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格尔哲学的解体与费尔巴哈哲学的出现
《费尔巴哈论》解说第一章第三节
《费尔巴哈论》解说第一章第三节
第九段
在这一段中,恩格斯指出黑格尔的哲学体系虽然是反动的、唯心主义的,但是这个哲学体系中却包含着非常丰富的思想,因而黑格尔的哲学还是有一定成就的。
恩格斯是怎样估价黑格尔哲学成就的呢?恩格斯在本段的末尾指出:“总之,黑格尔完成了哲学:一方面,因为他的体系是集以往的哲学全部发展的大成;另一方面,因为他本人(虽是不自觉地)给我们指出了一条走出体系的迷宫而达到真正切实地认识世界的道路。”
由此可见,黑格尔的哲学有两个巨大的成就:第一,它集以往哲学发展之大成,而包含着非常丰富的思想。第二,它不自觉地给哲学的发展指出了一条正确的道路。从本段开始到“这些宝藏直到现在还保存着自己十足的价值”这句话为止,就是讲黑格尔哲学的第一个成就的;从“在一切哲学家看来”这句话开始,到“努力追求我们可以达到的相对真理吧”这句话为止,就是讲黑格尔哲学的第二个成就的。
黑格尔哲学的第一个成就是:它集以往哲学发展之大成,因而在他的《精神现象学》、《逻辑学》、《自然哲学》、《精神哲学》等著作中包含了“迄今还令人惊奇的丰富思想”。
《精神现象学》是黑格尔在1807年所写的一本著作。这本著作是整个黑格尔哲学体系的一个导论。在这本书中黑格尔描述了个体意识,即人类意识在历史上的发展。黑格尔指出个体意识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即感性阶段、物理阶段和理性阶段。但是;黑格尔对人类意识产生和发展过程的说明是唯心主义的,是不正确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人类意识产生和发展的基础是生产实践,因此我们决不可以脱离生产实践孤立地去说明人类意识的产生和发展。而黑格尔恰恰就是脱离了人类意识产生和发展的基础,即脱离了生产实践,去描写人类意识的产生和发展的。他把人类意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描绘成一个“绝对精神”按着正反合公式变化发展的过程。所以我们才说,黑格尔在《精神现象学》中对人类意识产生和发展过程的描写是唯心主义的、不正确的。
但是,在黑格尔的唯心主义外壳中却包含有合理的东西。这个合理的东西就是黑格尔在描述人类意识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反映了一些意识产生和发展的真实情况。在这里,黑格尔表述了物种发展的历史,说明了人类意识发展的顺序,即婴儿的感情意识在先,抽象思维在后的情况,从而以缩影的形式反映了人类历史、人类思维产生和发展的真实情况。正是因为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正确地描述了物种发展的历史,正确地说明了婴儿意识发展的顺序,所以恩格斯才说《精神现象学》就是一种精神胚胎学和精神古生物学。正是因为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并不是在生产实践的基础上来说明人类意识的产生和发展的,所以恩格斯才说《精神现象学》不过是与精神胚胎学和精神古生物学类似的学问而已。
黑格尔不仅在《精神现象学》中,用许多历史材料说明了人类意识产生和发展的情况,而且在他的《逻辑学》中还说明了辩证法的基本规律和辩证法的各个范畴,以及形式逻辑的一些问题。在《自然哲学》中,黑格尔还利用大量自然科学的材料,说明了自然界中无机物和有机物的情况,说明了无机物和有机物的联系,说明了无机物和有机物的变化。在《精神哲学》中,黑格尔又利用大量社会材料和历史材料说明了社会历史领域中法权、道德、艺术、宗教、哲学等具体问题。由此可见,黑格尔的哲学体系虽然是唯心主义的,但是在这个唯心主义的体系中却包含有非常丰富的思想和材料。他几乎把当时一切具体科学的知识都包括到自己的哲学体系之中了。
