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周承友:新世纪中国外资经济发展概略

周承友 2025-10-24 来源:乌有之乡

外资经济发展对中国的主要作用是促进了中国社会的资本化过程,而其积极作用整体上不过四成。

外资经济(包括外国商和港澳台商资本)是1978年国务院务虚会开启的改革开放以来进入中国内陆的资本主义经济。其发展历程可区分为四个阶段:1978—1992年,外资经济起步阶段;1992——2001年,外资经济快速发展阶段;2001——2012年,外资经济结构调整阶段;2013至今,外资经济发展新格局阶段。据白海峰等人提供资料(见后),吸引外资上,20世纪80年代年均增幅比较高,1983—1990年年均增长21%;90年代之后增幅也迅速加快,1991—2000年年均增幅28%;入世贸组织之后,增幅也比较快,因为这时候吸引外资基数已经上来了,这个时期年均增幅为10.5%;2011—2023年,由高速增长进入平缓增长期,年均增幅只有3.9%。据李志翠等人提供资料(见后),1978—1991年中国实际 GDP年均增长9. 0%,1991年名义GDP达到2.2万亿元,本阶段年均实际使用外资17.9亿美元,1991年实际使用外资115.5亿美元;1992—2000年,实际GDP年均增长率10.1%,2000年名义GDP 达到10.0万亿元,本阶段年均实际使用外资近447.9亿美元,2000年实际使用外资593.6亿美元;2001—2012年,实际 GDP年均增长率10.4%,2012年名义GDP达到53.9万亿元,本阶段年均实际使用外资803.2亿美元,2012年实际使用外资1132.9亿美元;2013—1018年,实际 GDP年均增长率6.8%,2018年名义GDP达90.0万亿元,本阶段年均实际使用外资1261.2亿美元,2018年实际使用外资1349.7亿美元。另外,2024年中国GDP达134.9万亿元(国家统计局数据),截至2024年底,四十多年外商累计在华投资设立的企业超过123.9万家,累计实际使用外资20.6万亿元人民币(商务部数据)。可见,外资占比越来越小。总的说来,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前,不管是外商投资企业数、还是外商企业投资总额,在东部地区都占有绝对的优势。外资来源地主要是港澳台特别是香港,但来自日本、美国和欧洲等发达经济体的外资开始增多,跨国公司开始大举进入,外商独资企业形式增长较快。投资产业主要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加工贸易,但与港澳台投资瞄准国际市场不同,欧美日外资注重发展出口型产业,重点关注技术更为复杂的机电类制造业项目;并被中国庞大的本土市场所吸引,加快基础设施、商业等领域的投资。自1992 年起,中国连续成为发展中国家引资规模最大的国家。 

具体地说,2001—2012年的外资经济发展,以加入WTO为起点,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在加入WTO的推动下,中国政府史无前例地开展了法律法规的“立、改、废”工作,形成了以(修改的)“外资三法”为核心,包括《企业所得税法》(取消外资的超国民待遇)、《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修订版)、《外商投资并购境内企业暂行规定》等利用外资的法律政策框架,鼓励外资参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促进区域协调发展。而外资实际发展,根据相关资料的数据和反映,外资独资化成为FDI的主要形式。利用外资额不断增加,如2001年我国实际利用外资额496.7 亿美元,2012年达1132.9亿美元。此期,外资跨国公司(国际500强的大部分)在华设立的研发中心、采购中心和销售中心及区域总部等功能性机构日渐增多。美国、欧盟和日本三大发达经济体外资的大举进入稀释了香港地区的部分份额,如2000—2008年港澳台投资占中国实际利用外资总额的比份少到三四成之间。国际金融危机后,港澳台投资增长明显,占比超过五成,其他地区对中国投资有所减少。外资企业数量和金额仍大量集聚在沿海东部地区,但其比重都在下降,中西部地区所占比重在上升,如2001年东中西部实际利用FDI比重情况,即东中西部分别占比是86.95%、 9.78%、 3.27%;到2012年的分别占比是69.20%、 22.12%、 8.68%。同时,FDI加速进入与国际生产体系关联度较高的外向型产业,制造业延续20世纪90年代态势,继续保持利用外资的主导地位( 2001—2011年间我国一半以上的对外贸易额由外资创造),但制造业比重下降,房地产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批发和零售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等服务业的占比上升,其中房地产业的占比增幅最大,如2001年三大产业实际利用FDI比重情况,即一二三产业占比分别是2.09%、 80.79%、 17.12%;到2011年三次产业占比分别是1.73%、 48.05%、 50.21%。从2011年起第三产业的外资就超过第二产业。不同来源地FDI占中国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变化情况,即港澳台、日韩新、美国、其他等四地区投资分别占比情况是不同的,如2001年的它们占比分别是4.38%、 1.92%、 0.99%、 3.14%;到2012年的占比分别是1.15%、 0.28%、 0.04%、 0.40%。外资企业从业人员不断增加,2013年达三千多万人,占中国城镇就业人数比重为4,1%(最高)。[1] [2] [3]这样,此期外资的规模、来源、分布、构成、份量等基本情况、基本面貌及其发展就简明了。

