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艾思奇:党史引言报告 | 精选好文

艾思奇 2025-10-21 来源:子任读书公众号

政权问题,是社会阶级斗争的集中问题,社会阶级斗争集中在政权问题上。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政权问题又是政治问题的集中点。阶级斗争形势,阶级力量的对比以及阶级关系,规定政权的内容,阶级关系和阶级力量对比的变化,可以使政权也发生变化。毛主席非常重视政权在解决阶级矛盾问题中的巨大作用,无产阶级在革命胜利和取得政权后,就把政权作为解决阶级矛盾的武器。政权的内容是跟着阶级斗争形势的变化而变化的。

艾思奇(1910年3月2日-1966年3月22日),出生于云南省腾冲县和顺乡水碓村,蒙古族,原名李生萱。中共党员,无产阶级革命家,马克思主义哲学家,教育家 ,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生前是中共中央高级党校副校长。他毕生致力于研究和宣传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

艾思奇在1966年3月去世时,年仅56岁。当时担任中央党校校长、人大副委员长的林枫,准备了悼词送毛主席审阅,毛主席亲笔加上了“中国的理论领域的忠诚战士”一语。《光明日报》曾评价:“艾思奇把毕生的心血和智慧都献给了党和人民的哲学理论事业,是人民的哲学家,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中国第一人。

艾思奇从1948年党中央在河北平山创办马列学院起,到1966年3月逝世,一直在中央党校工作。他在中央党校工作的十八年里,除了承担许多日常行政事务工作和社会活动之外,又承担了大量科学研究和教学工作,写了大量文章和著作,讲了大量哲学课。特别是从1953年马列学院哲学教研室成立,他担任主任之后,校内又陆续开办了各种学员班次,教学任务繁重,而教研室教员又少,他是教员中一位“台柱”,讲课次数也就显著增多。《艾思奇讲稿选》所搜集、编辑、整理的讲稿,就是他当时讲课的记录。

《艾思奇讲稿选》是专门为建国初期高级干部讲马列基本原理的演讲录音文字整理稿,是不公开的党校内部出版物。它主要内容是哲学方面的,就是讲党史、讲政治经济学方面的问题,也是从哲学角度来讲的。《艾思奇讲稿选》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各个原理,毛泽东哲学思想,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辅导(如《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历史唯物主义的信》、《反杜林论》、《自然辩证法》、《实践论》、《矛盾论》),辩证逻辑,自然辩证法,西洋哲学史等。艾思奇本人生前除1965年所写的三份讲学提纲外,都未审阅过。艾思奇的讲课即使是哲学方面的内容,所涉及的学科知识,古今中外,天文地理,自然社会,纵横宇宙,包罗万象,相当广泛、相当丰富。

《艾思奇讲稿选》是讲稿集,它不是按照一般马哲教材体例编写的教科书,讲稿的内容在思维上比较发散,因此在结构上显得不是很成体系。所以读完《艾思奇讲稿选》,建议读者们再读一下武汉大学1974年编的《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上、下册)》[感兴趣的读者,文章后边加微信领取电子版]重新系统梳理一下马克思主义的知识框架,它和《艾思奇讲稿选》互为补充,是学好马哲基本原理的关键辅导资料。

今日分享“艾思奇讲稿选”第十篇,与志同道合者共勉。

党史引言报告

艾思奇

(一九六〇年)

*这是艾思奇同志在原中央高级党校1960年理论班所做的报告,按报告的速记稿整理,个别地方有所删节,大标题和二、三、四小标题为原有,第 一个小标题是我们加的。

同志们!今天大家开始学习党史,党委要我来开一个头。

关于学习计划问题,昨天李践为同志已经讲了,我现在是要讲引言。

我先声明一点:我对于党史和大家一样,也是开始学习,我是专门研究哲学的,研究哲学也要涉及到党史,但对党史本身没有什么系统的研究。今天讲引言,仅仅是发表一点意见。大家对我的意见可以展开讨论、批评,这样就算使学习开了头了。所以我讲的引言只是起“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学习党史的中心环节问题

学习计划是六个月,在六个月内,以两个革命阶段,三条总路线为纲来进行学习。我们的任务就是通过学习党史,使我们大家初步奠定毛泽东思想的基础,使我们以后学习各种专业,学习马克思主义其他各部分有一个思想准备。这就是说,我们学习党史,就是要使我们在思想上打下一个基础,作为我们以后学习的一个比较好的开端。

我讲引言主要是想讲一讲如何来实现这个任务,也可以说是,如何通过党史学习,初步了解毛泽东思想?

我们党是一个经验丰富的党。除了苏共以外,我们党的经验是最丰富了,或者就某些方面来说,我们党的经验可以说比苏共更丰富一些。比如民主革命时候,我们的斗争的曲折性,复杂性超过了苏联。社会主义革命也是一样。社会主义革命消灭资产阶级私有制,这个经验我们更全面一些;我们对国家资本主义方式的运用比苏联更成熟些。现在是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我们又有许多新的经验。毛泽东思想就是在这个丰富经验的基础上总结出来,并且是正确地指导了我们的斗争的科学思想。我们学习党史,就要学习毛泽东思想、学习毛主席怎样观察历史并怎样把这些经验总结起来,使它变成系统的理论,并用此对马克思主义作出了新的贡献。

我们党经历了将近四十年的斗争历史,这四十年中,大的阶段有两个,前一个是民主革命阶段,有四个时期,如果加上“五四”到党的成立这一在干部和思想上准备了党的成立的时期,那就有五个时期。党成立以后进入了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这个时期我们党是陈独秀领导的。从1921——1927年这六年,因为没有正确思想的领导,是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在领导,结果失败了。以后进入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从1927年——1937年这十年中间,前七年毛泽东思想尚在形成和发展中,它还没有成为党的中心领导思想,这七年就遭受了很大的失败,遭受了损失。1935年以后,确立了毛泽东同志在全党的领导地位.毛泽东思想开始成为我们党的中心领导思想。以后是抗日战争,有八年的时间,在这八年里基本上是毛泽东思想指导的,所以这八年的战争终于得到了胜利。抗日战争以后是人民解放战争,也就是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从1945——1949年,这四年中得到一个全国性的胜利,按时间来说,比以前每一个时期都短,按照得到的胜利来说,比以前任何时候都大,这就是因为我们党经过1942年、1943年的整风,用毛泽东思想统一了全党思想,全党空前一致地团结在毛泽东同志的领导下,所以在短时期内就得到了伟大的胜利。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现在十年了,这十年比较顺利,社会主义革命基本上完成了,又进入了大规模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速度,同某些社会主义国家里相比,也是比较快的。

四十年来党的整个历史很清楚的说明了毛泽东思想的意义和作用,离开了毛泽东思想的指导,我们党就要犯错误,革命就遭受失败;党如果是在毛泽东思想指导下来进行工作,革命事业就会得到发展和胜利。把整个历史回想一下,就能很清楚地看出这一点。所以我们把学习毛泽东思想作为学习党史的中心任务,是不应该有任何怀疑的。

我现在要讲的主要问题,就是怎样通过学习党史来初步掌握毛泽东思想。这个任务怎么样才能达到?我想要达到这个目的,主要的方法就是,一开始就要努力用毛泽东同志的方法来学习党史,也就是说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来学习党史,或者说是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学习党史。怎样才能做到这一点呢?先应该了解一下:毛主席是怎样看待党史的?我们就是要根据他的看法来学习党史,只有根据这个观点来学才能学得好。

毛主席是怎样看待党史的呢?毛主席自己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中说到,我们党的历史,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历史。毛主席是这样给党史下了定义,这就提供了我们学习党史的方向。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里, 毛主席又说到,在十月革命以后,中国的先进人物学习马克思主义,用无产阶级的宇宙观来观察中国的命运。这些话也说明毛主席对党史的看法,这个看法和上述关于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看法基本上是一致的。

所谓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真理,这和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分不开的。东北有一个人认为历史唯物主义不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只是一种社会学。这种说法是荒谬的,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不可分的部分,甚至可以这样说:没有历史唯物主义,就没有马克思主义哲学,就没有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是无产阶级世界观的核心,这句话是恩格斯在《反杜林论》里讲过的。如果没有历史唯物主义,就不能叫做马克思主义哲学,就不是无产阶级世界观。如果单讲辩证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以外的哲学也讲的,古代有自发的辩证唯物主义,俄国的民主主义者别林斯基、赫尔岑这些人也是有辩证唯物主义的。但都不是彻底科学的革命的辩证唯物主义,所有这些非马克思主义观点都没有历史唯物主义思想。讲到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真理,讲到无产阶级世界观,主要是讲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

