鹤龄:毛主席真认为徐水粮食吃不完吗——百问杨继绳之27
【摘要】毛主席是否相信徐水的粮食高产数量,是否真的相信徐水的粮食吃不完?稍有理智的人都明白:毛主席是不相信的!当年报道这件事的人民日报记者康濯和刊出这篇报道的《人民日报》明白不明白,我们无法得知,但是,却可以肯定,杨继绳心里是非常明白的:毛主席不相信!要不,他在摘引康濯文章时,为什么要省略这些内容呢?
毛主席真认为徐水粮食吃不完吗
——百问杨继绳之27
——贺合林——
图:1958年8月,毛泽东在河北徐水县南梨园乡大各寺庄农业社视察。
一、毛主席到了徐水
《墓碑·第一章 燕赵悲歌· 一 徐水闹剧》:
毛主席到了徐水。
徐水的创造吸引了毛泽东。1958年8月4日,他亲自到徐水视察。人民日报记者康濯是这样描述的:“人们兴奋得跳起来,兴奋得心神无主地南北跑动,人们欢呼领袖,向领袖伸过手来”。毛主席“不时地站住,不停地呵呵笑着,他那集中了上下古今的劳动人民智慧的眼睛看着大家,他那大山般魁伟的身躯和海洋般宽阔的额头,发出万道光彩,照射到每一个徐水人的火焰熊熊的心上。”康濯写的报道至8月11日才发出,其所以晚发一个星期,是因为送中央审定耽误了时间。报道还说:
县委书记张国忠告诉主席说,今年全县夏秋两季一共计划要拿下十二亿斤粮食,平均每亩产两千斤。张国忠又说,主要是山药高产,全县共种了夏山药三十五万亩。毛主席听了以后,不觉睁大了眼睛,笑嘻嘻地看了看屋里的人,说道:
“要收那么多粮食呀!”这时候,毛主席显然是想起了张国忠在路上介绍的本县情况,就伸出又厚又大的坚强的巴掌,算账一般地说:“你们夏收才拿到九千多万斤粮食呢!秋收十一亿斤呀!你们全县三十一万多人口,怎么能吃得完那么多粮食啊?你们粮食多了怎么办啊?”
大家一时被毛主席问住了。后来,张国忠答道:“我们粮食多了换机器。”
毛主席说:“又不光是你们粮食多,哪一个县粮食都多,都想换机器,人家不要你的粮食呀!”
李江生说:“我们拿山药造酒精。”
毛主席说:“那就得每一个县都造酒精!哪里用得了么多酒精啊!”
毛主席呵呵笑着,左右环顾地看看大家。大家不觉都跟着笑了起来。张国忠也笑道:
“我们只是光考虑怎么多打粮食。”
毛主席说:“也要考虑怎么吃粮食呢!”
很多人都在私下里互相小声地说着:“毛主席看问题看得多远,看得多周到啊!”
“其实粮食多了还是好!”毛主席又笑道:“多了,国家不要,谁也不要,农业社员们自己多吃嘛!”
主席听到那些山药都是亩产二十五万斤,有的计划为亩产一百万斤,不禁又笑问道:
“你们这粮食吃不完,怎么办呀?”又对乡、社干部说:“粮食多了,以后就少种一些,一天做半天活儿,另外半天搞文化,闹文化娱乐,办大中小学,你们看好么?”
大家都说好,都听得高兴。有人告诉主席,说这个社已经办起了共产主义红专大学;主席惊喜地“啊”了一声,笑着直点头。
......
毛主席到了县委会,头一句话就同省委解书记和张副省长说:
“这里的干劲不小哩!”又对大家说:“世界上的事是不办就不办,一办就办得很多。过去几千年都是亩产一二百斤,你看,如今一下子就是几千上万!”
徐水的粮食真的吃不完吗?实际上,徐水当年粮食亩产最低为200斤,最高为350斤,当时有耕地86万亩,按350斤算,总共可收3亿斤,只有张国忠说的12亿斤的四分之一。
二、为何省略了这些内容
毛主席是否相信徐水的粮食高产数量,是否真的相信徐水的粮食吃不完?稍有理智的人都明白:毛主席是不相信的!当年报道这件事的人民日报记者康濯和刊出这篇报道的《人民日报》明白不明白,我们无法得知,但是,却可以肯定,杨继绳心里是非常明白的:毛主席不相信!要不,他在摘引康濯文章时,为什么要省略这些内容呢?
其一,请看《康濯:毛主席到了徐水》(附一):
8月4日,毛主席来到了河北徐水。
这是徐水人民幸福的一天。
下午四点半钟,毛主席由河北省书记处书记解学恭、河北省副省长张明河、保定地委第一书记李悦农和徐水县委第一书记张国忠陪同,首先到了南梨园乡的大寺各庄农业社。 ……主席在进门的时候,就已经认识了这个乡的党委书记桂登科,社里的支书阎玉如和社主任李江生;现在,又让写了写他们的名字,并把每个名字都念了一遍。接着就抬起头来问他们:
“今年的麦子收得好吗?”
