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当医学不再承诺“根治”

关中的牛人 2025-11-18 来源:作者投稿

生物医学早已占据医疗行业的绝对霸主地位,既垄断了诊疗话语权、挤压了其他疗法的空间,又推高了医疗成本,让看病变成高投入的事,变成需要诸多因素协同才能完成的事。在医院内部,是诸多医技科室和主治医生的协同;在家庭内部,是人力和财力的挤压与投入,这些都增加了看病的难度。可偏偏,这个手握霸权的“行业主导者”,对很多疾病的发病机制认知触到了天花板,治疗上常常无能为力,难以兑现患者期待的“根治”结果。这种进退维谷的处境,正推动生物医学从过去“药到病除”的救护者,悄然转向“说清病情却难根治”的帮助者。

传统医学能当“救护者”,离不开过去固定的生存环境和疾病类型。在农耕时代,人们得的病大多是外来的——比如细菌、病毒感染,或是磕碰受伤。这些病原因清楚、发作快,对身体的伤害也多是能直接修补的。就像得了感染性疾病,抗生素一用就能直接对抗病菌,很快就能控制病情;就算是感冒、摔伤,传统的药方和疗法也能调理身体、修复损伤,效果立竿见影。那时候的医学,面对的是身体所受的外部伤害,无论是细菌病毒,还是各种各样的物理、机械伤害,自然能以“救护者”的身份守护生命。而大家对医生的印象,也固化成了“能根治疾病、一定能治好”的救世主,这种想法慢慢变成共识,成了医患关系最初的心理基础。

可现代社会的高速发展,彻底改变了疾病的类型。工业文明带来了生产和生活方式的改变:流水线工作需要久坐、外卖多高油高糖、烟酒不离身、熬夜成常态,这些被大家习惯的“便利”,正在慢慢改变我们的身体。比如糖尿病患者,长期饮食不当导致代谢紊乱,身体里的血管、神经、器官都发生了不可逆的糖化,医生能用药物控制血糖、减轻并发症,却没法让已经受损的身体组织恢复原样;再比如慢阻肺患者,几十年抽烟让肺组织变硬、失去水分和弹性,交换气体的功能难以维持基本代谢,就算戒烟吃药,也难回到健康状态;阿尔兹海默症发现上百年了,但至今仍解释不清楚脑细胞大面积死亡的原因,很多摸索性的疗法(手术和药品)也基本以失败告终。这些“时代病”的特点就是“慢慢累积、坏了就好不了”——它们不是突然找上门的,而是长期不良生活习惯慢慢造成的;对身体的伤害,不是修修补补就能好的,而是人体器官化学性质的改变。

虽然生物医学搞懂了血液循环、细胞、基因这些基础常识,搭建起了认识人体的框架,但这远远不足以解释全部疾病,更没有能力把已经发生化学改变的器官复原。人体中有上千种活性物质相互作用,现在能说清工作机制的也就几十种;万亿个细胞如何精准配合、修复自身、应对外界变化,至今还有不少谜团。医学探索已经到了穷经皓首的程度,只要能解释一种细胞因子的调节机制,就可能获得诺贝尔医学奖,而这类需要解释的细胞因子,或许有上千种。

这种认识上的局限,直接导致治疗效果打折扣。就像物理学家搞不懂暗物质一样,生物医学对人体的了解也停留在“部分清楚”——很多慢性病的核心问题仍是模糊的,知道身体失衡了,却找不到精准的治疗靶点;有些病能看清身体的病变,却不知道背后的深层原因,没法根治。一个简单的口腔溃疡可以折磨患者几十年,医生却解释不清病因。

临床中常说“偶尔是治愈,常常是安慰”,这句话道尽了现代医学的无奈,也戳中了生物医学的核心困境。患者花了高昂费用,盼来的往往不是根治的结果,只是症状的缓解;医生拼尽全力,也只能在“治愈”的“偶尔”之外,用专业的陪伴和安慰填补患者的期待落差。

医学的这些局限,正是它从“救护者”变成“帮助者”的核心原因——而这种转变,本质是生物医学在没有找到更高效的认识工具、无法突破现有认知瓶颈之前,被迫采取的务实调整。当很多病治不好成了常态,当医学没法承诺“根治”,就只能用专业知识帮患者延缓病情、减轻痛苦、保住尊严。传统医学的“救护者”身份,暗含着“一定能治好”的承诺;而生物医学的“帮助者”定位,是正视人体的复杂、疾病的不可逆和时代的局限。它不再追求“根治”的终极目标,而是专注于“过程中的支持”:给患者说清病情,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帮患者调整生活方式,在疾病和生命之间寻找平衡。

人类的身体进化得很慢,可工业文明带来的环境变化却飞快:从“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到昼夜颠倒,从天然食材到加工食品,身体的适应速度远远跟不上环境的变化,这才催生了糖尿病、高血压这些“文明病”。这些病的根源,是身体无法适应环境伤害造成的。就像土地长期过度耕种会养分枯竭,施肥能补充营养,却没法恢复土地的化学性质;现代医学也只能缓解症状,没法彻底修复被时代“透支”的身体。

而这种对医生的高期待,也是当下医患矛盾的核心。大家对医生的印象,还停留在“救护者”阶段,觉得“花钱看病就该治好”;可现代医学的客观局限,让“疗效不好”成了慢性病治疗的常态。当患者带着“必须根治”的期待就医,最后只得到“减轻症状”的结果,付出的金钱和期待的效果不对等,不满就容易转化为与医生的冲突;而医生一边要面对医学的局限,一边要背负“必须治好”的压力,一旦疗效不如预期,就可能陷入医患纠纷。

生物医学的认知局限并非不能突破。就像传统医学曾借助化学工具搞懂了人体的微观世界,现在的生物医学也需要新的方法来打破瓶颈。这种新方法可能是跨学科的创新,也可能是认识人体的新角度,但不管是什么,都会推动医学更深入地探索生命规律。

当我们搞懂了这场转变的深层原因,就会明白:现代医学的“帮助者”身份,是由它的认知局限导致的。同时这也提醒我们,健康的本质是身体和环境的动态平衡,医学只是应对失衡的“补救办法”,真正能守护健康的,是每个人对自己生活方式的谨慎选择——就像土地需要“取之有度”才能肥沃,身体也需要“消耗和补给平衡”才能长久健康。在这个便利却也容易“透支”身体的时代,医学的价值不在于承诺“一定能治好”,而在于用专业的力量,帮我们在失衡的环境中,尽量守护生命的质量和尊严。

查看全部

「 支持乌有之乡!」

乌有之乡 WYZXWK.COM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注:本网站部分配图来自网络,侵删

扫描下方二维码,订阅乌有之乡网刊微信

官方微信订阅号

相关文章

《求是》(2025年22期):习近平: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

郝贵生 | 《论持久战》与中国的反腐败斗争究竟有什么逻辑联系?

劳动者能不能当家,是检验社会主义的唯一标准

好物推荐

最新推荐

《求是》(2025年22期):习近平: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

郝贵生 | 《论持久战》与中国的反腐败斗争究竟有什么逻辑联系?

湘赣红旅—追寻伟人足迹.传承红色精神

两日热点

谁是中国人民的儿子?

分田单干的恶果与实事求是

人民群众开始进入“觉醒时代”,让哪些人惊恐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