我们党的历史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互相结合的历史,这个历史开端于五四运动以后,一些先进人物用无产阶级世界观观察中国的命运。毛主席是我们党把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结合起来,用无产阶级世界观来观察中国命运的伟大代表、伟大典范。除了毛主席以外,还有中央其他领导同志都是这样做的,但是毛主席是主要的代表,所以我们常说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互相结合起来的思想,这个说法是完全正确的。

毛泽东思想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是把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与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在结合的过程中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结合就不能不发展,因为一种普遍真理和新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它就不仅仅是一个运用问题,一结合就必然在各方面有新的发挥、新的展开,就必然有新的发展。

毛泽东思想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发展,不仅仅在中国有意义,而且要肯定是有国际意义的,原因是中国革命是有典型性、代表性的。中国革命的经验不能够说仅仅是特殊的。有没有人认为中国革命经验仅仅是特殊经验呢?是有人这样看的。一直到现在也有人这样看。比如有人认为只有俄国的革命经验才有国际意义,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革命经验,虽然对马克思主义有所贡献,但是都是特殊经验。我们学习党史应该反对这种看法,否定这种看法。我们应该肯定苏联十月革命经验有普遍意义,一九五七年莫斯科召开的社会主义国家共产党和工人党代表会议宣言里也论证了俄国十月革命的道路的普遍意义。但是必须认识到中国经验也有普遍意义,从民主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建设,我们的经验都有很多普遍意义的东西。现在世界上许多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要起来革命,甚至于有些所谓已经独立起来的国家,像印度、印尼,由于资产阶级掌握政权,人民还要起来革命。这些国家的革命首先是要学中国的经验,还是学过去俄国的革命经验?当然俄国的革命经验也要学,但是中国的革命经验对他们更亲切一些。因为中国过去是半殖民地国家,与现在殖民地国家有共同点。更重要的是中国反帝反封建的经验更全面,特别是对资产阶级的斗争经验比俄国革命的经验更全面,这些经验对现在处在帝国主义压迫下的人民来说更直接一些,所以,毛泽东思想就必然具有一定国际意义的思想。当然这个思想的产生和发展是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结合的结果,是用无产阶级世界观来观察中国命运的结果。但这个思想为其他正在进行革命斗争的世界各国人民提供的典范,就是告诉他们如何用无产阶级世界观来观察他们自己国家的命运。我们学习党史的时候应该充分估计到毛泽东思想在国际上的重要意义。

党史既然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结果,因此我们学习党史就是要学习毛主席如何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结合起来,学习毛主席如何用无产阶级世界观来观察中国的命运。这就是我们学习党史必须采取的观点和方法。这就是说,我们经常要注意到:我们的党史就是无产阶级世界观在中国运用和发展的历史,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运用和发展的历史。我们这样来了解党史,这样来学习党史,努力自觉地这样做,就可能对毛泽东思想更容易掌握一些。

这里要注意到一个问题,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不是平静无事,不是完全顺利的,而是充满矛盾的,是曲折的,是在斗争中发展的。因此学习党史的时候,我们的中心任务是要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如何在中国得到运用和发展,毛泽东思想如何形成和发展,同时要注意到,在形成和发展中经过一些什么斗争。在我们党和毛主席用无产阶级世界观观察中国命运的时候,在党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的过程中,不能不为保卫马克思列宁主义而同各种错误思想斗争,因此我们也可以把党史看作是以毛主席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者,在几十年来保卫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它的最根本的东西是无产阶级世界观,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因此,我们是否可以这样说:学习党史的中心环节是哲学问题、世界观问题、是普遍真理和具体实践结合的问题,是运用无产阶级世界观来观察中国命运的问题,所以学习党史要抓住哲学环节,抓住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如何在中国被运用,被发展,如何进行斗争这样一个环节,这是一个思想方法问题。我们党在历史上所以能够取得这样大的胜利,是因为我们掌握了无产阶级世界观,掌握了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这样的哲学思想。

因此,我们学习党史,要着重抓住无产阶级世界观,抓住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这一环节,多研究在革命发展的每一个时期我们党中央、毛主席是怎样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来观察中国问题,分析中国问题,解决中国问题。从这样的角度来学习,就会使我们理解更深刻一些。

今天我就要讲一讲在我们党的整个历史发展过程中,毛主席如何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来解决革命问题。主要分为三个问题:(一)坚持彻底的唯物主义的问题;(二)坚持彻底的辩证法问题;(三)坚持关于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学说的问题。

我认为学习党史要抓住这三个问题:在解决中国革命问题和社会主义建设问题中,如何坚持彻底唯物主义,如何坚持彻底辩证法,如何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学说。具体问题是很多的,党史的具体问题是包罗万象,有经济问题、文化问题、文艺问题等等,在六个月的时间内,不能把每一个问题都当作重点,我们学习是以两个阶段、三条总路线为纲,在这个学习方向下,主要是抓住彻底唯物主义问题,彻底辩证法问题,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这样的几个问题。

二、坚持彻底的唯物主义的问题

彻底唯物主义,就是说马克思主义的唯物主义。这种唯物主义为什么是彻底的?因为它一方面和辩证法结合,是辩证唯物主义,另方面又推广到社会历史方面,又是历史唯物主义。不和辩证法结合的唯物主义是不彻底的,不讲历史唯物主义也不彻底,对社会历史的看法如果不是唯物主义的,怎能算彻底的唯物主义呢?

毛主席在坚持彻底的唯物主义问题上,一方面反对唯心主义,另一方面又反对了机械唯物主义,首先当然是反对唯心主义。我们学习党史也应该看到这一点:毛主席在理论工作、实际工作上,在观察问题、分析形势、解决问题、指导工作这些过程中,努力坚持彻底的唯物主义原则,反对任何唯心主义偏向。

恩格斯在《反杜林论》里说:马克思主义唯物主义,它的主要特点就是把唯物主义贯彻到底。恩格斯当时讲的时候,主要是讲到把唯物主义贯彻到社会历史方面,运用到社会历史方面,就是说马克思主义者不仅是对自然界用唯物主义的观点来解释,对人类历史也用唯物主义的观点来解释。列宁在《唯物主义与经验批判主义》一书中关于哲学的党性这一章里也讲到这个问题。

应该指出,所谓要把唯物主义贯彻到社会历史方面,不仅仅是指用唯物主义来对社会历史的发展过程作理论上的说明,而且还在于要把唯物主义原则贯彻到人们的社会实践活动中,使它成为指导行动和斗争的基本原则。马克思恩格斯早就说过,马克思主义是行动的指南。唯物论也应该是行动的指南。这一点特别重要,但人们往往不很注意。从党史来看,从毛泽东思想来看,这一点是尤其清楚的。

毛主席非常注重把唯物主义原则当作行动的指南,在行动中贯彻唯物主义。一九五七年的莫斯科会议宣言指出,在实际工作中运用辩证唯物主义是当前各国共产党工人党的迫切任务。这个思想是毛主席的思想,在一个国际文件中特别提出来要在实际工作中运用辩证唯物主义,是有重要意义的,值得我们很好研究。如果马克思主义仅仅贯彻在社会历史问题的理论研究上,是不够的,因为只停止在理论上,没有贯彻到实际行动中去,没有变成行动中的唯物主义,还不能够说最彻底。毛泽东思想可以说是充分地贯彻了这样的思想:把唯物主义体现在无产阶级革命的实践行动中,作为行动的根本指导思想。马克思、恩格斯、列宁也是用唯物主义原则来指导行动的。在分析形势,制定政策,指导行动的时候,都是坚持唯物主义原则。但毛主席在这个方面作了许多重要的新的阐发。把在实际工作中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这个原则,当作无产阶级革命运动一百多年来的经验加以总结,写在国际文件上,这也是第一次。

在思想斗争方面,毛主席经常不断地反对实际工作中的唯心主义。以前马克思主义者批判唯心主义,多半着重在理论方面,学术方面。毛主席在学术理论方面对唯心主义也有批判,但是更多的是批判在实际工作中的唯心主义,也就是主观主义。我们可以这样说,我们的党史从头到尾贯穿着一条红线,就是自始至终对种种唯心主义,特别是实际工作中的唯心主义进行坚决的斗争。毛主席对这个斗争做了系统的总结,指出主观主义是人民的大敌,民族的大敌,共产党的大敌。这不能不说是对于马克思主义唯物主义的新贡献。

