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风雨欲来——“阶级斗争”的重提与“修正主义”的梦魇(1962-1966)

子珩墨 2025-11-20 来源:星火小院公众号

引言:孤独的守夜人与两个“司令部”的隐形裂痕

1962年的中国,空气中弥漫着一种复杂而微妙的气息。

对于大多数普通百姓和基层干部而言,这似乎是“好日子”回来的前奏。三年困难时期的梦魇正在消退,田野里重新翻滚着麦浪,市场上又见到了久违的鸡蛋和布匹。在中南海的“一线”领导层——刘、邓、陈等人看来,最艰难的时刻已经挺过来了,务实的经济政策(“三自一包”、“甄别平反”)正在像止痛药一样迅速治愈这个国家的创伤。

然而,在中南海的深处,在杭州的刘庄,在武汉的梅岭,在那个被称为“二线”的幽深领域里,70岁的毛主席,却陷入了前所未有的焦虑与孤独之中。

不仅没有松一口气,他的眉头反而锁得更紧了。

这位缔造了新中国的巨人,敏锐地嗅到了空气中某种令他不安的味道。当所有人都在为“吃饱饭”而欢呼时,他却在思考“吃饱饭之后”的问题。他看到了一张无形的大网正在悄然张开:在农村,农民开始热衷于自家的一亩三分地;在城市,干部们开始计较级别的待遇,把手伸向了特权;在党内,一种“不仅要搞经济,还要搞舒服”的实用主义思潮正在泛滥。

他感觉到自己正在被“架空”。这种架空,不是权力的丧失,而是“话语”的失重。他的书被供在神坛上,但他的话却越来越难以落实到地上。他看到他亲手建立的这个党,正在顺着人类历史的惯性——那条“打江山、坐江山、享清福”的古老周期律——不可避免地滑落。

“如果是为了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为了让当官的做老爷,为了让老百姓重新变成一盘散沙,那么我们当年的流血牺牲,还有什么意义?”

这是晚年毛主席心中挥之不去的梦魇。他像是一个孤独的守夜人,在众人沉睡的深夜,听到了远处冰层碎裂的声音。他觉得在这个世界上,似乎只有他一个人看清了那可怕的未来:苏联的今天,就是中国的明天。

这种巨大的孤独感和紧迫感,促使他在生命的最后岁月,决定进行一场孤注一掷的豪赌。这场赌局的筹码,是他一生的声誉,甚至是他亲手缔造的党。

这就是1962年至1966年,那场暴风雨来临前的漫长酝酿。

第一章:重提“阶级斗争”——北戴河的惊雷(1962)

(一)“单干”风起:是救命稻草,还是毒药?

1962年的春夏之交,中国农村正在悄然发生一场变革。为了应对饥荒,安徽、河南等地自发搞起了“包产到户”。这种做法立竿见影,粮食产量上去了,农民肚子饱了。

刘、邓、陈等一线领导人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一变化。他们支持这种务实的调整。甚至说:“黄猫、黑猫,只要捉住老鼠就是好猫。”在他们看来,当务之急是救命,是恢复经济,至于生产关系是“集体”还是“单干”,可以灵活处理。

然而,这些报告汇集到毛主席的案头时,他看到的不是“粮食”,而是“主义”。

在毛主席的逻辑里,中国农村极其脆弱。一旦分田单干,必然导致两极分化:有劳动力的、强壮的、精明的农民会迅速富裕起来;而那些老弱病残、缺乏工具的农户则会重新沦为贫农,甚至不得不卖地、雇工。

“这是什么?这是旧社会的复辟!”毛主席在杭州的专列上,对着汇报工作的华东局书记们拍了桌子,“如果我们就这得搞下去,不出几年,农村就会出现新一代的地主和富农,先烈们的血就白流了!”

对于“一线”领导人来说,“包产到户”是临时的经济策略;但对于毛主席来说,这是关乎国家前途的政治路线。他认为,党内的许多同志只看到了眼前的苟且,却忘记了远方的田野——那个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理想。

(二)北戴河的怒火:风向的彻底逆转

1962年8月,北戴河会议召开。

原本,这次会议的主题是讨论农业和商业工作,刘等人准备了一大堆关于经济调整的文件。但毛主席一开口,就彻底改变了会议的航向。

他坐在主席台上,神情严峻,手里夹着烟,目光扫视着台下的昔日战友们。他抛出了那个让所有人心头一震的问题:“社会主义国家,究竟存不存在阶级?存不存在阶级斗争?”

