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泡沫的分析和预判
AI显然泡沫很大,大概率要破裂,并大概率是这轮康波周期的一个重要拐点。
注:我每天用大模型,写文章、编程、生活日常都离不开,也觉得大模型未来会对中下阶层老百姓日常生活帮助很大,因为方便语音对话的大模型显然比打字关键词的搜索引擎更方便,大模型也会质的影响互联网产品生态。作为IT人,无法回避AI发展浪潮,只能拥抱,AI和大模型的知识我也在不断学习,不算完全的食古不化。
AI显然泡沫很大,大概率要破裂,并大概率是这轮康波周期的一个重要拐点。

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角度
前文《经济长周期的真正关键:中下阶级消费力》:单纯的科技发明并不是康波周期的真正关键,那是一种误解,也是经济衰退期、狂热期人们的幻想。
1.生产力
目前,AI确实在量上改变生产力,但并没有质的改变生产力,所谓的AGI也还没有看到实现可能。
2.生产关系
目前,AI并没有给生产关系带来质变或巨大变化的图景。火枪火炮、印刷术在长期内(贵族、骑士、教士的衰落),电报、电视等在短期内对生产关系有巨大冲击,但AI目前并未看到。1990s起,互联网和谷歌曾被寄以厚望,可以信息平权、“启蒙”和rev第三世界,但实际上影响力并没有那么大:看看e乌、中东、M甸等。AI跟互联网一样,对普通人认知提升是巨大的,但对生产关系影响并没有想象的那么大。也可见历史唯物主义,教育、启蒙的意义并没有那么大。
3.经济大环境
目前,AI并没有对经济大环境(除了局部过热)、就业形势(除了相关行业)、中下阶级消费力有较大正面影响。
80后谷歌一代、智能手机一代受技术影响、帮助很大,程序开发的模式和软硬件变化也很大,但没有影响他们35岁毕业去开滴滴铁人三项。
反而目前大模型的主要“好处”貌似就是提高个体劳动效率,加大裁员预期。
4.AI泡沫中的无序竞争,典型的反映了马主义的分析
社会化大生产与生产资料私人化占有的矛盾:人类整体的基础设施,但是通过大资本、大公司、国家、产学研的个人之间的内卷、无序竞争来实现。
资本主义的无序竞争;
资本主义对伦理的漠视;
二、技术和商业角度
1.资本回报率
AI难以绝对垄断。作为竞争垄断性的基础设施,它的资本回报会按照资本论的经典定理,回归平均资本回报率。
2.AI作为基础设施,大概率是头部垄断。但是,演化过程中,赢家是谁很难判断。
就像IBM的小型机时代被微软+英特尔的PC联盟代替。
作为通用基础设施,它并没有很强的“黏性”,用户随时用竞品代替。也不像搜索引擎一样,人们常倾向于随手用一个,更倾向于尽可能用最好的。
3.英伟达
计算机体系结构的演化史,就是体系结构随着应用与算法不断成熟、清晰、通用的过程,只有阶段性垄断,就像x86的历史,amd逐步兴起。高利润会吸引后入者,尤其是代工厂时代。
现阶段人们用英伟达一是竞品较弱,二是泡沫期明星公司对迭代速度、头筹噱头效应、milestone的竞争,让人们倾向于用最先进、最强大的基础设施,服从英伟达-台积电联盟的ticktock节奏,但随着行业的发展,终究会回到成本为先。
4.大厂:国外的FAAMG,国内的BAT等
AI的迭代和破坏性创新,IT行业特殊的开放、开源性,让前人更多的只是为行业输出人才,技术试错和开拓。典型的像百度过去十多年的AI投入,并没有带来大模型时代的领先。谷歌也类似。而且大厂的决策失误、大企业病、务虚好大喜功、封闭性倾向(谷歌TPU)等,都限制了它们作为未来赢家的可能。
5.对职业范式的改变
确实在质的改变程序员、医疗、教育行业、白领等各类“文本”驱动的工作范式,但跟谷歌、互联网、智能手机对范式的冲击并没有质的区别。
当年手搓穿孔纸带、手写汇编的老程序员,也跟IDE、互联网时代的程序员在范式上有“质”的区别。莱特兄弟时代的飞行员,跟当今的五代机、无人机飞行员掌握的技术有“质”的区别。但最大影响仍是“结构性失业”,马主义政治经济学范畴。
很多从业人员要自费订阅大模型,付费学习和掌握新技术来找工作、来工作,并且PUA自己。也是资本主义劳动力再生产和个体自我商品化有意思的一个场景。
三、节奏预判
AI泡沫破裂<->国内外IT巨头现金流和资本开支的扭转;
支撑中美各国股市的科技狂热的破裂。
风险偏好高的资本的最后重创;
小资产阶级狂热性的重挫;
已有的康波萧条周期资产负债表衰退的继续恶化。
「 支持乌有之乡!」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注:本网站部分配图来自网络,侵删
扫描下方二维码,订阅乌有之乡网刊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