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思奇:关于《自然辩证法》中《辩证法(札记)》讲解-第一次讲解 | 精选好文
艾思奇在辅导中贯穿了辩证法、逻辑学、认识论是统一的东西的思想。建议读者们再读一下武汉大学1974年编的《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上、下册)》重新系统梳理一下马克思主义的知识框架,它和《艾思奇讲稿选》互为补充,是学好马哲基本原理的关键辅导资料。
艾思奇(1910年3月2日-1966年3月22日),出生于云南省腾冲县和顺乡水碓村,蒙古族,原名李生萱。中共党员,无产阶级革命家,马克思主义哲学家,教育家 ,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生前是中共中央高级党校副校长。他毕生致力于研究和宣传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
艾思奇在1966年3月去世时,年仅56岁。当时担任中央党校校长、人大副委员长的林枫,准备了悼词送毛主席审阅,毛主席亲笔加上了“中国的理论领域的忠诚战士”一语。《光明日报》曾评价:“艾思奇把毕生的心血和智慧都献给了党和人民的哲学理论事业,是人民的哲学家,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中国第一人。
艾思奇从1948年党中央在河北平山创办马列学院起,到1966年3月逝世,一直在中央党校工作。他在中央党校工作的十八年里,除了承担许多日常行政事务工作和社会活动之外,又承担了大量科学研究和教学工作,写了大量文章和著作,讲了大量哲学课。特别是从1953年马列学院哲学教研室成立,他担任主任之后,校内又陆续开办了各种学员班次,教学任务繁重,而教研室教员又少,他是教员中一位“台柱”,讲课次数也就显著增多。《艾思奇讲稿选》所搜集、编辑、整理的讲稿,就是他当时讲课的记录。
《艾思奇讲稿选》是专门为建国初期高级干部讲马列基本原理的演讲录音文字整理稿,是不公开的党校内部出版物。它主要内容是哲学方面的,就是讲党史、讲政治经济学方面的问题,也是从哲学角度来讲的。《艾思奇讲稿选》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各个原理,毛泽东哲学思想,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辅导(如《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历史唯物主义的信》、《反杜林论》、《自然辩证法》、《实践论》、《矛盾论》),辩证逻辑,自然辩证法,西洋哲学史等。艾思奇本人生前除1965年所写的三份讲学提纲外,都未审阅过。艾思奇的讲课即使是哲学方面的内容,所涉及的学科知识,古今中外,天文地理,自然社会,纵横宇宙,包罗万象,相当广泛、相当丰富。
《艾思奇讲稿选》是讲稿集,它不是按照一般马哲教材体例编写的教科书,讲稿的内容在思维上比较发散,因此在结构上显得不是很成体系。所以读完《艾思奇讲稿选》,建议读者们再读一下武汉大学1974年编的《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上、下册)》[感兴趣的读者,文章后边加微信领取电子版]重新系统梳理一下马克思主义的知识框架,它和《艾思奇讲稿选》互为补充,是学好马哲基本原理的关键辅导资料。
今日分享“艾思奇讲稿选”第二十一篇,与志同道合者共勉。

关于《自然辩证法》中《辩证法(札记)》讲解
艾思奇
(一九六四年三月三日、五日、六日)
第一次讲解(一九六四年三月三日)
*1964年3月初,艾思奇按照教学计划安排,应59班、60班哲学专业学员的要求,辅导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一书中《辩证法(札记)》,共辅导三次,按所讲解的主要内容,我们分别标了"关于辩证法问题”、“关于辩证逻辑问题”、“关于认识论问题”,讲解中内容有所交叉,事实上,艾思奇在辅导中贯穿了辩证法、逻辑学、认识论是统一的东西的思想。1979年7月5日,中央党校哲学教研室按速记稿作了初步整理,印发给校内理论班哲学专业的学员参考。现在又作了进一步整理。原稿用的《自然辩证法》原著,系1955年中文版,现加注了1971年中文版页码。
今天辅导 《 自然辩证法 》的〔札记和片断〕中的《辩证法》。
这里有两部分要辅导,我想把第一部分的一些问题简单地说一下,再着重讲第二部分。同时,顺便把〔札记和片断〕总的内容也介绍一下。
〔札记和片断〕是恩格斯的一些笔记,内容有点像列宁的《哲学笔记》,随时读书,随时研究,记下一些感想。当然这些感想都是经过考虑的,也是很有价值的。这本书恩格斯自己没有编,而是出版时经过编辑的人编的,大体上是按照恩格斯原来的顺序编的。
一、关于辩证法问题
《辩证法》札记篇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讲辩证法总的规律;一部分是讲辩证逻辑和认识论。这一章的内容虽然是一些零碎的笔记,但是在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研究方面价值是很高的,内容可以和列宁的《哲学笔记》相媲美,意义都很大。列宁的《哲学笔记》中有许多问题是发挥了这个札记。恩格斯在这里专门对辩证法和辩证逻辑问题进行了研究,并且把意见写出来。这种著作在马克思主义著作里面是很少见的。列宁在《哲学笔记》里面讲到辩证法、认识论和逻辑学是统一的东西,这个思想可以从恩格斯的札记中看到。为了更好的了解列宁的《哲学笔记》,先学习《自然辩证法》这部分是很必要的。
〔札记和片断〕对辩证法问题讲得很全面,比如第一部分,辩证法的一般问题,基本规律、基本公式,开头几句就很全面地讲了。当然他没有直接讲否定之否定,量变到质变,对立统一的规律,不过最主要的内容这里讲得很全面。开头一句很重要,客观辩证法也讲了,主观辩证法也讲了。他说:“所谓客观辩证法是支配着整个自然界的,而所谓主观辩证法,即辩证的思维,不过是在整个自然界中到处盛行着的由于对立而产生的运动的反映而已(主观辩证法是讲认识论和逻辑的,它不过是客观辩证法的反映——艾思奇注),这些对立以其不断的斗争、以其最后的互相转变或转变到较高形态来决定自然界的生活。”(《自然辩证法》第174页,新版第189页)对立面的东西经过不断的斗争,斗争的结果最后互相转化,或者是转化到较高的形态,这样就决定自然界的生活。