黑格尔是怎样把那些具体的科学知识组织到自己的哲学体系里面去的呢?他是靠正反合三段论式的帮助,把这些具体科学知识组织起来,构成自己整个哲学体系的。正因如此,很多黑格尔的渺小敌人,如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者杜林、庸俗唯物主义者摩莱肖特等,都极力反对黑格尔用三段论式组织起来的这个哲学结构。恩格斯在批判这些黑格尔的渺小敌人时指出:“这些结构仅仅是他的一种范围,仅仅是所搭起的大厦的脚手架。谁只要不是很久地停留在它们跟前,而是深入到大厦里面去,那他在那里就可以发现无数的宝藏,这些宝藏直到现在还保存着自己十足的价值。”
黑格尔哲学的第二个成就是:他不自觉地给哲学的发展指出了一条新的途径,叫哲学家们不要一味地去追求那无所不包的绝对真理的哲学体系,而应当根据社会发展的现有条件去追求那可能达到的相对真理。
过去的哲学家们都把哲学看作是一门科学之科学的学问,因此他们都企图建立一个无所不包的、永远适用的绝对真理的体系。但是,这种企图是永远也达不到的。因为客观世界本身并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不断在变化和发展的。同时,一个哲学家的寿命总是有限的,他的认识又不能不受当时社会历史条件和科学发展水平的限制。因此人们的认识只能越来越接近绝对真理,而永远也不能穷尽绝对真理。也正因如此,过去的哲学家们,虽然有认识一切现象、克服一切矛盾的良好愿望,但是他们的这个良好愿望却是永远也不能实现的。这些哲学家们的“绝对真理的哲学体系”,总是在历史的前进过程中和认识的发展过程中,不断地被否定,不断地被抛弃。所以恩格斯才说:“在一切哲学家看来,暂时性的东西正是‘体系’,因为体系是从人的精神的永恒的需要,即克服一切矛盾的需要中产生的。”
这些哲学家们一方面极力追求一个永恒的哲学体系,另方面他们也看到了一切哲学体系都是暂时的,没有一个哲学体系是能够永恒存在的。这样,他们就坠入了哲学体系的迷宫:哲学家究竟应不应该搞一个哲学体系呢?不搞哲学体系又应当怎么办呢?
恩格斯指出:在这里我们应当感谢黑格尔,因为黑格尔的辩证法告诉我们,一切都是发展的,一切发展都是没有止境的。哲学的发展当然也是如此。这样,黑格尔就不自觉地给哲学家们指出了一条走出体系迷宫的道路:即哲学家们不应当再去追求那作为科学之科学的绝对真理体系了,而应当尽力地去追求那在现有条件下可能达到的相对真理,并根据科学发展的成就不断地去丰富它和发展它。
马克思主义哲学正是这样一种哲学。马克思主义者从来也不把自己的哲学看作是包罗万象的科学之科学。他们也根本不想建立一个绝对真理的体系把自己封闭起来,他们只是根据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实践和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建设的实践,根据自然科学发展的最新成就,不断地来发展和丰富自己的哲学。
第十段
在这一段中,恩格斯说明了黑格尔的哲学在当时德国社会中所发生的巨大影响。
由于黑格尔的哲学是为当时德国统治阶级服务的,加上他的哲学又包含着非常丰富的思想,所以黑格尔的哲学在当时的德国社会中,就发生了非常巨大的影响。
我们知道,黑格尔在世的时候,他的哲学就被抬高到了普鲁士王国国家哲学的地位,因此黑格尔的哲学在当时社会中影响之大,是完全可以想象得到的。自从1831年黑格尔逝世以后,普鲁士政府和德意志的其他一些小公国,就开始对黑格尔的哲学进行迫害,禁止在大学中讲授黑格尔的哲学,并且把那些平日反对黑格尔的哲学家们选上了哲学的讲坛。例如,1841年的时候,普鲁士政府就叫当时已变得非常反动的哲学家谢林到柏林大学去主持过去黑格尔在这里所主持的哲学讲座。尽管如此,在黑格尔逝世以后,他的哲学在当时社会中的影响,不但没有因此而削弱,相反却更加加强了。所以恩格斯才在这里指出:“这是一个盛大的胜利游行,它延续了整整几十年,并且远没有随黑格尔的逝世而停止。反之,正是从1830年至1840年这一期间,‘黑格尔主义’的独占统治达到了顶点……”
