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为什么没有人愿意出钱办公有制企业?

钟之说 2025-11-17 来源:钟建民的理论思考公众号

在现实中,在主流经济学家的误导下,我们在公有制经济体制改革中普遍引用了股份制的现代企业制度,形成了新的的产权公有制模式——股份制+公有制的模式。而股份制本来是私有制在生产社会化程度不断提高条件下的实现形式,是资产者联合起来合资经营的企业形式。

在微信群里讨论时,有位群友说:

“群里这么多人,没有人愿意出钱办公有制企业,对吗?”

对此,我的回答是:

“更确切地说,是太多的人不了解什么是真正的社会主义所有制,自然也难以了解真正的公有制对劳动者的意义。”

拆了机器用零件好,还是把零件组装成机器好?正确的答案是显而易见的。但为什么老百姓却没有办公有制企业的愿望和行动呢?

这与劳动者与既有的公有制带来的体验有关,更与他们对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认识不足有直接的原因。

在《资本论》第一卷,马克思是这样说明未来社会所有制的:

“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的资本主义占有方式,从而资本主义私有制,是对个人的、以自己劳动为基础的私有制的第一个否定。但资本主义生产由于自然过程的必然性,造成了对自身的否定。这是否定的否定。这种否定不是重新建立私有制,而是在资本主义时代的成就的基础上,也就是说,在协作和对土地及靠劳动本身生产的生产资料的共同占有的基础上,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资本论》第一卷第832页,1975版本)。

在这里,马克思明确地给我们指明了未来社会所有制的基本特征:

第一,不是重新建立私有制;

第二,是在协作和共同占有生产资料基础上;

第三,是重新立个人所有制。

在这里告诉我们:

1,社会主义革命的目的不是重新恢复封建社会的小私有制形式;

2,社会主义所有制是一种个人所有制;

3,社会生产是由生产资料和生产劳动两个方面构成的。既然社会主义这种个人所有制是以生产资料的共同占有为基础的。那这里的个人所有制,就是生产劳动的个人所有制,而不是生产资料的个人所有制。

我们知道,马克思恩格斯把资本主义所有制叫做资产阶级所有制或资产阶级私有制。为什么可以把资本主义所有制称为资产阶级所有制或资产阶级私有制呢?

因为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劳动者与其生产条件相分离,他只占有自己的劳动力。因此,劳动力与生产资料的结合是通过劳动力商品化来实现的,即通过劳动者把自己劳动力作为商品出卖给资方来实现的。当劳动者在市场上出卖劳动力之后,进入生产过程之后,劳动力的使用就归资方所有,因此,在资本主义条件下的生产资料和生产劳动都是属于资产者(老板或股东们)所有的。因此,资本主义所有制可以称为资产者所有制或资产阶级私有制。

正因为资本主义条件下,劳动力的商品化,客观上消去了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的生产主体地位,因此,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所体现的是资产者利益要求的过程,即体现资产所有者对资产所有权的利益要求的过程。因而资本主义生产体现的是资产者的权利要求,其生产目的是资产不断增殖,而资本主义制度所体现的正是资产者对财产增殖的利益要求。因此,资本主义制度的重点就是体现资产的个人所有制——即资产者对对资产所有权的利益要求,按资分配就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最基本的特征,它就是体现资产个体所有制的形式。

当社会实现生产资料公有制之后,人格化的资产者已经被消灭,人们在资产所有方面也由于公有制本身而不再有差别。因此,社会主义生产过程的实质就是劳动者联合起来,在不损害公有资产的前提下,利用公共资产,通过自己的劳动满足自己的消费需要。

由于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劳动者仍然是以生活消费个体性为基础的,因此,劳动者的劳动投入就具有个体所有的性质。而且也正是因为这种个体所有的性质,社会主义才需要实行按劳分配。按劳分配正是公有制条件下体现劳动者劳动投入个体性的体现。因此,社会主义公有制所体现的是劳动的个体所有制,体现的是劳动所有权。

既然社会主义实现生产资料公有制就是为了体现劳动者对劳动所有权的基本要求,这恰恰体现了劳动者人性的要求。如果劳动者对社会主义公有制的性质和特点有基本的了解,就应该知道,社会主义所以要实现按劳分配,是因为社会主义要体现的是劳动者的个体所有制——即劳动者对劳动所有权的利益要求,他们怎么会不愿意出钱创办公有制企业呢?