我们读这段的时候,可以想一想毛主席经常讲的辩证法问题。毛主席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可以阅读【强烈建议收藏本文!】《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毛主席的思想精髓全在这里(万字长文)——编者注],《矛盾论》[可以阅读矛盾论 | 经典佳作——编者注]里面,还有后来的政论文章如《一九五七年夏季的形势》,都提到对立面又统一、又斗争。首先是矛盾的法则是宇宙的根本法则,又统一、又斗争,由此推动事物的前进。对立面经过斗争转化为自己的反面,或者是整个事物转化为反面,或者是一个事物转化为它的反面。但是如果斗争得不好,正确的思想也会转化为错误的思想。
对立面的转化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向前进的方面转化,一种是倒退的转化。我们和修正主义的斗争,就能使我们中国向前进的方向发展。错误的思想可以转化为正确的思想,模模糊糊的正确思想也可以转化为很清楚的正确思想。有的人有错误思想,经过斗争,可以向正确的思想转化,这是向前进的方面转化,是事物的前进。但也有向倒退的转化的。
转化的中心问题是对立面的斗争,对立面的统一不成问题,因为它本来就是统一物的对立面,所以中心问题是斗争问题。经过斗争,或者向前进的方面转化,或者向倒退方面转化。我们观察问题的方法是一分为二,就是找出对立面然后展开斗争。矛盾暴露清楚了,然后就展开斗争,展开斗争力争使对立面向前进的方面转化,这是我们运用辩证法总的方针。
恩格斯这段话,把辩证法的核心,重要的内容,比较全面地阐明了。列宁后来讲的东西,毛主席全提了,有些细节更充分,更展开了。
这段话很重要,札记和片断的第一部分,整个贯穿着这个思想。这段话里面还有一点,特别强调了不断的斗争,谈到了斗争的绝对性。我们上学期学习《反杜林论》[可以阅读《反杜林论》辅导报告-第三次辅导 | 精选好文——编者注]的时候没有学到这点。《反杜林论》是反驳杜林的机械论错误,杜林主要是用外力对抗来代替对立统一的规律。因为恩格斯要谈这种观点,所以强调对立的统一,谈到对立面互相渗透,就没有谈斗争。在和杜林进行思想斗争的时候,没有着重提对立面的斗争问题。如果我们片面地解释恩格斯的著作,根据《反杜林论》就说马克思主义著作不强调对立面的斗争,就错了。因为在那个论战里面任务不是需要着重谈斗争,主要的是要解释对立面是内在的对立面,不是外力的冲突。在《自然辩证法》中,对斗争问题都提到了,不看《自然辩证法》就可能曲解这个问题。
恩格斯不但是一般地讲对立面的不断斗争,引起对立面的转化,来决定自然界的生活,而且特别讲到斗争。可见,对立面的斗争性并不是专指人类社会问题,可以说,斗争的对抗性和非对抗性也表现在自然界。苏联有一个时期展开了很大的争论,自然界有没有对抗性的斗争,最后得到一致的意见是没有。按照恩格斯的著作就不能这样解释,自然界不断的斗争,其中自然有对抗,而且这里讲到自然界生活。首先讲到吸引和排斥,在一定的时候可以作为对抗来解释,地球有吸引力,把一个东西从高处引到低处来,结果就要发生冲突。恩格斯在这段话里不但一般地讲了,而且举了具体的例子。
下面讲遗传和适应的不断斗争,比如父亲的特点遗传给儿子,但是儿子又要适应新的环境。这两种倾向中的矛盾,就要不断的斗争,但不能说是对抗。一个人自己身上为了要适应现在的环境,是不是跟自己祖先的特点对抗?可以说不是对抗,但还是斗争。因为列宁讲互相排斥就是斗争,适应和遗传就是互相排斥,所以就有斗争。
下面一段讲到“非此即彼”和“亦此亦彼”的问题。恩格斯讲“非此即彼”的时候,是讲对立面的斗争发展到顶点,发展到立刻要向对立面转化,在这种情况下就出现了“非此即彼”。但为什么会出现“非此即彼”的情况呢?就是因为原来有个“亦此亦彼”,原来是对立的统一,这个统一物里面又是这样又是那样,原来就有对立,就有差别。活着的人是活着的,但是也可以说有死的因素。原来就有“亦此亦彼”,原来就是对立的统一。所以,对立面经过斗争到一定程度,就“非此即彼”,这不是外在的突然来的,因为原来内部有“亦此亦彼”。先有“亦此亦彼”,然后才有 “非此即彼”。以后恩格斯始终是讲统一性中有对立面,都是向“非此即彼”的东西转化,讲辩证法一般的是讲这样的问题。其中特别举了偶然性和必然性的问题,这不是“非此即彼”,而是“亦此亦彼”。在搞科学研究的时候,就要考虑“非此即彼”,因为科学是从偶然中找必然的规律,因此就要撇开偶然找必然性。但是,偶然性和必然性在任何时候,都是结合在一起的。大体上事物的发展都是这样:开始时偶然性占优势,但包含着必然性,发展到最后,必然性占优势,这里就有“非此即彼”的问题。事物发展到最后,必然就暴露在表面,但是新的事物在萌芽时期往往是通过偶然的因素出现。
大家让我讲抽象的同一性这一节,这节也不是太难懂,这节自始至终就是要解释世界上没有绝对同一的东西,任何同一性都是内部包含着差别、对立的必然性。没有一种纯粹的同一性,也就是抽象的同一性。抽象的同一性是形而上学的思想。既然是形而上学的思想,为什么能在人的脑子里起作用呢?这是因为我们人在思考问题的时候,有时免不了要把事物的某一个方面抽出来单独地研究,要研究同一性的东西,在人的头脑里就把差别性撇开。人的主观思想有这种能力,也有这种习惯,这和能力对人是有好处的,便于人们对事物的分析、解剖。
研究同一性的时候,暂时把差别性摆在一边,在数学上研究数量的时候,把质量放在一边,客观世界没有抽象的一、二、三……十,世界上有的就是一个人,两个人,一间房子,两间房子。但是我们人的脑子能把一个人,两个人,一间房子,两间房子放在一边不讲,专门考虑纯粹的一、二、三、四、五,……这个纯粹的一、二……五,就是抽象数量的同一性。在实际生活中,任何数量同时都是质量,任何一个数目不和质结合,是不可能的,任何一个数都和具体的质结合。所以数量抽象的同一性在原始世界就没有。但是人的头脑,人的理性有这个能力,在脑子里设想脱离各种各样质量的纯粹数量。他可以设想一条线,只有长度没有宽度和高度,如果有宽度和高度就不是一个数学上的长度,而是一根棍子。这种数学上的长度,在世界上无论如何也找不到,但是人的脑子可以设想,这是长度,除了长以外不包含任何东西,不和长以外的任何数量相联系。世界上没有哪个资本主义不夹杂着封建的东西,或者夹杂着其他旧的不纯粹的东西。以英国为典型的资本主义国家,但是英国还有女皇。它是资本主义。但是它又有封建的遗留,可能还有公侯伯子男。可是马克思研究《资本论》的时候用英国做典型,这个资本主义和一些非资本主义的东西没有关系。人有这种能力,能把复杂的客观事物某一方面抽出来单独研究,这是人的高级思维能力。但是,这种能力也使人的思想有可能养成一种形而上学的习惯。就是不能由于把同一性看成抽象的东西、认为客观事物的同一性也是抽象的,脱离活的辩证法。人的这种能力叫抽象能力。抽象能力是好的,但是,不要因为运用了抽象能力结果,产生了一种抽象同一性的观点。我们研究数学上某个数的时候,可以把它抽出来研究,但如果因为这种研究引起我们一种认识,认为客观世界可以有一种纯粹的数就不好了。
