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艾思奇:谈谈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要发展 | 精选好文

艾思奇 2025-10-23 来源:子任读书公众号

毛主席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是全面的。所谓全面的发展,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里最主要的东西都有发展,这里就包括唯物主义(认识论)、辩证法(矛盾论)、历史唯物主义(人类社会包括社会主义阶段的矛盾)。

艾思奇(1910年3月2日-1966年3月22日),出生于云南省腾冲县和顺乡水碓村,蒙古族,原名李生萱。中共党员,无产阶级革命家,马克思主义哲学家,教育家 ,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生前是中共中央高级党校副校长。他毕生致力于研究和宣传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

艾思奇在1966年3月去世时,年仅56岁。当时担任中央党校校长、人大副委员长的林枫,准备了悼词送毛主席审阅,毛主席亲笔加上了“中国的理论领域的忠诚战士”一语。《光明日报》曾评价:“艾思奇把毕生的心血和智慧都献给了党和人民的哲学理论事业,是人民的哲学家,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中国第一人。

艾思奇从1948年党中央在河北平山创办马列学院起,到1966年3月逝世,一直在中央党校工作。他在中央党校工作的十八年里,除了承担许多日常行政事务工作和社会活动之外,又承担了大量科学研究和教学工作,写了大量文章和著作,讲了大量哲学课。特别是从1953年马列学院哲学教研室成立,他担任主任之后,校内又陆续开办了各种学员班次,教学任务繁重,而教研室教员又少,他是教员中一位“台柱”,讲课次数也就显著增多。《艾思奇讲稿选》所搜集、编辑、整理的讲稿,就是他当时讲课的记录。

《艾思奇讲稿选》是专门为建国初期高级干部讲马列基本原理的演讲录音文字整理稿,是不公开的党校内部出版物。它主要内容是哲学方面的,就是讲党史、讲政治经济学方面的问题,也是从哲学角度来讲的。《艾思奇讲稿选》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各个原理,毛泽东哲学思想,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辅导(如《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历史唯物主义的信》、《反杜林论》、《自然辩证法》、《实践论》、《矛盾论》),辩证逻辑,自然辩证法,西洋哲学史等。艾思奇本人生前除1965年所写的三份讲学提纲外,都未审阅过。艾思奇的讲课即使是哲学方面的内容,所涉及的学科知识,古今中外,天文地理,自然社会,纵横宇宙,包罗万象,相当广泛、相当丰富。

《艾思奇讲稿选》是讲稿集,它不是按照一般马哲教材体例编写的教科书,讲稿的内容在思维上比较发散,因此在结构上显得不是很成体系。所以读完《艾思奇讲稿选》,建议读者们再读一下武汉大学1974年编的《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上、下册)》[感兴趣的读者,文章后边加微信领取电子版]重新系统梳理一下马克思主义的知识框架,它和《艾思奇讲稿选》互为补充,是学好马哲基本原理的关键辅导资料。

今日分享“艾思奇讲稿选”第十六篇,与志同道合者共勉。

 

谈谈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要发展*

艾思奇

(一九六三年六月十日)

*这是艾思奇同志给中央高级党校61班党员干部所作的问题解答中的一个问题,这是一个大题目,艾思奇同志只讲了一个轮廓、要点,但是,讲得比较集中,又简明扼要,所以单独成篇。按速记稿整理,只作了文字加工。大小标题是我们整理时加的。

学员同志们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毛主席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究竟有哪些发展?

这个题目很大,要求系统的介绍这很困难,只能讲一个大概的轮廓,讲讲主要的发展。

毛主席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是全面的。所谓全面的发展,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里最主要的东西都有发展,这里就包括唯物主义、辩证法、历史唯物主义。

一、正确解决了认识从何而来的问题

唯物主义的问题,主要是认识论问题。

认识论问题主要是两个问题:一个是什么是正确的认识,正确与错误的界限,一个是如何得到正确的认识,就是杨老(即杨献珍同志——整理者注)所说的正确的认识从何而来的问题。最近中央发布的关于目前农村工作的若干问题的决定中:问你的思想是从哪里来的?认识论主要就是解决这个问题。《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这本书主要是解决什么是正确的认识的问题,反复解释物质是第一性的,精神是第二性的,存在第一,思维第二,思维是存在的反映。反复解释这个问题为的是什么呢?杨老讲了很多,我不再讲了。反复解释这个问题的目的,就是要我们分清什么是正确的认识,什么是错误的认识。正确的认识就是遵循着物质第一、精神第二的原则,就是注意到认识必须反映客观存在,思维如果不正确地反映客观存在,不是根据客观存在产生自己的思维,而是脱离客观存在,那就是错误的思维。错误就是主观脱离客观,理论脱离了实践,不管什么错误都是这样。列宁的《唯物 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主要就是解决这个问题。

