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战争-第六章 四平之战
四平之战——1946年4月至5月间,一场在停战协定的背景下,以东北民主联军保卫四平而展开的大规模的拉锯战。
(注:进入东北的共产党武装于1946年1月,改组为东北民主联军)
这场战役的结果以东北民主联军的重大损失而成为了一次失败的战例。
这场战役有三个特点:
第一,它是一场争夺大城市的战役;
第二,它是一场典型的消耗战;
第三,它是在毛泽东的指示下,由林彪亲自指挥的一场战役。
从这场战役的三个特点去看,简直令人匪夷所思。这样的战役怎么看都不像是共产党军队的打法,这支军队从它建军开始,就从来不会与敌人硬碰硬,不会去争一城一池的得失,拒绝一切得不偿失的消耗战,每战皆以歼灭敌人补充自己为作战原则。在经历了第五次反围剿这样的反面教训,经过了万里长征的艰苦转战以后,这支军队不仅已经在自己的作战风格上完全成熟了,而且有了一条明确的作战路线,这条路线就是人民战争的路线。
那么,为什么还会有四平之战这样的战役?我们还得从两军进入东北以后的形势说起。
一、
国军的进攻
杜聿明,一个不管是东北战场上,还是将来的淮海战场上,都始终无法绕过的国民党军高级将领。此时,他不仅对东北的形势有着极其清醒的认识,而且最为重要的是,他还对国共两军的特点也有着极其清醒的认识。
在杜聿明刚刚进入东北的时候,他就敏锐的发现,进入东北的共产党武装力量,远比之前国民党预料之中的要强得多,且这支部队作战意志极其坚强。而反观国民党,进入东北以后的国民党官员,却借着接收东北的名义大发横财,腐败堕落、贪污舞弊之风严重败坏着这支部队的战斗力。
但是在杜聿明看来,国军并非没有打败共军,收复全东北的机会。共军虽然作战勇敢,但是装备极差,尤其不擅长城市攻坚战,更为重要的是,共产党的军队此时立足未稳,所谓的立足未稳,指的就是刚进入东北的共产党部队此时还没有在东北建立起自己稳固强大的根据地,还没有取得东北人民的支持,还不具备发动人民战争的条件。
所以,国军要想取得胜利的关键就在于:以疾风骤雨、马不停蹄的持续进攻,对东北民主联军展开攻势,借助武力上的优势,以最快的速度消灭东北民主联军,不要给他们立足的机会。
杜聿明深刻地认识到,一旦给了东北民主联军发动群众的机会,此消彼长,东北就岌岌可危了。
所以,杜聿明一到东北,就一刻不停地朝着东北民主联军进攻,生怕让其有任何喘息之机。
随后,此人因患了肾结核而暂到北京手术治疗,接替他的指挥官郑洞国依然奉行的是持续进攻的原则。即使是在停战协定里,国民党也拒绝此协定适用于东北地区。
在国民党军的强势攻击下,立足未稳的东北民主联军一退再退,悲观情绪也逐渐开始蔓延。
此时,苏联军队开始撤走,国军顺势北上占领了沈阳,而东北民主联军则占领了四平。
四平——从沈阳继续北进长春和哈尔滨的战略要冲。此地位于辽宁和吉林的交界处,当时是通往南满、北满和西满的交通枢纽。四洮、四梅、中长三条铁路穿城而过。
这在当时意味着,国民党军如果想继续北进占领长春和哈尔滨,那么就必须要拿下四平。反之,东北民主联军如要阻止国军北进,就必须要守住四平。
一边要攻,一边要守,于是四平保卫战由此而来。
