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印度”只有 1.4 亿人民

茴香豆a 2025-11-21 来源:西瓜不会游泳公众号

在许多国家,真正被当作“人民”的人数,往往从来没有人口统计表上那么多。90%+只有被需要时,才被记得。

2023 年,联合国经济和社会事务部(DESA)发布报告:印度的人口已经达到约 14.258亿,正式超过中国,成为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

这个数字看起来惊人——十四亿人,铺满街道、市场、火车和教室,每一张脸都像是历史和未来的延续。

可如果不只看人口数,而是从财富和权力的分配来看,这个“世界第一人口大国”的光环,就显得有些虚浮。

因为真正能被算作“人民”的,大概远没有十四亿。

最权威的《World Inequality Report 2022》(世界不平等报告)给出了一个冷冰冰的数字:

印度最富的 10% 拥有全国约 65% 的财富。

这不是坊间传言,也不是记者的主观判断,

而是由 World Inequality Lab(世界不平等实验室)统计后,向全球公开的结构性数据。

任何人都可以去查。

依照这个数字往下算,14 亿人口里,那真正拥有选择权和安全感的人,大概只有最上面那 1.4 亿。

如果根据这项数据往下算,那就意味着:

14 亿人口里,至少有占比90%的12.6 亿人,只能共享剩下 35% 的财富。

更极端的是同一份报告中的另一条数据:

印度最富的 1% 拥有全国近 40% 的财富。

G20 专家组也引用过这一数字,用来说明印度经济增长背后的“悬殊裂缝”。

这些机构并不关心嘲讽,只关心统计学意义上的真实。

而真实往往比讽刺更加刺耳。

换句话说,真正能够自由选择生活方式、能够不被日常困顿所束缚、能够说一句“不想做”而不至于饿肚子的,大致就只有那最上面的 1–2 亿人。

至于剩下的十二亿,他们不是没有名字,不是没有梦想,但他们在财富结构里被压成了一串数字,被写进曲线图的最底端。

从这些数字里,你能看到一个国家的真实构造:

有些人被叫作“人民”,另一些人被需要时,才被记得。

如果用一张图来描述印度社会,它不是一个圆,而是一座高耸的塔:

塔尖窄得只容得下极少数人,却亮着所有的灯;

塔身庞大、沉默、密密麻麻,像无数影子挤在一处,没有区分,没有声响。

人们往往说,印度阶层固化,是因为历史、种姓、传统。

但数据告诉我们:

种姓之外,还有比种姓更坚硬的东西——财富结构本身。

你随便打开印度国家统计局的数据,都能看到类似的曲线:

上层轻盈,底层沉重,中间越来越薄。

像一片正在被拉长的金属板,中间发热,边缘冷却,却没有人停下来问一句:

“这个结构承不承重?”

有趣的是,一个国家越喜欢强调“人数众多”“人口红利”这样的概念,它的塔身往往越沉重。

沉重到需要许多无声的肩膀去支撑,

沉重到必须不断告诉自己:“我们十四亿人是一体的。”

而数字却无情地把这句话分割开来。

真正被当作主体的,也许只有塔尖那一小截。

剩下十二亿,只是维持这句话成立的理由。

印度的财富曲线是一面镜子。

镜子里照见的是印度,但任何一个站在镜子前的国家,都多少能看到自己的一点影子——

只是有些人低下头装作看不见,

有些人则看得清清楚楚,却什么也不说。

也正因此,“印度只有 1.4 亿人民”这句话,并不是一句嘲讽。

它更像是一种提醒:

在许多国家,真正被当作“人民”的人数,往往从来没有人口统计表上那么多。

只是有些国家习惯把这种分层摆在台面上,

有些国家,则更习惯把它藏进曲线里。

数字从不吵闹,但它们比任何语言都更尖锐。

查看全部

「 支持乌有之乡!」

乌有之乡 WYZXWK.COM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注:本网站部分配图来自网络,侵删

扫描下方二维码,订阅乌有之乡网刊微信

官方微信订阅号

相关文章

《求是》(2025年22期):习近平: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

郝贵生 | 《论持久战》与中国的反腐败斗争究竟有什么逻辑联系?

劳动者能不能当家,是检验社会主义的唯一标准

好物推荐

最新推荐

郝贵生 | 恩格斯是与工农相结合的典范和楷模 ——纪念恩格斯诞辰205周年

乌有之乡网文活页资料2026年度预约公告

《求是》(2025年22期):习近平: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

两日热点

小丑的叫嚣终将消散! 毛主席思想将如同日月经天,江河行地!

李甲才:浅析统台不大的事被演绎成难缠问题之见

他们在背后打的黑枪,我们会一笔一笔记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