我们运用抽象能力研究问题,才能研究得深,撇开一切复杂的影响,专门抓住最本质的东西,用抽象的能力来研究。马克思的《资本论》就是用抽象的能力来研究。但是我们运用抽象能力的时候要避免产生抽象同一性的观点,不要以为世界上存在抽象的同一性,这种同一性和自己的对立物没有联系。这种观点就错了。《资本论》里所讲的资本主义,虽然是脑子里概括出来的,但是,他每讲一段抽象的原则,都要引用具体生活中的统计材料来认识,除了抽象的分析以外,还加上具体材料作证明。比如,在积累那部分,积累的结果资本家越富,工人越贫穷,这是一个趋势。讲完这个趋势,把英国的实例,统计材料拿来具体的充分的加以证明,这样就可以避免纯粹的抽象研究。当然,这里讲抽象的同一性问题,主要的是讲否认内部有矛盾的同一性。《资本论》研究资本主义虽然是用抽象法来研究,但是他经常分析资本主义社会中存在着反对资本主义的势力,就这点来说它的性质和抽象同一性根本不同。一方面研究资本主义,同时研究资本主义自己产生的反资本主义的力量。研究任何东西都不要只把它当做统一的,而要看到它的内部会产生破坏它的力量。我们研究社会主义也不要把它看成天下太平,要看到社会主义里面,也存在反社会主义的力量。毛主席是彻底的辩证法,他一开始就注意到社会主义社会里面还有矛盾。1956年我们的社会主义体系大体上开始建立了,那时就考虑了社会主义矛盾,就提出十大矛盾,十大关系问题[可以阅读论十大关系 | 精选好文——编者注],提出任何事物都有矛盾,都可以一分为二。而且永远有矛盾,永远可以一分为二,将来共产主义实现了,也还要一分为二,有先进和落后等等。一万年之后,还有先进和落后之分。
第177页(新版第192页)第6行,已经都讲了,现在讲第7行:“然而以此为基础建立起来的思维方式及其诸范畴却还继续存在。”这句话非常有现实意义,有普遍作用。我们不是研究自然科学的,我们是搞革命的。革命斗争也经常破坏抽象同一性的观点。
自然科学也有这个问题,古代讲的物质不可分的最后单位就是原子,后来化学发展了,证明原子内部还是复杂的,并不是不可分。主要的是镭的发现,原子一分,就有了电子、质子、中子。镭的发现破坏了形而上学,也破坏了原子抽象的同一性,这时有了辩证法。电子学说一出现以后,自然科学得到一个胜利,但是立刻又回到老的观点,认为电子,中子,质子是最新的,所以就把这个东西叫基本粒子,这是物质最基本的东西。列宁在1908年就说:电子也是不能穷尽的。就是说电子还可以一分为二。但是列宁不是自然科学家,他们看不起列宁。一直到现在有些自然科学家还是把电子叫基本粒子。这种思想是形而上学的观点,是抽象同一性的观点。如果说电子不可分,为什么电子有阴电子和阳电子,另外阴电和阳电结合起来还可以变成原子。有些内部原因还没有完全搞清楚,也有些已经搞清楚了,比如电子有什么自旋,这是不是就是我们所想的自旋?很难说,其中有各种各样的特点,中子还可以分很多种。所以值得警惕的就是形而上学。抽象同一性的观点经常要来进攻我们。所以,要经常保持辩证法的高度自觉性,这是我们马克思主义者需要特别注意的问题。
有人认为176页(新版第191页)第一段:“由量到质的转变=‘机械的’宇宙观”,有两种解释,一种解释是把质归结为量,另一种解释就是反对由量到质的转变是“机械的”宇宙观。现在看起来,后一种解释妥当一点,因为“机械的”三个字是打括号的,说明是引用别人的,不是恩格斯自己的意见。有些人认为“由量到质的转变是‘机械的’宇宙观”就是量的转化改变了质,这种意见是错误的。最后一句话,“绅士们从没有猜想到这点!”绅士们就是指那些形而上学者。因此他们把它叫“机械的”宇宙观。
有人问,形而上学和形式逻辑是否有共同的原则?我认为不能这样说。形而上学是一种错误的、片面的世界观,形式逻辑是一种关于研究思维形式及其规律的科学,是专门研究人的思维活动的基本形式和规律。所以形式逻辑不等于形而上学。因为人的思维可以不遵守形而上学,但是一定要遵守形式逻辑的规律,人的思维起码要符合形式逻辑。当然,有人可以把形式逻辑的规律曲解为形而上学,就是说它的基本规律(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和充足理由律),它的公式a为a, 或者是甲是甲,这个规律可以曲解成形而上学的规律,可以把甲是甲解释为甲和甲是绝对相同的。
第178页(新版第193页)第3行,恩格斯讲:“旧的形而上学意义下的同一律是旧的世界观的基本原则:a=a。每一事物和它自己相同。”就是说a和a绝对同一,没有差别。这种解释是形而上学的,是把形式逻辑解释为形而上学的世界观。形式逻辑的规律并不等于形而上学,形式逻辑的a等于a的规律,在形而上学看来是绝对同一的规律。前一个a是a, 后一个a也是a, 实际上不是这样。形式逻辑的第一个a和第二个a有区别,头一个a叫主词,后一个a叫宾词,主词和宾词代表两个不同的概念。把这个公式具体化,比如人是动物,人就是主词,动物就是宾词,a是a就是:人是动物。但是人是一种具体的高级动物,动物是一般的动物,人这个范围比动物小。动物的概念可以叫普遍概念,人可以叫特殊概念,或者叫个别概念。所以,a是a这个公式是表示主词等于宾词,不是主词等于主词,不是人等于人,或者是动物等于动物,而是人等于动物。或者再逻辑一点,叫特殊概念等于普遍概念,或者叫个别概念等于普遍概念。它并不是简单的a 等于a。所以这个同一是有差别的同一,形式逻辑的同一律包含客观的意思,它的意义也是有差别的,包含不但主词和宾词相等,还有一种逻辑上使用的概念前后要一致。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接近抽象的同一性。比如我们说,我们的世界观是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在写文章的时候,解释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意义,前后都要一致。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在任何一篇文章里面,这个名词都要这样解释,不能前后不一致。形式逻辑在这个问题上要求概念一致,论断一致。人是动物,就要始终承认人是动物,你说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是辩证唯物主义的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就要始终承认。但是要求名词前后一贯,并不等于要求对名词概念用绝对同一性来解释,思想要一贯,讲也要一贯,看矛盾要一贯,研究矛盾也要一贯。这和抽象同一性有点接近,但并不等于抽象同一性。