中共中央在3月24日和25日,连续致电中共东北局:
“全力坚决控制四平街地区,如顽军北进时彻底歼灭之,决不让其向长春前进……”
“你们至少还须经一二个星期也许更长时间的恶战才能实际达到停战。在此时间内,顽方会拼命进攻,企图控制更多的战略资源要地,而你们应尽一切可能不惜重大牺牲,包围战略要地……”
4月4日,林彪到达四平街,在观察了战场地形之后,他向中央表达了“坚决与敌决死一战”的决心。毛泽东随即回电,同样表达了要坚决守卫四平的决心。
一场以争夺北进铁路线上的重要城市而进行的血战已然不可避免。
进攻四平的国民党主力军是新一军,这支军队来头非常大。很多人都听说过,在解放战争中有一支国军十分著名的军队,就是张灵甫任师长的整编七十四师,虽名曰师,但实际是军的编制。而这个新一军,就是和整编七十四师齐名的国军五大主力之一。
这支国军不仅是武器优良、火力猛烈,而且全军作战素质极高,战术配合,协同作战能力极强,这些特点将很快在四平战役中凸显出来。
4月8日傍晚,四平外围战斗很快打响了,此时杜聿明还在北平治疗,新一军的军长还在英国伦敦接受英国国王的授勋,该军暂由东北保安副司令长官梁华盛指挥。
两军激战一夜,互有损伤,都损失不大。但是,接近四平的另一支国民党军队第七十一军八十七师,则遭到了东北民主联军的分割合围,大部被歼,副师长和参谋长被俘,遭到了很大的打击。战役初期,东北民主联军战果更大,整体尚处于优势地位。
而正在两军激战不停的时候,原驻扎在长春的苏军也已经撤退,他们同东北民主联军也以一种暧昧的方式,默认其接管了长春。这样一来,保卫四平就多了一层重要的意义,那就是保卫四平的同时,也在保卫着我们已经占领了长春。
中共中央也在此时来电:
“对于长春,我们决定采取巩固和确保的方针,争取成为我们的首都……”
林彪的压力更大了。
而此时,另一个消息传来——在北平治疗的杜聿明回东北了。
二、
战局的转折
不仅杜聿明回来了,新一军的直接指挥官孙立人也到了。
4月16日,从北平治疗回来的杜聿明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不惜一切代价夺取四平。
林彪急令东北民主联军迅速集中到四平,前后到达四平的总兵力达八万人。
虽然习惯了运动战和游击战的东北民主联军,还没有大规模的阵地防御战的经验,但是官兵们还是开始紧急抢修防御工事。他们沿着小城外围挖掘了大量的交通壕,甚至把小城西南的河道全部堵塞,从而让河水漫出形成沼泽,以阻止国军的坦克部队。林彪的命令是:“要使每一个前线的指战员都有战斗到最后一人的决心。”
但是,没有城市阵地防御战经验的弱点,还是在国军的进攻下,很快的暴露出来。
4月18日,新一军三十八师由西向东,五十师直指四平东南,三十师则由南向北,三路精锐之师在飞机和坦克的掩护下开始对四平展开轮番的攻击。交战双方都显示出决死的斗志。
这时候双方的作战特点开始显示出来。
国军因为装备优良,尤其是炮火优势明显,所以他们每一次进攻,都先凭借优势的火炮先轮番轰炸几个小时,待得东北民主联军的防御阵地上硝烟弥漫、弹坑累累,所有的防御工事被炮火夷平以后,才开始发起进攻。