早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初期,毛主席就写了《关于纠正党内的错误思想》,这篇文章是第一次在理论上提出来的反对主观主义。

对我们中国革命来说,对中国的无产阶级来说,四十多年来,危害最大的唯心主义是哪一种呢?理论上的唯心主义,学术上的唯心主义当然有危险,这方面的批判是不少的,但是更大的危险是实际工作中的唯心主义,因为它直接影响到工作的成败。所以毛主席用很大的力量,甚至用主要力量来反对实际工作中的唯心主义,对这种实际工作中的唯心主义加以分析,加以研究,从理论上加以分析批判。

毛主席曾指出主观主义—实际工作中的唯心主义有两种,一种是教条主义,一种是经验主义。经验主义有唯物主义的经验主义,有唯心主义的经验主义,在《实践论》[可以阅读实践论 | 经典佳作——编者注]里所反对的经验主义是带有唯物主义性质的,这种经验主义相信经验是能够反映客观事实,它的经验,它的实践是客观的,问题是它反映的是狭隘的经验,它满足于个人的经验,不把它提高到理论上认识,这种狭隘的经验到处搬家,最后变成为唯心主义。教条主义在认识论上是唯心主义,因为它否认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它轻视实践,轻视感性认识。

毛主席在整个党的历史中一贯反对实际工作中的唯心主义,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发展唯物主义。他不但在一般原则上提出坚持唯物主义,而且对如何坚持唯物主义,也提出了一些具体原则,这些原则在他的《关于纠正党内的错误思想》一文里就讲到了,这篇文章虽然很简单,但是值得我们很好地学,他说,主观主义就是指的对分析政治形势和指导工作的时候犯了主观主义的毛病。反过来说,坚持唯物主义就是要在分析政治形势和指导工作的时候要坚持唯物主义。毛主席提出许多行动的唯物主义的口号,比如:“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有的放矢”、“实事求是”、"从实 际出发”等等,这是实际工作中的唯物主义原则。

在《关于纠正党内的错误思想》一文里,毛主席对实际工作中坚持唯物主义的原则已作了比较具体的规定。这篇文章规定了在实际工作中坚持唯物主义原则的两个方面:

首先是分析形势,指导工作方面。分析形势是分析经济形势和政治形势、分析阶级斗争形势、估计阶级力量的对比。方法是对社会政治和经济进行调查研究,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国际国内的经济和政治形势以及阶级斗争的形势加以分析。这是认识客观情况、分析形势,包括分析经济形势政治形势、阶级力量的对比的问题。政治形势主要是阶级形势,这是一方面;

另一方面,根据分析的结果规定我们指导工作的原则,也就是规定路线、政策、计划等等。指导工作的原则是要根据对形势的分析来规定的。在革命时期,指导工作原则的主要内容就是要解决依靠谁、团结谁、打击谁的问题,用毛主席最初一篇文章的说法就是分清敌友的问题,肯定我们把谁当作敌人,把谁当作朋友,集中哪一些力量,反对哪一些力量的问题。这些原则要根据唯物主义的原则,首先要正确分析客观形势,然后根据这个分析来规定我们依靠谁?团结谁?打击谁?再集中哪些力量来反对哪些力量。在我们党的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历史上,以毛主席为代表的党中央自始至终运用了这个方法。

我们的党史可以说是这样的过程:以毛主席为代表,我们的党用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对国内国际的经济、政治形势、阶级斗争形势进行不断的分析,根据这种分析的结果,制定我们的斗争路线,来指导我们的工作,使我们由胜利走向胜利。

主观主义的错误就是不能够正确的估计形势,不能够正确的估计阶级斗争的形势和阶级力量的对比,因此,也就不能够正确的规定指导工作和斗争的方针、路线。对依靠谁、团结谁、打击谁等战略策略上犯了错误,因此使革命遭受了损失。

我们学习党史,是不是可以按照这样的原则学,就是学习我们党在几十年来的革命过程中,如何不断的分析复杂的形势,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原则,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原则来不断的分析政治形势和阶级斗争的形势,并且根据分析的结果,制定指导工作的方针政策,运用适合不同形势的战略策略,来胜利地指导我们的斗争。

民主革命时期我们的战略策略是怎样规定的呢?在民主革命时期,我们党有一条总路线,这条总路线大体上在毛主席第一篇文章《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中已经有了。找到这条总路线的方法是对阶级斗争形势的分析:从买办阶级、地主阶级到无产阶级,一个一个加以分析,根据分析的结果,提出一个总的原则:在中国革命中,无产阶级是领导阶级,是革命的领导力量,一切半无产阶级,小资产阶级是我们的朋友,民族资产阶级有两面性、动摇性。在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毛主席在《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中提出民主革命时期的总路线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这 个总的战略策略路线是怎么来的呢?是根据辩证唯物主义的原则分析形势的结果而制定出来的。在民主革命时期,二十几年过程中,这一条总路线是贯彻到底的。但是在二十几年中分为四个阶段,每一个阶段的阶级力量对比有变化,在具体政策上也有变化,比如对地主阶级和大资产阶级,有时联合,有时分裂,对资产阶级又联合、又斗争,都是根据形势的不同,阶级斗争情况不同而有所不同,总路线对整个民主革命时期是普遍的,但是,具体政策随着不同时期的变化也有所不同。

因此,我们学习党史,要经常注意到我们党在每个时期当政治形势、阶级斗争形势变化以后,我们如何依据辩证唯物主义的分析,而在策略上工作指导上做出不同的布置。同时也要注意从反面来看,违背了上述原则,如何产生主观主义的错误。主观主义者是我们的反面教员,研究他们怎样在估计形势:估计阶级斗争的力量,在规定指导工作方针的时候,如何违背了唯物主义原则,如何走向了主观主义,能够帮助我们了解毛泽东思想为什么是正确的。总之、我们学习党史,在思想方法上首先就是要注意研究在党的历史上,毛主席和我们党如何坚持彻底的唯物主义,在行动中如何贯彻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如何坚持彻底的唯物主义?坚持彻底的唯物主义首先是要坚决反对唯心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最大的特点之一,是除了在理论方面反对唯心主义之外,还特别着重反对实际工作中的唯心主义。除了反对唯心主义以外,也要反对机械唯物主义,或者说要跟机械唯物主义划清界限。唯心主义是第一个敌人,机械唯物主义也是辩证唯物主义者必须反对的错误思想。毛主席在《实践论》中说到,唯心主义和机械唯物主义,机会主义和冒险主义,都是以主观与客观相分裂,都是理论与实践相脱离为特征。马克思主义在哲学上讲两条战线的斗争,第一条是反对唯心主义,第二条是反对机械唯物主义。首先是反对唯心主义,为了反对唯心主义,为了坚持彻底的唯物主义,也要反对机械唯物主义。

我们以前讲马克思主义哲学时有一个缺点,反对唯心主义比较彻底,但反对机械唯物主义就很不够。我们从最近的哲学教科书讨论中,所得到的最大收获之一,就是更深入地看清楚了马克思主义者除了反对唯心主义以外,也要反对机械唯物主义,并且发现我们以前在反对机械唯物主义这一方面的斗争注意得很不够,甚至有时候不注意,有时候对辩证唯物主义和机械唯物主义的界限划不清楚,有时候把辩证唯物主义讲成机械唯物主义,或者把机械唯物主义当成辩证唯物主义来讲。所以我们现在感觉到应该在这一方面加以注意。实际上毛主席在《实践论》里提得很明显,毛泽东思想也包含反对机械唯物主义的思想。所以在研究党史的时候,也要注意反对机械唯物主义的问题。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没有共同点的,两者的根本观点是完全相反的。但是机械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是有共同点的。以前对这个问题之所以划不清,就是因为有共同点,有时就混淆起来。机械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共同点是:肯定物质是第一性,精神是第二性,客观是第一性,主观是第二性,肯定人的认识是客观事物的反映,也就是肯定了反映论的基本原则,这是它们的共同点。就是因为有了这样的共同点,所以我们在过去讲哲学的时候,认为只要把物质第一性、精神第二性讲清楚了,只要把认识论反映论的最根本原则讲清楚了,把主观必须反映客观的原则弄清楚了,这就够了,更多的东西就不讲了,或者讲得很少,因此有时就把辩证唯物主义讲成机械唯物主义,或者是停止在唯物主义最起码的原则上,不能进一步展开。事实上,要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即坚持彻底唯物主义,不能够仅仅停止在唯物主义的基本的最起码的原则上。也就是说,不能仅仅满足于解释清楚认识是客观世界的反映,主观应该反映客观的这个原则,这样还是不够的。对于彻底的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来说,更重要的是如何反映的问题,而不是应不应该反映,一切唯物主义都肯定主观应该反映客观,但问题是如何才能正确反映。机械唯物主义不能够解决这个问题,只有辩证唯物主义才能真正解决。机械唯物主义只肯定主观应该反映客观,但如何反映的问题,它不能正确解决,它不能最后解决反映论的问题,所以它是不彻底的。