上一段就是把辩证法的对立统一规律作了总的叙述,下面讲对立面的同一性。这里举了偶然和必然的例子,否定之否定只提了一下,没有正式讲。
下面讲辩证逻辑和认识论。
1930年以前讲辩证逻辑,1930年以后主要的是讲认识论。大体上是这样分的,因为辩证逻辑和认识论是分不开的,同时也是和认识的发展结合的。认识论里面也有辩证逻辑,而辩证逻辑和认识论又是辩证法的基本规律在人的认识过程中的基本表现,逻辑和认识是客观世界的反映。所以这一部分札记虽然也不是有系统的东西,但大体上还是有条理的。一开始还是解决物质和精神,认识和自然的关系。它有一个题目叫“自然界和精神的统一”,实际上也就是讲的认识和存在的统一,精神和物质的统一。
这一段是讲精神应该是自然界的反映,理性认识也是自然界的反映,意思是这样的。但是他的提法,他所采取的叙述形式,我们看起来有点难懂。难懂的原因是有许多提法,借用了黑格尔的语法。他的札记,一方面是研究自然科学,另一方面是研究黑格尔的辩证法。所以这里着重是讲黑格尔的辩证法,对黑格尔的辩证法有很好的评价,利用研究黑格尔的辩证法来解决自然科学中的辩证法问题。因此有许多说法现在看起来比较难懂。比如“自然界不能是无理性的”,这句话可以说是黑格尔的说法。我们要理解这句话就要用列宁告诉我们的方法,用倒转的方法。因为他是札记,很快写下来的,而且不像《反杜林论》是写给别人看的,他是为了将来写给别人看的参考,所以就按照黑格尔的话写下来了。实际上这句话的意思是:理性是自然界的反映,如果按照原来的顺序讲,就是自然界不能不反映为理性认识,或者倒过来讲,理性能反映自然界,理性不应该不反映自然界,这样来了解自然就通了。
这里说,“希腊人已经是不证自明的了”。希腊人所有大的哲学家认为,了解自然界要通过理性,不能通过感性,通过感觉不能真正认识自然界,只有通过理性,才能真正认识自然界。古希腊的赫拉克利特和巴门尼德的争论,赫拉克利特的观点是辩证法的,认为自然界是不断变化的,宇宙是不断变化的,巴门尼德是另一个学派,主张自然的本质是不会变的。这有点像我们中国古代庄子的《天下篇》里面讲的“飞矢不动”,箭本来是飞得很快,但是他说这个箭不动。巴门尼德这派人就是这样的主张。他的理由是什么呢?他说:箭动是你的感觉,你用理性去了解它,就知道它不动。他的理由很怪,看起来似乎又有点对,如果说箭是动的,必然要从这一点动到那一点,由这点动到那点就必须通过甲点到中点再到乙点,这样动下去中点是无限的。首先问你承认不承认从甲点到乙点中间通过无限中点,两点中间的距离可以无限分的,因此是有无限的中点。既然看到通过的中点是无限的,就是说它永远也通不过。他就是这样一种逻辑。这种逻辑在古代人是了不起的,一下子反驳不了。有一个故事,巴门尼德派有一个人和赫拉克利特派的一个人争论,这个人原来在洗澡,搞得他没办法,一着急从澡盆里走出来了,他说,你看我可以走出来,不过这是你的感觉,你要用理性想一想,我也不能走出来。赫拉克利特派就不是这样看,他说,我认为宇宙万物都是变的,但是由感觉来看,石头山都不能变,你要用理性来思考,山也是变的,石头也是变的。这就是说,只要大家用理性思考,结果大家就觉得应该不成问题,没有人要求证明它。恩格斯这段话就是说,因为这个问题不需要用理性来证明,人的实践中就可以证明,希腊人谁也知道,已经成了习惯,成了不证自明的道理了。
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里面主要的是批判经验主义者。他在第184页(新版第200页)里面讲:“现在最愚蠢的经验论者甚至还用他们的推理(不管是如何地错误)来证明他们一开始就深信:自然界不能是无理性的,而理性是不能和自然界矛盾的。”这句话是说,有许多经验主义者是很愚蠢的,认为用理性不能认识自然界,所以理性和自然界不矛盾。实际上,认识自然界主要的是实践问题。经验论者不讲实践,他们认为单凭观察、感觉就能认识,把感觉看成是唯一可靠的认识工具,靠感觉、观察来认识人类,认识自然。他对理性的实在性不相信,实际上他不相信理性是否真正反映自然界的本质。有些经验论者就变成不可知论者,不可知论者多半是从经验论者来的。后面恩格斯引的休谟就是不可知论,也就是经验论者,经验论者事实上就是不同程度的不可知论,因为他认为人只能根据感觉认识现象。事物的本质,事物的规律性,究竟是不是确实存在,这要通过感觉来判断,但是不能证明是不是客观存在。
为什么恩格斯要讲经验论呢?就是因为经验论老本身就怀疑理性的确实性、实在性,因此,有些经验论者就不得不百般想办法,证明一切理性认识是符合自然界的。有些经验论者怎么就相信理性是符合自然界的?恩格斯这话是反话,实际上是说不相信。因此才想办法证明,本来是用不着证明的,长期实践已经证明了。恩格斯的这话还有这样的意思:经验论者要证明他一开始就深信自然界不能是无理性的。但是他们相信了没有?没有相信。这个意思就是这样,经验论者实际上不相信理性。这些经验论者是一 些什么人呢?恩格斯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可以阅读【强烈建议收藏本文!】恩格斯在《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到底表达了什么思想?(万字长文)——编者注]和《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可以阅读【强烈建议收藏本文!】恩格斯讲透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的历程(万字长文)——编者注]中都讲到了,早一些的是德国的黑尔姆霍兹,后来是英国的赫胥黎。这些人是经验论者,也就是不可知论者。这种不可知论者和后来的不可知论者不一样,他们不是不承认唯物主义的原则,但是又表示对唯物主义怀疑。他们的理论是,科学上发现的自然规律,的确是有效的,这点肯定要相信,但是这种客观规律究竟是不是最后符合于物质本来的情况,我们还是不能知道。这些规律运用起来是客观有效的,可是,是不是符合于物质的本来面目就不知道。多多少少承认一点唯物主义的原则,人的思想反映客观规律,羞羞答答地承认一点,但又不敢承认这个规律本身就是物质本身,或者是这个规律来自物质,来自实体,他只承认理性认识对自然界是有效的。这段话批判的经验论实际上是不可知论。这是认识论的一个前提,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首先要肯定精神和自然界的同一,理性能反映自然界。这段话的意思正面阐述了这点。
物质的前提讲完了,后面就讲逻辑。
