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读懂毛主席的智慧:伟人如何“超前”实现他的信仰?

静观安语 2025-10-11 来源:静观安语 | 微信公众号

他始终带领全国人民向着那只分工、不分等级的、只共富、不两极分化,真正实现人人全面发展的联合体的美好信仰走去。

无我布衣同天乐,清池碧水两半开。

隐居城外无事俗,早起荷锄把云摘。

其实个人以为,人的一生的轨迹,基本是由环境决定。环境主要是原生家庭、学校求学、工作谋生三者构成。当然,这一前提是,在社会大环境相对不变或者相对安定的情况下。除去社会大环境的影响,这三者如果固定化了,人的一生也基本是固化了。

而这一过程,出现的最大变数,主要在于两点:一是人的际遇,二是人的思想意识。前者,可能是生命中提携或教导自己的领路人,也可能是婚姻中的伴侣。后者,则是个体自己的主体意识和思想信仰。只要这两点产生变化,或者一直在生长更新,人的一生,就会从基本固化的轨迹中,脱离出来,发生变化。

所以,我们的一生究竟如何,很大程度上,在于上述几个因素的影响。正可谓,“若知前世因,今生受的是。若知来世果,今生做的是”。所谓因果,则重在种因,即是影响这两个变量。

那么,对于自己,信仰是什么呢。我一直说要为伟人做点事,实际上,这暗含着个人认可伟人的信仰:共产主义。也就是,我的信仰,也是相信那人类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大同世界。这才是人类克服人性弱点,走向存异求同的康庄大道。和平共存,长治久安。

有人说,人类或者所有生物,一旦不通过斗争或者战争优胜劣汰,任其肆意发展,就很可能进入过渡繁衍,泛滥成灾的危险之地,地球将无法承载过多的人类或者其他生物。所以,共产主义行不通。但,真理说,生产力是人类自身发展、实现全面解放的真正武器;也是克服资源的有限性限制的真正解决之道。共产主义,恰恰是让生产力服务全人类,解决人类无论何种问题引起的发展问题。

又有人说,人性善,是建立理想社会的基石。可是人类社会通过自身的实践不断证明,人性非善非恶,它是一张白纸,引导向善则为善,引导向恶则为恶。如同染色。染何种颜色,则成何种颜色。

基于这样的底层逻辑,人类美好社会的构建实则关键在于两点:一是教化。从根处的思想意识入手:引导人类向善。二是建立以集体利益大于个人利益的社会秩序。让每个个体,都置身于集体之下,让个体服从集体,又让集体赋能个体,实现双向成就。多元而统一,自由而共赢。也就是,共产主义社会,正是这样人类美好社会的载体。

曾经伟人在新中国成立后的三十年间,竭尽全力探索过共产主义道路:以社会主义为过渡,最终通向共产主义社会。他的所作所为,皆以最终实现共产主义为目标。在1965年,他甚至希望总结过去十几年的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提炼成马克思主义理论,试图找出共产主义建设的基本原理,为后人指路。可惜在1966年被某革打断了,没能持续进行下去。

假若成行,伟人将以哲学理论的形式,再次为自己在和平年代,建设社会主义乃至共产主义,奠定更加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历史地位。可是,历史总有其命运。不光是伟人自己,连全国人民,全人类,都无法顺利见到共产主义的曙光。他的试验不成功,意味着造福全人类,实现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大同世界之美好理想尚未成功。甚或再度接受历史周期律的制约。

事实上,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尤其是1961年,经过“三年困难期”以后,毛主席非常注重研究苏联社会主义经济的建设理论。他想参考他们的理论,结合自己的建设实践,摸索出一条属于我们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我们看他老人家在那段时间读的书目便可知。作为伟人的图书管理员,徐中远同志回忆道,毛主席经常自己研究有关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建设的书籍,还密密麻麻地做笔记和标识。

比如,“毛主席在信中要求读的另一本书《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论共产主义社会》一书,也有很大篇幅讲到社会主义的经济问题。……在他读过的这本书里,在有关国家消亡、公有制的建立、共产主义社会的物质基础、共产主义社会中生产可以大大发展、有计划地发展生产、充分地发挥群众的创造性、共产主义劳动等论述的地方等几乎通篇都画满了直线、二直线、三直线、圈、曲线,重要的段落旁边还画上竖线、圈等标记。”

他在列宁的《苏维埃政权的当前任务》一文中的“我们甚至不可能确切地想象到,在社会主义制度下蕴藏着怎样的力量,和能够发挥出怎样的力量。我们的任务就是为这些力量扫清道路。”一段话下画了着重线、曲线,在句子后面连着画了五个圈。

