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圣人这辈子都干了些什么?
孔子的简历
孔子,这是大家都知道的人物。历代的反动统治者吹捧他,称他做孔圣人;五四运动时期提出打倒孔家店的战士,叫他孔老二。
孔子名丘,字仲尼。祖先本是宋国贵族,属殷王朝的后代,他自己曾表明说“而丘也,殷人也”。到他父亲鄹(同音“邹”)叔纥做了鲁国大夫,才为鲁国人。孔子生于公元前551年,死于公元前479年。
孔子的家庭到他手里已经没落,所以在他年轻的时候,做
过些当时被认为下贱的事,帮人家记过账,又管理过仓库和看管过牛羊。
后来孔子在鲁国做官,直到五十二岁时才做了鲁国的司寇(官名,管治“盗贼”,相当于后来的司法部长),代理宰相的职务,但得意的时间并不长,三个月便下了台,死的时候七十三岁。
杀少正卯和“堕三都”
孔子做鲁国的司寇,所作所为,就好象周公旦,又严厉,又毒辣。他上台刚只有七天,便把鲁国的一位革新派人士少正卯杀了。
孔子是怎样宣布少正卯的罪状的呢?他说:下面五条,只要犯有其中一条的人,就应该处死。
一、了解事物变化,铤而走险的;
二、不依奴隶制的正道行事,固执地走所谓革新之路的;
三、把他的所谓革新道理说得头头是道的;
四、对奴隶制统治中所产生的一些腐朽不稳的现象,知道得非常之多的;
五、把反奴隶制的道理说得义正辞严似的。
孔子说:现在少正卯对这五条都犯了,所以非杀不可。他根据这五条定少正卯的罪案,那就是:
一、聚众结社;
二、鼓吹邪说;
三、淆乱是非。
在这三大罪名之下,就把少正卯的性命结果了。
可见孔老二这家伙对付当时的进步人士是怎样的不留情的。
从做鲁司寇下台不久,他又做了件自命得意的事。
当时鲁国的新兴力量,如孟孙、叔孙和季孙这王家大夫,他们不仅掌握鲁国实际的权力,又各自建筑有都城。
孟孙建筑有成都,叔孙建筑有郈(同音“后”)都,季孙建筑有费都。
都城,在奴隶制社会里,不是谁都可以随便建造的,那时正和古代欧洲希腊雅典的所谓城市国家一样,多一都城即等于多一国家。现在孟孙、叔孙和季孙都各自有了都城,那不等于他们都各自有了国家,和鲁国对抗吗?
孔老二老早就对这事感到不舒服,等着找机会把它解决。于是暗中唆使他的学生子路,堕毁了叔孙氏的邱都和季孙氏的费都,只有盂孙氏的成都,大概防守得相当坚固吧,没有给堕毁掉。
为新兴势力所不满
后来,孔子到了卫国。他在卫国住了五年,其间虽几次请人推荐,想得到卫君的重用,但是没有达到目的。
于是他想到陈国去。
不料经过宋国时,他又不识相地和他的学生在一棵大树下面练习礼节。宋国司马桓(同音“颓”)本来就不满意孔子这一套, 现在听说他来到一棵大树下练习什么礼节,便叫人把大树砍掉, 孔老二就吓得赶快跑了。
到了陈国,又弄得非常狼狈,不仅各方面的人都不理他,并且连饭也不给他和他的学生们吃,使得他们饿了好几天的肚子。
后来只好打定主意,经卫国回到鲁国。
当走过卫国时,他又野心勃勃起来,打算拿一套正名分的办法去主持卫国的朝政,大概是受到卫国进步力量的抨击,结果又未得逞。
最后的企图
孔子周游列国后,政治上虽然到处碰壁,但他还是不甘心奴隶制就这样没落下去,总想千方百计把这一旧的社会制度维护住。
他的方针,就是——
天天讲究正名分,
天天讲究习礼仪。
他想这样把西周奴隶制所分的等级恢复和固定下来,使奴隶主总是奴隶主,奴隶总是奴隶,永远不变。
孔子的反动思想和他日常的表现,当时已经受到人民批评。比如:
长沮(jū同音“居”)、桀溺和守门的、背筐的人,都骂他不识时务,时势已经不可挽回了,偏要这样蛮干。
还有一位耘田的老人,骂得更中要害,说他四肢既不劳动,五谷也分不清楚。这是说孔子是个不劳而获的寄生虫。
有一次,郑国发生奴隶暴动,奴隶们进攻郑国的禁地——萑(同音“环”)苻,结果被反动奴隶主的武装镇压下去了。
孔子听到了,高兴地说:“好呀!对待奴隶宽了,奴隶就要造反;现在这样严厉处置,真是好呀!”
孔子回到鲁国。忽然听到齐国的陈成子把齐简公杀了,他马上走去告诉鲁君说:“这是怎么样的‘犯上作乱’呀!你赶快出兵去讨伐吧!”
鲁君大概是估计自己的力量不够,尽管孔子这样讨好,也没有理睬他。
碰了这么一个钉子,孔子当然不舒服。
于是他采取消极的办法,用他那套守旧的反动观点,把历史上留下的典籍编制一番,还编订了一部正名分的《春秋》。他想, 这样一来,许多他所认为的“乱臣贼子”(实际上是当时的新兴势力),就不敢乱动了,就得上是上,下是下,规规矩矩的。
他还招收了许多学生,把他的一套反动主张讲给学生们听, 叫学生跟着他跑,依照他所讲的去努力干。
孔子一生的主要事迹,大概就是这样。
(1972年杨荣国著《反动阶级的“圣人”——孔子》)
「 支持乌有之乡!」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注:本网站部分配图来自网络,侵删
扫描下方二维码,订阅乌有之乡网刊微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