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解放战争-第二十七章 “十大军事原则”与“总体战”

小庄 2023-07-30 来源:八角楼上公众号

一、十大军事原则

1947年底,解放军从战略防御到战略进攻的转化已经完成,但是战争最艰难的阶段并没有过去。如果把解放战争比作爬山的话,最吃力的爬坡阶段还在继续。但毫无疑问的是,不管国民党还是共产党,双方都已经感觉到,拉开决战序幕的那一天已经为期不远了。

然而,就是在战争还处于这样焦灼、拉锯、严峻而又关键的时刻,毛泽东将人民解放军的一系列的战略战术进行了提炼和总结,提出了指导中国人民解放军作战的“十大军事原则”,并毫无顾虑的将其公之于众。

这一年的12月25日,毛泽东在陕北米脂县的杨家沟召开了一次重要的中央扩大会议,这次会议上正式提出了“十大军事原则”。这“十大军事原则”已然不仅仅是军事指导,它更像是一种哲学原理,其中蕴含着深刻的事物运行发展的普遍规律。

如此简单通俗,却又丰富深刻的原理,我们实在有必要将其摘录一下:

(1)先打分散和孤立之敌,后打集中和强大之敌。

(2)先取小城市、中等城市和广大乡村,后取大城市。

(3)以歼灭敌人有生力量为主要目标,不以保守或夺取城市和地方为主要目标。保守或夺取城市和地方,是歼灭敌人有生力量的结果,往往需要反复多次才能最后地保守或夺取之。

(4)每战集中绝对优势兵力(两倍、三倍、四倍,有时甚至是五倍或六倍于敌之兵力),四面包围敌人,力求全歼,不使漏网。在特殊情况下,则采用给敌以歼灭性打击的方法,即集中全力打敌正面及其一翼或两翼,求歼灭其一部、击溃其另一部的目的,以便我军能够迅速转移兵力歼击他部敌军。力求避免打那种得不偿失的或得失相当的消耗战。这样,在全体上,我们是劣势(就数量来说),但在每一个局部上,在每一个具体战役上,我们是绝对的优势,这就保证了战役的胜利。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就将在全体上转变为优势,直到歼灭一切敌人。

(5)不打无准备之仗,不打无把握之仗,每战都应力求有准备,力求在敌我条件对比下有胜利的把握。

(6)发扬勇敢战斗、不怕牺牲、不怕疲劳和连续作战(即在短期内不休息地接连打几仗)的作风。

(7)力求在运动中歼灭敌人。同时,注重阵地攻击战术,夺取敌人的据点和城市。

(8)在攻城问题上,一切敌人守备薄弱的据点和城市,坚决夺取之。一切敌人有中等程度的守备、而环境又许可加以夺取的据点和城市,相机夺取之。一切敌人守备强固的据点和城市,则等候条件成熟时然后夺取之。

(9)以俘获敌人的全部武器和大部人员,补充自己。我军人力物力的来源,主要在前线。

(10)善于利用两个战役之间的间隙,休息和整训部队。休整的时间,一般地不要过长,尽可能不使敌人获得喘息的时间。

十大军事原则,并不仅仅只是解放战争的产物,如毛泽东1958年时所说:“十大军事原则,是根据十年内战、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初期的经验,在解放战争进入反攻时期提出来的,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战争实践相结合的产物。”

远在南京的老蒋内心受到了一万点暴击。在绝大多数人看来,战争的前景还远不够明朗,可是共产党人却敢于在这个时候将其战略战术堂而皇之的公之于众,这完全就是对国民党军事战略和战术的赤裸裸的羞辱和鄙视。

如果羞辱和鄙视只是令蒋和其一众国民党官员感到屈辱的话,那么更加令他们感到痛苦和恐惧的是,他们对于共产党人公开宣布的这十大军事原则简直束手无策。

有人疑惑为什么毛泽东要将解放军的战略战术完全公开,其实关于这一点,毛泽东解释得非常清楚,他说:“蒋介石匪帮和美帝国主义的在华军事人员,熟知我们的这些军事方法。蒋介石曾多次集训他们的将校,将我们的军事书籍和从战争中获得的文件发给他们研究,企图寻找对付的方法,美国军事人员曾向蒋介石建议这样那样的消灭人民解放军的战略战术,并替蒋介石训练军队,接济军事装备。但是所有这些努力,都不能挽救蒋介石匪帮的失败。这是因为我们的战略战术是建立在人民战争这个基础上的,任何反人民的军队都不能利用我们的战略战术。”

人家都把自己的战略战术甩你脸上来了,你不得回击一下以作表示吗?