为什么机械唯物主义不能够最后解决反映论的问题呢?因为机械唯物主义对主观反映客观的看法和辩证唯物主义的看法是相反的,机械唯物主义把主观反映客观看成是个人对客观世界观察的结果。机械唯物主义是资产阶级思想。资产阶级思想是个人主义思想。个人主义看问题,个人主义世界观看世界是从个人出发。机械唯物主义把人看作是孤立的单纯生物的个人,人的认识也就是个人观察的结果。因此在机械唯物主义观点上所理解的认识,并不是社会实践行动获得的认识,而是一种纯粹个人的观察。就像马克思在《费尔巴哈论纲》中所说的:过去的唯物主义不知道主体的作用,只是纯客观的观察,一个人坐在这里以旁观的态度来看世界,人就像镜子一样,把外界世界的事物消极地反映到镜子里面来,这是旧的唯物主义认识论根本的特点和缺点。这种特点就是机械的、消极的反映论。旧的唯物主义就是这样看待主观和客观的问题的。因此它不能够真正解决反映论的问题。因为个人的感觉是有限的,他不能够全面地认识世界,而且一个旁观者看世界只能够看到世界的表面,而不能看到世界的本质,不能看到世界的规律。你要认识世界的本质,认识世界的规律,你就要改变世界,在改变的过程中,你才能够知道它的规律和本质是什么。因为个人接触只能够看到表面的局部现象,不是通过广大群众的斗争,不能够发现它的本质。这种看问题的方法是经验主义,是离开社会实践来看问题的错误方法。

所以说,机械唯物主义虽然相信经验是从客观来的,可是他们把经验看作静观的结果、个人观察的结果,因此也就不可能认识事物的全面,认识事物的本质。《实践论》里就批判了这种经验 论。经验主义就是机械唯物主义在认识论上的一种表现。

机械唯物主义在解决主观如何反映客观问题上,是不正确的。辩证唯物主义在这个问题上的看法,跟机械唯物主义完全相反,辩证唯物主义首先把实践当作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第一个观点,也是最根本的观点。人类认识依赖于实践。所谓实践是讲社会生产实践、革命实践——阶级斗争以及各种政治斗争,主要是讲人民群众的斗争。当然反动派的斗争也是实践。但是,社会历史上大量的实践,是生产实践,人民群众阶级斗争的实践。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是以生产实践、阶级斗争、科学实验的实践为基础。人民群众的实践经验是认识的基础、认识的无穷无尽的来源。有了人民群众的实践作基础,那么人的认识就不会陷于表面性、片面性的缺点,就可以避免这种缺点。马克思主义者是强调认识总是从直接实践中来的。但是,所谓直接实践不是限于个人实践。认识最初的根源是实践,马克思主义者要把群众的实践当作自己智慧的根本来源,把群众斗争当作自己认识的最根本的来源,不是单纯依靠个人的经验。教条主义、经验主义仅仅依靠个人的经验,依靠个人的知识或者是少数人的知识,少数人的经验,观察问题、解决问题。

这里就有机械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在认识论上的区别。毛泽东思想是以彻底革命的唯物主义为基础的,在认识论上不是消极的反映论,而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在《新民主主义论》中就讲到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就是在改变世界的斗争中去认识世界,认识的结果,也是为实践服务,为斗争服务。首先是改变世界的斗争,在斗争中积累经验,把经验加以总结,就提高了认识,又用这个认识去指导斗争,开展斗争,然后再总结经验,这样不断地反复,就使思想进一步地提高,认识一步一步地发展。所以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的认识是在改造世界的实践过程中不断发展的。认识发展是以实践为基础的,一刻也不能离开实践。需要注意的是,这个实践,我们不要解释为个人的实践,要看作是社会实践,阶级斗争、生产斗争、科学实验的实践,主要是广大劳动群众斗争的实践。

毛主席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方面一个最大的贡献,就是把认识论和群众路线结合起来。认识论和群众路线是分不开的。群众路线就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或者说群众路线的核心就是能动的反映论。怎么样走群众路线呢?《毛泽东选集》第三卷中的《关于领导方法的若干问题》中讲得很清楚。要想走群众路线,根本的方法就是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群众路线有几条原则,群众自己解放自己,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等等,但贯穿一切的最根本的一条原则,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就是《实践论》里讲的那些思想。在实践中积累经验,然后把经验总结起来变成理论,用理论去指导实践,然后又在实践中积累经验,又总结经验,又指导实践,是这样一个不断反复的过程。运用这样的认识规律来领导群众,然后才能够把群众发动起来,把群众的高度积极性发挥出来。如果没有这一条,那群众路线的灵魂就没有了。你虽然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可是在工作中不会集中起来,坚持下去,没有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种方法,你那一套为人民服务的好心是会落空的,是没有效果的,是起不了作用的。

人的智慧是从哪里来的呢?首先是从群众中来的。当然,群众的知识是分散的、不系统的。因此,领导者就很重要,要领导者善于把群众最初创造的经验知识加以总结,变成指导思想,使群众得到正确的领导。

群众路线的问题,是辩证唯物主义的问题,也就是历史唯物主义的问题。是否相信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是与群众路线分不开的根本问题。毛泽东思想自始至终贯穿着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观点,相信群众是伟大的创造力量。放手发动群众,我们不但可以得到克服一切困难的无穷力量,而且可以得到解决一切问题的无穷智慧。这一点是很重要的。我们可能对群众运动有这样片面的看法:我们把群众发动起来,主要是为了集中强大的力量打倒敌人。而忽略了另外一方面,即把群众发动起来,使我们获得克服任何困难问题的无穷智慧的泉源。群众不仅仅是人类力量的无穷无尽的泉源,而且也是人类智慧的无限丰富的泉源。前一点人们比较容易认识,后一点很多人却不注意。毛主席对一切工作采取放手发动群众的方针,目的不仅是能够集中最强大的力量,打倒敌人,而且是能够集中最丰富智慧的泉源,使我们党的认识能够提高,使马克思主义能够发展。

毛泽东思想是我们全党和全国人民智慧的结晶,它从开始到最后,是不断发展的,在革命的每个时期,都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原则。这些原则都是马克思主义的,但都是新鲜的。我们大家在党内生活这么多年,自己也可以体会到,在革命运动或社会主义建设的每一时期,党中央和毛主席都会发现一些新问题,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原理原则提出新的阐明,使我们的思想得到一个新的进展,使我们在认识上更上一层楼。我自己是有这样体会的。

我们如果有意识地这样来读《毛泽东选集》,从毛主席最初的文章到最后的文章,仔细读一下,我们可以得到这样的体会,革命每发展到一个新的时期,对马克思列宁主义原理原则和党的战略策略总是提出些新的观点,使我们的思想进一步丰富起来,使我们的认识能够提高一步。这些新的观点是从哪里来的呢?都是从群众斗争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在认识上不断丰富和发展,就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表现。我们学习“毛选”要学习每个时期的革命实践、人民群众的斗争如何在毛泽东思想里作出新的反映、在党的思想上作出新的反映,如何使认识提高,使马克思主义常常得到新的发展。认识不能跟群众实践密切联系起来,认识就会有片面性、主观性,就会犯错误,就不可能使认识向前发展,就会停顿于老一套,因为人的智慧要想发展,要使自己的认识提高,一定使自己的思想跟自己的泉源不要割断,要经常和这泉源相联系,否则人的思想就会停滞和贫乏起来。如果我们用正确的方法学习党史,仔细研究毛主席的著作,我们就会深刻地体会到这种情形。

