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制度与命运:王朝治乱兴衰的历史逻辑》(3)

我们知道,正史主要存在两个问题:第一个是不会体现普通人的生活,把更多的笔触放在王公贵族身上;第二个是并非完全真实,是经过带有某种目的的加工产物。这是第一点,而出土文献对于第一点是一种补充。第二点,只要是人撰写的东西,就有可能造假。你认为出土文献是否有不真实性,有多少,这种不真实性会怎样影响第一点?
这是采访者问出的问题,其实也是我在乱七八糟的看书的时候也发现并思考的问题。
一,我们目前所见的历史显然不是全貌。我们对历史的记录和描述过于集中在某些人群,而对此以外的内容则基本忽视。当然,这才是常态,毕竟以古代有限的数据处理能力,能把所有东西都记下来才是有问题。而进一步想,记录下来所有的事显然也不是必须的,一方面信息里“垃圾”太多(看看现在的互联网就知道,每天产生的天量数据里,大部分都可以归为无效一类),另一方面后人也处理不了这么多信息。
但这个问题里最尴尬的是,虽然不是所有的事件都要被历史记录,但我们不知道没记录的那部分是否真的不需要被记录。
当然,随着技术与科学的发展,现在很多历史问题都可以通过多学科交叉印证来解决。就像我以前听过的一个段子:“古画里的唐朝侍女普遍穿的少,除了当时风气之类的原因,还有就是因为唐宋是一个暖期,气温普遍较高。”现在,我们确实能从更多的方面了解过去的历史,而且不只限于文物。

二,只要是人写的东西,都做不到绝对客观,所以“造假”当然也不可避免。不过换个角度想,这些造假不也是历史的一部分么?当时发生的事是历史,记录这些事的人也是历史,这些人如何记录这些事,同样是历史。
极端的追求百分之百的还原当时发生的事有多少意义我不知道,但为了这百分之百的还原而放弃观察一直以来人们是如何看待这些事的,我认为一定是失去了很多意义。
记述与所述对象之间总会存在距离,可以说一旦形成叙述就会有叙述者的立场与观察角度,不可能存在无所不包、客观如实的上帝视角。
这是受访者的回答,我想基本观点和我是一致的。唯物主义者的世界上没有上帝,自然也没有上帝视角,而我们需要的,也未必是上帝视角。
在我看来,我们不应当将已经发生过的历史割裂为一个个单独的事件,它们就是一段完整的历史,从开始到现在,难以分割。
我们也不需要非得单独的去还原其中的某个事件,一个事件之后发生的所有事,诞生的所有关于这件事的记录和评论,都是这件事的一部分。

你要是觉得我说的不对,那就是我说的不对。
「 支持乌有之乡!」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注:本网站部分配图来自网络,侵删
扫描下方二维码,订阅乌有之乡网刊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