逻辑主要是研究概念的,人的理性认识的特点,就是用概念,推理,判断的形式来反映事物,所以辩证逻辑也和形式逻辑一样,就它研究的直接对象来讲,是研究理性概念的关系。所以,184页(见新版第200页)(乙)第二段一开头就讲:“在思惟的历史中,某种概念或概念关系(肯定和否定,原因和结果,本体和变体)的发展对于它在个别辩证学者头脑中的发展的关系,正如某一有机体在古生物学中的发展对于它在胚胎学中的发展(或者不如说是它在历史中的发展以及在个别胚胎中的发展)的关系一样。”
第二段主要是讲辩证逻辑总的要求是什么,总的要求就是研究人的概念是怎么发展的,怎样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这种发展是在整个人类历史中发展的。原始人的概念就比较简单,粗糙,现代人的概念就很复杂、高级。形式逻辑就不研究概念的历史发展,而辩证逻辑就要研究人的概念的历史发展,或者一般的说研究人的理性思维的发展。理性思维的发展就是概念,所以又可以叫概念的历史发展。黑格尔的《逻辑学》里面专门讲辩证法的部分可以叫概念,就是因为逻辑的直接对象是研究概念的运动,这是辩证逻辑总的要求。辩证逻辑和形式逻辑不同就在于形式逻辑把概念、判断的思维形式加以排列分类,不研究人类思维的发展规律(概念的发展规律)。辩证逻辑是怎样研究人的思维发展规律呢?研究的方法就是把整个人类思维的历史加以直接概括。人的思维历史要经过几千年,几万年,有很多经验,概念由初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连续发展经过几千年。辩证逻辑就是把这几千年,几万年的历史过程,把它的基本规律概括起来。因此,几千、几万年的历史可以在一个小小的例子里说清楚,因为只讲它的基本规律。
恩格斯这段话是作了比方的,他说:“……辩证学者头脑中的发展的关系,正如某一有机体在古生物学中的发展对于它在胚胎学中的发展的关系一样。”胚胎学就是研究一种动物在胎里发展的情况,从一个受精卵子开始,最后成为一个动物。胚胎学研究的过程得到一个什么规律呢?这是动物在胎里面的发展过程,由一个受精卵子成为一个动物,比如成为一匹马要几个月的过程。胎儿的变化等于重复一遍生物进化的过程。生物的进化要有几万万年,但是在胎儿里面由单细胞的卵子,变成成形的马、猴子,虽然时间那么短,但大体上重复了生物的进化过程。单细胞分裂,就变成最简单的生物,慢慢地就变成类似鱼的形态。很长一段时间内人在胎儿里有尾巴,到了六、七个月的时候就没有尾巴了。这是由单细胞到简单的生物,然后变成鱼、再变成走兽形状的东西这样一个发展过程。在辩证逻辑里面也是这样,基本上重复了人类从原始人一直到现在人的思维发展过程,从最简单的认识到最复杂的认识,并且要研究这种过程,研究一个人由一个简单的概念起,最后形成一个最复杂的概念,也就是能反映自然界的概念, 经过一个什么过程,是研究简单的思维怎样变成复杂的思维能力的这种过程的。这就是辩证逻辑总的任务。黑格尔的逻辑学虽然是唯心的,有荒谬的东西,但是大体上是按照这样的原则研究的。最初研究最简单的概念,叫纯概念,一直到最后研究到最高的概念,能把主观和客观统一起来的概念这样一种过程。总的来说,辩证逻辑学是能表明人的思想发展过程、思想发展规律的。
现在讲第三段(见新版第200页)。前两段讲了以后,特别是第二段讲了辩证逻辑,下面就好说明了。
第三段是讲抽象的和具体的。
这段就是一句话。这一句话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要了解抽象的和具体的是统一的,所以把抽象的和具体的当作一句话。辩证逻辑要求把抽象的东西和具体的东西统一起来,不要把抽象的和具体的绝对离开,抽象的东西中有具体的,具体的东西中有抽象的。下面举个例子,“运动形态变化的一般规律比运动形态变化的任何个别‘具体’例证更具体得多。”从形而上学的观点来看,一般规律应该是抽象的,个别具体的例子应该是具体的。但是从辩证法的观点来看,一般规律里面有具体的东西,而且甚至比任何个别具体的例子更具体得多。如果把一般规律的某一方面拿来看,可能就不具体了。比如全部《资本论》就是资本主义发展的一般规律,并没有讲哪个国家的资本主义发展规律,当然以英国为典型。但是也不完全是讲英国。《资本论》里面除了英国以外,任何国家都可以用,当然要讲《资本论》的某一节,那是另一个问题。比如第二章第一节只讲商品,这就没有具体讲每一个资本主义国家的商品情况,没有个别具体的东西那样具体。但是把整个的拿来跟个别具体的国家来比,把整个《资本论》全部叙述的东西拿来和马克思那个时候所知道的英国资本主义来比较,就琐碎的现象来讲,英国可能比《资本论》所讲的还丰富一些,《资本论》里面就没有公侯伯子男,也没有女皇,英国就有,有很多混杂性的东西,可是就资本主义本身的规律来说,英国这个资本主义是不是能表现像《资本论》中所讲各种规律,这些规律是不是在英国完全暴露了,也不一定。有些原理不是从英国概括出来的,是从德国、法国概括出来的。总的来说英国是典型,但在某一个问题上英国又可能不是典型。所以就这方面来说,《资本论》就资本主义本身的规律暴露的全面性来说,要比英国资本主义丰富得多,具体得多。因为《资本论》虽然以英国为典型,但是它不仅以英国为典型,它还概括了英国以外的其他国家的东西,甚至于俄国的情况也概括了。而且他叙述资本主义的发展从商品叙述起,从资本主义的产生说起。所以这里有些规律不是纯粹表现英国的。总的来说,虽然作为一般的规律是抽象的,但是一般规律把一个事物的发展总过程全部暴露出来,它就具体了。就它一部分一部分来说是抽象的,一章一节都是一些抽象的原则,一章讲商品,一章讲价值,一章讲货币,一章讲劳动者。这样每一章把整个资本主义有机体的一部分抽象出来,当做纯粹的东西来叙述,综合全书就反映了资本主义从萌芽到发生、发展、一直到灭亡的过程。《资本论》第一卷就明确地指出资本主义要灭亡,但是当时英国没有灭亡,正在上升;指出剥夺者要被剥夺,但是英国的剥夺者没有被剥夺。所以,辩证逻辑一般的规律,比认识一个个别的、具体的例证更具体得多,因为它更全面、更丰富。
辩证逻辑是什么呢?就是把一部分一部分抽象的原则,综合成一个具体的事物由发生、发展到灭亡的总的规律。把一部分一部分抽象的东西综合成具体的东西,这叫由抽象到具体。辩证逻辑要求由抽象到具体,把一个一个的抽象原则联系起来,使它成为一个具体的,某一个事物的发生、发展和灭亡的总的过程,这个逻辑上所反映的过程中的一般规律和具体事物发展的历史中有一个关系,这个关系也和第二段所讲的关系一样,一个事物的发展历史和胚胎发展的历史一样。
整个资本主义的发展要几百年,由发生、发展到灭亡。从十五世纪就有资本主义了,到现在巴经四、五百年,将来可能还有几百年。这么长的历史在三部《资本论》里就反映完了,甚至第一卷就反映了整个资本主义的历史。回头看一下,它的基本过程和《资本论》是一样的。