列宁所以要解决这个问题,是因为当时那些资产阶级哲学家和修正主义者,想在理论上、学术上用诡辩的方法混乱正确与错误的界限,所以列宁有的放矢地来解决这个问题。用了很大的力量作了彻底的粉碎性的打击。

列宁有没有“正确的思想从何而来”这个问题?也解决了一些,但不是主要的方面。《列宁全集》第十四卷有两章是解决这个问题,但在全书里占的分量比较小。

毛主席有什么发展呢?

我看毛主席的发展就是正确解决了正确的认识从何而来的问题。列宁也解决了这个问题。但毛主席在列宁解决的基础上更进一步充分地解决了。列宁解决的很简单,就是实践是认识的标准这个问题解决了。列宁在《哲学笔记》里,把认识过程规定为三个阶段:第一个是感性的直观,第二是抽象的思维,第三是实践。列宁简单地写了一个公式,对这个问题作了一些解决,但是没有作充分的,系统的解决。

毛主席特别作了系统的、充分的解决。毛主席的《实践论》[可以阅读实践论 | 经典佳作——编者注]、《矛盾论》[可以阅读矛盾论 | 经典佳作——编者注], 一直到最近的《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可以阅读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 精选好文——编者注],都是系统地充分地解决了正确认识从何而来的问题。这是很大的贡献。 列宁没有很好地解决的问题,毛主席充分地解决了,并且作出了完整的公式。这就是《实践论》最后一段中所说的:“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致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毛泽东选集》(第2版)第1卷第296-297页)这个循环也是否定之否定。实践,认识,再实践,经过一个循环,认识就进一步,就有一个发展,这是一个曲折的过程。“实践”,是要去做工作。"认识”,就是把工作转为反面,又思考,否定了工作,从事思考,就是“眉头一皱,计上心来”。思考的时候不工作了,可是工作经验就在思考中间得到提高的,然后思考之后又进一步实践。进一步在实践中把思考的东西做一个检查。错误的东西把它丢掉,正确的东西肯定下来。每一个循环使认识提高一步,多次反复循环的结果就可以得到比较完全正确的认识。在《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一文中,对实践、认识过程又用另外的形式来表述,就是物质到精神、精神到物质的过程。物质到精神、精神到物质的不断反复,才能得到比较正确的认识。这样完整地来说明认识过程,完整地论证正确思想从何而来,这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上是新创造,是重大的发展,是对最根本原理的发展。

我这样讲,并不是说毛主席只发展了这一方面,而是说主要发展了正确的认识从何而来的问题。至于正确认识和错误的区别,这个问题,毛主席当然也有发展,在很多著作里都提到这个问题,主观要符合客观。我们党提出要反对主观主义,要划清界限,以后在《抗日游击战争中的战略问题》里讲到:重要的问题是要使主观符合客观,我们就能得到正确的认识。在《晋绥干部座谈会上的讲话》中说,我们的认识要符合客观情况。最近关于目前农村工作若干问题的决定(即《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中 又讲到物质到精神、精神到物质。以前,首先提出存在决定意识。毛主席在这一方面指出了马克思主义者对正确与错误界限划分的原理,那么有什么发展呢?这个发展主要是适用在实际工作里,在实际工作里区别正确与错误。

所以,列宁主要是解决了划界限的问题,而毛主席是更重要地解决了正确认识从何而来的问题。这是不是说,毛主席凭空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一点都不知道,不是这个意思,而是说,马恩列斯已经知道的东西,毛主席更加发展了。以前,我讲过一个比方,说毛主席的发展好像树苗和成长的树一样,如果拿整个马克思主义的著作和毛主席的著作来比,这样比不恰当。但是,就一个问题来讲,是可以这样说的,比如,认识、实践,再认识再实践的问题,在《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中只讲到实践是认识的标准。在《哲学笔记》中讲了三点,但是毛主席写了一篇文章——《实践论》,还有关于目前农村工作中的若干问题的决定里也讲到这个问题。这个问题就比列宁讲到的丰富得多了。像这样的个别问题,就可以作比方。还有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问题,列宁只讲了两句话:“对抗消灭了,矛盾存在着。”可以说这是一棵树苗,而《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可以阅读【强烈建议收藏本文!】《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毛主席的思想精髓全在这里(万字长文)——编者注]的报告里,是树茁和成长起来的树的区别。就毛主席发展的一些突出的问题上来讲,可以看出是树苗和成长着的树的关系。整个来说不好这样比。整个来说,不是说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在中国的具体化吗?在1959年时,中央同志已有这种比方,说马克思主义是一个主干,我们中国的经验是枝叶。这样的比方是确切的。当然这些比方并不是完全的,所以不要把它当作绝对的东西,任何一个比喻都是有缺点的。

