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反动知识界”?
“反动知识界”并非指所有知识分子,而是特指在当时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结构中,其经济地位、政治立场和意识形态完全依附并服务于“敌人”阵营的那一部分知识分子。
出 处
综上所述,可知一切勾结帝国主义的军阀、官僚、买办阶级、大地主阶级以及附属于他们的一部分反动知识界,是我们的敌人。工业无产阶级是我们革命的领导力量。一切半无产阶级、小资产阶级,是我们最接近的朋友。那动摇不定的中产阶级,其右翼可能是我们的敌人,其左翼可能是我们的朋友--但我们要时常提防他们,不要让他们扰乱了我们的阵线。”——《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1925年12月1日)
——释义——
毛泽东在《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一文中提出的“反动知识界”是一个具有特定历史语境和深刻阶级内涵的概念。要准确理解其含义,不能脱离文章写作的时代背景、根本目的以及毛泽东所运用的马克思主义阶级分析方法。
一、 核心含义:依附于反动阶级的知识分子群体
“反动知识界”并非指所有知识分子,而是特指在当时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结构中,其经济地位、政治立场和意识形态完全依附并服务于“敌人”阵营的那一部分知识分子。
这里的“反动”,指的是其政治作用是与历史发展潮流和人民革命运动相对抗的,是维护旧有反动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
毛泽东开篇就提出了革命的首要问题:“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他对中国社会所有阶级和阶层进行分析,最终目的是为了分辨真正的敌友,从而团结真正的朋友,以攻击真正的敌人。他将地主阶级和买办阶级归为“国际资产阶级的附庸”,其生存和发展都依附于帝国主义,因此是中国革命最顽固的敌人。而“反动知识界”,正是为这些反动阶级服务的思想代言人和政治附庸。
二、 具体特征与社会角色
“反动知识界”主要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阶级依附性: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出身于地主或买办资产阶级家庭,或者通过教育和个人选择,与这些阶级形成了紧密的利益捆绑和精神认同。他们的知识、才华和地位并非用于服务大众和推动社会进步,而是用来为剥削阶级的统治提供合法性论证、进行政治谋划和文化装饰。他们是“剥削阶级的学问家”,其思想体系是维护旧秩序的工具。
政治反动性:在政治实践中,他们坚决反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他们可能会鼓吹“西化”以维护买办利益,或者宣扬“尊孔读经”以维护封建宗法制度,其最终目的都是对抗马克思主义的传播、瓦解工农运动、维护其依附阶级的统治。他们是革命舆论战线上的直接对手。
意识形态的欺骗性:与挥舞枪杆子的军阀和赤裸裸的资本家不同,“反动知识界”的主要武器是笔杆子和话语权。他们利用其知识优势,制造各种看似“中立”、“学术”或“崇高”的理论,如当时的一些改良主义、自由主义(为资产阶级专政服务)甚至法西斯主义思潮,来模糊阶级矛盾,麻痹人民的斗争意志,具有很大的迷惑性和欺骗性。
三、 与“小知识阶层”的根本区别
毛泽东在《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中也分析了“小知识阶层”,如学生、教员、律师、公务员等。他指出这是一个非常复杂和动摇的阶层,其一部分(右翼)可能接近“反动知识界”,但其大部分(左翼和中间派)在革命高潮时是可以参加革命或保持中立的。区分“反动知识界”和“小知识阶层”的关键在于:
经济地位:后者主要依靠脑力劳动薪水为生,接近于小资产阶级,常有失业和破产的恐惧。
政治倾向:后者具有革命的可能性,尤其是在民族危机深重时,具有强烈的爱国心和革命热情。
而“反动知识界”的上层则直接与统治阶级共享经济利益,其反动立场是稳固和坚决的。
四、 历史意义与当代启示
毛泽东提出这一概念,在当时的战略意义在于:
厘清革命对象:明确指出革命的敌人不仅包括拿枪的敌人,还包括搞意识形态的“文化”敌人。
争取中间力量:通过精准界定“反动”范围,避免了将整个知识分子群体推向对立面,为争取和团结广大爱国的、倾向革命的知识分子(即“小知识阶层”的大部分)提供了理论依据,建立了革命统一战线。
总结来说,“反动知识界”是毛泽东运用阶级分析方法,对1920年代中国社会中那些在经济、政治、文化上全面服务于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买办资本主义的知识分子精英集团的定性。它不是一个基于个人学识或品德的评价,而是一个基于其客观阶级立场和政治功能的政治判断。
这一概念深刻揭示了在阶级社会中,知识和知识分子并非超然物外,总是不可避免地会打上阶级的烙印,并为特定的阶级服务。理解这一点,对于把握毛泽东思想的斗争精神和阶级观点至关重要。
「 支持乌有之乡!」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注:本网站部分配图来自网络,侵删
扫描下方二维码,订阅乌有之乡网刊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