毛主席的《论持久战》,只有几万字,把八年抗战的历史都讲清楚了,那还是1938年抗战的第二年写的。抗战胜利以后,回头来看,抗战的发展过程和毛主席描写的过程一样,就基本过程来讲,没有超出持久战的原则。
所以,这节里面讲的运动变化的一般规律,不是指一条规律,是指辩证逻辑所阐明所反映的某一事物由发生、发展到灭亡的总的基本规律。这种基本规律比任何个别具体例子更具体得多。《论持久战》里面所讲的抗日战争的三个阶段过程,在某种意义来说, 比我们八年抗战更完全一些,八年抗战的反攻阶段,由于苏联的参战缩短了,没有完全按照《论持久战》所讲的规律充分暴露出来。没有苏联的参战,可能抗战还要打几年,可能更充分地暴露《论持久战》中所讲的过程。
我们学习辩证逻辑主要就是学会这种本领,学会在思想上把一个事物的发生、发展和灭亡的过程基本上反映出来,在发展过程中出现哪些矛盾,最后把这些矛盾充分暴露出来,指出它的结果。比如资本主义的剥夺者要被剥夺,这个结论的产生就要分析很多矛盾,比如商品和价值的矛盾,货币和商品的矛盾,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矛盾,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矛盾,一步一步地暴露。各种矛盾暴露清楚了,然后掌握这些矛盾的联系,就提出一个总的结论,所有矛盾汇集一个结果,就是剥夺者要被剥夺。
平常反映一件事是怎样发生、怎样发展,矛盾是怎样萌芽出现,怎样展开的,由一个萌芽的矛盾变成各种各样的矛盾,各种各样的矛盾逐渐复杂,最后经过各种各样的斗争,得到了解决。好的文艺作品就有这样的本领。比如《红楼梦》里的大观园,从矛盾的萌芽开始,五花八门的事情都暴露出来了,归根结底是两种人,一种人是压迫者,一种人是被压迫者,这两种矛盾斗争的结果,大观园没落了,贾宝玉出家了。那时资本主义还没有出现,所以没有资本主义的前途。文艺也讲辩证逻辑,这是封建社会一个一般的规律在那里的表现。
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要掌握辩证逻辑,也就是要掌握这个本领,先是一条一条的抽象,先把矛盾加以分析,然后再把矛盾联系起来加以说明,最后的结果得到一个事物发展中的规律。《资本论》就是辩证逻辑的一个典型。以后我们还要学习黑格尔的《逻辑学》,也是说明人类的思维,由发生到发展,由初级阶段到高级阶段的过程,由最简单的概念一直到最后理论的形成要经过什么步骤。《资本论》就是运用黑格尔的《逻辑学》的方法,从最简单的思想,最简单的概念说起,然后回顾资本主义的全部矛盾,得到社会主义更高阶段出现的结论。
在这个问题上,我们中国这几年就有争论,突出的是王亚南和吴传启的争论。王亚南认为《资本论》的方法主要是辩证法,不是辩证逻辑。吴传启反对他的意见,认为《资本论》的方法不是辩证法,是由抽象到具体的辩证逻辑的方法。这个争论如果大家好好研究对方的意见就可以综合起来。《资本论》就方法来讲,当然是辩证法,但是这个方法在逻辑上的表现,是辩证逻辑。这个方法是一分为二,表现在概念上也是一分为二。首先分析商品,把商品一分为二,有价值和使用价值。根据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来看运动,价值和使用价值的矛盾使商品向前发展。这个发展经过三个阶段三种价值形式,单纯的价值形式,特殊的价值形式,一般的价值形式。经过这三个阶段就出现了货币,货币和商品又发生矛盾,而货币又是商品的一分为二。原来只有一个商品的概念,一分为二,有了价值和使用价值,这两个抽象概念中的一个抽象概念变为三个抽象概念:单纯价值,特殊价值,一般价值。货币和商品又发生矛盾,货币如果一发展,又出现了资本。这样不断的抽象,又不断的综合,结果由于抽象越来越具体,不断的抽象就不断的更具体,最后反映了一个资本主义社会的全貌。所以辩证法的方法和辩证逻辑是一个东西。马克思运用辩证法不是抽象的运用,他在理论上要通过概念的分析,概念的发展,必然要表现为辩证逻辑形式。辩证逻辑的形式就是由抽象到具体,不断分析,不断综合,不断抽象,不断的又更具体,具体以后,又抽象,又更具体,最后得到一个很具体的东西。所以,这个争论可以综合起来。他们的文章我没有仔细看,谁是谁非也不能判断,似乎王亚南这方面对辩证法和辩证逻辑的联系看得不够一些,只着重辩证法。分析矛盾的方法,一分为二的方法,辩证法必然要表现为辩证逻辑才能在理论上实现。客观辩证法使事物的矛盾暴露,在理论上反映客观辩证法,就要暴露矛盾,就要解决矛盾。
第四段 (新版第200-201页)讲悟性和理性。
黑格尔规定人的感性认识以外,还有理性认识。德国古典哲学家的看法,人的认识有两种能力,一种是感性能力,一种是思考能力。思考能力又分为悟性和理性两个阶段。悟性是一种单纯的思维能力,是比较低级的思考能力,理性就是辩证思维,是高级的思考能力,只有人类才有这种思考能力。一般的讲,动物只有感性认识,只有人类才真正有理性认识。但是事情也不能用形而上学的观点来看,一般地讲动物只有感性认识,那么就一点理性认识的因素也没有了吗?还应该用“亦此亦彼”来认识,高等动物已经有了理性认识的思考能力了。恩格斯的这段话是指这个意思。整个悟性活动;即归纳、演绎以及抽象能力,比如狗是四足的食肉动物,鸟是两足动物等,对未知对象加以分析,高等动物像猴子能把果实打开,这是分析的开端。某些综合能力,动物例如狐狸也有狡猾的伎俩。作为二者的综合的实验,某种动物会实验,比如啄木鸟就有综合和分析能力,它知道某种声音有害虫,某种声音没有害虫,对树有实验的作用。运用它原来的经验去实验这个树,如果它听到有虫的声音,就进一步用舌头伸进去把虫吃掉。动物也有这种实验的活动,所以这种能力在本质上人和动物是相同的。高等动物也有这种综合、分析的能力,但是都是表面的、外部的,不是从本质上看问题。
人的特点就是辩证的思维,在第185页(新版第200页)第八行恩格斯讲,辩证的思维“是以概念本性的研究为前提”,这是黑格尔的话。概念是反映客观事物的,思维的概念本性就是内在矛盾,辩证的思维就是以研究客观事物的内在矛盾为基础。这种客观事物的内在矛盾,这种思想,在黑格尔的著作里没有,因此他只提出概念本性。在黑格尔看来,概念就是客观存在,唯心主义者的概念本性,也就等于唯物主义的客观事物的本性。这种能力只有对人才是可能的,而这个人还不是原始人,还是较高发展阶段上的人。这里恩格斯举了佛教徒和希腊火,他没提中国人,这不是看不起中国,是因为恩格斯对中国的材料不熟悉。我们中国古代人有很多辩证法的思维,从老子起就知道概念本性,正反的联系。相反相成是我们中国很早的话。下面恩格斯接着讲:“而其完满的发展则更晚得多,在近代哲学中才达到;虽然如此,可是早在希腊人中间就有了预示着后来研究工作的巨大成果!”