研究党史要注意到我们党首先是毛主席如何坚持彻底的唯物主义,反对唯心主义,特别是反对实际工作中的唯心主义,反对机械唯物主义,反对把认识当作个人消极的反映。不了解人的认识是在群众斗争中实践的过程、不断发展的过程,不在群众实践中去取得认识,就会犯错误。从党史学习中应该充分吸取这种教训,使我们深刻地理解到在任何时候都不要使我们的认识离开群众,离开认识最根本的来源,离开我们智慧最根本的来源。这个问题跟主观能动性有关系。机械唯物主义不重视主观能动作用,也就是不大重视人民群众高度积极性的发挥、人民群众自觉的努力,不了解广大群众主观的能动性充分发挥的结果,可以解决各式各样平常不能解决的问题。机械唯物主义者只能够认识这一点:人的主观应该反映客观事物,但不了解人首先应该在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去认识世界。他们只能了解到客观第一、主观第二,不了解主观对客观的反作用——主观能动作用,不了解这个反作用的高度重要性,不了解它在一定时候起主导作用。关于这个问题,《矛盾论》[可以阅读矛盾论 | 经典佳作——编者注]里讲得很清楚。《矛盾论》里“主要的矛盾和主要的矛盾方面”一节中,讲到机械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区别。机械唯物主义只知道客观物质是主要的,不懂得主观精神在一定条件下也起主要的作用,当然物质条件是一个客观基础,起最后决定作用,是第一性的东西。但主观力量在某种条件下也能起主导作用。如政治思想工作对人的行动就能起主导作用,这也正是人的主观力量起主导作用。

三、坚持彻底的辩证法的问题

我们要从党史里,学习毛主席以及党中央如何坚持彻底的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

辩证法和唯物论是分不开的。我们为了说明的便利,分成两个问题来讲,实际上是一个问题的两面。我们在前面讲坚持彻底唯物论问题,讲到毛主席提出的一些根本原则,就是要经常注意分析经济形势、政治形势、阶级斗争形势,估计阶级对比的状况,然后制定指导工作的方针。这是唯物论,同时也是辩证法。坚持正确分析经济形势、政治形势、阶级斗争的形势的发展,就是坚持唯物主义。至于如何坚持,如何分析,就是辩证法的问题。

所谓分析,主要就是阶级的分析,就是对各种各样矛盾的分析。而分析阶级、分析矛盾的方法,就是辩证法。毛主席在《(农村调查)的序言和跋》里也讲到这个问题,他说要对社会经济作一些调查研究,要应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即阶级分析的方法。阶级分析的方法,就是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也是辩证法的方法。因为阶级斗争就是社会历史矛盾的表现,阶级分析就是分析矛盾的方法。所以毛泽东思想的方法也不是什么神秘难懂的,他的思想方法就是坚决贯彻矛盾分析、阶级分析的方法。在形势变化的时候,对形势的矛盾分析也跟着发生变化。在每一个新的时期,要对阶级力量的对比和矛盾的关系作重新的分析。政治形势每变化一次,对矛盾的分析也要重新来一次。这个方法,在《毛泽东选集》里是非常明显的,大家如果有意识地注意就可以看得很清楚。

在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有《中国的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对农民阶级作了分析,分清了富农、中农、贫民,指出了谁是革命的先锋,这些都是矛盾的分析法。

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在《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中,对阶级斗争重新分析了一次。进行土地革命时,毛主席又写了《怎样分析农村阶级》。

在抗日战争前夜,这时的形势又有了变化,毛主席又写了《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对国内外的敌我矛盾又分析了一次。一直到最后的人民解放战争,到全国胜利后,又有了新的分析。在全国胜利以前和以后,矛盾的分析有很大不同,在以前,国内的基本矛盾是“四个朋友三个敌人”,在四九年以后,国内的基本矛盾是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限制和反限制的矛盾。一直到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我们党指导工作、制定政策的基础,还是根据矛盾的分析。毛主席又写了《论十大关系》[可以阅读论十大关系 | 精选好文——编者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可以阅读【强烈建议收藏本文!】《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毛主席的思想精髓全在这里(万字长文)——编者注]等文章,对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的矛盾,作了具体分析,并明确地提出了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矛盾、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仍然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指出这些矛盾仍然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彻底贯彻辩证法的方法,彻底运用矛盾分析的方法,这是毛泽东思想的特点,是贯穿我们整个党史的指导思想的特点。我们学习党史,就是要学习毛主席如何自始至终坚持辩证法。从中国革命开始一直到现在,对一切问题一贯坚持矛盾分析的方法,不掩盖矛盾,不回避矛盾,而是要敢于正视矛盾,并充分揭开矛盾。

有时矛盾是隐蔽的,这就要采取一定措施来揭露矛盾,以便解决矛盾。分析矛盾,揭露矛盾,展开斗争,解决矛盾,这是毛主席一贯的方法,也是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的方法。是不是也是斯大林的方法呢?斯大林在很大程度上运用了这个方法,但不够彻底。

在辩证法的彻底性上来说,毛主席的思想是表现得最突出的。在以前,没有一个人有这样的勇气敢说一万年还有人民内部矛盾, 还有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矛盾。以前的马克思主义者也没有说 到。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发表以前,世界上 没有一个马克思主义者说生产关系和生产力、基础与上层建筑的 矛盾,仍然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当然,马克思、列宁活 到今天,他们也会这样讲的,问题是他们不在了。现在世界上的 马克思主义者没有一个人敢这样讲,毛主席讲出来了,这一点也 就可以说是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发展了辩证法,而只有彻底 坚持辩证法,才能发展辩证法。

关于坚持彻底的辩证法问题,可以从两方面来讲。一方面是关于矛盾的普遍性和矛盾的特殊性的统一问题,另一方面,从思想方法到工作作风始终贯彻辩证法或矛盾分析法的问题。

首先,是坚决贯彻矛盾的普遍性的原则。所谓矛盾普遍性的原则,用毛主席的话来讲,就是一切事物都有矛盾,每一事物的发展自始至终都有矛盾。因此,对任何事物的研究,都要贯彻自始至终的矛盾的分析。对一个事物发展的过程也好,对一个革命运动也好,自始至终都要贯彻对矛盾的分析。揭露、展开、最后解决矛盾的原则,不管是民主革命时期也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也好,不管是每一个时期、每一个阶段也好,只要客观情况有变化,就要把矛盾重新全面地分析一下,我们从毛主席著作中可以看到这个特点。这样的分析使我们的认识任何时候也不是呆板的,而是非常灵活的,工作指导也是非常灵活的。民主革命时期分四个阶段,每个阶段矛盾运动的具体情况不同,分析也就有所不同,而根据这种分析的结果所提出来的策略方针,工作指导也各有差异。当然,这是在同一革命时期的不同阶段所作分析的结果,具体的战略、策略,尽管有所改变,根本的革命性质不能够改变。革命的总路线基本上也是一致的。例如抗日战争以后,到了解放战争阶段,抗日的民族统一战线没有了,可是仍然有反帝反封建的统一战线。

关于矛盾的普遍性问题,过去我们党跟教条主义斗争的时候,矛盾的普遍性这个问题的重要性还不很突出。毛主席在写《矛盾论》的时候特别指出要注意把握矛盾的特殊性,因为那时的教条主义忽视中国革命的矛盾的特殊性。不论在政治上、经济上、军事上,教条主义者都不重视中国的特点,所以毛主席的《矛盾论》在论述矛盾的普遍性之后,特别强调了矛盾的特殊性的重要意义 。

矛盾特殊性的原则,就是一方面要自始至终肯定矛盾、分析矛盾,但在每个情况变化时,都要注意矛盾的特点。矛盾的特殊性和矛盾的普遍性是分不开的,是矛盾分析方法的两个方面。一方面要贯彻自始至终的矛盾分析,另方面情况每有变化就要重新对矛盾再作全面的分析,每次分析都要指出一些矛盾的新的特点。贯彻矛盾的普遍性跟坚持分析矛盾的特殊性,这是密切联系的、不可分的。不注意矛盾的特殊性,也就不可能真正做到自始至终的矛盾分析。我们学习党史,应该注意这样的情形:整个党史的过程,是阶级矛盾、社会矛盾不断变化的过程,毛主席和我们党在认识上,总是随着这种变化不断地对社会矛盾、阶级矛盾作出新的分析,不断指出矛盾新的特点,来指导我们的工作,来规定如何展开斗争,提出如何解决具体矛盾的方法。