二、系统地解决了分析矛盾、解决矛盾的方法问题

毛主席在辩证法方面是有发展的。列宁主要有这样一些发展。确定了辩证法的核心是对立统一的规律;确定了对立面的斗争是绝对的,统一是相对的等等。

列宁在讲辩证法问题时,提出了一个重要的思想:辩证法主要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方法。这就是说,我们研究辩证法时,要着重方法这一方面。普列汉诺夫就不懂得这一点,只是把辩证法当作几个现成的公式。以为研究辩证法主要是用一些例子来证明它。列宁着重在方法方面,就是怎么样运用辩证法的问题。列宁在《谈谈辩证法》中第一句话:统一物分解为二以及矛盾的各方面的认识……是作为方法来看的。辩证法的“十六要素”也就是讲方法,认识事物不要片面,要从各方面来加以认识。

毛主席把列宁这个思想作了充分的发展。列宁提出了对立统一的规律是辩证法的核心。但没有写出系统的文章加以充分的发挥。毛主席解决了列宁提出来的问题。《矛盾论》是把列宁作为方法的辩证法——分析矛盾、解决矛盾的方法作了系统的解决。

这个方法中最根本的问题,是什么呢?是普遍性和特殊性结合的问题,所谓矛盾的普遍性,就是我们运用辩证法的时候,在任何问题上都要坚持分析矛盾、解决矛盾这个普遍原理,不要动摇,不要说在某些问题上对立统一规律不适用了。社会发展到共产主义就没有矛盾了。毛主席说:亿万年后都有矛盾。修正主义者说,社会主义社会里就没有矛盾了,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就没有矛盾了,发展动力已经不是矛盾了,发展的动力是统一。在很早就提出来社会主义社会的动力,是人民在政治上、道义上的一致。最初提出来不是修正主义的,是暂时性的错误。在斯大林死以前开始纠正这个问题,但是不彻底,修正主义把这个思想发展了,取消了矛盾的普遍性。所以,讲辩证法就要坚持矛盾的普遍性。在任何问题上,在任何时候都不要动摇。事物的发展,是矛盾推动的。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任何问题的解决,都必须首先要分析矛盾,绝不动摇。同时,在坚持分析矛盾的时候,又要注意每一种矛盾的具体性,特殊性,一定要注意具体分析,要注意矛盾各方面的特点。整个《矛盾论》的精神,就是既要坚持矛盾的普遍性,又要注意矛盾的特殊性。

这些思想,马、恩、列、斯都有,但是,毛主席把它集中起来,概括起来,这是一个重大的发展,因为有了这一点,既可以避免教条主义,又可以避免修正主义。修正主义者在辩证法问题上就是要修正矛盾普遍性的法则。我们坚持矛盾普遍性的法则,在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基础上站稳脚跟,克服修正主义。另一方面,只讲矛盾的普遍性,不注意具体分析,就可能产生教条主义,把书本上的东西简单地用到中国来,不注意中国的具体情况,不注意矛盾的特殊性,那就是教条主义,王明就是一个例子。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矛盾的原理简单地运用到中国来,不注意中国的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有斗争的一面,又有联合的一面,因此,就成为教条主义,把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结合起来,加以运用,就可以在方法上保证我们在认识上能够正确地走在马克思主义的轨道上,保证不偏到修正主义方面去,也不偏到教条主义方面去。毛主席说这是辩证法的“精髓”。所谓“精髓”的意思,就是保证我们走正确的道路,不会发生偏向。当然做起来是不容易的,但是,坚持这个原则可以减少偏差。毛主席解决了列宁提出来的没有充分发挥的问题,而是集中概括出来一个普遍性和特殊性相结合的原理。像这样集中的说明,在以前的哲学著作里,是没有的。

