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机器一同罢工(4篇)│怠工破坏——产业工人如何打乱生产(1916)

谢若林 2025-11-14 来源:圣彼得堡来信

说到底,博伊德的怠工破坏还不算最危险的。法官要是稍微有点想象力,就会明白,博伊德已经算是相当温和了。假如他能说服足够多的帕特森染工,带动帕特森的每一间染坊:“不要添加化学药品,一点也不要加。把药品统统倒入下水道,然后织出纯净、美丽、耐用的丝绸,分毫不差地还它本来的面貌。

原编按

这本小册子写于1913年新泽西州纺织工人罢工后,于1916年出版,罢工的直接原因是工厂改造设备,厂里要求每位工人操作更多机器。罢工工人要求提高工资、确立八小时工作制、禁止使用童工。在罢工期间,工人组织了展览会,向公众展示了丝织厂老板为了降低成本,是如何要求他们粗制滥造的。持续不断的消耗战耗光了罢工基金,罢工以失败告终。

(译者按)

伊丽莎白·格雷·弗林(1916)

怠工破坏——产业工人如何打乱生产

翻译 江敏之 校对余君

不掺假和过度掺假

说到底,博伊德的怠工破坏还不算最危险的。法官要是稍微有点想象力,就会明白,博伊德已经算是相当温和了。假如他能说服足够多的帕特森染工,带动帕特森的每一间染坊:“不要添加化学药品,一点也不要加。把药品统统倒入下水道,然后织出纯净、美丽、耐用的丝绸,分毫不差地还它本来的面貌。”比起博伊德的主张,这种方式的“破坏”对老板的损害更大。真这么做的话,也许七年大牢不够博伊德蹲的,老板非得包他一辈子吃住不可。换句话说,比起掺假,工人故意不掺假更损害资本家的利益。在帕特森的某些染坊、面包店、糖果店、肉铺、餐馆等场所,不掺假是最厉害的破坏行为。

关于产品劣质的情况,再举另一个例子:假设送奶工每天给你送一夸脱牛奶,其中呛了一半的水,为了增稠,店家还会向里面倒胶水和白垩岩。下回换了一位送奶工,此人属于工会。工会发起了罢工,但是没能取得成果。他们就直接打开水龙头,往牛奶里放水,“牛奶”里有五分之四是水,只有五分之一的奶。你一定会退回“牛奶”,向店家投诉。与此同时,成千上万的人跟你一样,都在投诉要求退货。通过打击消费者的利益,工人可以赢得更好的条件,迫使老板不再掺假欺诈消费者。这类怠工破坏对消费者显然是有好处的。工人通过掺假(往往过了头)使人们无法消费产品,总比老板为了降低成本,掺进各种有毒添加剂,损害人们的健康要好得多。

酒店和餐厅后厨常常发生食品安全问题。记得酒店工人罢工期间,他们提到过,后厨的巨大汤锅从来不清洗,长年累月放在原位,表面满是铜绿色,成了藏污纳垢之所。老鼠经常掉进锅里,大不了捞出来,边上一扔,接着往餐桌上端汤。假如酒店工人为了向老板抗议,往汤锅里撒了半磅盐,那你作为食客,是不是反倒更安心一些?咸得完全喝不下去,总比把脏东西一股脑吃下肚好吧?有时候把菜做坏,使人们无法消费商品,反而能为消费者带来显而易见的好处。

差劲服务 “说话怠工”

“怠工破坏”不仅可以降低产品质量,也可以降低服务质量。欧洲管这叫“开口怠工”,举个餐饮服务业的例子(不晓得判了博伊德七年监禁的法官会不会觉得这也是在搞破坏?)假设这位法官上餐厅吃饭,点了一份龙虾沙拉,然后问椅背后面的侍者:“龙虾沙拉这道菜怎么样?”“非常好,先生,”侍者说,“这是本市最好的龙虾沙拉。”这是彻头彻尾的雇佣奴隶,只会替老板赚钱。但假如侍者说:“真不咋地,先生,这沙拉糟透了,是用六周的剩菜攒出来的。”这位侍者相信怠工破坏,他不关心沙拉能不能卖出去,老板能不能赚到钱。

大概法官也会认为这是在搞“破坏”吧。纽约市的侍者只有五千人,其中一千多人是激进分子,在罢工中是靠得住的。侍者小小一次罢工造成的影响,可比同时期二十万制衣工罢工的影响还大。侍者没有赢得太多东西,因为他们势单力薄。但他们搅黄了老板的生意,展示了力量,最后得到了不错的合同。例如,他们出面作证,揭发了纽约市每家酒店和宾馆后厨的糟糕卫生状况。他们和盘托出,说起剩菜是怎样回到厨房间,挑出烟灰和烟屁股,摆摆盘,端回餐桌上的。他们说起饭桌上的餐巾怎样经结核病人或梅毒患者之手,又回到贮藏室擦盘子的。他们讲述的故事可以让人呕吐不止、一夜白头,这些场面就发生在华道夫(Waldorf)、阿斯特(Astor)、贝尔蒙特(Belmont)在内的纽约市所有的高级餐厅和酒店。然后我发现,这类事情最能够触动公众,因为“亲爱的公众”总是容易共情的。

