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通报只说"不信谣",却不告诉你真相:一个跳河者的最后自由
在当下这个信息爆炸却又层层过滤的时代,我有时已不愿多看那些官方通报。因为它们往往空洞无物,甚至故意玩弄文字游戏,误导民众。


当然,不能一棍子打死所有通报——在一些无关紧要或非关键事件上,它们偶尔还能详尽事实。但在另一些敏感话题上,通报里反复出现的不是“事实经过”,而是那句老生常谈:“提醒广大群众,不要相信谣言。”我不愿信谣言,可你至少得告诉我真相是什么吧?
这正是今天我想探讨的主题,剖析这种遮掩背后的深层问题,并从毛主义视角进行批判,揭示其如何反映了当代社会中的官僚主义、阶级压迫和封建残余。

想必许多人已有所耳闻:一名男子在婚礼当天跳河失踪,至今日上午仍“紧急搜救中”。节日期间,这种灰色悲剧本就令人扼腕叹息,可数日过去,人们仍在热议“跳河”的原因。没有合情合理的解释,民众自然会存疑并追问。正如毛主席所言:“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初传闻称因彩礼纠纷;媒体随之报道疑似彩礼问题;官方则匆忙辟谣,称与彩礼无关;家属最后只叹息“种种原因”。
通报中写道:“该男子因婚礼琐事,情绪失控”,并呼吁网友“不轻信、不传播谣言”。不传播谣言当然正确,但什么是“谣言”?
网上流传的“彩礼要价数十万,下车费再加两万”算谣言吗?这不也属于“婚礼琐事”范畴?从毛主义观点看,这种事件绝非孤立“琐事”,而是根植于封建残余与资本主义剥削的结合。彩礼习俗,本是旧社会遗毒,在当下却被商品化,成了对劳动人民的经济压迫。毛主席在《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中批判过类似封建陋习,强调要通过群众运动打破这些枷锁。
可如今,官僚机构却三缄其口,维护所谓“地方形象”,这正是毛主义所痛斥的官僚主义作风——脱离群众,回避矛盾,而不是发动群众揭露真相、进行阶级斗争。公检法本应各司其职,尊重事实,可当警方通报也需顾及“形象”时,便暴露了地方权力趋于一体化的趋势:你帮我维护,我帮你遮掩,形成一种反人民的默契。这违背了毛主席的群众路线原则,即“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官僚们不向群众报告真相,反而指责群众“信谣”,这岂不是倒置了主仆关系?
媒体本应在此刻发挥监督作用,可悲的是,只有本地媒体和民众才有触及真相的机会。
当地媒体受制于地方压力,无法深挖;当地民众更不敢多言。新闻如邮差走到村口,便被“看门狗”一吠吓退。外地媒体仅靠电话采访或社交平台接触“疑似当地人”,收效甚微。相比之下,我宁愿在抖音、小红书或微信上搜寻爆料,至少那里还有群众的原始声音。从毛主义批判来看,这种媒体失灵源于资本主义媒体的阶级属性:它们服务于XX阶级,回避尖锐矛盾,而不是像毛时代那样,动员群众参与舆论斗争、并且敢于明辨是非、敢于让人人发言。

如果峰哥还在,能说什么:这或许是“好事”——它唤醒了更多人觉悟。
现在,有人因为女方加彩礼自杀了。再有女方临时加彩礼,男方就得好好考虑下,女方是不是想要他的命。这种情况下,一拍两散都是好的,搞不好发展成自由搏杀都有可能。
就像胖猫跳河以后,舔狗经济彻底崩盘一样,这个事件也会加速婚姻新版本的迭代。
至于那位同志,一生中或许只有跳下去的那两秒才真正自由。我们又有何资格评判他最后的勇敢?但从毛主义批判,这提醒我们:压迫无处不在,反抗永不止息。只有活着才能战斗,存人失地,人地皆存,每一个同志,都是伟大的再生力量,一定要像守护我们的阵线一样,守护我们每一个同志!
「 支持乌有之乡!」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注:本网站部分配图来自网络,侵删
扫描下方二维码,订阅乌有之乡网刊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