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生活在什么样的时代?
这是当时两个阶级,两条道路,两条路线的斗争!
什么是种族奴隶制国家
孔子生活在春秋时代的末年,这是周朝种族奴隶制国家行将崩溃的时代。
我国古代的殷商(起初叫“商朝”,后来改称“殷朝”,历史上常称“殷商”)和周朝,是属于种族奴隶制国家。
什么叫种族奴隶制国家,它又是怎样形成的呢?
在社会发展史上,最初的原始社会是没有阶级的。后来由于生产力逐渐发达,有了剩余的生产物。于是,在原始社会的氏族中,当首领的如酋长等等,把这些剩余生产物据为己有,这样,他们的生活地位逐渐不同于一般成员,成为享有特权的氏族贵族。
到原始社会末期,各氏族之间时常发生战争。起初,交战中获得的俘虏是要杀掉的,后来由于生产力渐渐发达,氏族贵族就打主意,把抓到的俘虏作为奴隶使用,进行生产。如果整个氏族被打败,那么这个氏族的全族成员就成为战胜者氏族的奴隶了。这样一来,没有阶级的原始社会,逐渐转变成为奴隶和奴隶主两大阶级对立的奴隶社会。
这种由战胜者的氏族统治许多战败者的氏族,把战败者的氏族成员,沦为种族奴隶的国家,就是种族奴隶制国家。
我国的殷朝和周朝,就是属于这种类型的奴隶制国家。
比如在殷商时,就是由“子”姓氏族统治的。以殷王为首的统治集团,就是当时的氏族贵族,也是这个种族奴隶制国家中的奴隶主阶级。
殷代的奴隶,分生产奴隶和家内奴隶两种:前者·从事生产劳动,在甲骨文里称为“众”或“众人”;后者从事家内服役工作,分“臣”、“仆”、“奚”,“奴”、“妾”等。
根据甲骨文记载:殷人讨伐羌族,把俘虏作为奴隶,并命令羌奴去狩猎,捕获的野兽,归殷氏族所有。
在种族奴隶制度下,奴隶不但过着猪狗不如的生活,连生命也完全操纵在奴隶主手里。奴隶主可以任意处死奴隶,奴隶主死了,还要拿许多活的奴隶杀死去陪葬,这种称为殉葬奴隶的数目,有时达数百人之多。
殷王在祭祀上帝、祖先时,也要拿奴隶去作祭品,如祭父丁时,一次就杀了三百羌奴,把奴隶和牛、羊、猪等一样看待。
到了周代,政权的性质基本未变,仍然是一个种族奴隶制国家。只是“姬”姓成为统治的氏族,代替了原来“子”姓氏族的地位。
以周王为首的种族奴隶主,灭亡了殷商以后,就把俘获的各个氏族变为自己的种族奴隶。如周初曾先后建置了七十一国诸侯,这些诸侯,就是王室分派到各地去统治种族奴隶的奴隶主。
当时重要的封国,如武王弟康叔被封于卫,就分到“殷民七族”作为种族奴隶;周公长子伯禽封于鲁,就以“商奄之民”和“殷民六族”为种族奴隶;成王弟唐叔封于晋,就继续统治原来是殷种族奴隶的“怀姓九宗”。其余的诸侯国家,在他们境内也一样使用奴隶。
周人对于奴隶的待遇,和殷商一样,强迫他们从事农业生产,当时田野里有成千上万的奴隶在奴隶主的监督下从事劳动。除农业奴隶外,还有供奴隶主过奢侈生活的工商业奴隶。他们世代为奴,受到奴隶主阶级的残酷压迫和剥削。
在周代还有称为“国人”的,这是种族奴隶制国家中的自由民。他们在血缘关系上属于统治者氏族,政治地位和身分比奴隶高;但他们只是统治者氏族的一般成员,不是当权派,不象贵族奴隶主那样享有特权。贵族和自由民之间,存在着统治阶级内部的领导与被领导关系。
奴隶的暴动
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不论在殷商还是在周朝,在种族奴隶主的残暴统治之下,奴隶们总是不断地进行反抗的。
根据甲骨文的记载,殷商时期的奴隶们,由于不堪压榨,逃跑的很多,这在当时,也是对奴隶主的一种反抗。
奴隶们除了用逃跑方式进行反抗外,在奴隶主驱使他们搞农业生产或其他劳役时,有的就怠工不干,有的甚至起来暴动。
一旦遇有机会,奴隶们更是大规模的起来反抗。如殷商末年, 周人攻打殷纣王的时候,殷纣王役使的奴隶们就把武器倒转过来,对付殷商的种族奴隶主。
周代奴隶主对于奴隶们的压榨,也非常残酷,所以奴隶们也不断起来反抗。
周朝奴隶制国家的衰落,约在西周中期以后。周懿(同音“意”)王时就已经走下坡路了。到周厉王时,他不仅对奴隶们进行残酷的压榨,甚至对他本氏族的一般成员,即作为自由民的“国人”,他也严厉镇压,要是背后对他说长道短,也抓来杀了。结果自由民和奴隶们一齐起来,把他赶跑了。
奴隶逃跑的逃跑,反抗的反抗,使奴隶的数目越来越少。周宣王时,由于奴隶日渐减少,进行过一次检查,但人都跑了,检查还有什么用处呢?过去统治阶级写的历史,说周宣王是一个什么“中兴”的国王,实际上并不是那么一回事。
