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资本主义财产关系的矛盾

科克肖特 & 科特尔 2025-09-23 来源:精神小资公众号

原编按:本文选自《走向新社会主义》

八十年代的形势是促成我们观点诞生的直接因素,但我们的这一思想也已经有了十年的发展历史。我们受法国的阿尔都塞传统,以及一定程度上受意大利博尔迪加主义传统的影响。在 70 年代后期,我们一方面相信共产主义政治在西欧的进一步发展有赖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另一方面,只有在政治运动由于其自身需要而提出的问题的语境下,这样的理论发展才能出现。于是我们专门研究了西欧向社会主义的过渡中提出来的问题,以及社会主义经济的本质。

在写作《走向新社会主义》的过程中,我们对于什么是生产方式,以及生产模式之间的过渡是如何进行有着明确的概念。这些观点作为本书的背景起作用,为公开解释的观点铺平道路。

我们的分析是,资本主义有向私有制的废除和共产主义发展的趋势。这种发展最初在财产关系的层面表现出来。一系列新出现的财产形式表明了生产资料的日益社会化:小商品生产者、资本主义企业、合资股份公司、国有资本、社会主义财产。这些财产形式发展的同时,资本主义的积累也遇到了内在的限制。工人阶级稳定下来,能够更好地保护他们的生活状况。资本遇到了与利润率下降相关的积累障碍。普选制度的建立允许工人阶级在政治上有一定影响力。这些发展的综合结果导致了周期性的重组危机(restructuring crisis)。这些危机可以用进步或保守的方式来解决。决定结果关键在于,是否存在着有自己特有的政治经济学和经济转型方案的工人运动。没有特有的、进步的经济计划,就不可能以有利于工人阶级的方式解决重组危机。在出现危机时,关键的政治问题是,所有制的转型是向着还是背离共产主义〔注: 这些危机是否导向在暴力推翻国家政权的意义上的革命,是一个相对独立的问题,它取决于国内政治 力量和军事力量的对比。〕。

我们分析社会主义所有制问题的方法,开始于对财产关系的经验主义理解的批评。经验主义者抓住资本主义财产关系本质是生产资料私有制;那么共产主义革命的本质就是废除生产资料私有制。这种说法有两个理论后果:它抹除了不同资本主义财产形式(例如,个人所有、有限责任财产、国家财产和合作社形式的财产)和它们相应的经济、政治联系的区别;并且它将建设共产主义的问题归纳为一个简单的“废除”行为。相反,人们需要将废除资本主义看成是一个经过一系列财产形式的过程。这一过程最终导向私有财产的废除。

为了理解从资本主义到共产主义的过渡,要理解的不是资本主义不变的财产关系,而是理解在资本主义下和向共产主义过渡中财产关系变化的范围。对于恰当理解现在的形势,阐述共产主义纲领,以及详细说明共产主义者介入的目标而言,这样的研究是必须的。

研究财产关系,并不是从它的表现即从其法律表述开始。相反,必须把财产关系看做是再生产关系的特定类型。因此,必须把财产关系置于其所属的社会再生产形式的背景下理解。社会的持续依赖于生存必须的物质财富的不断重复的再生产。社会共同体源于社会生产的不同方面之间的交互和相互依赖。因此,任何社会研究必须以物质再生产的过程为起点,就像科学生物学以种群的再生产为起点一样。社会的物质再生产一定是在有组织的形式下,在一定结构下进行的。提供这种结构的,是一种或多种社会再生产形式。马克思将这种结构命名为生产方式。

一种生产方式需要与其相适应的生产力结构:劳动过程要素的特定的技术组织。这种组织决定了生产过程不同要素间的特定技术关系。如果要把原料和其他劳动对象制成成品,就需要合适的劳动工具。组成生产力系统的技术关系的类型主要取决于使用的工具。工具决定了什么资源能够成为劳动对象,工人必须完成什么样的操作,什么样的合作和分工是可能的。最重要的是,生产力结构决定了基本生产单元的规模和属性,并由此决定了与生产的延续相容的剥削形式。