在《伟大的创举》一文中“劳动生产率,归根到底是保证新社会制度胜利的最重要最主要的东西,资本主义造成了在农奴制度下所没有过的劳动生产率。资本主义可以被彻底战胜,而且一定会被彻底战胜,因为社会主义能造成新的高得多的劳动生产率。……共产主义就是利用先进技术的、自愿自觉的、联合起来的工人所创造出来的较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我们现在所处的阶段,‘只是实行从资本主义向共产主义过渡的第一步。”这段文字下面画着着重线,旁边还画着竖的双直线和三个圈。

可见,此时的毛主席,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建设已有非常深刻的认识。

我们看,关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他说:“我们要以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平衡和不平衡、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平衡和不平衡,作为纲,来研究社会主义社会的经济问题。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对象是生产关系,但是要研究清楚生产关系,就必须一方面联系研究生产力,另一方面联系研究上层建筑对生产关系的积极作用和消极作用。”

在伟人看来,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发展社会,处理社会关系的核心。抓住这条主干,就抓住了社会问题的枢纽。

“从世界的历史来看,资产阶级的工业革命,不是在资产阶级建立自己的国家以前,而是在这以后;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的大发展,也不是在上层建筑革命以前,而是在这以后。都是先把上层建筑改变了,生产关系搞好了,上了轨道了,才为生产力的大发展开辟了道路,为物质基础的增强准备了条件。当然,生产关系的革命,是生产力的一定发展所引起的。但是,生产力的大发展,总是在生产关系改变以后。”

“一切革命的历史都证明,并不是先有充分发展的新生产力,然后才改造落后的生产关系,而是要首先造成與论,进行革命,夺取政权,才有可能消灭旧的生产关系。消灭了旧的生产关系,确立了新的生产关系,这样就为新的生产力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正是居于这样的考虑,伟人坚定先对新中国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再图大力发展生产力。他说,“1959年以前,我们所做的事情,主要是干革命,是要为生产力的发展扫清道路。”他清楚地知道,并表示“我国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发展,实际上才刚刚开始。”

这里就澄清了,何为大仁,何为小仁。大仁,是立足长远,做根本的考虑,选择暂时暂时困难,而前途光明的道路。小仁,则是先图短暂享乐,后渐入困难的容易道路。

他还最早提出过社会主义发展阶段论:“社会主义这个阶段,又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不发达的社会主义,第二个阶段是比较发达的社会主义。后一个阶段可能比前一个阶段需要更长的时间。”

这里值得再次强调,社会主义初级发展阶段,并非后来人所提。其只是在伟人观点的基础上换了个概念而已。

关于四化建设。1957年伟人提出:“要建设一个具有现代工业、现代农业和现代科学文化的社会主义国家。”1961年,他再提出“要加上国防现代化”。这样,对“四个现代化”就形成了比较完整的表述。后来,周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又把其中的“科学文化现代化”改“科学技术现代化”。

“四个现代化”的表述由此一直沿用了下来。也不是后来人的时髦说法。

由此可见,伟人的目光是非常超前的,对社会主义乃至共产主义建设的认识是深刻的,而非盲目的,更非乌托邦的理想主义者。他是真正试图将理论联系实践,竭尽所能,以共产主义为目标,以社会主义为过渡,用尽一生来探索实现。

他始终带领全国人民向着那只分工、不分等级的、只共富、不两极分化,真正实现人人全面发展的联合体的美好信仰走去。

查看全部

「 支持乌有之乡!」

乌有之乡 WYZXWK.COM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注:本网站部分配图来自网络,侵删

扫描下方二维码,订阅乌有之乡网刊微信

官方微信订阅号

相关文章

习近平会见泰国国王哇集拉隆功

劳动者能不能当家,是检验社会主义的唯一标准

郝贵生:《论持久战》中“高瞻远瞩的战略思维”的现实意义究竟是什么?

好物推荐

最新推荐

郝贵生 | 《论持久战》与中国的反腐败斗争究竟有什么逻辑联系?

习近平会见泰国国王哇集拉隆功

湘赣红旅—追寻伟人足迹.传承红色精神

两日热点

“唯一标 准”论是错误的——纪念真理标准讨论二十周年

林爱玥:高市早苗20天毁掉日本50年!

锁定坚强:《新闻联播》中谈及铭记毛主席等老一辈的历史功绩,为何让人民激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