认识矛盾的特殊性为什么重要呢?重要就在于矛盾特殊性直接涉及到我们解决矛盾的斗争方法问题,不同的矛盾有不同的解决方法。对矛盾特殊性认识错了,斗争的方法搞错了,矛盾就不能够解决。比如把对抗性矛盾看成非对抗性矛盾,把帝国主义和社会主义的矛盾看成是可调和的矛盾,因此就一心一意想用非对抗的方法来解决,总是希望在桌子面上解决问题。暂时妥协是可以的,彻底解决问题是不可能的。党内的同志犯了错误,在群众的批评下作个检讨,检讨了矛盾也就解决了。如果不殓讨那就成 问题了,就有可能成为对抗性的矛盾。这就是说,不同的矛盾只有用不同的方法解决,而不能够混淆,所以矛盾的特殊性是很重要的,是直接涉及到我们解决矛盾的方法,也直接涉及到工作方法,涉及到行动的成败。如何分析矛盾的特殊性的问题,毛主席讲得很清楚,我们还可以从党史和毛主席著作里充分学习到,这里用不着解释了。

这里顺便讲一下,毛主席对矛盾的特殊性的分析,有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对矛盾的特殊性不仅仅从质的方面来分析,而且还从量的方面来分析。毛主席在分析矛盾时,经常注意到多数和少数的问题。土地改革时注意这个问题,“三反”“五反”时注意这个问题,农村合作化时注意这个问题。分析矛盾,不仅是要分析有这样的阶级,那样的阶级,不仅仅分析当前运动中包含哪些阶级、这些阶级的趋向有什么不同,这个阶级与那个阶级有什么质的不同,而且要具体分析这个阶级的人数占多少,那个阶层的人数占多少,哪些阶级是多数,哪些阶级是少数,哪些阶层是多数,哪些阶层是少数。毛主席是一贯地注意到这个问题的。这样就把社会矛盾的分析提高到科学的精密程度。因为科学是要计算数量的,科学规律知识不但在质的方面区别事物,而且在量的方面能够加以计算。毛主席经常讲“胸中有数”,就是对矛盾有量的方面的估计。这样才能够掌握每个时期矛盾的特殊性。

量的掌握重要在什么地方呢?重要就在于我们掌握矛盾的量的对比之后,就可以使我们政策的规定能够得到精密的科学基础。我们的政策、战略、策略,怎样规定才能够正确呢?凡是正确的政策、战略、策略,都有一个特点,这个特点就在于实行这种战略、策略和政策能够保证我们集中最大的力量,把敌人的力量最大地孤立起来,这样,我们就能够比较容易地战胜敌人。社会主义建设是对自然斗争。但是,对自然斗争也要最大限度地调动群众的积极性,把反对势力缩到最小,把它孤立起来,然后才能用最大的力量向自然进行斗争,使社会主义建设能够达到多快好省的标准。所以战略、策略的原则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则,为了规定这个原则,是不是需要对矛盾的数量方面作正确的估计呢?那是完全需要的。如果数量方面没有正确的估计,有时把多数估计为少数,把少数估为多数,就可能对战略、策略作出错误的决定。

右倾机会主义为什么产生?原因之一就是在思想上对矛盾各方面的数量估讨颠倒了。右倾机会主义往往对自己可能团结的力量估计过低了,而对敌人这方面估计过高,因此产生右倾机会主义的观点。“左”倾机会主义则相反,他们根本不考虑团结大多数人民和孤立敌人的问题的,过高估计了自己的力量,而过低估计了敌人的力量。错误的战略、策略、政策的来源之一,在思想上有这么一方面,就是对矛盾各方面的数量估计不准确。

所以,用毛泽东思想指导工作的时候,要经常分析多数和少数问题,经常注意把打击面缩小到最低限度。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这是根据矛盾总的量的分析的结果,这是非常精密的分析,把辩证法真正提高到科学的水平。所以在学党史的时候,也可以注意一下这一方面的思想。

关于坚持彻底辩证法的第二个问题,辩证法的矛盾分析的方法不但贯彻在思想方法方面,而且贯彻在工作方法方面。所谓思想方法,就是矛盾分析的方法,就是要求对事物作全面的具体的分析。用列宁的话来说,就是把统一的东西分裂为二。也就是用这种方法来认识矛盾的各个方面。毛主席把这种方法用更加简单明了的、形象化地加以表达,叫做“两点论”。不论研究什么问题,首先分作正反两点,正反两点各自又可以再分为正反两点。我们要在思想方法方面贯彻辩证法、贯彻“两点论”。上面讲矛盾的普遍性时已讲到这个问题,现在要特别解释的是关于工作方法问题。

工作方法和思想方法是密切联系的,思想方法要贯彻辩证法,工作方法也要贯彻彻底辩证的、科学的方法,也要贯彻"两点论”,贯彻统一物分裂为二的方法。客观事物有矛盾,有两点论。因此处理矛盾的工作方法也应该掌握两点,也要全面地来对待问题。比如对资产阶级用两面政策:对民族资产阶级又联合又斗争,对反动的资产阶级、大资产阶级、卖办资产阶级也是两面政策,有联合、有分裂,在一定的条件下还要联合。哲学斗争有两条战线的斗争,既反对唯心主义,也反对机械唯物主义。帝国主义有两手,我们也有两手,有尖锐的斗争,也有谈判。要把辩证法用到工作方法上,自觉地使用两手。

为什么一定要用两手呢?因为事物有两面性,我们的斗争对象有两面性。当然最后目的只有一个:消灭敌人。但在没有消灭以前,他对待我们有两手,他要战争也装要和平,我们和他针锋相对,既不怕战争,也力争和平。工作方法之所以有两面,是因为客观事物有两面,片面的工作方法不能解决矛盾。我们对民族资产阶级为什么有两面?因为民族资产阶级本身有反动性又有进步性两面,我们对它也有两面,你反动时,我就斗争,你进步时,我就联合。对敌人也要有两手,因为敌人有两手,我们也有两手, 如果不自觉地运用两手,也会被迫运用两手。辩证法要求我们自觉地运用两手,又斗争又谈判;这里斗争,那里谈判; 一个时候斗争,那个时候谈判。这样我们的工作,就合乎客观规律,就能够取得主动。

也有这种情况,原来只有一手,但到了情况发生变化,就要被迫搞另一手,就不是辩证法,那是从一个片面到另外一个片面。过去的教条主义者王明,他有时“左”得很,在抗日战争时期又完全右了。这是由形而上学一个极端走到另外一个极端,那不是辩证法,那是形而上学的方法。片面方法是不能长期坚持的,到一定时候就不能不被迫走到另一片面。所以,我们不能够把形而上学从一个极端走到另一个极端,认为是掌握了辩证法。毛泽东思想自觉地掌握辩证法,根据客观事物的两重性,主观的工作方法也适时地掌握两点,两条腿走路就是工作方法上的两点论,这是自觉的彻底的辩证法。

自觉的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一个片面被迫走到另一片面,这是两回事,不能混淆,要加以区别。自觉的辩证法是主动地、灵活地掌握全面的方法,形而上学由一个片面到另一片面,始终仍是片面的方法。

四、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问题

这个问题不是学习方法问题。为什么要特别说一下呢?因为它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中心问题。学习党史,学习毛主席著作除了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来学习之外,还应当特别注意一下毛泽东思想如何保卫和发展无产阶级革命和专政的学说。

马克思主义和机会主义的区别,首先集中在革命问题上,在国家学说的问题上。全世界的马克思主义者跟反马克思主义者的斗争,它的中心问题也都集中在革命和国家学说的问题上。

关于阶级与阶级斗争的学说,资产阶级也讲,它不仅仅是马克思主义的学说,因为在马克思主义以前的资产阶级学者也有人运用阶级观点(自然是不完全的)来分析社会,分析历史。所以,马克思主义与非马克思主义区别的集中点,不在于是不是讲阶级的问题。当然,现代资产阶级哲学是否认阶级斗争的。比如,实用主义者就否认阶级斗争的真实性,把阶级斗争看作是人为的现象,好像是因为人们在理论上创造了阶级斗争学说,因此才会在事实上挑起阶级斗争,如果人们在理论上不讲阶级斗争,在理论上否认阶级斗争,就不会有阶级斗争了。但是,资产阶级在进步时期,它的历史家们也讲过阶级斗争的问题,所以,单单说阶级斗争的问题,不能区别马克思主义与非马克思主义的思想。马克思主义与非马克思主义区别的中心点是:阶级斗争是不是要引导到革命,又经过革命建立无产阶级专政。这是一个中心问题。