“很好!比哪一年都强。”李江生回答。
毛主席又问:“每亩平均多少斤?”
支书阎玉如答道:“七百五十四斤”。
毛主席笑着“啊”了一声,赞叹地说:“不少啊!”
全社平均亩产七百五十四斤就赞叹“不少啊”的毛主席,有可能会在接下来的谈话中相信县委书记张国忠的“全县平均亩产两千斤”吗?!杨继绳深知这个“七百五十四斤”在康濯这篇文章中的“反作用”,所以,就把这个内容弃而不用了。
其二,再看《康濯:毛主席到了徐水》:
“其实粮食多了还是好!”毛大席又笑道,“多了,国家不要,谁也不要,农业社员们自己多吃嘛!一天吃五顿也行嘛!”
然而,杨继绳在引用这段话时,却嫌“一天吃五顿也行嘛”刺眼,把它毫不犹豫地删掉了。是几十万字的《墓碑》多了这八个字就会不堪重负吗?当然不是的!原因没别的,也是他敏感地觉察到了这八个字的“反作用”!因为,只要不是智障白痴,谁都会明白,这是一句十分明显的逗趣的玩笑话!因为,只要不是傻瓜,谁都知道,人的食量有限,一日饱食三餐即可满足生理的正常需要,不会随着用餐次数的增多而无限的增加食量。
杨继绳在这里玩弄的是“借刀杀人”计,借康濯的文(有选择的)把毛主席描成一个任人愚弄的昏庸至极的大傻瓜和浮夸风的总根子!
三、毛主席笑讽浮夸风
即使杨继绳弃去了上面的情节,作为一个智力正常且心态正常的人,依然可以从杨继绳摘引的康濯文中看出,毛主是用笑语饥讽浮夸风。
康濯文:
毛主席显然是想起了张国忠在路上介绍的本县情况,就伸出又厚又大的坚强的巴掌,算账一般地说:“你们夏收才拿到九千多万斤粮食呢!秋收十一亿斤呀!你们全县三十一万多人口,怎么能吃得完那么多粮食啊?你们粮食多了怎么办啊?”
夏收九千多万斤,秋收十一亿斤。算出这笔账以后,接下来的问号本应是:一季之隔的十几倍粮食产量增长从哪里来呢?这是任何一个想到要算且能算出这笔账的人心里必定要产生的问号!但是,毛主席没有向张国忠直截了当的提出这个问号,而是转了个弯子装起糊涂来,提出了“粮食吃不完怎么办”的问号,并“认认真真”地和群众讨论怎样破解这个问号,又在这也不行那也不行的讨论中最后出了一个“可以吃五顿”的“妙招”破解了这个问号!
事情还没到此为止。
康濯文:
主席听到那些山药都是亩产二十五万斤,有的计划为亩产一百万斤,不禁又笑问道:“你们这粮食吃不完,怎么办呀?”
虽然这回破解问号用的是“粮食多了,以后就少种一些,一天做半天活儿,另外半天搞文化,闹文化娱乐,办大中小学,你们看好么”的实招,用意却与上面完全相同。
可是,当回到县里,面对两个省里干部时,笑语连珠的毛主席就不再笑了。
康濯文:
毛主席到了县委会,头一句话就同省委解书记和张副省长说:
“这里的干劲不小哩!”又对大家说:“世界上的事是不办就不办,一办就办得很多。过去几千年都是亩产一二百斤,你看,如今一下子就是几千上万!”
一句“几千年都是一二百斤、一下子就是成千上万”,难道还不足以表达毛主席对这个不可思义的“巨变”的强烈不满吗!
可能有人要问了:毛主席为什么不说明白话?为什么要装傻?
这个问题很简单。因为毛主席到徐水,是来调查了解基层情况的。要是他扳着面孔当场批评大家弄虚造假搞浮夸,浮夸风的真实情况还能在他的面前表露出来吗?如果有人还质疑我的分析。请往下看:毛主席坚持不懈反浮夸。
四、毛主席坚持不懈反浮夸
1958年3月的成都会议上,对于河南吴芝圃提出的一年实现四化,毛主席明确表示:“可能缺点很大,起码是工作粗糙,群众过份紧张。”据杨继绳讲:“毛泽东也曾几次对河南省的高指标表示担忧”(附二)。几次表示出担忧就不是一般担忧了。担忧什么呢?无非是担忧吴芝圃的浮夸造成恶果。那么,为什么不制止吴芝圃可能造成恶果的浮夸而宁愿在心里存着这份担忧呢?分析出的答案是:制止不住呀。事实上的答案也正是如此。
浮夸风甚嚣尘上,越刮越大。
1958年6月8日,《人民日报》报道河南省遂平县卫星农业社5亩小麦平均亩产达到2105斤。
6月12日,《人民日报》报道河南省遂平县卫星农业社2.9亩小麦试验田平均亩产达3530斤。
6月16日,新华社报道,湖北省谷城县星光社王明进试验田的小麦亩产4353斤。
6月23日,《人民日报》报道湖北省谷城县先锋农业社小麦试验田亩产4689斤。
毛主席无可奈何。于是,7月3日,对中共广东省委书记处书记赵紫阳一九五八年六月八日给广东省委的信写下批语:
“……我同意赵紫阳同志的意见,早稻每亩么能收300斤已经很好,比去年的200斤增长50%,何况还有350-400斤的希望。原先的800斤指标是高了……”批示中提出这类文章应公开发表,要多发表这类文章。(附三)
然而,“公开发表”没人理睬。高产卫星还在不停地放,一个更比一个高!