生产单元是理解财产关系的枢纽。生产单元是工人和生产资料的总体,其中进行着某些有机联系着的劳动过程。在生产单元中,不同的劳动过程直接相互关联,并且是确定的技术上的关系,一个过程的产出直接是另一个过程的投入。正如贝特尔海姆(Charls Bettellheim)所说:

“生产单元的物质基础是一组用来再生产特定劳动过程的劳动方式。只有劳动过程的总体能够持续,生产单元才能存在;生产单元的存在不是别的,而是使用同一种生产方式的同一种劳动过程的成功循环。”(Bettell heim,1971,p.94)

我们区分出财产关系执行的三个功能:

第一级财产关系确保生产单元的再生产。

第二级财产关系确保剩余劳动的榨取。

第三级财产关系管理剩余劳动的分配。

尽管分析地看,这些功能是不同的,但这并不是说一种财产关系只执行一种功能。

任何时候,现存具体的生产关系集合的变动受到这样的限制,即这些变动必须与社会物质再生产的延续相容。只有在这样的变化范围内,有效的政治斗争才能改变财产关系。而此范围内的运动是两种力量的合力:生产力系统(尤其是技术方面)和阶级斗争。生产力系统的变动调整其变化范围的限制和边界。例如,大机器工业的发展是有限责任公司和国家资本成为资本主义所有制的主导形式的前提。

财产关系的支配形式变化范围也在不断改变。现在它包括有限责任公司和国家资本主义,但是当下的生产力结构排斥独资私营企业的支配地位。返回这种主导形式是不可能的,这已经由自机器工业发展以来小资产阶级保守民粹运动的反复失败所证明。这指向进入所有制转化的第二种力量,即阶级斗争。一旦一种新的生产力体系和生产关系建立了,该领域中的变化就由政治决定。阶级斗争常常围绕国家权力展开,而国家权力是改变或废除私有制的手段。自觉阶级斗争的战略目标应该是所有制的改变。它赋予阶级斗争以内容。没有对阶级斗争发动的范围和各种可能转型的意义的深入理解,阶级斗争的科学实践是不可能的。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直接趋势是向着废除一切个人所有的私有制发展的。首先,直接生产者被剥夺,沦为穷苦的无产阶级。然后,资本的集中和合资公司消解了个人资本的私有形式。有限责任公司的出现,使得管理权和所有权分离:资本家作为生产过程的组织者和管理者的作用被雇佣的职员(尽管报酬优厚)代替,而作为所有者的资本家成了毫无作为的食利者。食利者的个人所有权,反过来成了法律上的骗局,纯粹的第三级关系,只关心剩余价值的分配,完全没有对生产方式的有效控制。由于食利者对资本主义的运行是多余的,他们可以消亡了。这里的“消亡”,并不是废除的意思。食利者对财产的主导性降低了,从而为资本的新形式让位,但他的股权还存留着,因为:

1、技术的发展和资本的集中不是均匀的过程。一些领域集中得更慢:资本在新的技术领域首次出现,将重复资本发展的整个历程。一些处于早期发展阶段的资本将继续存在。

2、股权仍是资本主义财产权的标准法律形式。这里,资本主义表现出保守性,在经济内容发生变化的情况下保持了不变的法律形式。通过股份所有权,公司仍然构成私有财产,但组成所有制主体的具体人格改变了。一些大金融家进入了食利者的行列,还有一小群非个人的金融机构、银行、保险公司和投资信托公司。私人股东并没有被完全废除或剥夺,只是逐渐被取代。