不仅炮火优势明显,而且新一军作为国军五大主力之一,不仅十分彪悍而且作战经验老练,十分擅长城市攻坚战,他们在营连进攻、交替掩护等方面,都显示出极强的作战素质。
而林彪很快就观察到我军在城市防御战中的弱点:
其一,打了多年游击战与运动战,没有防守城市的基本经验,官兵只知向前方射击,缺乏友邻部队策应意识;
其二,火力配备的层次和纵深都不理想,无法有效阻击,没有统一射击命令与信号,有的部队开火太早,致使敌军临近时弹药不足;
其三,步炮根本不会协同配合,敌攻击时炮兵不会实施封锁,甚至打到自己阵地上。
其四,部队交接阵地时常常不注意工事的交接,导致接手阵地的部队在工事已经完全失效的情况下出现大量伤亡。
林彪是一个极其高明的战术指挥官,他曾提出的“一点两面”战术成为我军最重要的一个战术指导原则。所谓“一点两面”,一点指的是集中绝对的优势兵力于一点,反对平分兵力;而两面则指的是将其余兵力或用于钳制、或用于包围、或用于助攻、或用于吸引敌军,也可能不止两面,而是三面四面都可能。“一点”的战术核心就在于,要保证集中兵力在一点上,以将这一点上的敌军彻底歼灭,而“两面”的战术核心在于,都是辅助和保证“一点”能够成功执行的。
然而这个战术之所以高明,就在于它十分符合我军人民军队的特点。要想准确找到我方要攻击的那一点,就需要极强的情报信息,能准确判断那一点的兵力和配置,以及敌人周围的友军能否增援和增援力量的强弱,由此选定一个攻击点。然而战场情况瞬息万变,因此这样的信息往往需要在运动中捕捉,有时候还需要百姓帮助收集这些信息,这样才能及时找准攻击点,或者当攻击点选错的时候以便及时作出调整和改变。同时,两面要想在助攻、钳制、引诱方面做得完好,又往往需要当地百姓、民兵的配合,且也要随时做好运动的准备,否则两面的部队则又可能被敌人消灭,而无法完成其钳制、助攻、包围和引诱的任务。
然而这一切的作战特点,在城市防御战中根本就难以发挥其优势,你要守住城市,就不能随时运动,更不能在关键的防守点上动摇。而且另一个更重要的因素在于,此时东北民主联军还没有和当地的百姓密切的融合起来。
东北民主联军此时除了作战勇敢,不惜牺牲之外,已然没有任何与新一军抗衡的优势。
果然,新一军很快就从东北民主联军的正面防御线上撕开了一个缺口,进攻部队在坦克的引导从缺口打了进去,东北民主联军多次组织反击,但是在付出了极大的伤亡以后,仍然难以将敌人驱逐。
战至二十二日,新一军协同火炮优势,前后配置,开始了毁灭性的攻击,此时东北民主联军的交通网络已经全部中断,各个部队阵地都处在各自为战的情形中,形势已然急转直下。
但是,由于东北民主联军的顽强作战,暂时的将城北的国民党军打退,国军在攻城中也付出了很大的牺牲,于是战场上出现了短暂的对峙局面。
而此时,国民党的援军还在源源不断的朝四平而来。很显然,如果再打下去,必然是凶多吉少。
毛泽东的电报到了,他对林彪的指示是:化四平街为马德里。马德里战役,指的是西班牙内战中,国际纵队与西班牙人民一起保卫马德里的战斗。但是很显然,此时的四平,东北民主联军并不具备与人民一起作战的条件。
而林彪的态度是:“尽量化四平街为马德里”,很显然,这句话中的“尽量”二字,不仅是一种谨慎,而且预示着希望的渺茫。
为什么毛泽东会在战局不利的情况下,依旧坚持守住四平?
