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理论的入门不应该神秘化
神秘化同样也等于精英化,其实一个好的入门社会学方式,除了得考虑到人的秉性不同的因素,更要激起渴望求知的人们的兴趣。
今天早上看到一篇微信推文,大概是“如何最简单入门社会理论”如何入门社会学理论(历史最简单版本),博主“夏祭与你”介绍了他所认为的,最简单能培养“社会学思维”的书,大概意思就是入门社会学理论,最核心还是在读书,博主推荐的第一步是《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其次是读《法兰西内战》,再接下来是毛选和布迪厄的有关实践的书等等。这位博主希望,入门者在读他推荐的这些书时不要参考任何课程和读书笔记之类的,读这些书是“建立理论的感觉,感觉比其他一切都重要”。
虽然我本人才疏学浅,但是对于这个阅读清单和“入门方式“还是持保留态度的。在这里我想提出几个问题。
第一点是这个书单可能和写作书单的人的个人特点是相关的,你可以认为《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是入门好文章,入门社会理论就读这个,我当然也可以认为科尔曼的《社会理论的基础》是入门好书;他研究帕森斯,他也可以认为帕森斯的《社会行动的结构》把社会学的目标是什么(霍布斯的秩序问题)讲清楚了,而且这本书十分复杂且晦涩,如果你作为入门者能读懂这本十分佶屈聱牙的书,那你读其他书,就再也没有什么压力了
当然,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学术与政治倾向,根据个人的倾向推荐自己认为的好书,确实无可指摘,但是若是需要从自己的研究倾向出发,把书介绍给入门者,那或许在最前面要写下来,我为什么觉得这些书好,我选择这些书的观点是基于我的什么立场。
为什么说上述著作没有代餐?这意味着马克思和布尔迪厄的立场体系是更好的?没有给出理由,如果武断地给出这就是更好的,有理由怀疑我们读的到底是马克思的立场还是这位博主的立场。
理论是成体系的分析,入门理论是入门思想家建立立场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这里似乎在暗示我们总是要以某个思想家的体系为中介,透过马克思/布尔迪厄去思考。
第二点则就是我想重点提的,社会学入门的“神秘化”问题。
“读书百遍,其意自现”,这是最早出自《三国志》中的一句俗语,大意为读书读得遍数多了,自然就会理解书的内容和涵义。这类经典阅读式的学习方法后来被延续成为一个传统。
一个很众所周知的例子就是华中某学校的读书会,这所学校一位院长认为,研究生的培养就该多读理论经典,读理论经典不是为了寻章摘句做理论研究,而是从阅读理论经典中了解到西方社会学“理性思维”,从而一通百通。但是那位院长所说的“西方社会学理性思维”具体是什么,他的书没有讲,我自然也是不得而知。
就我个人来说,我自己在考研之前把学校学的知识大多忘记了,准备的时候没有背书没有刷题,纯靠读各种原著、原著解读和研究方法类的书籍,大概一年看了一百多本书,可谓是“自学成才“,但我还是觉得这种所谓“读书,然后顿悟”的方法不太靠谱。为什么呢?
我自己最早读的书就是韦伯的《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因为自己天性愚钝,当时我也没有AI和特别精通理论也经常联系的老师,开始读书的时候还是比较痛苦。如果换成其他人按照读原著(而不是专门写给入门者的入门类书籍)的方式去“顿悟“,他们可能读几页就放弃了。这类顿悟式的方法需要读者的天赋和能力和对社会学的极大兴趣。
记得有一次去做田野工作,一个我很尊敬的老师跟我们说,他认为做田野、做社会学研究都不用看各种研究方法的书,只要多做田野,慢慢顿悟就可以了。当然我觉得这种对研究方法不重视的方法是不可取的,不是人人都能去那位老师所在的顶尖学校读硕博,也不是人人都能像那位老师那么聪慧有悟性。或许这套“悟道”的方式在顶尖院校的优秀生源里行得通,但是要用“悟”的方式把方法教给入门者,那就有点困难了。
还有是我们可能可以经常听到的话,例如“道“与”术“,我们要掌握“道”、更要掌握“术”。道与术是一个分类,但“道”与“术”之间有什么逻辑联系呢?这两个概念是互不包含的吗?
这类把理论和研究方法神秘化的现象,我觉得有可能是由于他们真的没法把自己的“社会理论思维“用一套完整的体系书面论述出来,或者说,他们只读原典,而对”社会理论“本身的讨论的论文没有阅读,更缺少了对“社会学是什么”的体系化的认知。但终归师弟师妹们或者学生们有求于他们,想知道社会学是什么。他们挠了很久的头,思考了之前读的很多书,但还就是总结不出来,所以他们就说:去读吧,一通百通就好。
我们作为社会学研究者,既然可以对这些,理论名家作出十分详细的解释,对社会现象、社区治理,但到了“一个人如何认识社会学学科思维“这个问题时,却含糊其辞,仿佛这个认识的过程就是一个人有了慧根,读了一些书,突然有一天就羽化升仙,突然顿悟,连升十级成为了社会学理论大师。
神秘化同样也等于精英化,就比如说名校教授或者学生给出一个书单,说,”这个书单好!读书百遍其意自现“,仿佛只要开始读书、读书多了,思维就能形成了。但是他们可能忽略了一点,就是不是每个人的”悟性“或者说,认识了解这些思维的能力,都像你们这么厉害的。人的天赋有高有低,你给了书单,却不说这些书是怎么体现“社会理论思维“,作为入门者我们只能玄之又玄地”领悟“,像猜谜语学习所谓的”学科思维“,我觉得这是有点对于初学者的傲慢了。
在我看来,一个好的入门社会学方式,必须得考虑到人的天赋秉性不同的因素,更要激起渴望求知的人们的兴趣。我们既然自诩“启蒙者”,那就要主动沟通与对话,用平等、沟通的方式和初学者介绍“社会学是什么”。这可以用书单方式呈现,也要列出这些书为什么值得读,是怎么体现社会学的思维的,这本书我们可以如何理解(但这不是标准答案),我们可以怎么从他们的理论中联系现在的社会现实,从而引发入门者的思考。而不是让他们读完书之后猜谜,这才是最可行的方法。或者说,我们本来就有《见树又见林》、《社会学的邀请》等不错的入门书。

比如说我觉得马克思的《共产党宣言》适合让我们了解社会学的思维,虽然《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或者《法兰西内战》就像小说一样通俗易懂,但是《共产党宣言》可能更为重要。这是为什么呢?让我们分析《共产党宣言》本身。首先,马克思将社会分为不同的阶级,无产阶级、中间阶级和资产阶级,这些阶级是对立的(到现在我们可以说马克思恶意煽动阶级对立),随着社会的工业化和社会的分工,一些社会阶级登上舞台,一些阶级落寞了。
接着,马克思论述了工业化给欧洲社会带来的影响,“资产阶级抹去了一切向来受人尊崇和令人敬畏的职业的神圣光环。它把医生、律师、教士、诗人和学者变成了它出钱招雇的雇佣劳动者。”传统被资本主义的发展所斩断,进而被祛魅,社会关系变成了金钱关系。再次,马克思提出了“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关系,并认为社会的发展是最主要由经济因素驱动的。最后,《共产党宣言》同样是马克思从他的视角回答了了问题:“现代社会是如何产生的?”
「 支持乌有之乡!」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注:本网站部分配图来自网络,侵删
扫描下方二维码,订阅乌有之乡网刊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