从时间上看,黑格尔的哲学在德国的影响整整延续了几十年;从影响的范围上看,黑格尔的哲学甚至影响了他自己的敌人,它更影响了当时的科学,影响了当时社会中广大的知识分子。黑格尔哲学在当时社会中影响之大,我们也可以从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身上看得出来。马克思和恩格斯早期的哲学观点,还是接近于青年黑格尔派的。也就是说,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早期的时候,也是受了黑格尔哲学影响的。
最后,恩格斯指出黑格尔哲学在当时社会中的影响虽然很大,但这只不过是黑格尔哲学“内哄的序幕罢了”。自从黑格尔逝世以后,黑格尔的哲学就开始分裂了。
第十一段
在这一段中,恩格斯介绍了一下黑格尔逝世以后,黑格尔哲学解体的情况。
自从黑格尔逝世以后,黑格尔的哲学就开始逐渐解体了。十九世纪三十年代末到1848年德国革命之前,黑格尔的哲学明显地分裂为两大派别,即老年黑格尔派和青年黑格尔派,又叫右翼黑格尔派和左翼黑格尔派。
老年黑格尔派的代表有兴里克斯、格布勒等。他们在哲学上抹杀黑格尔哲学中的辩证法因素,坚持黑格尔哲学中的唯心主义体系,并把黑格尔的“绝对精神”进一步加以神秘化,把黑格尔哲学中反动的方面进一步加以发展了。他们承认神的存在和灵魂不死,并极力用基督教的教义来神化黑格尔的哲学。他们还企图调和宗教与科学,硬说科学和宗教是没有矛盾的,科学不应当反对宗教,科学也推翻不了宗教。在政治上,这些老年黑格尔派是代表德国封建贵族、容克地主以及与封建势力妥协的资产阶级等反动阶级的利益的。他们维护君主政体和官僚制度,并支持教会。因此,老年黑格尔派不论在政治上或宗教上都是非常保守的。
青年黑格尔派的代表有鲍威尔、施特劳斯、施蒂纳、卢格等。费尔巴哈在当时也是属于这一派的,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当时也是接近于这一派的。青年黑格尔派在哲学上不大重视黑格尔的哲学体系,他们否定了黑格尔超人类、超自然的“绝对精神”,而提倡人的“自我意识”。他们比较强调黑格尔的方法,并企图从黑格尔的哲学中作出无神主义的和革命的结论来。在政治上,青年黑格尔派是代表小资产阶级民主派的利益的。他们反对专制制度和农奴制度,并以抽象的形式提出了资产阶级民主改造的问题、个人解放的问题,以及国家与教会的分离问题。因此,青年黑格尔派不论在政治上和宗教上都是以反对派的面目出现的,他们反对传统的宗教,也反对现存的国家。
那末,黑格尔本人的态度怎样呢?他是倾向于保守呢?还是倾向于革命呢?恩格斯在这里指出:“黑格尔本人,虽然在他的著作中常常爆发出革命的愤火,但一般说来显然是更倾向于保守方面的:难怪,他在他的体系上比在他的方法上化费了多得多的‘艰苦的思想工作’。”
为什么黑格尔逝世以后他的哲学会分裂为两派呢?这一方面与当时德国资产阶级在政治上正分裂为保守派和急进派有关;另方面也与黑格尔哲学中方法与体系之间的矛盾有关。由于黑格尔哲学内部的方法与体系是有矛盾的,所以就“给各种不同的实践的党派观点留下了很大的余地”。
下面,恩格斯又进一步说明了青年黑格尔派从黑格尔哲学中分化出来的过程。自从黑格尔逝世以后,黑格尔哲学的分裂过程就开始了,到了十九世纪三十年代之末,这个分裂就十分明显了。不过,这时候的青年黑格尔派还只是抽象地谈论一些哲学上的问题,进行一些哲学上的争论,对于当时社会中的现实问题,如政治问题和宗教问题,他们是不闻不问的。正因如此,他们的学说在当时还是受到政府方面的保护的。