资本所有权的不断去人格化,并不破坏资本家生产中的角色。它并没有引领我们进入管理主义或技术官僚的新时代,仅仅提供了管理生产方式的非个人法律角色。回顾现代资本主义,在经济舞台上的人格仅仅是生产方式奠定的目标功能的代理人或人格化,这一马克思的论点得到了证明。没有合资公司或个人所有者,资本主义作为生产方式依然合乎法理。所以,贝特尔海姆的抽象论述,说苏联是资本主义的,并不荒谬。但关键是生产单元是否通过商品关系再生产自身。由此,由于价值规律的调节,就必然有破产的可能。从私人所有到国家所有的转变削弱了破产作为调节器的作用;事实上,这是奥地利学派反对社会主义的主要原因之一。关闭公司成了政治决定,受制于工人阶级的政治压力,而不是自主经济领域的自由行为。

随着资本主义发展,知识产权:专利、版权、商标,作为一种公司财产份额不断增加。知识产权重要性的凸显与技术上的变化密不可分。信息技术,即广泛意义上使得复制和传播信息更加便利的技术,在过去 40 年里是技术发展最有活力的领域。远程通信、复印、传真、软件、互联网、数码游戏、数码相机,都极大地降低了复制和传播信息的成本。于是,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信息生产的职业中:编程、录制电视和视频、出版。所有这一切的共同点是:尽管生产信息的第一步所需的劳动是巨大的——轰动一时的一部电影也许耗费几百万工时——但复制它所需的劳动几乎为零。

相似的情形同样出现在制药和生物工业。这里,发现和测试一种药品的劳动量是巨大的,然而一旦了解了其化学式和用途,药片的大量生产所需追加的资本相当便宜。

姑且将复制这些产品所需的信息称为“物化信息(embodied information)”。物化信息有价值,即首次生产它所需的劳动。在资本主义所有制下,只有法律给予他们垄断权,来使他们收回生产或发现“物化信息”的成本,这些产业的再生产才有可能完成。于是他们以远高于其价值的价格卖出这些产品。这种状态具有内在不稳定性。在这里,资产阶级法权与生产力的潜力发生了激烈冲突。财产关系的执行变得很成问题。

这种现象在扩展到越来越多的领域。互联网上复制文件的爆发允许人们规避电影和录像行业的垄断。便宜的常规药厂家可能会在艾滋病人被药物垄断企业拒绝时,为他们提供救命的药品。在大部分城市都有盗版软件专卖店。大型传媒公司加密付费电视台和视频格式的努力几乎被黑市的黑客设备立即破解。现在,资本主义的基本问题是,当下的技术革命对于私有制有着不利的作用。过去,财产是内在于物质之中,其所有权比信息更容易管理。而现在,除非信息的私有产权能够被强制执行,否则它不会带来任何税收,生产也无利可图。

同时,我们看到,在这场科技革命中,初生的反产权的共产主义形式诞生了:开源运动和Copy-Left 运动。因特网的绝大部分都运行着开源软件,如 Linux 操作系统和 Apache WEB 服务器。这类软件不是为了盈利而编写,而只是为了满足于生产出有用的产品,这预示着一个生产性社会劳动自我消亡的未来。这些先驱者们的出现,说明私有制已经变成了技术发展的桎梏。如果有一个大洲规模的社会主义经济体,生产信息——不论是视频、软件还是新药——的高昂费用可以由一般税收支付,从而允许信息免费传播。

查看全部

「 支持乌有之乡!」

乌有之乡 WYZXWK.COM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注:本网站部分配图来自网络,侵删

扫描下方二维码,订阅乌有之乡网刊微信

官方微信订阅号

相关文章

习近平会见泰国国王哇集拉隆功

劳动者能不能当家,是检验社会主义的唯一标准

郝贵生:《论持久战》中“高瞻远瞩的战略思维”的现实意义究竟是什么?

好物推荐

最新推荐

郝贵生 | 《论持久战》与中国的反腐败斗争究竟有什么逻辑联系?

习近平会见泰国国王哇集拉隆功

湘赣红旅—追寻伟人足迹.传承红色精神

两日热点

“唯一标 准”论是错误的——纪念真理标准讨论二十周年

林爱玥:高市早苗20天毁掉日本50年!

锁定坚强:《新闻联播》中谈及铭记毛主席等老一辈的历史功绩,为何让人民激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