这里面不仅是希望可以通过遏制国民党军在四平的攻势,以取得谈判桌上的有利地位,而且是希望借助此战,由此形成国民党军占领沈阳以南,而我军占领长春和哈尔滨以北的平分东北的目的。
既然我军独占东北已经不可能了,那么争取到一半就是胜利。
而毛泽东之所以如此希望可以形成这样的政治格局,并坚持要进行这样的消耗战以保卫四平,就在于此时他对这场战役的性质,确认为了为争取和平而进行的战争。因为,如果是全面的内战,那么毫无疑问放弃城市,不计较一城一池的得失,将来组织好强大的根据地以后,还是可以反攻进而夺取城市的。这是典型的“存人失地,人地皆存;存地失人,人地皆失”的战略思想,保存有生力量,同时歼灭敌人的有生力量,是这一战略思想的核心要义。
但是,如果这是一场为争取和平而进行的战争,那就完全不同了。一旦最终和平协定确定下来,东北也纳入和平建设的轨道,那时候失去的城市就是失去了,你再也不可能发动战争去把它夺回来。
因此,四平之战的实质,是“和平路线”指导下的一场城市保卫战。路线确定了,就必然会有与之相对应的战略战术,这就好比从整个解放战争的大全局去看,也不过是我党的人民路线和国民党的官僚买办路线的较量,所有的胜利归根结底是路线的胜利,所有的失败,归根结底也不过是路线的失败。
三、
四平没守住,长春也丢了
原防守本溪的东北民主联军部队主力,大部均被调往了四平,这就使得本溪守军只剩下萧华指挥的三个团。国军要进攻四平,位于其侧后的本溪东北民主联军就有向其后背袭击的危险,因此始终有后顾之忧。为了彻底拿下四平,国民党用了五个师疯狂向着本溪展开全面进攻,本溪很快失守。
本溪失守后,解除了后顾之忧的国民党军迅速北上,向着四平包抄而来。廖耀湘的新六军在右,陈明仁的七十一军在左,孙立人指挥的新一军居中,三路主力大军如狂风骤雨一般向着四平涌来。此前那微弱的对峙局面立刻就被打破,东北民主联军的正面防线已经被全面击破。
此时,指挥部队负责四平左翼防御的黄克诚忍不住了,他不明白为什么林彪始终不愿意放弃四平。这位从井冈山时期就一路走来的将领,对于我军的战略战术都有着深刻而通透的理解。尤其是苏区时期,他曾一度因为支持毛泽东的诱敌深入和农村路线而遭到当时“左倾”路线的降职和批评。这位将来的共和国大将,此时已完全无法理解,为什么我军会在四平这个城市里如此与敌人硬拼消耗。
他先给林彪发电,提出可以把“四平及部分大城市让出来,尽快到中小城市及广大农村建立根据地”的建议,然而他没有等到林彪的回电。于是他又直接给中央发去电报,电报主旨仍然是停止消耗,让出大城市。
然而, 他还是没有等到回音。他此时并不知道,在远离战场的谈判桌上,国共正在进行着激烈的讨价还价。此时,虽四平已不可守,但是若能多守一刻,则必然可以在谈判桌上拿到更好的交换条件。
谈判就是这样,谈判桌上的条件往往是谈判桌下的事情起着决定作用。此时如四平不可守,长春必然也难守住。那么如果多坚持一刻,使得谈判桌上我军可以主动以让出长春的条件来交换别的条件的话,那么也可以在长春失去已难以挽回的局面下,尽可能争取到其他的利益。
然而客观事物的发展,是不以个人主观意志为决定的。四平战局形势恶化的速度非常之快,这个时候,林彪所思考的已经不是坚不坚守四平的问题了,而是一旦撤退的后路被封死,就会有全军覆没的危险。他等不及中央的回音,也不能再征询中央的意见,此时,他必须要下令全部撤退了。
在他的撤退命令发布以后,他也同时接到了毛泽东的电报:“如果你觉得死守四平已不可能时,便应主动地放弃四平,准备由阵地战转变为运动战。”
这封电报看似平常,但是却能突显出我军一个极大的优势,那就是任何一位将领的进攻或者撤退,都不会有人怀疑他是为了保存实力,或者为了打击异己,这就是党指挥枪的灵魂。而这一点在国军中则完全不同,将来还有会一系列的战役,那时候我们就可以从国军的内部矛盾中看出来,各自为政、打击排斥、保存自己是多么的有损战斗力。