但是在1840年威廉四世登基之后,情况就大不相同了。这时德国的正统教徒和反动势力都爬上了统治地位,国内的阶级斗争也越来越尖锐了。在这种情况下,那些原来还是脱离实际、不闻政治的青年黑格尔派,也开始投入到当时反宗教、反现存国家的政治斗争中去了。不过,在德国反动警察制度的统治下,当时要想公开进行反对宗教、反对现存国家的斗争是十分困难的。因此,他们当时反封建的政治斗争,只能在哲学外衣的掩盖下进行。这一点我们只要从1841年青年黑格尔派在《德意志年鉴》上所发表的文章中就可以看出。这时候,青年黑格尔派的文章已经不是什么纯粹哲学上的说教了,他们已经开始了反对宗教、反对现存国家的斗争。不过这种斗争,在当时还是在哲学外衣的掩盖下进行的。但是在1842—1843年马克思主编《莱茵报》的时候,青年黑格尔派的斗争就向前发展了一步,这时他们所进行的主要是政治斗争了,“哲学的斗篷只是用来避开书报检查机关的耳目罢了”。当时马克思和恩格斯也尖锐地批判了普鲁士王国的君主专制制度,指出它是“当代的可怕的丑恶”,并认为国家与法权,一般的自由权,特别是出版自由权的基础是阶级的财产利益,要解放被压迫者,就必须消灭私有财产和剥削者的统治。
第十二段
在这一段中,恩格斯说明了黑格尔哲学解体过程中的另外一个侧面,即青年黑格尔派内部的思想分歧。
青年黑格尔派虽然都是反对宗教、反对现存国家的,但是他们的内部并不是没有思想分歧,没有矛盾斗争的。在青年黑格尔派内部主要有两种不同的意见:一种是以施特劳斯为代表的观点,一种是以鲍威尔为代表的观点。
黑格尔曾经说过,圣经中的故事必须和世俗的故事同等看待。施特劳斯(1808—1874)在1835年写了一本书叫作《耶稣传》,在这本书中他遵从了黑格尔的意见,认为对于圣经中的故事,必须加以正确的、历史的考察,而不应当把基督教看成是一种骗术,把“使徒”们看成是一群流氓。施特劳斯认为《福音》(即基督教的《新约》。根据圣经的记载,这是一些由耶稣的弟子马柯、马太、路加和约翰所写的关于耶稣的学说和故事)中关于耶稣的神话和传说,并不是毫无事实根据的。耶稣虽然不一定是神,但他可能是一个过去真正存在过的人,是一个历史上的活动家,以后人们把他的思想和活动记载下来,一代一代地传到现在,就成为今天《福音》这部书了。总之,施特劳斯认为,《福音》书中关于耶稣的神话和传说乃是第一批基督教的信徒们无意识地集体创作的结果。
鲍威尔(1809—1882)在1840年写了一本书叫作《约翰福音批判,1841年他又写了一本书叫作《基督福音汇编批判》。在这两本书中,他反对施特劳斯的观点。鲍威尔认为“福音”书中关于耶稣的神话和传说,完全是一种无稽之谈,耶稣不但不是神,而且历史上也根本没有过这样一个人。因此,《福音》书中的神话和传说并不是有根有据的,而是无中生有的,不是很多人集体创作的,而是个别人凭空杜撰的;不是无意识流传下来的,而是有意识捏造出来的。
施特劳斯和鲍威尔的这个争论,以后就发展成为“什么是社会发展动力”这一哲学问题的争论了。由于施特劳斯认为“福音”书中关于耶稣的神话和传说,是很多人无意识集体创造的结果,因此他就认为社会发展的动力是一种精神的“实体”,即国民精神或民族精神。由于鲍威尔认为《福音》书中关于耶稣的神话和传说,是某些个别人物有意识杜撰的结果,因此他就认为社会发展的动力是“自我意识”,即杰出人物的意识。
施特劳斯和鲍威尔的争论对马克思和恩格斯也是有过一定影响的。恩格斯在1839年10月8日给他的朋友雷培的一封信中说过:他已经成了“狂热的施特劳斯信徒”,在施特劳斯的影响下,他的信仰“显得象海绵一样漏洞百出”。施特劳斯的《耶稣传》使恩格斯摆脱了基督教,走上了政治斗争的道路。