很显然,这里的关键问题是有太多的人对真正的社会主义所有制体现的是劳动者个人利益要求缺乏基本的了解,完全不知道,社会主义所有制体现的是劳动者个体所有制的本质特点。

在理解什么是社会主义所有制的问题上存在着两个问题:

第一是把苏联模式的公有制当作了社会主义所有制——劳权公有制来理解。

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在建国之后,在实现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基础上建立了国有国营的指令性计划经济模式。

这种模式所以会产生,是因为社会主义革命首先在经济落后的苏联、中国等国家产生,而这些国家多为农业大国,因而在建立了无产阶级政治体制后,还不能直接建立社会主义生产方式,而必须首先进行资金积累、快速实现工业化。也就是说,这些落后的国家在形成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体制之后,还需要一个过渡时期,,既要应对战争和灾难,又要通过工业化的实现形成社会主义生产方式的生产力基础,即实现工业化。

因此,苏联模式的公有制经济,只是社会主义国家从暴力革命胜利到社会主义生产方式建立之间这一过渡时期的经济模式。

正因为苏联模式是过渡经济模式,因而它是具有暂时性特点的。也就是说,当社会主义国家实现了工业化之后,这种公有制经济模式就完成了历史使命了。而在事实上,新兴的社会主义国家通过这种过渡时期的经济模式,大多在二十多年的时间实现了工业化,成就非凡。这种过渡经济模式的目的是在保证人民生活需要的情况下快速实现工业化。

处于这个过渡时期的过渡经济模式,就是产权制度与公有制相结合的模式,它性质上是一种半资本主义、半社会主义性质的生产模式。在这种模式的公有制经济中,由于公有制基础之上建立的是以国家为主体的经济体制,并没有直接体现劳动者对劳动所有权的利益要求。因此,对劳动者而言,他们体验的公有制是为集体、为国家劳动的公有制,而不是为自己劳动、满足自己生活需要的公有制。

因此,当把这种过渡时期的公有制经济模式当作社会主义所有制模式时,老百姓当然会对这种公有制模式有排斥反应。

第二是许多人把那些通过股份制来实现的国有制或集体制当作社会主义公有制来理解。

社会主义公有制,它是必须实现按劳分配的公有制。而要实现按劳分配,首先要建立以劳动者为主体的、全面体现劳动所有权的基本制度。因此,只有劳权公有制模式,才可能是包含了按劳分配的公有制模式,或者说只有劳权公有制模式,才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实践模式。

但在现实中,在主流经济学家的误导下,我们在公有制经济体制改革中普遍引用了股份制的现代企业制度,形成了新的的产权公有制模式——股份制+公有制的模式。而股份制本来是私有制在生产社会化程度不断提高条件下的实现形式,是资产者联合起来合资经营的企业形式。股份制所体现的是资产者当家做主和按资分配。因此,在建立股份制的条件下,企业劳动者既没有参与生产成果的分配权,也没有参与企业管理的管理权。比起改革之前的产权公有制模式,企业员工对公有制的体验更差。过去的工人是企业的主人,享有医疗、养老和民主管理等多种福利,只是形式是国营企业必须按照计划要求进行生产和分配,缺乏自主权而已;而股份制之后的公有制企业生产经营及管理活动,只是那些政府部门和管理人员的事情,工人已经成为如私营企业一样的合同工,企业重大事务的决策与企业生产成果的分配与劳动者没什么事,而国企的加班等现象也日益增加,违反劳动法的现象普遍存在。

无论是改革之前的国营企业还是改革之后的国有企业,普通老百姓并没有“公有制是体现自己个人利益”的感知。尤其是改革之后的国企采用了资本化经营,劳动者的地位更差。这正是没有人愿意自己办公有制企业的原因所在。