化学研究的方法首先是分析,但是也要综合。
下面讲判断。
判断问题可以举出一个具体例子来说明辩证逻辑是什么东西,整个判断这一段的基本思想是从黑格尔的著作里面发展起来的。
这一段一开头就讲:“辩证逻辑和旧的纯粹的形式逻辑相反,不像后者满足于把各种思维运动形式,即把各种不同的判断和推论形式列举出来和毫无关联地排列起来。”形式逻辑的排列是按照外表的形式排列的。形式逻辑的判断大体上有四种,一种叫否定判断,一种叫肯定判断。人是动物,是肯定判断;人不是植物,是否定判断。还有一种叫全称判断,讲总的,所有的人都是能说话的,这是全称判断。再一种是特殊判断,是讲不是所有的人都有某一个特点。全称判断就是普遍概念和特殊概念的结合,“所有的人”,就是普遍概念,能说话是特殊概念,表明一个特点。还有特称判断,就是有些人是完全的辩证法,有些人是完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不是所有的,不是全称,不是普遍概念和特殊概念的联系;是一个普遍概念,一个特殊概念,一个个别概念的联系。"一些人懂得一件事”,是一个特殊概念和个别概念的联系。逻辑都是概念联系,各种各样的概念互相联系。形式逻辑多半是研究这四种概念的关系。
但是,辩证逻辑就不是随便把这些概念联系起来。辩证逻辑研究判断的时候就要研究判断的发展,把它们出发点的东西由低级到高级联系起来。黑格尔开始就是这样做的。
下面就讲黑格尔把判断分为四大类,这是黑格尔《逻辑学》里面有的。这四类排列起来由低级到高级,由比较简单的判断到复杂的判断(简单和复杂是讲内容)。这些判断大家可以自己看,这里各判断的特点都有解释,实在判断、反省判断、必然性的判断、概念的判断四种。有些逻辑书又把这四种判断用另外的名词,实在判断叫质的判断,反省判断叫量的判断。
质的判断就是对事物表面性的一些判断,比如说玫瑰花是红的,玫瑰花不是蓝的。反省判断又叫量的判断。
所谓量的判断就是不断出现数量关系。有些论断,这在黑格尔看来是更深一步的判断,最初由简单的论断来判断,到进一步研究量。不仅研究它是什么,而且要研究它有多少,有点反省,深人的想一想。不过这个反省还是初步的,还不够深。
第三叫必然性的判断,有人也叫关系判断,就是说不只是性质怎样,数量怎样,而且是和性质联系起来,所以更深一点。玫瑰花是植物,玫瑰花和植物联系起来。不仅是玫瑰花的一种表面现象,还要把玫瑰花的性质联系起来。假言判断,研究它的关系就比研究现象深一些。
最后他认为最高的是概念的判断,这种判断是深入到本质了,要去抓本质判断,抓最后的必然性。必然性判断,还不完全确切, 只是把关系联系起来了,所以这个翻译可以研究。实际上最高的判断是概念的判断的最后一种,概念的判断要掌握必然性,掌握本质的联系,虽然不一定就掌握得了,但是思想深入到本质。这里是这样解释的:概念的判断就是主语对自己的一般本性,或者如黑格尔所说的,对自己的概念符合到什么程度(就是主语所表示的客观事物的本质掌握到什么程度)。这里有几种:“实然判断:‘这所房子是坏的’;或然判断:‘如果这所房子如此这般地建造起来,它便是好的’;必然判断:‘如此这般地建造起来的房子是好的’。”这很肯定,这个必然性也是很肯定的。
这样来看黑格尔的分类逻辑比较好说一点,所以恩格斯用了唯物主义的解释,他指出,这些在本质上的东西是天才的思想。他讲到概括人类认识的历史,根据判断分类来说明人的知识是怎样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通过判断来概括人类对事物的发展由低级到高级。黑格尔这些基本思想可以从入类的认识历史得到证明。他下面举了摩擦生热做例子。
恩格斯不是机械地按照黑格尔的十二个特征、四类判断去教条主义的学习,而是抓住了黑格尔的精神,重新从人类认识的历史出发再来概括。黑格尔的基本精神也掌握了,但是不受黑格尔的东西限制。他大体上分为三类:个别判断、特殊判断和普遍判断。判断的最高级是普遍判断,因为它把一个事物全部的联系都掌握了。个别判断,比如摩擦生火,只掌握了个别运动的联系,一个是摩擦,一个是生火,两种运动形态联系起来,这是个别判断,又是肯定判断,又是实然判断。黑格尔的十二类可以综合起来,主要的是个别判断,由个别判断进入特殊判断。特殊判断就是一切机械运动都可以通过摩擦变成火,在摩擦这个条件下变成火,再进一步掌握普遍判断就是一切运动形态都能发生转化。恩格斯在这里指出,必然判断是判断的最高形式,但是内容还是要发展。恩格斯那时所知道的运动形态无非是机械运动通过摩擦生火,那时还没有光变成声音,声音变成电,当时恩格斯还不知道火可以变成光,光可以变成声音,声音可以变成电。
个别判断在今天还使用,但是有发展。特殊到一般是认识发展的基本过程,同时也是实践的基本过程。还可以举别的例子来说明,比如,人对物质的认识,物质的定义,古代的物质定义是什么呢?古代所认识的物质就是某种原始物质的代表,原始的物质就是水,空气,我们中国最原始的物质就是金,木,水,火,土,再加上气,气实质上就是阴阳的矛盾,就是由个别的物质来代替一切物质,所以是个别判断。当时的物质定义是用个别判断来表现,以后进入到十七、十八世纪,天文学,自然科学发展了,这时就出现了机械唯物主义。它的物质定义是什么呢?物质就是一切机械实体,物质最根本的特点就是机械力学的特点,它有重量,占据一定的空间。这就是由部分物质的某种特性来代替物质的特性,比古代进了一步。这种判断是特殊判断,就是用某种物质的特性来代表物质,它比古代进步,思维能力提高了,但还是没有解决问题。 一直到有了马克思主义,有了现在的唯物主义,现在的物质定义就是不依人的主观意识为转移的客观存在。这就不是以某种个别具体的物质来代替物质,也不是片面的用某一种具体物质的特性来代表物质。现在我们所说的物质,普遍有一种本质,就是不依人的主观意识为转移的客观存在,这个判断是普遍的判断,这个判断就到了物质定义的最高形式。这个形式以后还改变不改变呢?基本上不改变,以后科学发展了,革命发展了,越来越丰富这个定义。不是不要发展,是要发展的,可是这个基本形式已经形成了,已经完成了,很多事情都有这个认识过程,比如我们搞土地改革运动,就有个别研究,典型实验和普遍推广的过程。首先要个别研究,把麻雀解剖一下,然后找一个地方搞典型实验,然后就可以普遍做。这是毛主席的辩证法思想。恩格斯讲黑格尔的判断有很高的思想,他的基本思想和我们人的认识历史,实践历史有内在的联系,基本思想是天才的。