最后,在青年黑格尔派中又出现了一个施蒂纳(即卡斯巴·施米德的笔名,1806—1856)。施蒂纳是一个早期的无政府个人主义的思想家,是无政府主义的创始人之一,以后俄国的无政府主义者巴枯宁从他那里吸取了不少的思想。施蒂纳发展了鲍威尔伟大人物决定历史发展的思想并把它极端化了。1845年他出版了一本书叫作《唯一者及其财产》。在这本书中他宣扬了无限制个人自由的无政府主义思想,认为在社会发展中起主要作用的,既不是“实体”也不是“自我意识”,而是个人。他强调个人高于一切,认为“唯一的我”就是无比至上的,为了个人自由,他反对国家、法律以及一切其他权力对个人的约束。他说:“对我说来,没有任何东西高出于我……我向任何国家、甚至是最民主的国家宣战。”[ 转引自《简明哲学辞典》,人民出版社1958年,第536页。]施蒂纳是共产主义的敌人,他反对共产主义思想,宣传个人主义、利己主义的思想,认为利己主义和个人主义是“自我意识”的唯一体现。他反对共产主义制度,主张将来的社会应该是独立的、自由的手工业者的联盟。
施蒂纳的这种观点反映了当时破产的小资产阶级力图保持其个人独立、力图保持其个人财产的要求。施蒂纳的这种观点,在当时小资产阶级占绝对优势的德国社会里,十分受欢迎,甚至比鲍威尔的观点还要受欢迎。但是,这只是青年黑格尔派的一个回光返照而已。施蒂纳的出现,不过是堕落和消灭中的青年黑格尔派的最后一次闪光而已。从此以后,青年黑格尔派就结束了它的生命,而变得无声无臭了。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他们的早期著作《神圣的家族》和《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曾经对青年黑格尔派的观点进行了批判,揭露了他们观点的反科学性质和阶级根源。我们在进一步钻研恩格斯的《费尔巴哈与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这本著作的时候,最好能够读一读这两本著作。
第十三段
在这一段中,恩格斯说明了黑格尔哲学解体过程中的另外一个方面,即有一部分坚决的青年黑格尔派分子在反宗教的斗争实践中走上了唯物主义的道路。
恩格斯指出这个方面是黑格尔哲学解体过程中重要的、值得重视的一个方面。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不论老年黑格尔派和青年黑格尔派之间的争论,或是青年黑格尔派内部施特劳斯和鲍威尔之间的争论,都没有超出黑格尔唯心主义哲学的范围之外。我们知道,不管老年黑格尔派所强调的体系也好,青年黑格尔派所强调的方法也好,都不过是黑格尔哲学中的一个方面而已;不管施特劳斯所讲的“实体”也好,鲍威尔所讲的“自我意识”也好,都不过是黑格尔“绝对精神”发展的一个阶段而已。正象马克思和恩格斯在《神圣的家族》中所指出的:“施特劳斯和鲍威尔关于实体和自我意识的争论,是在黑格尔的思辨范围之内的争论。”[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176—177页。]如果说,施特劳斯和鲍威尔的争论,意味着有一部分青年黑格尔派,从黑格尔的客观唯心主义走上了主观唯心主义的道路,那末施蒂纳的出现,就意味着有一小部分青年黑格尔派,又进一步从鲍威尔的主观唯心主义走上了唯我主义的荒谬道路。
总之,青年黑格尔派虽然批判了宗教,指出了宗教是一切社会灾难的来源,虽然进行了反宗教的斗争,并在反宗教的斗争中起过一定的作用,但是他们的斗争都是在黑格尔唯心主义哲学的基础上进行的,最多也只能提出一些琐碎的问题,而不能提出一些在政治上带有根本意义的现实问题。由此可见,上述黑格尔哲学解体过程中的这个方面,并不是一个重要的方面。
在黑格尔哲学解体过程中,还有一些青年黑格尔派分子,由于他们弄不清楚黑格尔的哲学而长期苦恼着。究竟“绝对精神”怎样通过自己的“退化”发展,就把自己“外化”为自然了呢?以后“绝对精神”又怎样通过自己的“退化”发展,而把自己“外化”为人类社会了呢?这些问题无论如何也是弄不清楚。以后他们就在反宗教的斗争中,抛弃了黑格尔的唯心主义哲学,而走上了英法唯物主义的道路。费尔巴哈就是这些青年黑格尔派中的杰出代表。这些走上唯物主义道路的青年黑格尔派,他们再不把自然界看作是从“绝对精神”中派生出来的第二性的东西,而把它看作是客观存在的、唯一现实的第一性的东西了。他们再不把意识看作是产生现实世界的第一性的东西,而把它看作是在物质长期发展过程中产生的、被物质决定的第二性的东西了。
