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荣智:评民间中医法律问题~国医何去何从?(7)第三部分:第九篇 阴阳论、辩证法与中医正名
医学的起源与生产活动并行,甚至更早。中国早在三千多年前就形成了《黄帝内经》,系统总结了人体生理、病理、诊断与治疗理论,其价值不亚于四大发明。
声明:
本文原创为唐荣智,笔者经唐老同意作过少量修改,本号谨代唐老申明原创,因唐老谢绝本号稿酬,故因本文产生的所有收入将用于弘扬中医(这是唐老的意思)。
~~~~~~~~~
一、古代辨证法简介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确实在公元前四世纪(前384—前322年)系统研究过辩证法,代表作有《工具论》《形而上学》《修辞学》等。然而,中国古人对辩证法的探索,远早于亚里士多德。
中国最早的辩证思维体现于《易经》(《周易》),其中“阳爻”与“阴爻”构成六十四卦的哲学体系,约形成于西周早期(公元前11世纪—前10世纪)。此后,阴阳观念从自然现象抽象为概括宇宙万物根本属性与运动规律的哲学范畴。
老子《道德经》(成书于公元前6世纪—前5世纪)提出:“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第四十二章)
《易传》(约公元前4世纪—前3世纪)明确提出:“一阴一阳之谓道。”(《系辞上》)
《吕氏春秋》(约公元前239年)、《淮南子》(约公元前139年)将阴阳思想与五行学说、气论结合,发展为完整的哲学体系。
尤其是《黄帝内经》(约公元前3世纪—公元1世纪),将阴阳理论发展为医学的核心哲学体系,并用于解释人体生理、病理与治疗,成为人体科学史上最成功的辩证应用典范。
二、阴阳学说与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比较
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指出,辩证法的规律“归结为三个规律”:
1. 量转化为质,质转化为量;
2. 对立的互相渗透;
3. 否定的否定。
而中国古代的阴阳学说,同样蕴含这些规律:
1、阴阳对立互根
“孤阴不生,独阳不长。无阴则阳无以化,无阳则阴无以生。”——体现对立统一、互为依存的规律。
2、阴阳的相互消长与转化
“阴消则阳长,阳消则阴长。”
“重阳必阴,重阴必阳。”“寒极生热,热极生寒。” ——体现量变到质变、对立面转化的规律。
3、阴阳的三态演化:三阴三阳
《素问·天元纪大论》云:“阴阳之气各有多少,故曰三阴三阳也。”
这是对阴阳量变过程的精细划分,体现阴阳从萌发、增长、鼎盛到衰退的动态循环,暗合质量互变规律。
由此可见,古代中国的阴阳学说,早已系统认识并运用了辩证法的基本规律。恩格斯仅将辩证法归于亚里士多德与黑格尔,实为历史视野的局限。
更值得深思的是,恩格斯断言:“劳动创造了人本身。”这一论断虽有其合理性,但忽视了人类生存的另一根本维度:医疗与保健。
人类与动物的根本区别,不仅在于“为生活而生产劳动”,更在于:
1、为生存而治病救人;
2、为繁衍而维护健康;
3、为发展而发挥意识能动性。
劳动固然是人类生活的第一个基本条件,但若无医疗活动维系生命延续,人类早已在疾病与死亡中灭绝。而《黄帝内经》早已系统阐述了“治未病”“养生”“调和阴阳”的医学思想,远比恩格斯对人类生存活动的理解更为全面与深刻。
遗憾的是,马克思、恩格斯不懂中文,19世纪亦无《黄帝内经》的完整译本。他们未能了解东方文明中这套以阴阳五行为基础、以天人合一为框架的完整医学哲学体系。因此,断言“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实属言过其实。
三、被忽视的古代科学:中医是真正的“第一发明”
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认为,古代科学研究仅限于“天文学”“数学”“力学”三部门,并断言“科学的发生和发展一开始就是由生产决定的”。这一观点,完全忽视了人类对生命、疾病、健康的根本需求。
事实上,医学的起源与生产活动并行,甚至更早。中国早在三千多年前就形成了《黄帝内经》,系统总结了人体生理、病理、诊断与治疗理论,其价值不亚于四大发明。
《素问》侧重理论阐释:人体生理、病理、治疗原则、人与自然关系;
《灵枢》侧重实践技术:解剖、经络、穴位、针灸。
这套体系建立在数千年临床实践与生命验证之上,虽无现代实验数据,却有无数真实病例的反复确证。正如宋兴《歧黄求真集》所言:“虽无实验动物标本可数,却有无数人体牺牲;虽无实验数据精确表达,却有临床实践反复确证。”
中医不仅在中国传承数千年,更传播至朝鲜、日本、越南等地,形成“汉方医学”体系,成为东亚文化圈共享的医学财富。
四、李约瑟难题的启示:中医为何未走向现代化?