有位夫人带我上过西部贵妇俱乐部。富得流油的阔太太百无聊赖,就搞了这么个俱乐部。她们叫我讲讲酒店工人罢工。我知道她们不会感兴趣的,不想听什么罢工,只是想开开眼,见见“工运鼓动者”这号人物。我就借此机会,为罢工者做宣传。我说起,工人如何冒着油烟和蒸汽,挤在闷热的厨房间,大汗淋漓地埋头苦干。我告诉她们,收入微薄又辛劳的侍者就指望醉汉撒一笔慷慨的小费过活。但我费了半天口舌,她们无动于衷,就像朝直布罗陀巨岩射箭一样徒劳。

趁此机会,我讲起厨师和侍者告诉我的厨房卫生状况,效果立竿见影:她们立马吓得脸色煞白。讲到跟她们胃有关的东西时,她们才起了兴致,我这才恍然大悟,原来不合她们胃口的是人道主义。她们马上开始七嘴八舌,商量取消在那些酒店的婚礼,决定再也不去那些地方聚会。此事在纽约的一些大酒店引起了骚动。

工人发现通过公众的胃也可以警告老板后,便立刻复工,在厨房里搞起了破坏。假如有谁上餐馆,喝到了味道极差的汤,要么太咸,要么太辣,也许是厨房里的伙计在以这种方式告诉老板,他们想要缩短工时。麦卡尔平酒店(McAlpin)的罢工失败后,工人搞起了破坏,领班情急之下召集工人:“小伙子们,降工时也好,涨工资也罢,随便你们好了,但是看在上帝的份上,别在厨房里搞破坏!”也就是说,他们通过罢工得不到的权利,可以通过打击公众的胃口得到:把饭菜做得难以下咽,逼老板认识到他们在厨房里的力量。

照章办事

还有一种降低服务质量的方式,不过说来奇怪。那就是一板一眼地执行规则,严格遵守规章制度。有时候,规矩对资本家也是麻烦事,就像对工人鼓动家那样。比方说,每条铁路都有《规程手册》,就是那种人手一本的精装小开本。上面写道,司机和司炉把机车开出圆形机车库前,必须全面检查引擎。此外,司闸必须检查全车,保证机械装置的每一枚螺丝均无异常。还有站长和电报员的职责之类,这些规定看起来都不错。但是跟排班表比对一下,你就会发现,实践中根本办不到。那为什么要立下这些规矩呢?有个司机连续开了三十六小时的车,累得头昏眼花,没看到轨道上的信号,最终酿成大祸,导致多人遇难。事故调查需要追责。那么谁来背锅呢?当然是那个没有遵守规程的可怜司机!他要背锅了。公司两手一摊:“我司毫无责任。全怪某位员工粗心大意。看看手册,我司都是有相关规定的。”

借这本《规程手册》,他们可以随意把事故责任转嫁到可怜虫身上,就像这位司机,他在惨烈事故后的第二天就带上了铁镣,哭诉道:“我是有错,可我要是不让火车准点到站,纽黑文线(New Haven)新上任的管理会叫我滚回家的。”欧洲也有类似的《规程手册》。法国一个车站发生事故,站长受到问责。不过这一站的员工都加入了铁路工会。他们来到工会寻求帮助,工会的伙计说:“教你们一招:回去上工后,要严格按规矩办事,死扣《规程手册》的字眼。他们说不遵守规章制度是事故发生的唯一原因,那么就如他们所愿,以后永远没有事故了。”他们回去上工了。有人到售票亭买票,掏出一张大票,要求找零,工作人员告诉他:“恕不找零,因为《规程手册》上说,旅客须支付刚好的车费。”乘客大惊失色:这可是头一遭。等他们手忙脚乱换完零钱,买票上车后,刚要发车,司机和司炉一溜烟下了车,开始检查引擎上的每个螺栓。司闸也拍拍屁股下了车,“按部就班”地做起检查。乘客急不可耐,等发车已经等一个半小时了。他们想下车,此时乘务员拦住去路:“现在不能下车,按照规定,等到了目的地,你们才能下车。”不出三天,法国的铁路系统就陷入一片混乱,公司只得给那位站长免除罪则。民众也看到铁路上的《规程手册》多么荒谬,公司不得不把工作制度回炉再造,取回民众的信任。

