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节,是个笑话!
学生成了能源,老师成了受益者,制度成了旁观者,商业链条成了围观者。蜡烛光照得满是利益的尘埃,少了温暖,多了算计。

教师节过去了。
网络上一个段子火了:“学生才是蜡烛。” 以前我们习惯用蜡烛形容老师——燃烧自己,照亮学生;如今反过来,说学生燃烧自己,点亮别人。
一个看似轻松的比喻,却刺痛人心,像一根针扎进现代教育的肌理里。
仔细想想,这话里透出的,并不是幽默,而是一种冷峻的现实。
学生,从小学到大学,从补习班到兴趣班,无处不在地供养着一整条教育产业链。老师的工资、教职员工的待遇、领导的福利,全都与学生紧紧绑在一起。
辅导班、兴趣班、文具、眼镜店、牛奶厂、印刷厂、学区房……更不用说学校周边的小商铺,也都被学生“养活”。
于是,所谓“教育”,在很多人眼里,早已不只是传道授业解惑。它变成了一条长长的现金流,一个产业链条,学生是起点,是能源,是燃烧的蜡烛,而别人则坐在光亮里享受温暖。
段子里的蜡烛,像一面镜子,照出无数现实的裂缝。
学生的焦虑、负担、疲惫,映射出教育制度里隐秘的利益逻辑:谁在真正受益?谁在付出代价?光鲜的奖状、精致的校园宣传册,背后是无数个熬夜写作业、赶补习班、背着书包奔波在校外与校内的身影。
而制度与社会,把这一切包装成“成长的历练”“学习的机会”。真正点亮的,却是老师的职称、学校的排名、产业链上的利益方。学生燃烧自己,换来的不是光明,而是别人灯下的阴影。
回望教师节的本意,它该是对教书育人的敬意。
可如今,敬意被复杂的利益纠缠稀释了。蜡烛燃烧的热量,不是为了照亮学生,而是供他人取暖。这种倒置,让原本神圣的教育,蒙上了一层冷冰冰的商业色彩。
学生成了能源,老师成了受益者,制度成了旁观者,商业链条成了围观者。蜡烛光照得满是利益的尘埃,少了温暖,多了算计。
鲁迅曾说:“中国的悲剧不是你死就是我亡,而是我们都被裹挟在自以为光明的秩序里。”
今天的教育,也像这样。学生燃烧自己,却换来光亮的,不是理想与智慧,而是周边利益方的收益。社会把这种现象当作理所当然,把压力当作历练,把负担当作责任。
可蜡烛仍在燃烧。
只是不知道,这燃烧的热量,会不会有一天让人看到真正的光,而不是反射回无尽的算计。
教师节的祝福很热闹。
可冷静下来想想,那些被誉为光明的教师节话语背后,有多少学生正默默燃烧自己?有多少光亮被吃掉、被转走、被放大成别人的利益?
如果教育的本质只是一个产业链条,那么蜡烛的光,再美,也只是照亮别人的路。
而真正的教师节,应该是问:光照给谁?燃烧值不值得?
所以,这个段子有趣,也刺骨。
它提醒我们:教育不是产业,学生不是燃料。蜡烛,应该燃烧自己照亮别人,而不是被迫燃烧照亮整个利益链。
教师节的光亮,才有温度。
学生燃烧自己,却换来光亮的,不是理想与智慧,而是周边利益方的收益。社会把这种现象当作理所当然,把压力当作历练,把负担当作责任。
……
「 支持乌有之乡!」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注:本网站部分配图来自网络,侵删
扫描下方二维码,订阅乌有之乡网刊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