蒋介石痛定思痛,他决定召集所有的国民党高官,提出一个切实可行的应对方案。你毛泽东可以把自己的战略战术总结为十大军事原则,那我也可以把我们的战略战术总结出一个更拉风的名字,那就是——总体战。

二、总体战

你搞一个“十大”,我就搞一个“总体”。

事实上,蒋介石所谓的“总体战”,同样是与共产党军队长期作战而总结和发展出来的。还在1947年11月4日的时候,蒋就指出,若要挽救危局,必须实行“总体战”。他在国民党国防部作战会议上指出:“必须做到共产党军队的四个长处,即宣传、组织、主动和保密,这四个长处都是属于精神方面的,决不是单纯凭武器和物质所能做到的。我们要赶上他,压倒他,也要从精神方面努力,也就是先要从政治工作做起。”

如果只是从这段话听上去,不知道的可能还以为是某个被“赤化”的国军将领说的。不得不说,当全面战争打了一年多以后,不管是蒋本人还是国民党中的一众高级将领们,多数都已经收起了战争之初时的无知与傲慢,开始虚心学习和研究共产党人的战略战术。蒋本人更是当众对他的将领们说,国军常遭失败,甚至将领被俘的原因是:“共产党打的是人民战争,而我军打的是单纯的军事戡乱,没有发挥政治的,经济的,思想的和军事的总体威力。”

蒋介石之所以那么说,是因为他已经从战争中看到了人民战争的切实威力,他也想学着共产党人,把单纯的“军事戡乱”,改为总体的“人民战争”,但是他又不能说自己也打的是“人民战争”,所以便要求自己的将领们也学习共产党转变自己的单纯军事战略,改为集中全部力量的“总体战”。

可是他们都忘记了一点,也不得不忘记的一点是:从1927年国共分裂那一刻开始,它便意味着国民党和共产党各自依靠的社会阶级已经清晰地进行了划分。一个依靠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大买办阶级的政党,如何站在少数人的立场上,去要求全体人民动员起来,打什么所谓的“总体战”呢?

这个“总体战”,从外表和形式上,似乎也是要求发动全体人民,全体将领的协同作战威力。但是它到底和真正的人民战争有什么区别?这个问题实在是太重要了。重要到如果我们不搞清楚这个问题,就容易被欺骗,就永远不能知道,到底什么样的战争才是真正的人民战争。

那么,我们先看一下,国民党搞的这个“总体战”到底是什么?

它分为四个方面,军事战、政治战、经济战、思想战。

在军事上,国民党撤销了原来的战区司令官,而是把各战区的党、政、军权进一步实行一元化的集中。实际上,就是将各战区权力更进一步集中起来,以方便在政治、军事、经济上的统一调动和部署。

在政治上,其基本内容是“强化保甲制度”——“组织民众,人必归户,户必归甲,甲必归保,而不遗漏一人,不分散一分力量。”政治战的目的是:全面控制一切人力物力,集中力量办大事,团结一致对敌作战。

在经济上,其内容就非常有趣了,实际上在“总体战”提出之前,国民党就已经开始尝试了,这项措施就是土地改革。国民党看到了共产党进行土地革命的巨大威力,于是也开始效仿,名曰:实行孙中山平均地权的主张。可是国民党既然是一个代表地主阶级的政党,它就不可能真正的损害地主阶级的利益,但是它又想拉拢群众,怎么办?只能幻想两边不得罪,搞出了一个分期付款的方案。这个方案我们此前就讲过,它的大概意思就是给农民搞一个零首付买土地的方式,农民只需要耕种一定的年限,以粮食或金钱的方式分期付款给地主,将来就可以获得这块土地。可是问题是,原本租种土地的模式没有任何变化,农民的收入还是那么点,甚至还在下降,该交的租金还得照交,你即使给他们零首付,他们又哪里有分期偿还贷款的能力呢?一旦贷款还不起,最后可能连原本有的一点家当和土地也会被地主卷走。农民怎么可能从这样的土地政策中真正受益?所以,表面看谁也不得罪,其实不过是涸泽而渔的一个办法。

在思想上呢?已经毫无可取之处,不过是一方面继续加强“振奋精神,艰苦奋斗”的宣传,另一方面通过特务系统压制一切“民怨沸腾,群众不满”的言论。

从国民党这套“总体战”的方案里,有的人可能看懂了,但是有的人可能还没有看懂,这个“总体战”与“人民战争”到底有什么区别?

从形式上说,总体战也是发动全体将领和全体人民,集中全部力量的一种策略,但是为什么我们说它本质上跟人民战争完全不同?