《规程手册》不仅可以用来“免罪”,还可以用于罢工。假如工人在正面战场上失败了,可以暂时退下阵来,借助“照章办事”取胜。铁路工人可以为其他工友怠工,就像为自己一样。科罗拉多煤矿战争中发生过一件轶事:国民警卫队开来对付工人。为什么说是对付工人的?因为军队抵达后,马上缴了矿工的枪,煤矿保安队和老板私兵拿枪在脸上晃悠,他们却熟视无睹,此举直接导致了拉德洛大屠杀〔注:1914年,美国科罗拉多州拉德洛(Ludlow)的煤矿罢工中,矿场保安队伙同国民警卫队向手无寸铁的罢工工人及其家属开枪,造成21人死亡,死者中有11名儿童。——中译者注〕!心善的法官奥布莱恩大人(O`Brien)来到密歇根州卡鲁梅特(Calumet),告诉矿工和台上的工会主席莫耶先生(Moyer):“孩子们,放下枪。你们吃枪子,总比打死别人好吧。”虽说怠工破坏不是暴力,但我也不反对一切形式的暴力。我认为,在密歇根州、科罗拉多州、新泽西州罗斯福的此类事件中,矿工都应当牢牢握紧手中枪,行使佩带武器的“宪法权利”,不管国民警卫队在不在场,在矿场保安队和暴徒缴械之前,绝对不要放下枪。而且有枪在手,遇见危险也好防身!好吧,言归正传,军队从丹佛往矿区开拔时,一些列车员的小小举动,让最卑微的劳动者都兴奋不已。这在美国历史上也是前所未有的。看到这一幕,我发自内心感到,这二十余年的斗争是值得的。车厢里全是大头兵。司机、司炉等乘组全体下车,落下一句话:“我们是不会拉一车士兵去对付矿工兄弟的。”大家弃车走人了,最后鲍德温公司(Baldwin)的侦探和副警长二人发了车。这难道不是必要的怠工行动吗?

机器一同罢工

火车司机罢工,他的机车便一同罢工了。没有司机,机车就无法发动。这样一来,性质就不一样了。铁路工人能够拒绝把士兵、工贼、武器运入罢工地区。意大利工人就是这样做的。士兵登上列车,可是乘组拒绝发车。大头兵觉得开火车没啥大不了的,开开车不是手到擒来?等他们发车后,收到的第一个信号就是“危险”,于是放慢速度,开得非常慢、非常小心,接着第二个信号还是“危险”。等他们发现有人扳过道岔时,火车已经驶入了密林中的侧线〔注:偏离正线的独立轨道,一般为死路。——中译者注〕。费了九牛二虎之力,他们才回到正线,等驶到一座吊桥前,结果没人下桥。折腾半天不成,他们只能乘船渡海,弃车步行过去。等他们走到罢工地区时,罢工早就获胜了。士兵长途跋涉,累得东倒西歪,哪还有力气揍“泥腿子”?只怪他们要进入罢工地区,乘不了工会会员驾驶的火车。

铁路工人说一不二,说不发车就不能发车。列车少了他们,真就哪里也去不了。不过人命关天,为了避免事故,别忘了把所有的信号都调成“危险”,看到“危险”信号的话,列车一般都要立刻停下。信号对于火车相当重要,在铁路上,没有信号寸步难行。改改信号不会造成任何危险。没有信号,整个铁路运输都得瘫痪拉倒。

说到货运方面,做法就不同了。有一回,法国的铁路工人罢工,工人把好几车的新鲜水果拉到了法国最贫穷的地区,就这么放着,但是水果没有腐烂,因为通常当地的穷人会照看。原本要立即从巴黎送到勒阿芙尔的货物,送到了马赛。整个系统在短时间内崩溃了,货物堆积成山。他们只好对铁路工人说:“没你们不行,回来吧。只要你们能好好开车,发动火车,提什么要求都可以。”

查看全部

「 支持乌有之乡!」

乌有之乡 WYZXWK.COM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注:本网站部分配图来自网络,侵删

扫描下方二维码,订阅乌有之乡网刊微信

官方微信订阅号

相关文章

《求是》(2025年22期):习近平: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

郝贵生 | 《论持久战》与中国的反腐败斗争究竟有什么逻辑联系?

劳动者能不能当家,是检验社会主义的唯一标准

好物推荐

最新推荐

《求是》(2025年22期):习近平: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

郝贵生 | 《论持久战》与中国的反腐败斗争究竟有什么逻辑联系?

湘赣红旅—追寻伟人足迹.传承红色精神

两日热点

分田单干的恶果与实事求是

谁是中国人民的儿子?

“唯一标 准”论是错误的——纪念真理标准讨论二十周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