在十月革命以来的社会主义实践中,只有我国农村的人民公社模式,是真正以劳动者为主体的、全面体现劳动所有权的公有制模式。

1962年在经过“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体制调整之后,生产队形成的社员大会管理体制和工分分配体制,是一种劳动者——社员凭借劳动投入进行集体生产成果分配的劳权公有制模式。在人民公社体制中,社员取得了像老板一样的地位,他们通过社员大会、队委会领导下的队长负责制来行使劳动者的劳动管理权,通过工分分配方式来行使劳动者的劳动分配权。社员的收益如企业老板的收益一样,是作为生产队的生产成果,以余额的形式出现的。在人民公社体制中,农民与集体生产的关系是生命共同体:生产队搞得好,工分单价就高,社员得到的收入也高;反过来,集体生产搞得不好,工分单价就会很低,社员收入就会明显减少。因此,生产队与社员个人利益是休戚与共的关系。

人民公社制度是体现劳动者利益要求的最好形式,因为这种模式通过“消耗补偿的、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余下都是自己的”生产结果的按劳分配方式,较好地处理了劳动者个人、集体与国家的三者利益关系,较好地体现多劳多得的基本原则,较好地处于了劳动者当前利益满足和长远利益保证的关系。

但是,由于人民公社时期处于我国从原始农民向现代农业转变的时期,处于我国从农业国家向工业化国家转变的创业时期,更是处于我国人口增速最快的时期。农业的现代化转变需要农民艰苦奋斗;国家工业化的实现需要农民和农业的更多支持;而人口的快速增长则摊薄了农民对生产成果的分享体验。因此,在许多人的感知当中,对人民公社的公有制体验并不满意。而一个更重要的原因是,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实现需要一个相对较长的时期,它需要通过创业期到收获期的发展过程,但实际情况是,在1980年前后,在我国农业现代过程中刚刚从创业期向收获期转变的节点上,人民公社体制却遇到了政策性退出的变故。这也是绝大多数农民难以体验社会主义公有制优越性的基本原因所在。

在井冈山进行武装斗争时,几千人的人民武装与国民党庞大的军队进行抗争,在一片白色恐怖的包围中,有人提出“红旗到底能够打多久?”的质疑,非常正常;到红军经过二万五千里长征到达陕北,实现红军三大主力会师时,大家看到了革命取得胜利的希望;到抗日战争结束,共产党形成120万正规军,几百万民兵的人民武装时,再也没有人怀疑毛泽东政治路线、军事路线的正确性。

科学社会主义从马克思恩格斯的理论形成到十月革命实践的成功;从产权公有制的过渡经济模式到人民公社的真正的社会主义生产方式,人民公社体制从公社核算单位到“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体制形成,再从改变原始的个体生产方式到形成机械化和农村工业化的农业现代化的转变,它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和积累。没有这种过程和积累,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优越性自然就难以为广大劳动者所感知和认可。

在农村改革过程中,既出现了小岗村的18个红手印,强烈要求单干的农民要求,又有周家庄3000多个红手印,要求保持人民公社体制的强烈要求。这一事实表明,在社会主义革命过程中,不同地方的劳动者,对社会主义公有制有了不同的体验和要求。在劳权公有制模式的优越性真正发挥的地方,劳动者对它的认可和适应是必然的。

查看全部

「 支持乌有之乡!」

乌有之乡 WYZXWK.COM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注:本网站部分配图来自网络,侵删

扫描下方二维码,订阅乌有之乡网刊微信

官方微信订阅号

相关文章

《求是》(2025年22期):习近平: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

郝贵生 | 《论持久战》与中国的反腐败斗争究竟有什么逻辑联系?

劳动者能不能当家,是检验社会主义的唯一标准

好物推荐

最新推荐

《求是》(2025年22期):习近平: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

郝贵生 | 《论持久战》与中国的反腐败斗争究竟有什么逻辑联系?

湘赣红旅—追寻伟人足迹.传承红色精神

两日热点

谁是中国人民的儿子?

分田单干的恶果与实事求是

人民群众开始进入“觉醒时代”,让哪些人惊恐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