2012年至今的外资经济发展面临一种国内外发展新形势。由国际金融危机引起的第五次国际产业转移和逆全球化潮流出现,中美贸易摩擦、俄乌冲突等引起世界格局变化,出现了新的世界经济循环格局,使得中国外资经济发展进度缓慢,中国进入或成就国际发达经济循环体系困难重重。现时,中国政府又面临着国内因为资本化程度变化等因素,经济发展步入中低速增长时期,于是,政府在对外开放上实施了系列新措施,不断扩容自由贸易试验区,提出“一带一路”战略布局等,形成《鼓励外商投资产业目录 (最新版) 》、《外商投资准入特别管理措施( 负面清单)》、《外商投资法》、《关于进一步优化外商投资环境加大吸引外商投资力度的意见》等法律政策文件,并坚持与新的国际产业转移相结合,使其外资经济实践有所发展。根据相关资料的数据和反映,2012年中国实际利用外资额1132.9亿美元,到2022年实际利用外资额达到高峰,为1891亿美元,2023年是十年来外资从增到降的一个转折点。2023年同比下降8个百分点,2024年同比下降27个百分点,但仍过千亿美元。在外资来源及其构成上,亚洲占绝大多数,其中中国香港是第一大来源地,占比超过外资总额五成,欧洲北美等发达国家的合计占比则较小。如截止到2017年底,对华实际投资(存量)前十三位国家/地区的占比情况,即中国香港、英属维尔京群岛、日本、新加坡、美国、韩国、中国台湾、开曼群岛、德国、萨摩亚、英国、荷兰、法国的投资分别占比是50.19%、7.95%、5.38%、4.48%、4.10%、3.60%、3.30%、1.86%、1.48%、1.36%、1.10%、0.91%、0.82%,其中,前五位的实际投资金额合计1.44992万亿美元,占比72.10%。又如,2021年,中国实际利用外资总额1809.6亿美元,外商直接投资主要来源地的前十五位投资国家/地区占外资总额之比,即中国香港、新加坡、英属维尔京群岛、韩国、日本、美国、开曼群岛、中国澳门、德国、英国、荷兰、中国台湾、毛里求斯、瑞士、法国的分别占比是72.8%、5.7%、2.9%、2.2%、2.2%、1.4%、1.4%、1.2%、0.9%、0.7%、0.6%、0.5%、0.5%、0.4%、0.4%,2017—2021年,中国前十大外商投资来源地5年间累计对华投资占外商总投资规模的93.4%。在外资的地区分布上,由于利用外资统计口径、内容和地区划分上的差别,出现了不同的数据和分析,但从存量和事实上看东部(11个省市)利用的外资越来越占外资总额的绝大多数,外资在中国的地区分布不平衡。据新近一博士论文数据显示,2017—2021年每年实际使用外资都过千亿美元,其中东部地区外商直接投资占其全国总额之比分别是84.1%、83.4%、84.3%、85.4%、84.4%。在外资的产业构成或产业分布上,投资农业更少,在制造业领域的投资基本保持稳定,占比较高,其服务业发展明显,信息和科技方面发展较快。如到2021年服务业占全国实际使用外资的比重上升至79.6%,到2021年,租赁和商务服务业、房地产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批发和零售业、金融业是其服务业实际使用外资规模最大的6个行业,占全国全行业实际使用外资金额的比重分别为18.3%、13.0%、12.6%、11.1%、9.2%、6.6%,合计占全国实际使用外资总额六七成。关于外资经济的份量,可从国内和国外两个方面认识。如1994年中国实际利用外资额占GDP的比重和外商直接投资额占GDP的比重分别达到7.66%和5.98%,是外资利用在GDP占比中的最高比例,2001年、2005年、2012年它们又分别下降到4、3、2个百分点附近,至今还在1个百分点之上。自2010年以来,中国实际使用的外资金额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平均比重不到2%。另一方面,中国实际使用外资占全球跨国投资的比重,从2013年的8.5%波动上升至2022年的14.6%,其中仅2015和2016年占比少于8个百分点而都是6个多百分点,中国吸引外额排世界前二位。[4] [5] [6] [7]当然,相关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底,中国吸引外资和对外投资存量均超3万亿美元,并且大体相当,中国香港在内陆吸引外资和对外投资中的占比都超过五成,可见,外资有过半(香港或港澳台的)的其实还是我们自己内部的投资或转换套。总之,外资经济发展对中国的主要作用是促进了中国社会的资本化过程,而其积极作用整体上不过四成。中国之所以成为“世界工厂”等,那主要是毛泽东时代中国第一次产业革命奠基和国内发展的功劳。

参考文献

[1]  王颖:《不同来源地FDI对中国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研究》,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9年5月。

[2]  李志翠 马雪梅 陈颖:《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利用外资的实践、成效、经验及对策》,《国际贸易》2019年第12期。 

[3]  朱福林:《新中国引资75年:历程、经验与展望》,《东南学术》2024年第6期。

[4]  李紫薇:《不同来源地FDI在中国技术溢出效应的地区差异》,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20年5月。 

[5]  李竹兵:《我国自由贸易试验区的制度效应及其影响外资流入的机理研究》,天津财经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24年5月。 

[6]  刘天阳 邵婧婷 张苹:《对外开放思想指导下在华外资企业发展历程》,《金融文坛》2022年第2期。

[7]  白海峰:《高水平对外开放下,外资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清华金融评论》2024年第2期。

2025、10、22

查看全部

「 支持乌有之乡!」

乌有之乡 WYZXWK.COM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注:本网站部分配图来自网络,侵删

扫描下方二维码,订阅乌有之乡网刊微信

官方微信订阅号

相关文章

习近平会见泰国国王哇集拉隆功

劳动者能不能当家,是检验社会主义的唯一标准

郝贵生:《论持久战》中“高瞻远瞩的战略思维”的现实意义究竟是什么?

好物推荐

最新推荐

郝贵生 | 《论持久战》与中国的反腐败斗争究竟有什么逻辑联系?

习近平会见泰国国王哇集拉隆功

湘赣红旅—追寻伟人足迹.传承红色精神

两日热点

“唯一标 准”论是错误的——纪念真理标准讨论二十周年

林爱玥:高市早苗20天毁掉日本50年!

锁定坚强:《新闻联播》中谈及铭记毛主席等老一辈的历史功绩,为何让人民激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