会场一片死寂。

毛主席接着给出了他的答案:“社会主义社会是一个相当长的历史阶段。在这个历史阶段中,始终存在着阶级、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存在着社会主义同资本主义两条道路的斗争,存在着资本主义复辟的危险性。”

这就是后来著名的“年年讲、月月讲、天天讲”。

从这一刻起,自1957年反右以来,乃至1956年八大确立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路线,被毛主席强行扭转了回来。

(三)隐形的裂痕

北戴河会议后,紧接着召开了八届十中全会。虽然会议最终通过了毛主席的论断,但在平静的水面下,巨大的裂痕已经产生。

刘等人虽然在口头上接受了“阶级斗争”的提法,但在具体执行中,他们依然试图将重心放在“生产建设”上,试图把“阶级斗争”限制在可控的范围内。他们认为毛主席是“多虑了”,是“反应过度”。

而毛主席则敏锐地感觉到了这种“阳奉阴违”。他发现,他的声音虽然在会议上被鼓掌通过,但一出中南海的大门,就像石沉大海。官僚机器有它自己的逻辑,它在自动屏蔽这位最高领袖的“激进”指令。

这让毛主席感到一种深深的无力感,同时也激起了他更强烈的斗志。他认为,党内已经形成了一个“官僚阶级”,他们为了维护自己的既得利益,正在本能地抵制社会主义的深入革命。

“千万不要忘记阶级斗争。”这句话,不再仅仅是对地主富农说的,更是对坐在他对面的那些“老战友”们说的。

第二章:国际镜像——“九评”与对“赫鲁晓夫”的警惕(1963-1964)

(一)遥远的警钟:苏联的“变色”

如果说国内的“单干风”只是让毛主席感到不安,那么苏联发生的一切,则让他感到了彻骨的恐惧。

斯大林去世后,赫鲁晓夫上台。在毛主席眼中,赫鲁晓夫做的事情概括起来就是三样:对外向美帝国主义妥协(三和一少),对内搞全盘否定斯大林(历史虚无主义),在党内搞“全民党”(放弃无产阶级专政)。

毛主席看着苏联。他看到苏联的干部们有了特供商店,有了别墅,他们的子女上贵族学校,他们开始看西方的电影,穿西方的西装,他们的思想开始和西方的资产阶级没有任何区别。

“苏联的今天,是不是就是我们的明天?”

毛主席在深夜常常这样问自己。他发现,中国党内的一些高级干部,对赫鲁晓夫的那一套不仅不反感,反而很羡慕。他们也想过安稳日子,也想搞“土豆烧牛肉”式的共产主义。

在毛主席看来,这不仅仅是生活方式的堕落,更是灵魂的背叛。如果共产党人只追求物质享受,那和国民党有什么区别?

(二)《九评苏共》:借他人酒杯,浇自己块垒

为了反击苏联的“修正主义”,从1963年9月到1964年7月,中共中央连续发表了九篇评论苏共中央公开信的文章,史称《九评》。

这九篇文章,气势磅礴,逻辑严密,是中苏大论战的高潮。虽然文章由秀才班子(如康生、吴冷西等)起草,但每一篇的核心思想、甚至许多精彩的段落,都出自毛主席的手笔。他亲自审阅,逐字修改,甚至在凌晨三点还在推敲措辞。

后人读《九评》,往往只看到了外交上的骂战。但只有读懂了毛主席的晚年心境,才能明白,他这是“指桑骂槐”、“项庄舞剑”。

他在骂赫鲁晓夫搞“特权阶层”,其实是在警告中国党内的高干不要搞特权。他在骂赫鲁晓夫搞“经济主义”,其实是在批评国内“只抓生产、不抓政治”的倾向。他在骂赫鲁晓夫是“假共产主义”,其实是在为中国未来的道路树立路标。

特别是《九评》的最后一段,毛主席亲自加了一段关于“接班人”的论述。他提出了著名的“五条标准”,实际上是为未来的中国领导人画了像:必须是真正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者,必须是为大多数人谋利益的,必须能够团结大多数人……

(三)警惕的核心:睡在身旁的“赫鲁晓夫”

1964年,毛主席这种焦虑达到了顶点。他在一次谈话中,语出惊人:“警惕赫鲁晓夫那样的人物,他们正睡在我们的身旁。”

此时,他的目光已经不再盯着那些已经被打倒的地主、富农,也不再盯着国民党残余势力——这些是“死老虎”。他死死盯着的,是党内的高层,是那些和他一起打江山、现在掌握着国家大权的人。