在黑格尔哲学解体过程中,这部分唯物主义者、无神主义者的出现,才是黑格尔哲学解体过程中的重要方面。
第十四段
在这一段中,恩格斯说明了费尔巴哈哲学的出现及其在当时社会中的影响。
费尔巴哈原来是属于青年黑格尔派的。按照列宁的说法,他是在1836年开始由唯心主义转向唯物主义的。1839年他在自己的著作《黑格尔哲学批判》中,开始了对唯心主义的批判。1841年,他又用自己的著作《基督教的本质》宣布了唯物主义对唯心主义的胜利。因此,1841年《基督教的本质》这本著作的出版,就标志着费尔巴哈哲学的出现。
费尔巴哈的这本著作主要有哪些成就呢?
第一,费尔巴哈在唯心主义的长期统治下,批判了唯心主义,宣布了唯物主义的胜利。
在这本书中,费尔巴哈坚持了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唯物主义原则。他指出自然界是不依赖于神或“绝对精神”而客观存在着的,人和人的思想则是自然发展的产物。世界上除了自然和人是真实存在的以外,再不存在着什么神或“绝对精神”之类的东西了。因此黑格尔所讲的“绝对精神”,无非是黑格尔自己所臆造出来的“上帝”的化身而已。
费尔巴哈在这本书中,还对那种认为意识是第一性,物质是第二性的唯心主义观点进行了尖锐的批判。他说:如果从精神中提出自然,从人的理智中导出自然,那就等于算账不找掌柜的,等于处女不与男子交媾但借圣灵而生出救世主,等于从水里做出酒来,等于用语言呼风唤雨,等于用语言使瞎子复明。列宁指出,费尔巴哈对唯心主义的批判虽然不甚文雅,但却十分尖锐。
第二,费尔巴哈揭露了宗教的神秘外衣,指出上帝并不是真实存在的,它不过是人们幻想中的产物而已。
费尔巴哈在这本书中用了很多生动的实例,揭露了宗教的神秘外衣,批判了宗教关于上帝创造世界的谬论。他认为,在自然界和人以外,再没有什么东西,我们的宗教幻想所创造出来的最高存在物,乃是我们自身本质的虚幻反映。换句话说,不是上帝创造了人类,而是人类创造了上帝。我们试想一下:为什么上帝的相貌和我们人类的相貌一模一样呢?为什么上帝的服装、住所、生活等也都和我们人类的服装、住所、生活等完全一样呢?这就说明:上帝是根本不存在的,它不过是人们根据自己的形象和生活把它创造出来的罢了。古希腊的哲学家色诺芬尼讲得很好,他说假如大黄牛能够画画,而且还相信上帝的话,那末它所画出来的上帝一定是一条牛。
费尔巴哈正是这样作的。他把上帝的本质归结为人的本质,把宗教的世界归结为人间的世界。费尔巴哈在《基督教的本质》中写道:“神圣的本质不是别的东西,就是人的本质,或者说得更好一点:就是人的本质除去了个别的、亦即现实的、肉体的人的限制,对象化了,亦即被看成和崇奉成另外一个与它不同的、独立的实体——因此一切关于神圣本质的规定都是关于人的本质的规定。”[ 《十八世纪末——十九世纪初德国哲学》,商务印书馆1960年版,第493—496页。]他还指出:“我的全部宗教的研究与讲演,没有别的目的,只是想要说明:自然神不是别的,就是自然本身;人神不是别的,就是人的本身。我的全部宗教的批判的活动,没有别的目的,只是想用不信仰代替信仰,理智代替圣经,政治代替宗教和教会,世间代替天国,劳动代替祈祷,物质需要代替地狱,人代替基督。”[ 《费尔巴哈全集》第1卷,俄文版,第55页。]
费尔巴哈《基督教的本质》一书出版以后,在当时社会中的影响是很大的。恩格斯在这里把这本书在当时社会中的作用说成是一种解放的作用。我们知道,宗教和唯心主义的统治在德国是根深蒂固的,黑格尔唯心主义的哲学在当时是有很大权威的。在这样的条件下,费尔巴哈的这本著作却以非常尖锐的形式批判了宗教和唯心主义,并用简明易懂的形式说明了崭新而又深刻的道理,从而使人们的思想豁然开朗,一下子从几十年来黑格尔哲学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了。恩格斯在形容费尔巴哈哲学出现后,在当时社会中的影响时写道:“于是魔法被解除了;‘体系’被打烂而被抛弃在一旁了,那个矛盾,因发现只是存在于想象之中,也就解决了。这部书的解放作用,只有亲自体验过的人才能理解到。那时大家都很兴奋:我们都一下子成了费尔巴哈派了。”
