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专稿】永不褪色的旗帜——记新四军老战士古正华

马卓 2025-10-04 来源:人境网公众号

一、烽火少年:从武汉到新四军

古正华,小说《黑 与 白》中骆正的原型,1927年生于武汉一个普通家庭。1943年,16岁的他毅然加入新四军第五师13旅,成为文化教员,后转入汉孝陂游击队,多次参与对日作战。在烽火连天的岁月里,他亲历了“日寇扰攘太猖狂”的国难,也见证了“健儿赴疆场”的壮烈‌。抗战胜利后,因伤离队的他在寻找部队途中被国民党军统特务逮捕,受尽酷刑却严守党的秘密,最终在地下党营救下重获自由‌。这段经历,成为他革命生涯的第一次淬火。

二、暗战江城:红旗插上江汉关

1947年,古正华以城工部秘书身份重返武汉,潜伏于白色恐怖中。他的“安全屋”设在江汉关钟楼下,距国民党军警宪特要害部门仅百米之遥。他化装成小学教员、工程师,甚至修笔匠,将情报藏于笔筒传递。最惊险的是1949年5月16日武汉解放前夕,他率同志在钟楼升起第一面红旗,彼时街头仍有散兵游勇和潜伏特务,这一行动堪称“与死神擦肩”‌。多年后,他回忆道:“红旗升起时,我们已做好牺牲的准备。”

三、土改先锋:从战场到田野

解放后,古正华投身土地改革,亲历三期土改运动,编撰《土改简报》、举办展览。晚年,他痛批小说《软埋》对土改的歪曲:“方方连土改程序都不懂,却编造血腥惨剧。”他坚持:“土改是亿万农民的解放,不是‘十八层地狱’。”‌这段经历,让他从战火中的革命者,成长为捍卫革命成果的斗士。

四、暮年呐喊:革命者的“却道天凉好个秋”

晚年,古正华以笔为枪,著《却道天凉好个秋》剖析历史剧变,批判社会腐败。他多次在公开场合痛斥“资改派”,为工农维权奔走。2024年武汉纪念毛主席逝世48周年活动上,97岁的他仍高呼:“革命死了,革命万岁!”‌他的小院墙上,至今挂着新四军战士的水粉画,画中吹号的身影与他的一生重叠——从战士到旗帜,从未停歇

古正华像魏巍一样,用行动诠释了“革命到底,绝不投降”的誓言,是左翼阵线上一面永不褪色的旗帜。


魏巍老遗言:“革命到底,永不投降”

查看全部

「 支持乌有之乡!」

乌有之乡 WYZXWK.COM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注:本网站部分配图来自网络,侵删

扫描下方二维码,订阅乌有之乡网刊微信

官方微信订阅号

相关文章

习近平会见泰国国王哇集拉隆功

劳动者能不能当家,是检验社会主义的唯一标准

郝贵生:《论持久战》中“高瞻远瞩的战略思维”的现实意义究竟是什么?

好物推荐

最新推荐

郝贵生 | 《论持久战》与中国的反腐败斗争究竟有什么逻辑联系?

习近平会见泰国国王哇集拉隆功

湘赣红旅—追寻伟人足迹.传承红色精神

两日热点

“唯一标 准”论是错误的——纪念真理标准讨论二十周年

林爱玥:高市早苗20天毁掉日本50年!

锁定坚强:《新闻联播》中谈及铭记毛主席等老一辈的历史功绩,为何让人民激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