列宁主义的特点在什么地方呢?斯大林在《列宁主义基础》里讲得好:列宁主义学说主要是在马克思主义里面贡献了无产阶级革命的理论和策略,特别是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和策略。我们也可以说: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发展,就像列宁对马克思主义在无产阶级革命、无产阶级专政问题上有了新的贡献一样, 毛泽东同志也是在无产阶级革命学说、无产阶级专政学说上有了新的贡献。所以,学习党史,学习毛泽东思想,除了注意到毛主席怎么样把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用来解决中国的具体实践问题之外,还应该特别注意一下毛主席在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学说方面有什么新的贡献。我想注意一下这个方面,从这一方面进行研究,是有好处的。

首先谈无产阶级革命问题。

列宁对马克思主义的重大贡献之一,是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不断革命论,提出了如何由民主革命转变到社会主义革命的问题。这个思想的主要特点是:认为在民主革命时期无产阶级就应该抓紧领导,应该向资产阶级夺取领导权,要把民主革命的领导权掌握在自己手里,和广大农民建立联盟,这样就能保证在民主革命胜利之后使革命进一步发展,使它转变成为社会主义革命。

毛主席的思想是继承了列宁的不断革命思想,又对它作了进 一步的发展。在革命方面,毛主席坚持了列宁的原则,坚持民主革命一定要由无产阶级领导,要和农民建立最广泛的联盟,同时又发展和资产阶级建立反帝反封建统一战线的思想。统一战线方面,毛主席的思想有了新的发展。在民主革命时期,毛主席写了《(共产党人)发刊词》,在这里谈到中国革命的三个法宝,这就是党的建设,革命军队和统一战线。统一战线,这是一个新的贡献。在反帝反封建革命的问题上和资产阶级联合,但领导权一定要坚决掌握在自己手里,因此又要和资产阶级斗争。

如果没有无产阶级领导,如果不和农民建立联盟,那么,在现代帝国主义时期,就不能实现革命的胜利,就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也不能实现。如果革命是由资产阶级来领导,也可能解决一些问题,但是资产阶级不能真正实现革命的任务。毛主席在《新民主主义论》里讲到这个问题。在帝国主义时期,如果无产阶级不领导革命,而由资产阶级领导,并由此建立资产阶级专政,最后结果还是走向殖民地、半殖民地,不会真正建立独立的国家,不会使真正反帝反封建的革命得到胜利。毛主席在《新民主主义论》里提出了这个规律。

有一个时期,有一些人怀疑毛主席的这个思想好像在帝国主义时代的某种条件下,资产阶级领导革命,实现了资产阶级专政,也能够使一个国家走向独立自由的道路上去。这个怀疑主要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的一个时期内出现的。因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出现了印度、印度尼西亚、埃及这些国家,他们跟帝国主义斗争,斗争的结果资产阶级得到一定的胜利,掌握了政权,帝国主义让步了。这些国家看起来建立了资产阶级专政,好像民族革命的任务真正实现了,从这里就产生了怀疑的思想,觉得毛主席的上述观点好像仅仅有中国的意义。但是,目前历史的发展证明毛主席的观点仍然是正确的。

这些国家的资产阶级掌握了政权,建立了资产阶级专政,结果怎么样呢?这些国家的生产发展了吗?社会进步了吗?独立的问题真正解决了吗?现在看得很清楚,这些问题并没有解决。因为没有解决,所以这些国家的资产阶级要利用反共的办法来压制人民,来解决统治者自己跟人民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它走向反 共之后,他们的国家和帝国主义的关系怎么样呢?虽然已经不是从前那种殖民地的关系,但还是一种依赖关系,这是很清楚的。当然,和从前直接做殖民地情况有些不同,这些国家的统治者和帝国主义仍有一定的矛盾,因为这些国家的统治者和帝国主义有一定的矛盾,有些民族独立国家里搞得比较好的,是没有把革命停顿下来,对帝国主义和国内反动派的斗争还保持着,还组织了武装。因此我们对这些国家还是采取又斗争又联合的方针,还是把它和帝国主义加以区别,跟过去的殖民地政府加以区别。

问题是我们要在思想上清楚地了解这些国家因为是资产阶级掌握政权,它就没有解决革命的问题,没有解决广大人民所要求解决的革命问题。连民族独立的任务也没有解决,民主问题更谈不上,印度的农民还是受地主的剥削,并没有搞土地改革。有些国家,革命任务并没有真正实现,只是一些大资产阶级占了便宜,广大人民所要求的民主革命并没有实现。

根据上面这些例子可以证明:毛主席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思想是正确的,是有普遍意义的,不仅是对中国适用,而且在当代,在国际上也是适用的,对当前正在进行革命斗争的国家是有现实意义的。这就是说,在帝国主义时代,如果无产阶级不坚决掌握革命的领导权就不但没有社会主义革命,而且没有民主革命。如果否认无产阶级对革命的领导权,就是否认革命。

右倾机会主义者是不要革命的,它就是通过反对无产阶级领导革命来断送革命。我们党的历史的经验证明了这一点,陈独秀的机会主义充分证明了这一点。不要无产阶级领导革命,就不可能有真正的革命。事实上,列宁在二十世纪初已经初步提出了这种思想:那个时候俄国的资产阶级是反动的,但革命的性质是民主革命,在那种情况下,无产阶级如果不掌握革命的领导权,让资产阶级掌握领导,当然不会有真正的革命,二月革命的经验证明了这一点。资产阶级掌握政权,它的方向是反动的。所以,要革命,就要无产阶级坚决领导革命,无产阶级领导革命的结果,就使革命能够在民主革命胜利后及时转变到社会主义革命阶段,就能实现不断革命的原则。这里有着右倾机会主义者同马克思主义 的根本区别点,是右倾机会主义跟毛泽东思想分歧的中心点之一。这个问题不仅是在1927年跟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斗争的时候存在,抗日战争初期也存在。

党的历史上反对过“左”倾机会主义。“左”倾机会主义和正确路线的分歧,在如何领导革命,如何进行革命,这个分歧涉及到革命阶段论的问题。“左”倾机会主义的思想特点之一是不注意革命是有阶段性的。民主革命时期是应该集中力量来解决民主革命的问题,企图过早超过民主革命阶段,过早地过渡到社会主义革命阶段是错误的。这些错误的危险性在什么地方呢?就是在民主革命阶段急于想搞社会主义革命,就会脱离群众。就在事实上放弃了对群众的领导权。

对农民关系来说,主要是在无产阶级领导下对农民的联盟问题。右倾机会主义根本不要农民,不要工农联盟。“左”倾机会主义也不懂得与农民建立联盟,在民主革命阶段提出某些超过这个阶段的任务,把自己孤立起来,得不到农民的同情,这就从事实上放弃了对农民的领导,放弃了对农民的联盟。

另外是政权问题,这个问题和革命领导权问题分不开,要革命就要无产阶级领导,无产阶级领导革命的结果,就是要使革命在胜利以后建立无产阶级专政,使无产阶级掌握国家领导权。不要革命,不要无产阶级领导,当然也就不要无产阶级专政,就是要资产阶级专政。陈独秀就不要无产阶级领导革命,他不要无产阶级掌握国家政权,而是要无产阶级给资产阶级抬骄子。正确的路线,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毛泽东思想在革命问题上,则一定要实现无产阶级专政,这是马克思、恩格斯早就肯定了的思想。

无产阶级要建设社会主义,要走向共产主义, 一定要有一个过渡时期,这个时期在政治上就是无产阶级专政,这是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可以阅读马克思恩格斯列宁论无产阶级专政(节选)| 精选好文——编者注]列宁对这一思想有了发展,这在《社会民主党在民主革命中的两个策略》中可以看到,他指出在无产阶级领导的革命下,可以首先经过工农民主专政,然后过渡到无产阶级专政。无产阶级专政可以不一定要立刻实现,在它之前,还可以有一个过渡。这个思想当时马克思、恩格斯没有提出来,在列宁时代就有了这个经验。列宁写《社会民主党在民主革命中的两个策略》的时候,已经是帝国主义时代,是二十世纪初了,这个时期的客观情况很明显,在这时期某些国家如果要进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没有无产阶级领导是不能够胜利的。列宁提出的这个问题,毛主席进一步发展了,他提到在帝国主义时期,没有无产阶级领导,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就不能够胜利,在这个时期,资产阶级专政是根本不能使一个国家真正独立起来的。