这里面有三个原则上的不同:

第一,“总体战”强调权力的绝对集中,以便统一管理,统一调动,统一执行。可问题是,他们在强调集中的时候,却丝毫不提民主。人民战争是什么?人民战争也强调集中,不集中力量就无法形成合力,就不够强大,但是人民战争的集中,是在民主基础上的集中。

比如,就在国军部署着“总体战”的时候,人民解放军却开始了新式整军运动,这个整军运动里一个核心步骤就是开展军队民主。它包括发动士兵检查干部,推荐干部与建议撤销不称职的干部,由士兵委员会和军人代表会来进行。在战术研究中,发动士兵讨论战术策略,开“想办法会”,开“诸葛亮会”,甚至允许某些情况下士兵讨论作战命令。战役结束后,往往由士兵们来评指挥,评战术,评作风,肯定优点,指出缺点。在经济上,基层干部可以通过士兵委员会或经济委员会,协助首长管理伙食,监督经济开支,定期公布账目,防止贪污、浪费和侵占士兵利益。

有了这样的基层民主基础,再强调作战时的集中指挥,那就和单纯的权力集中有了原则性的不同。

第二,共产党在发动人民的集体力量的时候,是通过什么方式呢?是党的领导。而国民党在发动人民的集体力量的时候,又是通过什么方式呢?是党的强制。虽然他们也美其名曰“领导”,但依然改变不了强制这个事实。而强制的手段就是“保甲联防制度”。领导和强制表面也有相似的地方,但实质的区别在哪呢?

强制遵循的原则是由党来包办代替一切,为践行这个原则,所以“总体战”的做法是“组织民众,人必归户,户必归甲,甲必归保,而不遗漏一人,不分散一分力量。”

而领导遵循的原则是什么呢?是人民自己管理自己的原则。它坚决反对包办代替,不管是在土地革命中,还是在接收城市以后,毛泽东都始终强调党起的是组织群众,启发群众,教育群众的作用,但绝不是包办代替,归根结底,群众的事情要群众自己去做。比如在解放军48年4月初刚刚攻下洛阳的时候,怎么管理城市?毛泽东提出的原则非常清楚:“城市已经属于人民,一切应该以城市由人民自己负责管理的精神为出发点。”——《再攻洛阳后给洛阳前线指挥部的电报》

所以领导和强制的实质有什么区别?区别在于,一个是群众的事情群众自己干,一个是群众的事情我来命令他们干。

两者表面也有相似之处,但内在遵循的原则却是完全不同的。

第三,也是最为本质的区别。当“总体战”在强调个体利益服从总体利益,农民利益服从国家利益,一切服从“总体”的时候,它到底在强调什么?实际上只是一点,他们是在要求农民的利益,基层士兵的利益,学生的利益等等人民利益,服从大地主,大买办,大官僚阶级的利益。正是因为如此,所以当它要求军队权力集中的时候,却不提出官兵平等,账目公开;当它要求农民参与土地改革的时候,却不要求没收地主的土地;当它要求所有人艰苦奋斗的时候,却又不允许大家发表对它任何不利的言论。

人民战争也强调个人服从集体,强调不能搞小资产阶级的个人主义和自由主义。但是,这里面的根本区别在于,人民战争中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没有根本矛盾,集体的努力最终是集体获益。这里面当然会有一些兼顾不全,照顾不周的地方,但是它绝不会有一个少数人形成的利益群体作为一个团体或阶级在集体中存在。

国民党的“总体战”就好像什么呢?就好像老板在要求员工艰苦奋斗,振奋精神,脱下长衫,吃苦耐劳,不计较个人名利的时候,这种牺牲和努力最终获益的是谁?是老板。老板与员工之间,是作为两个利益不同的阶级群体而存在的,这个“总体”或“集体”里面,有一个少数人控制和垄断着的利益管道,这个管道保障着群众和人民的牺牲、努力、奋斗所获得的一切利益,都只会流向那个少数人的阶级群体。这就是蒋介石集团总体战的实质。

所以“总体战”和“人民战争”的区别在哪里?就是以上三点。

一个是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另一个是毫无民主的集中;

一个是以人民自己管理自己为原则的领导,另一个是以包办代替为原则的强制。

一个是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的一致性,为集体努力归根结底也是为自己努力;另一个则是存在着一个与人民利益根本不一致的利益阶级,为“集体”努力,根本上不过是为那个少数人的利益阶级努力。

这就是为什么当蒋介石天天喊着振奋精神,重拾信心,坚定意志,一切从精神上努力的时候,其结果却是军心溃散,士气低落,斗志丧失的根本原因。

这也是为什么毛主席说:“我们的战略战术是建立在人民战争这个基础上的,任何反人民的军队都不能利用我们的战略战术。”

哪怕你打着的是“人民战争”的旗号。

查看全部

「 支持乌有之乡!」

乌有之乡 WYZXWK.COM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注:本网站部分配图来自网络,侵删

扫描下方二维码,订阅乌有之乡网刊微信

官方微信订阅号

相关文章

解放战争-第二十九章 豫东战役(下)绝境逆转

豫东战役(上)奇袭开封|解放战争-第二十八章

解放战争-第二十五章 大别山的困境

好物推荐

最新推荐

《求是》(2025年19期):习近平: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和发展是人心所向、大势所趋、历史必然。

历史的唯一“擎天柱”:一个没有毛泽东的中国将会怎样?

郝贵生 | 要害、核心是修正马克思主义“资本”理论

两日热点

打着马克思主义旗号篡改、歪曲社会主义制度 否认阶级斗争成果

南街村的悖论:当公社变成公司,理想如何延续?

为什么年轻人宁愿待业也不找工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