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吃饭问题靠什么?艾奇逊错在哪里?

教员追随者 2025-09-26 来源:鲲鹏击浪公众号

解决问题的钥匙:革命+生产。

《毛选》是一个伟大的宝藏。

嗨,大家好,我是鲲鹏击浪,坚持解读《毛选》,提炼成人成事之道,坚持和传承毛泽东思想。

“中国人口太多,吃饭问题解决不了”——这个论调听起来是否耳熟?近日翻阅史料,看到美国前国务卿艾奇逊在70多年前的一段言论。他认为中国历代政府都解决不了人民吃饭问题,并将此归咎于“人口过多”。他甚至断言,共产党也无法解决这一难题,中国最终只能依靠美国援助才能生存。这种论调在今天的国际舆论场上依然不时浮现,只不过换上了现代的外衣。那么,吃饭问题到底是不是人口数量的问题?革命的发生真的是因为人口太多吗?

人口多=革命?历史说不。艾奇逊提出一个“有趣”的逻辑:中国人口在18、19世纪增加了一倍,导致土地压力过大,从而引发革命。按照这个逻辑,古今中外的革命都应该是人口过剩的产物。但历史事实告诉我们什么呢?美国独立战争是因为英国压迫和剥削美国人,而不是美国人口过剩。华盛顿、杰斐逊这些开国元勋是为了自由和权利而战。

中国人民历史上推翻封建王朝,是因为朝廷压迫剥削百姓,而非人口过剩。如果人口多是革命的主因,那么地广人稀的蒙古为何也会发生革命?俄国十月革命发生时,俄国依然是土地远多于人口的情况。

历史清晰地表明:革命的根源在于压迫与剥削,在于社会的不公,而非人口数量。中国人口众多是负担还是财富?艾奇逊将中国四亿七千五百万人口描述为“不堪负担的压力”,预言中国无论革命与否都“不得了”。这种论调背后的潜台词是:中国没有出路,只能依赖外部力量。这种观点其实是马尔萨斯人口论的翻版——认为食物增长永远赶不上人口增长。然而,这一理论早已被马克思主义从理论上驳倒,更被苏联和中国解放区的实践所证伪。中国庞大的人口从来不是负担,而是极为宝贵的资源。关键在于如何组织和发展生产力。

解决问题的钥匙:革命+生产。当年中共中央面对国民党留下的烂摊子,采取了极具智慧的措施:对旧工作人员,只要有一技之长,一概予以维持;十分困难时,“饭匀着吃,房子挤着住”;对被裁减者,收回成命,给以饭吃;对起义或被俘国民党军人,一律收留;甚至非首要反动分子,只要悔罪,也给以生活出路。这些措施体现了“革命加生产”的解决思路:通过社会变革解放生产力,通过发展生产增加财富。“吃饭问题”本质是发展问题,而非人口问题。

人是最可宝贵的财富。“世间一切事物中,人是第一个可宝贵的。只要有了人,什么人间奇迹也可以造出来。”这段话在今天依然振聋发聩。中国从一个积贫积弱的国家发展成为拥有两弹一星、联合国常任理事国、全链条的自主工业化体系,直到如今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正是依靠亿万人民的智慧和勤劳。

今天,中国以占世界9%的耕地养活了近20%的人口,实现了从温饱不足到全面小康的历史性跨越。这充分证明了一个道理:人口不是负担,而是创造价值的源泉;问题的关键不在于人口数量,而在于社会制度和发展路径。

中国的实践向世界表明:只要坚持正确的发展道路,充分发挥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人口众多不仅不是问题,反而是发展的巨大优势。

吃饭问题靠革命还是靠生产?历史已经给出了明确答案:靠的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靠的是尊重人的价值、发挥人的力量。这才是解决一切发展问题的根本钥匙。

是为读《毛选》第四卷《唯心历史观的破产》一文所写!

查看全部

「 支持乌有之乡!」

乌有之乡 WYZXWK.COM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注:本网站部分配图来自网络,侵删

扫描下方二维码,订阅乌有之乡网刊微信

官方微信订阅号

相关文章

习近平会见泰国国王哇集拉隆功

劳动者能不能当家,是检验社会主义的唯一标准

郝贵生:《论持久战》中“高瞻远瞩的战略思维”的现实意义究竟是什么?

好物推荐

最新推荐

郝贵生 | 《论持久战》与中国的反腐败斗争究竟有什么逻辑联系?

习近平会见泰国国王哇集拉隆功

湘赣红旅—追寻伟人足迹.传承红色精神

两日热点

“唯一标 准”论是错误的——纪念真理标准讨论二十周年

林爱玥:高市早苗20天毁掉日本50年!

锁定坚强:《新闻联播》中谈及铭记毛主席等老一辈的历史功绩,为何让人民激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