这是用一个例子来说明辩证逻辑研究思维的发展规律,判断、
分类表现了这种发展规律。
第188页(新版第204页),这段可以把上面讲的告一段落。辩证逻辑就是研究概念发展,思维发展的,这一段多少有一点带总结性的。恩格斯在这段开头讲:“个别性、特殊性、普遍性。这就是全部‘概念论’在其中运动着的三个规定。”概念本来就可以分为这三种,整个逻辑从形式上来说,就是个别概念,特殊概念和普遍概念的联系。说它复杂,归根到底也不复杂,它就是研究这三大概念的联系的,概念是逻辑的基本元素,研究化学是研究分子,研究生物学是研究细胞。资本主义的细胞是商品,逻辑学的细胞是概念,首先指概念的个别,特殊,普遍。某一个人就是个别概念,《水浒传》上的武松,就是个别概念,某一类人,如梁山泊上的英雄,就有点特殊性,因为他们不同于李自成这样的农民英雄,这是特殊概念。农民英雄就有点带普遍性,其中包括梁山泊、李自成,包括黄巢、洪秀全。所以,由武松到梁山泊的英雄到农民英雄,就是由个别概念到特殊概念再到普遍概念,概念都是分这三类。但概念的分类是相对的,有的特殊概念也可以当作个别概念来看,只是程度不同。梁山泊的英雄,撤开武松是个别的,农民英雄就是特殊的,他不是一切英雄,是指农民英雄。农民英雄跟无产阶级英雄有区别,比梁山泊英雄高一点,梁山泊英雄是个别的,农民是特殊的。但是他又比革命英雄低一点,革命英雄是指无产阶级英雄;它有更普遍的意义。运用概念的时候不能省略,刚才我们讲判断有三种,就是以三种概念为基础。摩擦就是个别的,但是机械运动比摩擦高一点,然后就有一切运动形态。推理也是这样,推理更复杂了,里面包含各种概念的关系,这一方面以后再讲。
判断是两个概念的联系,摩擦可以生火,是一个个别概念和一个特殊概念的联系,推理基本上是三个段落联系起来的,所以也叫三段论法,推理的基本形式是三个判断组成的,最基本的、最简单的推理是三段论。比如,共产党人是守纪律的,某人是共产党员,所以某人要守纪律。这是推理,三句话,三段论,三个判断里面每个判断里面都有两个概念,所以就有六个概念,实际上,六个概念中三个是重复的,因此,一个推理是三个概念组成的。像我们讲的共产党员是守纪律的,某人是共产党员,所以某人要守纪律。这里只包含三个概念,就是共产党员,守纪律。某人。最简单的、最基本的推理的组成是三个判断三个概念。在形式逻辑上把它看成一个规定,一个基本推理应该是三个判断,三个词(概念)。一个基本推理不能违反这个规定,如果由四个或五个判断组成的推理,可能不是一个基本的推理。可能是两个推理连起来的。如果一个基本判断里面不是三个词,是两个词或者是四个词,这样就搞不成推理,或者会使推理错误。如果说只有两个词,共产党员守纪律,共产党员是守纪律的,守纪律的是共产党员,因此共产党员要守纪律。这就不能算推理。
研究逻辑总是要研究这个问题,所以讲推理都是这样。三种概念又反映了由个别到特殊到普遍的上升运动。这点我们从前面讲的判断问题就可以了解,在认识上、逻辑上来说,上升是由低级到高级。黑格尔说,这种上升运动是通过各种各样的逻辑公式来实现的。
在逻辑学里面有各种各样的公式,但是经验论者相信归纳法,而且把归纳法看成唯一的科学方法。恩格斯说,赫克尔们就是这样一个经验论者,他主张由个别到特殊到普遍,就是要通过归纳的形式,而不能采取别的形式,只有先通过归纳法以后才能搞演绎法。这种思想,一方面把归纳和演绎对立起来,另一方面把归纳绝对化了,把归纳的作用看得太高了。实际上,由个别到普遍的上升,有各种各样的形式,其中归纳和演绎要同时并用。如此由个别判断到特殊判断不仅要归纳,而且也要演绎。所谓演绎,就是把一切有联系的原理,在新的事物中加以运用,发现特殊判断的时候,在做研究工作的时候,要运用原来的个别判断经验。做实验是不是就仅仅用归纳法?从一个具体的事情中归纳出一般的原理?不只是这样。做实验里面一方面要从实验中归纳经验,另一方面在实践的过程中运用各种原理。
所以,恩格斯批判赫克尔有三条:
“(一)他们在这些名称下是不自觉地应用了完全另外的推理形式”。赫克尔虽然那样赞成归纳法,但是他自己搞的时候,却不自觉地运用了演绎,或者还运用了其它形式。我们现在的辩证法,矛盾的分析方法,既不是归纳,也不是演绎,我们用的是一分为二的方法。
“(二)只要他们不能把全部丰富的推理形式都勉强塞进这两种形式的框子中,他们便情愿把这一切丰富的形式全都丢掉”。事实上他不能看到各种形式。
“(三)因此他们把归纳和演绎这两个形式变成了纯粹的蠢 话。”在实际生活中,单纯的运用某一种形式是不可能的。逻辑是 包含着归纳和演绎的。
End
「 支持乌有之乡!」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注:本网站部分配图来自网络,侵删
扫描下方二维码,订阅乌有之乡网刊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