三、明确地强调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问题

还有在历史唯物主义部分比较突出的贡献,是人类社会历史的矛盾问题。这是对辩证法的贡献,同时也是对历史唯物主义的贡献。

这里主要是两个问题。

一个问题是进一步肯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是一切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因此,也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这种思想当然马、恩、列、斯是有的。如果马克思生在今天,他也会像毛主席一样要肯定地说,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矛盾,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也是社会主义的基本矛盾。但是,马克思、恩格斯没有生在社会主义时代,列宁也早去世了,所以他们都没有作出这个结论。为什么不作出这个结论?因为他们严格地遵守正确的认识从何而来的原理,没有实践的时候,他们不作这个结论。如果他已经有了这个实践,他们当然要作这个结论。纯粹用理论推理的方法,纯粹用演绎的方法,抽象思维的方法,也可以得到这个结论,但马克思他们不这样作,因为他们是辩证唯物主义者,他们遵守自己建立的学说。不像我们有些人那样,很喜欢没有根据地去作结论,而且以为自己很聪明,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不按照实践的经验,纯粹从书本原则上推出结论。教条主义者就是这样。王明这些人就是在中国经验一点都没有的情况下,就要作结论。马克思在《费尔巴哈论纲》里面讲: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真理性,这个问题并不是理论的问题,而是实践的问题。我们的思维究竟是不是正确,不纯粹是从理论上可以证明的,而是在实践里得到解决的。所以,马克思、恩格斯对社会主义社会有没有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矛盾这个问题不作结论,因为没有实践,不能作出结论。

斯大林本来有一点实践经验,1932年把社会主义制度初步建立起来了。可是因为经验少,再加上有点骄傲自满,经验没有总结好,也否认了基本矛盾。

毛主席肯定了和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原理,在社会主义社会里重新肯定下来。这个重新肯定,同时也就是发展。重新肯定这是一个普遍原理,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矛盾,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一切社会的基本矛盾。在重新肯定这个普遍原理的时候,根据社会主义社会的经验作出了新的结论。虽然只说了“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矛盾,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也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这样一句话,但这是新结论,是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发展。有没有这句话,关系很大,没有这句话,社会主义就会停顿。苏联现在的社会主义,按照生产力来说是比较高的,但按社会主义制度来说,仅仅是1932年的水平,最多是1936年的水平,现在并没有什么共产主义纲领,那是吹牛!这就是因为在理论上没有肯定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矛盾。毛主席的《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重新肯定了普遍原理,所以说是发展和贡献。

在肯定生产关系和生产力、基础和上层建筑矛盾的基础上,又进一步肯定社会主义社会,还有人和人的矛盾。这个矛盾包括阶级的、民族的矛盾。这个原理完全是新结论,马克思时代是不能作出这个结论来的。社会主义社会有没有阶级斗争,那时不但没有实践的根据作出结论,就是理论上也没有,但苗头可以看出来。马克思说:由资本主义到社会主义的整个时期,都是无产阶级专政的时期,可能是有阶级才需要专政。因此也可以估计到,马克思那时候有点估计到社会主义社会可能有矛盾,但是他不作这个结论。毛主席明确地作出这个结论;社会主义社会有矛盾。毛主席明确作出这个结论,这就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

有没有这个结论,也是关系到社会主义能不能巩固,能不能发展的问题。斯大林有伟大的贡献,他在苏联国内做的一件事情,就是把社会主义制度逐步建立起来,他们说是建成,还差得很远。

斯大林没有解决的另一个问题,就是把制度初步建立起来之后,并没有使它巩固起来,进一步发展。因为他认为已经建成了,就没有考虑这个问题。

毛主席的发展在什么地方呢?就是进一步解决了如何巩固,如何发展的问题。如果按照教条主义的方法讲问题,那么,在1956年就可以说中国的社会主义建成了。毛主席没有搞教条主义的习惯,就不允许我们宣传,毛主席清楚地看出来这只是初步的建立。所以,在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之后,提出了十大关系[可以阅读论十大关系 | 精选好文——编者注]和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为什么讲这些问题呢?以前我们不了解,现在可以了解了。毛主席知道一个制度初步建立起来之后,还要巩固,还要发展,将来还要过渡到共产主义,这个问题不能不解决。

