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sliu|中美贸易谈判的主要障碍还是稀土!

根据近期的媒体报道,今年10月末,中、美在三大焦点问题(稀土、大豆和芬太尼)上达成框架协议,进一步的贸易谈判在大豆和芬太尼问题取得实质性进展,但在稀土问题上仍然无法达成协议。
《美国之音》报道,尽管美国农业部的最新数据显示,中国对美国大豆的采购速度远低于预期,但美国农业部长表示,对中国将履行完成今年1200万吨采购指标的承诺仍有信心。
根据白宫的公报,中方承诺在今年购买美国大豆1200万吨,明年增加到2500万吨。美国财长贝森特对此作了更加具体的说明。根据《路透社》的报道,贝森特于2025 年10 月 30 日表示:“中国已同意在本季至1 月采购约1200万吨美国大豆,并在未来三年每年采购至少2500万吨。”
业内人士承认,这只是框架协议中的一个意向性的目标,中方也没有公开承认这一承诺。
《美国农业政策新闻》指出,自中美领导人会晤后,至今只确认了两笔从美国采购大豆,合计约332,000 公吨。有关人士指出,这是已经装船交货的数量,而框架协议中的1200万吨指的是购买(下单)的目标量。
“芬太尼”问题是中、美框架协议中的另一个焦点议题,美方希望中国管制“芬太尼”原材料(又称“芬太尼前体化学品”)的出口。
根据《路透社》报道,美国联邦调查局FBI局长帕特尔于11月10日访问北京。他此次北京之行是继中、美两国领导人在韩国釜山的会晤之后(10 月底),美、中双方在打击芬太尼前体化学品与跨国犯罪合作达成共识后所出现的最新动作。帕特尔访问北京的消息并未得到美国或中国的官方宣布,因此是一次秘密访问。
据报道,帕特尔在访问北京期间,与中方讨论了有关芬太尼的执法问题。会谈的主题为遏制流入美国的芬太尼原料,同时讨论执法合作。
这次访问是FBI 局长十多年来首次访华。帕特尔在白宫记者会上指出,他访中的唯一目的就是削断毒品集团制造芬太尼用的原料。他宣称,与中方达成协议:中方“完全指定并列入所有13 种用于制造芬太尼的前体化学物质”,并同意控制“7 家用于生产该致命药物的化学品公司”。他还表示,他非常看重此次访问带来的成果,称这是“历史性的第一次”这种级别的中方配合。
帕特尔的这次访华,凸显了美中在毒品控制,尤其是芬太尼链条上的一个新合作维度。长期以来,美方将中国列为向墨西哥或其它国家流出制造芬太尼原料的关键节点。此次中方控制措施的宣布表明中国在该议题上做出回应。
虽然美中在很多领域竞争激烈,但毒品原料的流通是一个相对“双方都能谈”的议题。中方有兴趣控制化学品出境,而美国则强调减少国内死亡与执法压力。此外,这次访问背景也有政治意味:在美中大环境高度紧张、科技与安全领域争端加剧的背景下,选择在毒品控制议题上取得成果,被视作一种“低争议、高收获”的外交路径。
但是中、美两国在稀土问题上的谈判却遭遇困难。
据美方媒体报道,今年10月末,中、美双方达成有关稀土及关键矿产出口管制的初步协议:中方同意暂停或放宽此前对稀土、镓(gallium)、锗(germanium)、石墨(graphite)、锑(antimony)等关键矿物的出口许可/管控要求,将“暂停一年”某些出口控制措施。
谈判团队被设定在2025年11月末敲定框架协议的细节。美国的短期目标是:避免中国在稀土、镓、锗、石墨等关键材料上实施突然性的实质断供,中期目标是通过谈判换取12–24 个月的缓冲,以便争取时间,让美国及盟友建立“非中国供应链”。虽然还未完全解决结构性依赖问题,但至少在中、短期内市场风险有所缓解。此议题也引发欧洲、亚洲国家高度关注:例如德国财政部长访问北京,其日程中就包括稀土出口控制议题。
鉴于这一谈判进展缓慢,美方又开始露出威胁的态度。
美国财长贝森特称:“中国已经向全世界敲响警钟,他们犯了一个真正的错误,如果中国选择成为一个不可靠的伙伴,那么世界将不得不与之脱钩。”
11月16日,贝森特接受《福克斯新闻》晨间节目采访时称:“美国政府希望在11月27日的感恩节之前,与中国敲定一份保障稀土供应的协议,协议生效后,稀土供应将“恢复到4月4日之前的自由流通状态”。
他还表示,倘若中方“变卦”,美国有多种报复手段。他还说:“特朗普总统威胁加征100%的额外关税,确实给了我们巨大的杠杆。”
《华尔街日报》近期的一篇报道点明,中方的震慑性举措,确实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西方稀土产业的复苏。然而,且不论重建西方稀土供应链本就需要时间,更何况该行业此前就已经经历过多次“虚假繁荣”。事实就是,中国以外的稀土行业,在经验和专业技术方面都存在缺陷。
作者系美国知名时事评论员;供稿并修订:肖志夫,昆仑策研究院特约研究员;来源:昆仑策网
「 支持乌有之乡!」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注:本网站部分配图来自网络,侵删
扫描下方二维码,订阅乌有之乡网刊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