列宁的思想在毛主席思想里有进一步的发展。这方面的发展是很多的,在俄国革命时期,工农民主专政思想实现的时间很短,那就是在二月革命以后两种政权时期,那时的苏维埃政权是带有工农民主专政性质的。在列宁的学说里,没有指出过新民主主义政权这样的问题。列宁只提到了工农民主专政。如果我们仅仅采用列宁的思想来指导中国革命就不够了,因为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的国家,有反帝国主义的问题,反帝就要联合民族资产阶级,为了联合民族资产阶级,如果在政权问题上仅仅提出工农民主专政,就不能完成,所以这个思想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革命的情况下,就不能不有很大发展。1931年和1934年的教条主义,想简单地在中国运用列宁的工农民主专政的思想,他们采用了现成的书本原理,但没有注意到中国的具体革命实践,因此和毛主席思想有了分歧。毛主席的思想和“左”倾机会主义不同,基本上采用了工农民主专政思想,工农民主专政的原则,但是和中国具体实践结合起来,这个结合表现为一些新的提法,这个提法就是以无产阶级为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反帝、反封建的人民民主革命。毛主席是非常辩证的,既采用普遍真理,又结合中国情况采取工农联盟,使工人和农民结合成为政权的基础,这样他就提出了新民主主义政权问题和新民主主义革命问题。这个思想是我们在一九四九年以前解放区能够稳固、能够发展的很重要的指导思想。如果没有这样一个指导思想,就不能正确地建立当时的解放区的政权。

解放区的政权形式也是变化的,如果解放区从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算起,当时的苏维埃政府比较接近工农民主专政,因为那个时候的农村革命,在其初期,民族资产阶级完全脱离了革命;民族资产阶级积极起来,是1931 年抗日战争以后的事情。从1927年到1931年,民族资产阶级离开了革命,跟蒋介石走,到1931年“九一八”以后基本上改变了这种情况。有一些资产阶级代表的行 动改变得很明显,蔡元培是资产阶级代表,在“九一八”以前是国民党政府的教育部部长,参加国民党政权,“九一八”时挨了打,当时北方学生到南京请愿,没有找到陈立夫,陈果夫,找到了教育部,把蔡元培打了一顿。以后蔡元培竟转变了,不当教育部长了,搞了抗日救国运动,和宋庆龄一起搞民权保障大同盟,有许多人逐渐走到革命方面来。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我们仅仅采取工农民主专政的思想,就没有办法团结愿意革命的民族资产阶级。

1935年,我们党和毛主席,提出民主共和国的问题,这也是无产阶级领导的,抗日战争以后,政权的内容就更广泛一些。在《新民主主义论》里也讲了抗日阶级的联合政权,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一切抗日人民的联合政权。大家可以明白看到,毛主席的思想在政权问题上,是没有一点公式主义,也没有一点教条主义的。不像教条主义简单地采用工农民主政权的思想来解决一切问题。

毛主席关于政权的思想,在民主革命阶段是有一贯的线索,但在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提法,这些都很值得我们作为思想方法来学习。抗日战争以前有一个提法,抗日战争时期有一种新的提法,抗日战争胜利以后,在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又有新的提法。在这些提法中,有一个总的东西是共同的,就是无产阶级一定要领导,政权的基础一定是工农联盟。在无产阶级的领导下,在工农联盟的基础上,另外参加一些革命的阶级,这些革命阶级是什么阶级,要看情况。在抗日战争初期,这些阶级包括一部分开明士绅,抗日战争以后就发生了变化,1949年搞土地改革,国共谈判已经破裂了,对蒋介石政权由“洗脸”政策改变为“杀头”政策,为了保证战争的胜利,在后方要土改,这个时期毛主席最后提出了一个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是在《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中提出的,这个总路线,也就是少奇同志在庆祝国庆十周年文章里所提到的总路线。这个总路线是要在无产阶级领导下,以工农联盟为基础,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彻底进行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斗争,这是在民主革命时期的总路线。在这条总路线下建立起来的政权,具体内容可以有变化,时期不同,政权的内容、阶级力量的内容也有所不同。

政权问题,是社会阶级斗争的集中问题,社会阶级斗争集中在政权问题上。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政权问题又是政治问题的集中点。阶级斗争形势,阶级力量的对比以及阶级关系,规定政权的内容,阶级关系和阶级力量对比的变化,可以使政权也发生变化。毛主席非常重视政权在解决阶级矛盾问题中的巨大作用,无产阶级在革命胜利和取得政权后,就把政权作为解决阶级矛盾的武器。政权的内容是跟着阶级斗争形势的变化而变化的。

在民主革命阶段,政权基本上是无产阶级领导的,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政权。人民是有变化的,但无产阶级领导不变,工农联盟为基础也不变,在工农联盟以外,还有一些什么阶级参加

政权就要随着阶级斗争形势的变化、阶级力量对比而发生变化。因此关于无产阶级领导政权的问题,不是简单的问题,是马克思主义里很复杂、很重要的问题。这个问题在毛泽东思想里得到很好的解决 。

在民主革命阶段,无产阶级怎样运用政权工具作为武器来解决阶级矛盾问题,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毛主席根据中国十分复杂的情况,在理论上和实践上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这是以前的马克思主义的所没有解决的。在民主革命阶段,无产阶级怎样灵活运用政权工具这个问题,马克思、恩格斯、列宁都没有充分解决,马克思只是提出无产阶级应该建立自己的政权,列宁提出建立无产阶级专政以前,有一个工农民主专政可以作为过渡,列宁没有谈到在过渡到无产阶级专政以前,可以采取像中国这样复杂的经常变化的情况。无产阶级专政是到社会主义革命阶段才实现,在民主革命阶段,政权不是无产阶级专政,由民主革命阶段过渡到社会主义革命阶段以后,政权才变成了无产阶级专政。

对无产阶级专政这个问题,毛主席也有很重要的发展,这个发展主要是这样一点:毛主席提出了政权的两方面的任务,一是对待反动阶级的镇压的任务,一是对待人民,国家用民主的方法教育他们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任务。无产阶级专政一方而是解决敌我矛盾,一方面是解决人民内部矛盾。一般地说政权是解决阶级矛盾的工具,资产阶级也有政权,他用来解决资产阶级要解决的矛盾,无产阶级是用来解决无产阶级要解决的矛盾。但在阶级社会里,在社会主义革命以前的时期,专政所要解决的问题差不多就是一个敌我矛盾问题。资产阶级政权,是资产阶级镇压无产阶级的工具。无产阶级掌握政权以后,政权就有两方面的任务,一方面镇压敌人,一方面教育人民、组织人民。无产阶级专政,既是专政的工具,又是民主的工具。这就是人民民主专政。这个思想也是马克思主义新的发展,这个发展把国家的理论提高到哲学的高度,这也是非常伟大的创造。

无产阶级国家是解决敌我矛盾和解决人民内部矛盾的工具,两种矛盾都是集中在国家问题上来解决,这个思想的境界是非常高的,国家问题不简单是政权问题,而提到哲学高度上来理解,这个思想很值得我们深刻的加以研究,这些问题都是有关毛主席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新的贡献,值得提出来,大家共同研究。

End

查看全部

「 支持乌有之乡!」

乌有之乡 WYZXWK.COM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注:本网站部分配图来自网络,侵删

扫描下方二维码,订阅乌有之乡网刊微信

官方微信订阅号

相关文章

习近平会见泰国国王哇集拉隆功

劳动者能不能当家,是检验社会主义的唯一标准

郝贵生:《论持久战》中“高瞻远瞩的战略思维”的现实意义究竟是什么?

好物推荐

最新推荐

郝贵生 | 《论持久战》与中国的反腐败斗争究竟有什么逻辑联系?

习近平会见泰国国王哇集拉隆功

湘赣红旅—追寻伟人足迹.传承红色精神

两日热点

“唯一标 准”论是错误的——纪念真理标准讨论二十周年

林爱玥:高市早苗20天毁掉日本50年!

锁定坚强:《新闻联播》中谈及铭记毛主席等老一辈的历史功绩,为何让人民激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