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世界货币的货币
概括起来,当作世界货币看的货币,是货币的新形态。
(李达《货币学概论》2.2.3)
(一)世界货币与价值尺度
前面我们当作问题研究了的东西,是国内市场,是国内的商品流通,是各个国家内部的货币的机能。但是随着商品生产与交换的发展,世界贸易便发生发展起来。当着商品的交换超出国家的境界而发展到国际贸易时,货币便得到一种新的机能。货币的这种新的机能,即是当作世界货币的货币。
我们已经知道,货币当着脱离流通领域而被人们所储藏之时,当着成为支付手段进到流通领域之时,它都是“当作货币看的货币”。到了国际贸易发生,货币就成为世界中的商品的一般等价物而发挥机能,它就变为“当作世界货币看的货币”了。在这种场合中的货币,成为世界货币而起作用。
货币一旦脱离国内的流通领域而在国际市场中活动之时,它就脱掉地方的形态(即价格标准、铸币、辅币、纸币等形态),而复归到本来的贵金属的金银块的形态。无论是英金镑、美金元,日金元、法国金法郎等一切国家的铸币,一旦在国外流通时,它们的名称如何全无关系,都一律当作实质的纯金(或纯银)看待,都采取赤裸裸的姿态而由衡量去称量。
于是货币的本质,明白地显现出来。它已不是只因为经过铸造才是货币,也不是只因为经过国家法律公认才是货币。浅薄的货币学说,或以为货币的本质只存在于铸币形态之中,或以为贵金属在其铸币形态上才变为货币。这种谬见,在货币出现为世界货币时,就被立即证明了。事实上恰恰相反,因为当作金银块看的金银,已经成为货币,所以国家只用法律公认,并为便利流通起见才把它造成铸币。
在一个国家内部的商品流通中,只能有单一的商品,成为价值尺度,成为本位货币。这种本位货币,在金本位的国家是金币,在银本位的国家是银币。但在世界市场中,却至少有两个商品——金与银充用为价值尺度。因为有些国家用金做价值尺度,有的国家用银做价值尺度,所以这二重价值尺度,是同在世界市场中发生机能的。例如从前中国用银表示商品的价格,美国用金表示商品的价格,两国实行商品交换时,中国要把商品的金价格改算为银价格,美国要把商品的银价格改算为金价格。价格上这种改算,依据于金与银的比价(金价值与银价值的比例)而定,如果这样的比价有变动时,依据于比价的计算也随着改变。
在目前的世界中,金与银两个贵金属,被用为世界货币。在这一点,我们看出世界货币的二重的价值尺度。但在现实上,金对于银已取得支配的地位,银差不多变成金的附庸了。
(二)世界货币的其他各种机能
世界货币不但有二重价值尺度的机能,并且还有三种别的新机能:其一是充当国际的购买手段的机能。世界货币的这种机能,在国与国之间的商品变形运动多少圆滑地进行着的时候,即在国际间的新陈代谢作用多少保持着平衡的时候,通常是不显现的。但在交换只是片面的场合,即在一方面的国家只买进而不卖出的场合,在各国家间的平常的物质交换被阻碍了的场合,世界货币的国际购买手段的机能便显现出来。例如某一国家因为遭逢大凶年或大地震的时候,或者某几个国家互相战争的时候,国与国之间的新陈代谢作用的平衡,就突然破坏。这样的国家,就不能不买进大宗商品,而金银就出动于国际市场,发挥其购买手段的机能了。在这种时候,金银已不出现为流通手段。
其二是充当国际的支付手段的机能。世界货币的这种机能,是在国际借贷的清算时显现的。国际间商品的交换,大部分也是信用的买卖,但到了买与卖、输入与输出有差额时,各国就必须用金或银去实行支付。所以国际间的商品交换越是发展,越是有规则地进行,世界货币就越发频繁地发挥其一般的支付手段的机能。
其三是充当“财富之绝对的社会的具体物”的机能。世界货币的这种机能,不是在购买或支付的场合显现的,而是在一国把财富移转到他国的场合才显现的。像这样的场合,在资本的输出或输入很盛行的时候,是很多的。财富的这种移转,虽常有采取商品形态的事实(但与商品的输出输入有别),但也有采取货币形态的场合。例如一个国家向外国借款,或支出赔款或战债时,常是使用金银的。财富的这种移转,不能采取商品形态而只能采取货币形态,于是金银就当作“财富之绝对的社会的具体物”发挥机能了。
国际的流通,也和国内的流通一样;能够扩大,也能够缩小。因而适应于国际流通的扩大或缩小的准备金,在任何国家都是必要的。于是,储藏货币就成为国际流通的通水路;各国的储藏货币的一部分,就充用为世界货币的准备金。所以“储藏货币的机能,一部分是从国内市场的流通手段及支付手段的货币机能发生的,一部分又是从世界货币的机能发生的”。但从世界货币的机能发生的储藏货币,只限于现实的金银。单从这一点看,也可以明白只有金银才是世界货币。
世界货币,在其金银块的本身中,出现为“本来意义上的货币”,出现为价值的独有的具体物,出现为社会劳动的具体物。商品的交换在世界的规模上发展时,世界中一切处所的种种具体劳动都互相交换,而更加完全的转变为抽象的一般的人类劳动,因而金银也随着更完全的取得一般劳动时间的直接体现者的资格。于是货币变为世界的标准上的一般社会劳动的具体物。在这种场合,货币与商品才能成就完全的发展;“货币的存在形式,在这里才与其概念相一致”。
(三)世界货币的流通
世界货币为什么要采取金银块的形态呢?国际间为什么不能共同协议去铸造一种全世界通用的铸币呢?这个原因,是由于世界市场本身原是建立在国民经济与国民经济的对立之上的东西。这个对立,是社会的生产与私人的占有的矛盾在国际的规模上扩大了的结果。这个对立,不但不能融合,反而更趋于尖锐化。所以国际间不但不能有世界共通的铸币,并且除了金银块以外,也绝不能有别种任何国际的货币。
当作世界货币看的金银,在二重的潮流上,流通于全世界:第一,金银从其原来的出产地点开始流入于全世界市场。金银在这种潮流中,其各种大小的分量,由各国流通界所吸收,而流入于国内的各种流通的水沟之中。这一部分的金银,或补充已经磨损的金银币,或充用为奢侈品医药品等材料,或转变为储藏货币。金银的这种运动的开始,首先是劳动与劳动的交换。即是说,金银中所包含的金银出产国的社会劳动,与普通商品中所包含的他国的社会劳动实行交换,于是这金银就开始从其出产地流入于他国,以后就在这一国的流通界流通,而以一定的价值出现。金银的生产费如果有了变动,它在世界市场中,对于诸商品的价值比率上,就给以同样的影响。第二,是金银在各国流通界相互间的流通,而不断的往来于一国与他国之间。金银的这种运动,伴随汇兑行情的不断的变动。
概括起来,当作世界货币看的货币,是货币的新形态。世界货币的机能,不是货币的机能单单出现于世界市场的更广大的舞台,而是货币的新作用。这是适应于国内流通与国际流通间的差异的新作用。
世界货币的上述一切机能(价值尺度、一般的购买手段与支付手段、财富之一般的具体物),表现特殊的生产关系,表现种种国家间的商品生产者的关系(这种关系,虽然由国际规模上的社会的分工所联系,却因各有国界的国民经济体制所分离)。
在这种处所,我们看到商品经济的根本矛盾(社会的生产与私人的占有)之最发展的阶段。
「 支持乌有之乡!」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注:本网站部分配图来自网络,侵删
扫描下方二维码,订阅乌有之乡网刊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