宣王的儿子幽王,也是一个昏庸而残暴的统治者,他后来被犬戎族杀死在骊山的下面。以后周朝的王室在陕西一带再也站不住脚,继位的平王就搬到现在河南的洛阳,历史上称为东周。
此后,周朝天子的统治只能挂个虚名,奴隶制走向衰亡。社会的发展,开始由种族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
变革的春秋时代
我国的历史发展到春秋时代,由于奴隶逃亡和暴动不断产生,不仅周王的统治空有其名,就连其他各国诸侯的统治也很不稳固。
例如:
公元前550年,陈国役使奴隶筑城,奴隶主的监工随便杀人, 因此筑城奴隶起来暴动,把奴隶主庆虎、庆寅杀掉。
公元前478年,卫国石圃利用手工业奴隶的暴动,围攻奴隶主头子卫庄公。庄公跑出来后,被他辖区内的“戎州人”己氏杀死。
公元前470年,卫国的手工业奴隶起来暴动,没有兵器的就拿着工具作武器,向卫国的奴隶主发动进攻,把奴隶主头子卫侯辄赶跑了。
在郑国,奴隶们聚集在芦苇丛密的地方,打击郑国的奴隶主阶级。
在晋国,奴隶们听到奴隶主头子要役使他们工作时,就象强盗追来似的逃跑了。
另一方面,当时新兴封建地主阶级力量在发展,统治阶级内部也起了分化。例如鲁国的季氏,在新的社会变革形势下,就改变了统治的办法。
公元前562年,鲁国大夫季孙、叔孙,孟孙三家就开始瓜分“公室”,就是三家瓜分奴隶主头子鲁君的土地和奴隶。
瓜分以后怎么办呢?
季孙氏就适应当时新的形势,把分到的奴隶予以解放,土地则采用租佃方式,租给被解放了的奴隶耕种;但叔孙氏仍维持旧的奴隶制关系;孟孙氏则采用了新旧各半的办法。过了二十五年,三家第二次四分公室时,就都采用季氏的办法了。
就是说,这三家都逐渐向封建地主阶级转化。
又如,齐国的田成子(古代“田”和“陈”是同一个姓,所以又叫陈成子),他为了反对齐国腐朽的奴隶主贵族势力,收田租时用小斗,农民向他借贷时,则用大斗量给农民,用这种办法来争取群众。这虽是新兴封建地主阶级为夺取齐国奴隶主贵族的政权而采取的一种权宜措施,但田氏在当时争得了群众的拥护,受到人民的欢迎。
在公元前485年,陈恒终于杀掉了齐国奴隶主贵族头子齐简公,取得了齐国的政权。
这,说明春秋时代是激烈变革的时代。
奴隶主贵族的没落
社会在变革,时代在前进!
奴隶们造反了,新兴力量在进攻,奴隶主阶级惶惶不可终日。
在历史潮流的冲击下,在社会的大变革当中,奴隶主贵族们走上了没落的道路。
不是吗?
那些所谓古代圣王,什么虞舜呀!夏禹呀!商汤呀!他们氏族的后代,早就沦为奴隶了。
就在当时,晋国的栾氏、卻(xì音戏)氏、周氏、原氏、狐氏、续氏、庆氏、伯氏等八家贵族的后裔,也都在社会变革中沦落为奴隶。
这就是说,由于社会的变革,上下关系正在相互转化。
这种道理,也正如自然界的山谷变迁一样。古代的诗人不是这样说吗:“高岸为谷,深谷为陵。”本来是高高的崖岸,现在却变成了低陷的山谷;可是,原来是深陷的山谷,现在却成了高大的丘陵!
“高岸为谷,深谷为陵”,社会上的一切本来就是不断变化的。这两句诗,正好是春秋时代社会变革上下关系相互转化的写照!
在变革中孔子站在哪一边
在这么一个伟大的变革时代中;有奴隶们在斗争中争取解放,有新兴力量从反抗中不断地取得胜利。同时,有的奴隶主贵族没落下来,沦为奴隶。
整个奴隶制的统治,已经濒于崩溃了。
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呀!
可是,在这样的一个社会变革的关键时刻,孔子是站在哪一边的呢?他的立场,他的政治态度,他的思想,是适应社会的发展,站在新兴力量一边,促使社会向封建制转化呢,还是逆时代潮流而动,和没落奴隶主、贵族站在一起,顽固地维护垂死的奴隶制?
换句话说:在这浪潮滚滚的时代洪流中,他要搞社会革新, 还是要顽固保守;是要做个革命派,还是要做个反动派?
这是当时两个阶级,两条道路,两条路线的斗争!
在这两条路线的斗争中,孔子的表现是怎样的呢?让我们分析一下他一生的言行,就会清楚了。
(1972年杨荣国著《反动阶级的“圣人”——孔子》)
「 支持乌有之乡!」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注:本网站部分配图来自网络,侵删
扫描下方二维码,订阅乌有之乡网刊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