃黄百韬,黄百韬一看你不是真打兖州,立刻就溜去豫东了。先放走了八十三师,随后又放走了黄百韬,当军委指示许世友再次威胁徐州,以作最后扭回黄的补救措施时,许自己也觉得晚了,再次拒不执行。其个人主义和本位主义,简直在此战中发挥到了极致的程度。再结合谭的电报去看,许在部队中的专横程度也可见一斑。
东线门户洞开,瞬间打破了原先维持的极限平衡,幸好陈唐兵团的3、8纵队在打完开封以后,还能超常发挥坚决阻援,而最擅长打阻击的宋时轮十纵也全力发挥了自己的优势,这才给粟裕争取到了尽快歼灭区寿年兵团的时间。但是仍然放走了区寿年一个整编七十二师,实在可惜。
粟裕其余几个主力攻击纵队,即1、4、6纵队,以及两广和特纵,这次战役同样超常发挥,连续作战,不顾疲劳,在黄百韬追上来的时候,还能继续逆风作战,打到黄百韬焚烧文件,枪杀俘虏,卧地等死的程度,差点黄和他的二十五师就交待在这里了。
整个过程,但凡歼灭区寿年慢了一点,或是阻击邱清泉的防线出了一点纰漏,这局就得被国军翻盘了。
而战局的最后,中野的阻击也出了问题。胡琏这样的国军主力一旦也加入战场,那当真是谁来了都没用,而胡琏仅仅就在粟裕撤出豫东战场的第二天早上五点,就赶到了战场了。这要是晚了半天,那指不定又另一个结局了。
而国军呢?这次作战却恰好与以往不同,从鲁西南开始,到开封被围,再到区寿年被围,不管是邱清泉、胡琏还是黄百韬,都做到了拼死救援的程度。而且过程中也没有过去争抢功劳,互相歧视的现象,一心也想着好好打一仗,决策上也没有什么纰漏。换个角度看,这一波国军的配合有点像共军,共军的配合反而有点像国军。
但是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在国军几乎避免了自己可以避免的一切缺点,而共军在东线和南线都没守住的情况下,最后仍然被粟裕以1比3的战损比,干掉了9万多人。
这意味着什么?不仅仅是歼灭这点国军,而是直接把国军的整个信心都打没了。以往可以埋怨的什么决策问题,友军不配合问题,兵力不集中问题等等这次都没了,反倒是共军配合大不如前,但是国军依然输了。
此战之后,直接刷新了中原国军的认识,他们开始意识到:没有共军不敢打的城市,没有共军阻击不了的精锐,没有共军不敢包围的兵团,没有共军不敢开启的极限作战。
这种对国军将领的信心所造成的沉重打击,才是豫东战役最重要的意义。而这种打击,会在国军后面的战役中非常明显的从行动里表现出来。
此战之后,毛泽东看到了集中主力在长江以北与国军决战的前景,于是亲自起草了对党内的通知:“人民解放军第三年仍然全部在长江以北和华北、东北作战。”
这是一个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决定,如果当时粟裕三个纵队渡江南下,中原也能打歼灭战,但很难形成后来那样大的歼灭战。要彻底摧毁国军,很可能就要拖到林彪率东野入关,如果照这个进程发展,那么很可能真的需要五年时间。
「 支持乌有之乡!」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注:本网站部分配图来自网络,侵删
扫描下方二维码,订阅乌有之乡网刊微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