他坚信,堡垒最容易从内部攻破。如果中国出问题,一定出在党内,一定出在中央。

这种逻辑的演进,是致命的。它意味着,毛主席的斗争对象,已经从“党外敌人”彻底转向了“党内战友”。这也注定了随后的政治运动,将是一场惨烈的“自我清洗”。

第三章:行动的预演——“四清”运动与“两个对立面”(1963-1965)

(一)清洗的尝试:社会主义教育运动

为了遏制农村的“资本主义倾向”和基层干部的腐败,1963年,毛主席决定发动“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后来被称为“四清”运动(清政治、清经济、清组织、清思想)。

起初,毛主席和刘在目标上是一致的:都认为基层出问题了,需要整顿。但在“怎么整”这个问题上,两人的分歧暴露无遗,并最终导致了彻底的决裂。

(二)刘的方法:剥笋与扎根

刘是典型的“列宁主义政党”的组织家。他处理问题的方式是严谨的、科层制的、自上而下的。

面对基层干部的腐败,刘的药方是:派工作队。他从省、地、县抽调了大量干部,组成庞大的工作队,进驻农村。这些工作队像钦差大臣一样,撇开现有的村支部,进行“扎根串连”,访贫问苦,搞“背对背”的揭发。

刘的夫人王更是亲自去河北抚宁县卢王庄公社桃园大队蹲点,总结出了著名的“桃园经验”。这套经验非常细致、繁琐,强调要像“剥笋”一样,一层一层把问题干部剥出来。在刘的主持下,运动搞得轰轰烈烈,但也搞得人人自危,打击面非常宽,很多基层干部因为多吃了一口饭、多拿了一把豆子就被整得死去活来。

(三)毛主席的愤怒:冷冷清清与人海战术

毛主席对刘的这一套做法极其反感。

首先,他讨厌“繁琐哲学”。他看了王的“桃园经验”报告,觉得烦琐至极,不是他在延安时期倡导的那个生龙活虎的群众路线。

然后,也是最关键的,他认为工作队是在“搞神秘主义”。工作队进村,不发动群众公开斗争,而是搞秘密调查,这实际上是不信任群众。

更严重的是,毛主席认为工作队实际上变成了官僚机构的保护伞。工作队整了半天,整的都是底下的生产队长、小会计,而对上面那些制定政策的“大官”却纹丝不动。

“派出一万个工作队,也不如发动一次群众。”

1964年底,毛主席对刘的态度发生了急剧变化。在一次中央工作会议上,刘打断了毛主席的话,这让毛主席大发雷霆。他拿着《党章》冲到会场,厉声质问:“我有一个党章,一个宪法。我是党员,我有权利说话!”

这一幕,让在场的所有高层惊骇不已。两个人的决裂,已经公开化了。

(四)关键转折:《二十三条》与“走资派”的诞生

1965年1月,毛主席亲自主持制定了《二十三条》。这份文件,是“文革”前最重要的纲领性文件。

在这份文件中,毛主席删掉了刘搞的那些繁琐的“四清”标准,加上了一句石破天惊的话:

“运动的重点,是整党内那些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

这是一个惊天动地的概念置换。

在此之前,运动的对象是模糊的“坏干部”、“贪污分子”。而现在,目标被精确锁定了:

党内:不是党外敌人。

走资本主义道路:不是贪污腐败这种经济问题,而是路线政治问题。

当权派:不是小鱼小虾,是掌握权力的人。

这意味着,毛主席已经认定,现在的党组织已经不能依靠自身的机制(如监察委、组织部)来净化自己了,因为这些机制本身可能就已经“烂”了。

既然“内部修理”失效了,那就必须寻找“外力”。这个外力是什么?

毛主席把目光投向了天安门广场上那如海洋般的人群。

第四章:导火索——文化领域的“破口”与《海瑞罢官》(1965-1966)

(一)针插不进的北京城

1965年的毛主席,心情是郁闷的。他发现自己虽然身居高位,但在北京,他的很多想法根本推不动。

由彭真主政的北京市委,被毛主席形容为“针插不进,水泼不进”的独立王国。中宣部被他斥责为“阎王殿”,控制着舆论,压制左派的文章。

要想发动一场清洗“走资派”的大革命,首先要掌握舆论,要掌握笔杆子。既然北京的报纸不听话,毛主席决定——南下上海。

(二)江与姚的秘密行动

在上海,毛主席找到了柯庆施(虽然此时柯已去世,但上海班底还在)和张春桥。他的夫人江,也在上海秘密组织人马。

他们的突破口,选在了看似人畜无害的“历史剧”上——《海瑞罢官》。

这出戏是北京市副市长、著名明史专家吴汉写的。表面上是写明朝清官海瑞为民请命、退田平冤,最后被罢官的故事。但在政治嗅觉极其灵敏的江等人眼中,这出戏大有文章。

“退田”,是不是在影射“包产到户”?