在东北民主联军撤退到长春以后,原本蒋介石已经不打算继续追击了。原因是蒋担心如果战线拉得太长,容易出现意外。而且此时苏联军队还没有完全地撤出东北,他担心攻占长春会引起苏军的干涉。
但是杜聿明却认为老蒋的担心毫无道理,他觉得如果此时放过了林彪的部队,让他有了喘息的余地,要不了多久,他就可以迅速做大,那时候想要再收拾就极其困难了。很显然,杜聿明对眼前这支共产党的武装力量,或者说对共产党本身,认识是如此的清醒和准确。而另一个敢于让杜聿明乘胜追击的原因还在于:当时掌握了大量军事机密的东北民主联军作战科科长王继芳叛变投敌了,后来的国军有关资料说,王继芳之所以投敌,是因为“他在四平街爱上了一个女人”。
有了这一变故加持的杜聿明,对于乘胜追击有了更加十足的信心,于是他继续北进,朝着长春而来。
长春是更大的城市,经四平一战,东北民主联军想要守住长春更是不可能的了,如一旦陷于被迫作战的境地,失去主动,那么将会有被全歼和消灭的危险。于是林彪下令继续北撤,一路撤到了哈尔滨。
5月23日,国民党军占领长春。
杜聿明还不想停止,他还想继续。他太了解他面对的是多么可怕的对手了,这个对手并不是某一个将领本身,而是这支队伍有着任何队伍都不具有的独特属性,这个属性就是一旦让其有机会与百姓结合在一起,就立刻会变成“洪水猛兽”,那时候任何力量都将压制不住,等待国民党的就会是失败,任何人都无法改写的失败。
所以,他还要一鼓作气的打下去,趁着此时林彪主力立足未稳,又遭遇了重创,他决定全军继续北进,一直打到哈尔滨。
然而,他没有机会了。原本想继续北进的杜聿明,突然停在了松花江的南岸。这让原本准备继续再北撤的林彪都感觉到了意外。
原来是老蒋到东北来了,为了庆祝拿下长春,蒋介石亲自到东北慰问和祝贺这里的高级将领。结果东北的各级国民党将领也都赶来拜望,前线的战事也就被暂时搁下了。
这时候,另一个令老蒋吃惊的消息也传来。陈毅集中了山东解放区的全部主力,在山东战场上向着国民党军发动了大规模的袭击战,先后解放了胶县、泰安、德州、枣庄、高密等城镇,不但扩大了山东解放区的地盘,而且威胁着国民党军控制的津浦铁路和胶济铁路的顺畅。于是,蒋被迫将位于东北的两个军又紧急调往了山东,这就使得东北民主联军有了喘息的机会。
林彪后来说:“1946年5月,从四平和长春撤退后,主力失去了战斗力。如果敌人继续增加两个军,我们的军事情况是很危险的,因为主力来不及休息和补充装备。山东大打起来救了我们一手,使得我们能够缓过气来。”
多年以后,国民党将领只要一提起内战,依然感慨当年没有乘胜追击将林彪消灭,以致最终国民党政权从东北开始倾覆。
然而,这也只能是他们的一种遗憾和不甘了。
其实,从来就没有什么单纯的军事胜利,也从来就没有什么单纯的战术胜利,同样也不会有什么单纯的经济胜利,过去没有过,将来也不会有。路线的正确与是决定一切的,个人在路线里,只能将决策做到当时环境下的最优解,这已经是极为难得的将领,杜聿明是这样的人,林彪同样是这样的人,但是他们都无法改变路线所赋予他们的结局。“和平路线”在当时仅仅是一个暂时的,决策层面的路线,然而它所带来的结果已然如此明显,又何况整个的政治路线,阶级路线和思想路线呢?
这场较量还远远没有结束,恰恰相反,好戏才刚刚开始。经过了东北你死我活的角逐,和平终于死了。此时,不管是国民党还是共产党,他们都已经无法继续在谈判桌上取得任何共识,双方已经彻底失去信任,每一方在对方所有建议的后面看到的都是邪恶的动机。
和平已死,全面内战也就来临了。
「 支持乌有之乡!」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注:本网站部分配图来自网络,侵删
扫描下方二维码,订阅乌有之乡网刊微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