第十五段
在这一段中,恩格斯进一步说明了费尔巴哈哲学在当时社会中所发生的巨大影响。
恩格斯在这里指出,不仅费尔巴哈这本书的成就在当时社会中起了很大的影响,“甚至费尔巴哈这部书的缺点在那时也加强了它的影响”。
费尔巴哈的《基督教的本质》一书有哪些缺点呢?第一,费尔巴哈在这本书中使用了过分铺张的词藻。第二,费尔巴哈在这本书中过分夸大了爱的作用。
我们知道,一本书的作者如果在词藻上过于铺张,使用过多的形容词,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很大的缺点。可是,费尔巴哈的这个缺点,反而使他的这本书得到了很多的读者。这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过去的人们所能接触到的只是黑格尔的哲学,而黑格尔的哲学不仅在内容上非常抽象艰深,而且在文字上也是非常晦涩难懂的。现在,费尔巴哈却用了很多美丽的词藻,说出简单而又深刻的道理,从而使人们的耳目为之一新,因此费尔巴哈的这个缺点,反而使费尔巴哈这本书能够赢得广大的读者,这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是不难理解的。
其次,一个人在阶级社会中,过分夸大爱的作用,这应该说是一个严重的错误。因为在阶级社会中掩盖阶级矛盾、抹杀阶级斗争,宣传超阶级的博爱思想,这是一种为剥削统治阶级服务的反动学说。但是恩格斯指出,费尔巴哈在阶级社会中过分夸大爱的作用,我们虽然不应当加以辩护,但是如果把费尔巴哈的这个错误看作是对当时反动专制制度的一种反抗,那还是情有可原的。
下面恩格斯批判了一下把费尔巴哈上述两个缺点加以夸大的“真正的社会主义”者。“真正的社会主义”是一种反动的小资产阶级的思想体系,它产生于1844年的德国,并在德国激进知识分子中间广泛地流传过。格龙、克利格、日曼等就是这一学派的代表人物。“真正的社会主义”反映着在阶级斗争日益尖锐化的条件下,德国小资产阶级胆战心惊的情绪,他们利用了费尔巴哈上述的两个缺点,反对所谓“粗暴的”和“破坏性的”共产主义;他们否认阶级斗争,宣传普遍和平,否认用消灭资本主义制度的办法来解放无产阶级、解放全人类,而主张用抽象的爱去代替革命,去解放人类。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他们合著的《神圣的家族》、《德意志意识形态》和《共产党宣言》中,对这种“真正的社会主义”进行了尖锐的批判。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这种“真正的社会主义”乃是法国空想社会主义和德国思想体系的一种结合,它以黑格尔的“自我意识”和费尔巴哈的博爱思想为依据,以美丽的词藻代替科学的研究,它不主张用政治上和经济上的革命去解放无产阶级、解放全人类,而主张用超阶级的爱去解放人类,解放全世界。如果说上述两个缺点在费尔巴哈的身上还是可以理解、可以原谅的话,那末夸大费尔巴哈这两个缺点的“真正的社会主义”者,就是不应该原谅的了。
恩格斯在这里对“真正的社会主义”者的批判,直到今天还是有着非常现实的意义的。今天帝国主义者、现代修正主义者以及我国资产阶级右派分子等一切马克思主义的敌人,都极力攻击马克思主义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专政的学说。他们叫嚣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斗争理论过时了,宣传阶级和平、阶级合作与超阶级的爱,他们经常用和平、民主、自由、平等、博爱等美丽的词藻,来掩盖阶级矛盾,抹杀阶级斗争,模糊无产阶级的革命意志,削弱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因此,我们在今天重温一下恩格斯的这个原理,还是有很大现实意义的。