英国科学史家李约瑟(Joseph Needham, 1900—1995)在其巨著《中国科学技术史》中提出:“为什么现代科学没有在中国文明中发展,而只在欧洲发展起来?”这一“李约瑟难题”引发深思。
李约瑟指出,中西世界观的根本差异在于:
1、中国:有机宇宙观,主张“天人合一”,宇宙是自发、和谐、自我运行的整体,强调关联性、整体性、动态平衡。
2、西方:机械宇宙观,受“神法”影响,认为自然有外在立法者,激励科学家用数学“解码”自然。
这种差异导致:
1、中医走向整体观、预防医学、功能调理;
2、西医走向还原论、实验科学、对抗治疗。
但李约瑟高度评价中医:
1、打破“中医不科学”的偏见
中医是完整自洽的自然哲学与医学体系,其阴阳五行、经络气血理论虽不同于西方还原论,却具内在逻辑与实践有效性。
西医如瞎子摸象,摸到大腿便断言大象即腿;中医则整体观察,从头到尾,全面把握。
2、推崇“治未病”的预防思想
中医强调养生、调理、平衡,目标是维持健康,而非仅治疗疾病。
3、方剂学的“多靶点治疗”智慧
“君臣佐使”的配伍原则,体现复方协同、多靶点干预的早期系统医学思想。
4、经典著作的理论高度
《黄帝内经》构建了系统医学框架,提出“心主血脉”“经脉流行不止,环周不休”,已具血液循环的初步认知。
李约瑟的评价,首次以世界科学的视野,将中医置于与西医平等的地位,彻底批判了西方中心主义对中医的误解。
五、中医为何衰落?三大深层困境
尽管中医理论深厚,却在近代日益边缘化,原因在于:
1、科学范式的冲突
中医:整体观、系统论、类比推理,难于定量验证;
西医:还原论、实验科学、RCT验证,成为全球“科学语言”。
2、传承与标准化困境
(1)、祖传、师承为主,封闭保守,后继乏人;
(2)、中医院校西化,培养不出真正中医;
(3)、民间中医一盘散沙,缺乏组织与标准。
3、中药质量与安全性挑战
产地、炮制、污染影响药效;
复方药理复杂,安全性评估难度大。
六、关键决策建议:让中医回归应有地位
基于以上认知,提出三大关键决策建议:
第一,确立中医为“中国古代第一发明”
四大发明(造纸、印刷、火药、指南针)广为人知,但中医才是中国对人类生存最根本的贡献。
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证明中医理论早于四大发明。其社会意义更为深远——关乎人类血脉延续与健康繁衍。
建议:
1、 国家层面改称“中国古代五大发明”,中医居首;
2、修订《中医药法》《医师法》《药品管理法》《刑法》中“非法行医”条款;
3、确立民间中医的法律地位与主体资格;
4、 建立适合中医特点的管理模式,实现中西医并驾齐驱。
第二,抢救与推广民间秘方秘术
以四川绵竹于荣光为例:
其先祖传承“长寿散”(又名延寿救命散)等十余秘方,源自西周,基于阴阳论;
2025年5月起在江苏南通肛肠医院试点,治疗多种癌症与疑难杂症; 无一事故、无一投诉,绝大多数患者好转,屡现患者“跪拜感恩”奇迹场景; 该院陈院长感叹:“我行医50年,如今不会行医了!”——因其擅长的手术、化疗、放疗在这些病例前失效。
建议:
1、国家行政力量摸清民间中医“家底”;
2、建立“补充与替代医疗制度”;
3、 让老中医“大展宏图,大献身手”。
第三,将《黄帝内经》纳入国民教育体系
《黄帝内经》是世上最佳的养生保健经典,应:
1、列入大中小学教育计划,分层次作为必读教材;
2、大学阶段以阴阳论开展哲学教育;
3、全社会普及“天人合一”与养生理念;
4、重建“人人学医、家家有医”的优良传统。
唯有如此,方能利国利民,让伟大的中华民族以健康之姿,屹立于东方。
参考文献:
1. 侯外庐、杜守素、纪玄冰合著:《中国思想通史》第一卷,三联书店1950年5月第三版
2. 司马迁:《批注史记》,大达图书供应社1935年版
3. 王冰、史崧编:《黄帝内经》,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5年7月版
4. 南京中医学院编著:《中医学概论》,人民卫生出版社1953年9月版
5. 李钟声著:《中华法系》,台湾华欣文化事业中心1985年5月版
6. 吕振羽著:《史前期中国社会研究》,三联书店1961年12月版
7. [英]赫胥黎著:《人类在自然界的位置》,科学出版社1971年版
8. [春秋]老子著:《帛书道德经》,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22年9月版
9. 群书注释:《玄女经四十九章》,四季出版社2014年11月版
唐荣智 于2025年10月5日巴马养生院,时年92岁。
END
「 支持乌有之乡!」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注:本网站部分配图来自网络,侵删
扫描下方二维码,订阅乌有之乡网刊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