解决的方法就是分析出制度里有什么矛盾。首先要坚持矛盾的普遍性,肯定是有矛盾,要去分析矛盾,所以毛主席首先讲十大关系。到了1957年,进一步总结和集中,指出社会主义社会还有人的矛盾。在坚持普遍性的同时,又注意到矛盾的具体性。现在的矛盾有两种,有人民内部矛盾和敌我矛盾。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也有两种情形,一部分当作人民内部矛盾处理,一部分是敌我矛盾,把这个特殊性搞清楚了,又坚持矛盾的普遍原理。我们中国的社会主义发展逐渐走到正确的轨道上来,因为肯定了矛盾,就要经常注意矛盾,肯定还有阶级斗争,就要警惕资产阶级的进攻。经常进行两条道路的斗争。两个阶级的斗争,抓住这个线索,那么社会主义社会的巩固和发展问题就解决了。社会主义社会为什么不巩固呢,就是因为有敌对阶级在破坏,不是个别的原因。毛主席看清楚了这些,巩固问题就好解决了。敌人进攻[可以阅读打退资产阶级右派的进攻 | 精选好文——编者注],你就打退他的进攻,我们巩固起来了。这几年来,我们辛辛苦苦,虽然犯了一些错误,但是找到了正确的道路,很快就恢复了。资产阶级不甘心我们的恢复,又要来捣乱、破坏,我们就进行斗争,这样就能巩固,能巩固就能发展。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矛盾,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如果解决得好,就可以很顺利地发展。

这些问题具体地要在历史唯物主义部分解释,现在只能简单地讲一讲,讲一个比较模糊的轮廓。毛主席的贡献是什么,唯物主义部分的贡献是正确的认识从何而来;辩证法部分的贡献是分析矛盾,解决矛盾的方法,普遍性和特殊性;历史唯物主义部分的贡献是发展社会基本矛盾的思想,社会主义社会有人的矛盾和阶级斗争的思想。[按:由于艾思奇同志1965年逝世,没有亲自参与和观察毛主席发动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运动的社会实践,还未能总结毛主席对马克思主义的其他新的贡献,如在社会主义的巩固和发展方面,毛主席还有一个更重要的贡献是发现“党内走资本主义的当权派”,这是涉及如何划分阶级的核心问题,如康生在1966年11月12日同阿尔巴尼亚谢胡同志的谈话中指出:“列宁从生产资料的占有等原则划分阶级,是对的,但是并不完备。毛泽东同志在论社会主义社会的阶级和阶级斗争时,把经济、政治、思想这三个因素结合起来,我们觉得这样才是完整的,是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同时,康生在关于九大党章的讲话中指出:“‘在这个历史阶段中,始终存在着阶级、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这个问题,实际上是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没有完全解决的。资本主义国家的无产阶级政党没有实权,现在不是那么迫切。社会主义社会,不但存在着阶级,而且整个的历史阶段,始终存在着阶级、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这个问题,涉及到一系列的理论问题。你找一找过去的那些政治经济学教书,以及我们过去的土改大纲是怎样划分阶级的,从经济上,从剥削地位上划分嘛!主要从经济范畴上划分阶级这是对的,是马克思主义的。但是毛主席看阶级问题,他是结合起来看的,不仅从经济范畴来看,而且从政治范畴、思想范畴来看。在社会主义社会,存在着阶级、阶级斗争,与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着阶级、阶级斗争有本质的不同。资本主义社会阶级的存在,特别突出地表现在经济剥削关系上。社会主义社会中间的阶级,虽然也存在着经济方面的矛盾,但是表现在思想范畴、政治范畴方面,那就始终存在着阶级、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存在着社会主义同资本主义两条道路的斗争,存在着资本主义复辟的危险性 ,存在着帝国主义和现代修正主义进行颠覆和侵略的威胁。”——编者注]

End

查看全部

「 支持乌有之乡!」

乌有之乡 WYZXWK.COM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注:本网站部分配图来自网络,侵删

扫描下方二维码,订阅乌有之乡网刊微信

官方微信订阅号

相关文章

习近平会见泰国国王哇集拉隆功

劳动者能不能当家,是检验社会主义的唯一标准

郝贵生:《论持久战》中“高瞻远瞩的战略思维”的现实意义究竟是什么?

好物推荐

最新推荐

郝贵生 | 《论持久战》与中国的反腐败斗争究竟有什么逻辑联系?

习近平会见泰国国王哇集拉隆功

湘赣红旅—追寻伟人足迹.传承红色精神

两日热点

“唯一标 准”论是错误的——纪念真理标准讨论二十周年

林爱玥:高市早苗20天毁掉日本50年!

锁定坚强:《新闻联播》中谈及铭记毛主席等老一辈的历史功绩,为何让人民激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