第十六段
在这一段中,恩格斯指出了费尔巴哈在批判黑格尔唯心主义哲学过程中的缺点,指出费尔巴哈虽然批判了黑格尔的哲学,但是他并没有完全战胜黑格尔哲学。
恩格斯指出,施特劳斯和鲍威尔都是坚持了黑格尔哲学的一个方面,去反对黑格尔哲学的另外一个方面的,因此他们都不可能彻底克服黑格尔的哲学。费尔巴哈虽然与他们不同,他没有坚持黑格尔哲学中的任何一个方面,而是把黑格尔的哲学全盘加以否定了。正象列宁在《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中所形容的,费尔巴哈对待黑格尔哲学的态度,是把小孩和洗澡水一起泼出去了。显然,这种简单抛弃和全盘否定黑格尔哲学、宣布它全部是错误的作法,并不能彻底克服黑格尔哲学。对待这个包含着丰富思想并在社会上曾经发生过巨大影响的黑格尔哲学,正确的态度应当是:一方面批判它整个哲学体系的唯心主义性质,另方面要批判地吸取它哲学中的“合理内核”。
由此可见,恩格斯在这里不仅教导我们如何正确对待黑格尔的哲学,而且也向我们指出了一条如何正确对待人类文化遗产的道路。
费尔巴哈没能正确地对待黑格尔哲学,没能批判地吸取黑格尔哲学的“合理内核”,从而把唯物主义向前推进一步。这一任务以后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完成了。我们从本书的第四章中就可以看到马克思和恩格斯是如何站在无产阶级的立场上,批判地吸取了黑格尔哲学的“合理内核”,从而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这一崭新的哲学的。
第十七段
在这一段中,恩格斯指出1848年以后,费尔巴哈也被历史的车轮抛在了后面。从此,包括德国古典哲学在内的一切旧哲学就全部终结了。
我们知道,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在十九世纪四十年代1848年革命的准备过程中产生的,以后1848年的革命又完全证实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是唯一科学的理论。因此,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就是哲学发展中的根本革命,自从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之后,以前的一切旧哲学就全部终结了。
关于费尔巴哈,虽然他在哲学上有很大的成就,但是时代却毫不客气地把他抛在后面了。费尔巴哈不懂得1848年革命的意义,他认为解决未来问题的关键并不是政治斗争,而是调和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道德。因此,在1848—1849年德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时期,虽然他的学生曾经提名,想叫他作制定全德意志宪法的法兰克福议会代表的候选人,但是费尔巴哈却不愿意参加任何政治活动。正是因为费尔巴哈离开了革命斗争的实践,他的哲学也就被时代抛在后面而变成没有什么社会意义的了。
「 支持乌有之乡!」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注:本网站部分配图来自网络,侵删
扫描下方二维码,订阅乌有之乡网刊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