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俄国的对华贸易 | 精选好文
文章从经济、政治、文化角度分析了中国社会的特点,揭露了英、法、俄、美等国对华战争的侵略本质和血腥暴行,谴责列强通过极不平等的贸易、虚伪狡诈的外交和“极端不义的战争”对中华民族进行的掠夺和践踏
《中国革命和欧洲革命》、《俄国的对华贸易》、《英人在华的残暴行动》、《波斯和中国》、《鸦片贸易史》、《英中条约》、《中国和英国的条约》、《俄国在远东的成功》、《新的对华战争》、《对华贸易》这10篇文章是马克思、恩格斯分别为《纽约每日论坛报》写的有关中国问题的评论,其中《中国革命和欧洲革命》、《俄国的对华贸易》、《英人在华的残暴行动》、《鸦片贸易史》、《英中条约》、《俄国在远东的成功》是作为社论发表的。
这些文章均写于19世纪50年代。在这些文章中,马克思、恩格斯从经济、政治、文化角度分析了中国社会的特点,揭露了英、法、俄、美等国对华战争的侵略本质和血腥暴行,谴责列强通过极不平等的贸易、虚伪狡诈的外交和“极端不义的战争”对中华民族进行的掠夺和践踏,同时深切同情、高度评价中国人民反抗列强侵略的斗争,认为“这是‘保卫社稷和家园’的战争,这是一场维护中华民族生存的人民战争”。他们对中国的农民起义作了科学的评价,指出封建专制的压迫和欧洲列强的侵略是引起中国革命的原因,中国革命必将对欧洲产生重要影响。
马克思指出:“中国革命将把火星抛到现今工业体系这个火药装得足而又足的地雷上,把酝酿已久的普遍危机引爆,这个普遍危机一扩展到国外,紧接而来的将是欧洲大陆的政治革命。”
恩格斯在展望中国的前途时满怀深情地预言:“过不了多少年,我们就会亲眼看到世界上最古老的帝国的垂死挣扎,看到整个亚洲新纪元的曙光。”
这组关于中国问题的文章的中译文收入1938年武汉中国出版社出版的《马·恩论中国》,译者署名方乃宜;同年又收入上海珠林书店出版的杨克斋编的《中国问题评论集》。
今日分享《俄国的对华贸易》一文,与志同道合者共勉。

俄国的对华贸易
卡·马克思
1857年3月18日前后
在对华贸易和交往方面,帕麦斯顿勋爵和路易一拿破仑采用武力来进行扩展,而俄国所处的地位却显然令人大为羡慕。真的,非常可能,从目前同中国人发生的冲突中,俄国不要花费一个钱,不用出动一兵一卒,到头来能比任何一个参战国都得到更多的好处。
俄国同中华帝国的关系是极为奇特的。当英国人和我们[在马克思和恩格斯以《纽约每日论坛报》驻伦敦通讯员的身份为该报撰写的文章中,“我国”常指美国,“我们”常指美国人。——编者注]自己——至于法国人,他们参加目前的军事行动只能算是客串,因为他们实际上没有同中国进行贸易——连跟两广总督直接联系的权利都得不到的时候,俄国人却享有在北京派驻使节的特权。固然,据说这种特权是俄国甘愿被天朝计入中华帝国的纳贡藩属之列才换得的。但这毕竟使俄国外交在中国,也像在欧洲一样,能够产生一种决不仅限于纯粹外交事务的影响。
因为俄国人被排除在同中国的海上贸易之外,所以他们过去和现在同有关这个问题的纠纷,都没有任何利害关系或牵连;他们也没有尝到中国人对外国人的那种反感——中国人自古以来就对从海上来到他们国家的一切外国人抱有反感,而且并非毫无根据地把他们同那些看来总是出没于中国沿海的海盗式冒险家相提并论。然而俄国人却自己独享内地陆路贸易,这成了他们被排除于海上贸易之外的一种补偿。看来,在内地陆路贸易中,他们不会有什么竞争者。这种贸易是依照1768年叶卡捷琳娜二世在位时订立的一项条约[原文中订立条约的年代写的是1787年。实际上,1787年中俄并未订立任何条约。叶卡捷琳娜二世在位期间(1762-1796年),中俄曾在1768年对1728年恰克图条约的个别条款进行修改,在1792年订立恰克图条约。这里根据史实改为1768年。——编者注]进行的,以恰克图作为主要的(如果不算是唯一的)活动中心。恰克图位于 西伯利亚南部和中国的鞑靼[西方通常将中国北方诸民族泛称为“鞑靼”,此处显然指蒙古。——编者注]交界处、在流入贝加尔湖的一条河上、伊尔库茨克城以南约100英里的地方。