“平冤”,是不是在为1959年庐山会议上被罢官的彭鸣冤叫屈?

“海瑞”,是不是就是彭?

“嘉靖皇帝”,是不是就是毛主席?

在毛主席的首肯下,1965年11月10日,上海《文汇报》突然发表了姚的文章《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

这篇文章像一颗深水炸弹,瞬间在平静的文坛炸开了花。

(三)撕开缺口

北京方面一开始试图将这场争论限制在“学术讨论”的范围内。彭真搞了一个“二月提纲”,强调要“真理面前人人平等”,试图保护吴汉,更是试图阻止战火烧向政治领域。

但这恰恰触犯了毛主席的大忌。他认为,彭真这是在搞“资产阶级专政”,是在压制无产阶级的革命要求。

1966年5月,毛主席亲自主持召开了政治局扩大会议。会议通过了《五一六通知》。这个通知,字字句句充满杀气,它宣布撤销“二月提纲”,解散“文化革命五人小组”,号召全党全国向“混进党里、政府里、军队里和文化界的资产阶级代表人物”开火。

《五一六通知》的发布,标志着文革正式发动。

那一刻,毛主席站在历史的巅峰与悬崖边。他知道,只要这份文件一发下去,那个他亲手建立的庞大官僚机器将被打碎,那个井然有序的社会将陷入动荡。

但他没有犹豫。

尾声:山雨欲来——一个“老人”的孤注一掷

1966年,毛主席73岁。

古稀之年,本该含饴弄孙,享受万民敬仰。在那个位置上,只要他维持现状,他将作为完美的开国领袖被载入史册。

但他偏偏选择了一条最艰难、最痛苦、甚至注定要背负骂名的道路。

1965年5月,在暴风雨来临的前夕,毛主席做了一次极具象征意义的旅行——重上井冈山。

这是他阔别38年后的回归。38年前,他还是个年轻的革命者,在这里点燃了星星之火。如今,他已是两鬓斑白的老人,掌管着这个庞大的国家。

在山上,他拒绝坐轿子,拄着手杖,一步步走在山道上。他对身边的工作人员说了一段极其沉重的话:

“我为什么把包产到户看得那么严重?中国是个农业大国,农村所有制的基础如果一变,我国以集体经济为服务对象的工业基础就会动摇,工业产品卖给谁嘛!工业公有制有一天也会变。两极分化快得很……如果那样,我们的烈士鲜血就白流了……”

说到动情处,这位一生硬骨头的老人,竟潸然泪下。

他在井冈山上写下了《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久有凌云志,重上井冈山……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

这首词,读来没有丝毫的暮气,反而充满了一种决绝的战斗意志。“久有凌云志”,这个“志”,不再是当年打倒国民党的志,而是要铲除“心中之贼”、铲除“党内腐败”、铲除“千年官僚体制”的宏大志愿。

他知道,这一次,他的敌人比蒋介石更强大。因为敌人就在党内,就在体制内,甚至就在人性之中。他知道,这一次,他可能得不到理解,甚至可能会摔得粉身碎骨。他曾对护士长吴旭君说:“我多次准备被打倒,准备被人这就是被人杀了,准备被你们‘造反’。”

但他觉得自己没有选择。他觉得自己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最后一道防线。如果他不在有生之年把这个问题解决掉,中国就会“变色”,人民就会“吃二遍苦”。

带着这种悲剧英雄般的宿命感,带着对底层人民最朴素的保护欲,也带着对权力和历史的某种执念,毛主席走下了井冈山。

山下,风雨已至。一场史无前例的风暴,即将在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呼啸而起。

他举起了手,指向了那个庞大的、正在僵化的机器,发出了最后的号令:“造反有理!”

查看全部

「 支持乌有之乡!」

乌有之乡 WYZXWK.COM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注:本网站部分配图来自网络,侵删

扫描下方二维码,订阅乌有之乡网刊微信

官方微信订阅号

相关文章

《求是》(2025年22期):习近平: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

郝贵生 | 《论持久战》与中国的反腐败斗争究竟有什么逻辑联系?

劳动者能不能当家,是检验社会主义的唯一标准

好物推荐

最新推荐

乌有之乡网文活页资料2026年度预约公告

《求是》(2025年22期):习近平: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

郝贵生 | 《论持久战》与中国的反腐败斗争究竟有什么逻辑联系?

两日热点

吴铭:金融,只会祸乱,不会造福

都被狗吃了

俞敏洪:口号与时代的错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