8月4日视察徐水,就是在这个时代背景下进行的。
8月16日 《红旗》第六期发表赵紫阳的信,题为《从化四日——给广东省委的一封信》。
谁知连广东也不卖账,对着干。9月5日,《人民日报》报道广东省连县1.73亩中稻亩产60437斤。
截止1958年9月25日资料,小麦亩产最高数是青海柴达木盆地赛什克农场第一生产队的8586斤,稻谷亩产最高数为广西环江县红旗人民公社130435斤。
1958年11月21日,武昌会议(21—27日)召开。毛主席在会上讲话(附四):
“我们现在是破落户,一穷二白,还有一穷二弱。我们之穷,全国每人平均收入不到八十元,大概在六十到八十元之间,全国工人平均每月六十元〔包括家属〕。农民究竟有多少,河南讲七十四元,有那么多?工人是月薪,农民是年薪。五亿多人口,平均年薪不到八十元,穷得要命。我们说强大,还没有什么根据。现在我们吹得太大了,不合乎事实。”
“又比如粮食,究竟有多少,去年三千七百亿斤,今年先说九千亿斤,后来又压到七千五百亿斤到八千亿斤,这是否靠得住?我看七千五百亿斤翻了一番,那就了不起。”
“现在要减轻任务。水利任务,去冬今春全国搞五百亿土石方。而今冬明春全国要搞一千九百亿土石方,多了三倍多。还要各种各样的任务,钢铁、铜、铝、煤炭、运输、加工工业、化学工业,需要人很多,这样一来,我看搞起来,中国非死一半人不可,不死一半也要死三分之一或者十分之一,死五千万人。广西死了人,陈漫远不是撤了吗,死五千万人你们的职不撤,至少我的职要撤,头也成问题。安徽要搞那么多,你搞多了也可以,但以不死人为原则。一千九百多亿土石方总是多了,你们议一下,你们一定要搞,我也没办法,但死了人不能杀我的头,要比去年再加一点,搞六、七百亿,不要太多。”
“现在横竖要放“卫星”,争名誉,就造假。”
1958年11月28日至12月10日,八届六中全会召开。12月9日,毛主席在会上发表讲话(附五):
“不要外国人一吹,就神乎其神,飘飘然了。其实今年好钢只有九百万吨,轧成钢材要打七折。只有六百多万吨。不要自己骗自己,粮食是不少。各地打了折扣以后是八千六百亿斤,我们讲七千三百亿斤,即翻一番多点,那一千一百亿斤不算,真有而不算,也不吃亏。东西还存在。我们只怕没有,有没有,没有查过,在座诸公都没有查过。就算有八千六百亿斤,四分之一是薯类。”
话都说到了“死五千万人”和“杀头”的份上了,可是,作用依然有限,于是,又有了毛主席1959年4月29日的《给六级干部的一封信》:
第三个问题,节约粮食问题。要十分抓紧,按人定量,忙时多吃,闲时少吃,忙时吃干,闲时半干半稀,杂以番薯、青菜、萝卜、瓜豆、芋头之类。此事一定要十分抓紧。每年一定要把收割、保管、吃用三件事(收、管、吃)抓得很紧很紧,而且要抓得及时。机不可失,时不再来。一定要有储备粮,年年储一点,逐年增多。经过十年八年奋斗,粮食问题可能解决。在十年内,一切大话、高调,切不可讲,讲就是十分危险的。须知我国是一个有六亿五千万人口的大国,吃饭是第一件大事。
第六个问题,讲真话问题。包产能包多少,就讲能包多少,不讲经过努力实在做不到而又勉强讲做得到的假话。收获多少,就讲多少,不可以讲不合实际情况的假话。对各项增产措施,对实行八字宪法,每项都不可讲假话。老实人,敢讲真话的人,归根到底,于人民事业有利,于自己也不吃亏。爱讲假话的人,一害人民,二害自己,总是吃亏。应当说,有许多假话是上面压出来的。上面“一吹二压三许愿”,使下面很难办。因此,干劲一定要有,假话一定不可讲。
附一:康濯的《毛主席到了徐水》
http://bbs.tianya.cn/post-worldlook-1074358-1.shtml
附二:歪打正着 墓碑展示的历史真相——百问杨继绳之24http://www.wyzxwk.com/Article/lishi/2016/06/365570.html
附三:万斤亩全记录
http://club.china.com/data/thread/5688138/2764/50/47/7_1.html
附四:在武昌会议上的讲话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55340ce01015ng5.html
附五:在八届六中全会上的讲话
「 支持乌有之乡!」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注:配图来自网络无版权标志图像,侵删!
扫描下方二维码,订阅乌有之乡网刊微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