这种一年一度的集市贸易,由12名代理商管理,其中6名俄国人,6名中国人;他们在恰克图会商并规定双方商品交换的比率,因为贸易完全是用以货易货的方式进行的。中国人方面拿来交换的货物主要是茶叶,俄国人方面主要是棉织品和毛织品。近年来,这种贸易似乎有很大的增长。10年或12年以前,在恰克图卖给俄国人的茶叶,平均不超过4万箱;但在1852年却达175000箱,其中大部分是上等货,即在大陆消费者中间享有盛誉的所谓商队茶,完全不同于由海上进口的次等货。中国人卖出的其他商品是少量的食糖、棉花、生丝和丝织品,不过这一切数量都很有限。俄国人则付出数量大致相等的棉织品和毛织品,再加上少量的俄国皮革、金属制品、毛皮,甚至还有鸦片。买卖货物的总价值——按照公布的账目来看,货物定价都不高——竟达1500万美元以上的巨额。1853年,因为中国内部不安定[指太平天国革命。——编者注]以及产茶省区的通路被明火执仗的起义者队伍占领,所以运到恰克图的茶叶数量减少到5万箱,那一年的全部贸易额只有600万美元左右。但是在随后的两年内,这种贸易又恢复了,运往恰克图供应1855年集市的茶叶不下112000箱。
由于这种贸易的增长,位于俄国境内的恰克图就由一个普通的要塞和集市地点发展成一个相当大的城市了。它被选中成为这一带边区的首府,荣幸地驻上了一位军事司令官和一位民政长官。同时,恰克图和距离它约900英里的北京之间,最近建立了直接的、定期的邮政交通以传递公文。
很显然,如果同中国的海上贸易由于现在发生的军事行动而停止,欧洲所需的全部茶叶可能就只有靠这条商路供应了。实际上,有人认为,即使在海上贸易畅通的情况下,俄国在完成了它的铁路网建设以后,也会在供应欧洲市场茶叶方面成为海运国家的一个强有力的竞争者。这些铁路将直接沟通喀琅施塔得和利包两港同俄国内地的古城——下诺夫哥罗德(在恰克图经商的商人居住的地方)之间的交通。欧洲将从这条陆路得到茶叶的供应,自然比使用我们[在马克思和恩格斯以《纽约每日论坛报》驻伦敦通讯员的身份为该报撰写的文章中,“我国”常指美国,“我们”常指美国人。——编者注]拟议中的太平洋铁路来达到这一目的可能性要大。中国的另一宗主要出口物——丝,也是一种体积小价值大因而完全可以由陆路运输的货物;同时,同中国的这种贸易也为俄国的工业品打开了在别处找不到的销路。
然而,可以看出,俄国的努力绝不只限于发展这种内陆贸易。它占领黑龙江沿岸的地方——当今中国统治民族的故乡——已经有几 年的时间了。[《尼布楚条约》(1689年)签订以后,历代沙皇政府觊觎中国的黑龙江地区, 图谋夺取通往太平洋的出海口。第一次鸦片战争结束后,沙皇俄国成立“黑龙江问题特别委员会”,加紧其侵略黑龙江的活动。1849-1855年,俄国海军上将根·涅韦利斯科伊率领武装人员侵入黑龙江下游,建立侵略据点。随后,在东西伯利亚总督尼·穆拉维约夫-阿穆尔斯基的指挥下,大批俄国侵略军闯入黑龙江地区,对黑龙江中上游北岸和下游两岸地区实行军事占领。——编者注]它在这方面的努力,在上次战争[指克里木战争。这是1853-1856年俄国对英国、法国、土耳其和撒丁的联盟进行的战争。这场战争是由于这些国家在近东的经济和政治利益发生冲突而引起的,故又称东方战争。克里木战争中俄国的惨败重挫了沙皇俄国独占黑海海峡和巴尔干半岛的野心,同时加剧了俄国国内封建制度的危机。这场战争以签订巴黎和约而告结束。——编者注]期间曾受阻中断,但是,无疑它将来会恢复并大力推进这种努力。俄国占领了千岛群岛和与其毗邻的堪察加沿岸。它在这一带海面上已经拥有一支舰队,无疑它将来会利用可能出现的任何机会来谋求参与同中国的海上贸易。不过对它说来,这与扩大已经为它所垄断的陆路贸易相比,其重要性就差多了。
End
「 支持乌有之乡!」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注:本网站部分配图来自网络,侵删
扫描下方二维码,订阅乌有之乡网刊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