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没有立场,才是最危险的

窦征 2025-10-23 来源:甄别随笔公众号

我们生活在一个信息极度碎片化的时代。在这个时代,最容易丢的不是钱、不是时间,而是立场。没有立场的理性,只是精致的懦弱。坚持立场,就是最大的清醒。

这几年,网络上最流行的一句话是:“我不表态,我只吃瓜。”

凡事都能“云淡风轻”地说一句“我看两边都有错”;遇到社会冲突就说“理性一点”;谈到任何问题,只敢用一句“都有问题吧”收尾。

他们自称“理中客”,以为这是清醒、超脱、理性。

但在现实的社会关系里,这种“无立场”的姿态,其实往往是一种懦弱的自我保护。

因为他们并不是真的看透世界,而是害怕承担选择的代价。

他们不是“超越左右”,而是不敢面对矛盾。

然而,马克思主义告诉我们——

没有脱离阶级的思想,也没有超越立场的真理。

在唯物辩证法的世界里,“中立”本身就是一种立场——只是你站在了维持现状的一边。

人类的思维从来不是在真空中漂浮的。

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说得很清楚:

“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个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

这句话意味着:我们的大多数“客观”“理性”“常识”,其实都是被现实的生产关系塑造的。

当资本控制舆论,你以为的“中立”,其实是默认了资本的叙事;

当压迫者掌握话语权,你保持“中立”,就是在帮压迫者维稳。

所以,唯物辩证法不讲“绝对中立”。

它讲的是:认识来源于实践,真理来自于立场。

你站在哪一边看世界,你看到的世界就是什么样子。

现在的年轻人最害怕的一件事,就是“被贴标签”。

于是网络上流行起一种奇怪的生存哲学:

“我不谈政治、不谈阶级、不谈性别、不谈现实,只发猫猫狗狗。”

他们追求一种“无害的存在”,不想得罪人、不想卷入纷争、甚至害怕说出一个“明确的态度”。

表面上看,这是温和、体面、聪明。

但实际上,这是资本主义时代最可怕的精神控制:让你以为“不参与”就是自由,其实你早就被困在算法喂养的温室里。

你以为自己“远离纷争”,但你的沉默、你的转发习惯、你的购买行为,都在为某个体系贡献能量。

正如一句网络流行语所说:

“不表态本身,就是一种表态。”

为什么这一代人越来越怕“有立场”?

因为在这个时代,一切都被商品化了。

你的情绪、爱好、愤怒、信仰,甚至“正义感”,都能成为商品。

“立场”被包装成“标签”,“观点”被包装成“流量”。

于是,算法告诉你——只要迎合大众情绪,你就能火;只要不触碰任何争议,你就能“安全”。

但问题是:没有争议,就没有思想。没有立场,就没有真相。

在一个“流量优先”的互联网中,人们被训练成一种“中性化存在”:不温不火、不左不右、不悲不喜。

你以为自己在保持“理性”,其实只是被驯化成了最理想的“消费者”。

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世界的本质是矛盾的、对立统一的。

社会是由阶级构成的。

既然有阶级,就有冲突;既然有冲突,就必然要选择立场。

举个例子:

当企业用算法压榨工人,你“中立”,那你其实默认了剥削;

当贫富差距越来越大,你说“别谈阶级”,那你其实默认了不平等;

当互联网上有人被网暴,你说“双方都有问题”,那你其实在纵容暴力。

“中立”的人,往往成了压迫结构的润滑剂。

他们以为自己在“劝和”,实际上是让不公得以延续。

鲁迅早就说过:

“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

这句话在今天仍然成立——真正危险的从来不是那些立场鲜明的人,而是那些自以为理性、却选择沉默的人。

有人说:“我不想选边,因为双方都有问题。”

听上去像是公正,其实是逻辑偷懒。

辩证法告诉我们:矛盾双方的对立,是推动事物发展的动力。

只有在冲突中选择、在选择中实践,人才能认清自己。

“中立”者拒绝冲突,也就拒绝了成长。

他们想永远站在安全的旁观位上,却不知世界会在他们脚下移动。

最终,他们会发现:当洪水来了,“中立”的人也会被淹没。

唯物辩证法强调:

“真理总是具体的。”

这意味着理性不是抽象的“平衡术”,而是基于现实关系的判断与行动。

真正的理性不是说“都对”“都错”,而是敢于辨别:谁在压迫,谁在被压迫;谁在说谎,谁在受害。

例如,当一个年轻人在职场被剥削,“中立”的人会说:“也许他自己能力不行。”

而有立场的人会问:“为什么年轻人总被压榨?体制出了什么问题?”

区别就在这里——前者在解释现象,后者在揭露本质。

“有立场”不是“偏激”,“讲立场”不是“扣帽子”。

立场是我们理解世界的出发点。

它不是阻碍理性,而是理性的前提。

因为只有当你明确自己站在哪一边,你才能真正理解对方为什么站在另一边。

就像马克思批判黑格尔时说的:

“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如果你只是“分析”,而从不“行动”,那你的思想就永远是空转的。

立场,就是行动的起点。

很多人误以为:有立场就会失去自由。

其实恰恰相反。

没有立场的人,是被动的;他们被风向左右,被热点牵引,被算法支配。甚至在有些时候,你不表态,就是帮凶。

只有当你有立场,你才知道自己为什么愤怒、为什么沉默、为什么选择。

你不再被“热点”带节奏,而是能从结构看问题、从现实出发。

真正的自由,不是随便说什么都行,而是清楚地知道——

我为什么要这样说。

我们生活在一个信息极度碎片化的时代。在这个时代,最容易丢的不是钱、不是时间,而是立场。

没有立场的理性,只是精致的懦弱。当所有人都在追求“好看”“无害”“不惹事”的形象,当算法让每一个人都活成了温顺的“内容人”,我们就更需要守住一点“固执”的清醒。

人是一定要有立场的。

因为立场,是你面对复杂世界时最后的坐标。

它告诉你,你是谁;你属于谁;你要为谁说话。

正如列宁所说:

“离开阶级立场的客观性,是最大的主观主义。”

在这个喧嚣、暧昧、被流量支配的时代,坚持立场,就是最大的清醒。

查看全部

「 支持乌有之乡!」

乌有之乡 WYZXWK.COM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注:本网站部分配图来自网络,侵删

扫描下方二维码,订阅乌有之乡网刊微信

官方微信订阅号

相关文章

习近平会见泰国国王哇集拉隆功

劳动者能不能当家,是检验社会主义的唯一标准

郝贵生:《论持久战》中“高瞻远瞩的战略思维”的现实意义究竟是什么?

好物推荐

最新推荐

郝贵生 | 《论持久战》与中国的反腐败斗争究竟有什么逻辑联系?

习近平会见泰国国王哇集拉隆功

湘赣红旅—追寻伟人足迹.传承红色精神

两日热点

“唯一标 准”论是错误的——纪念真理标准讨论二十周年

林爱玥:高市早苗20天毁掉日本50年!

锁定坚强:《新闻联播》中谈及铭记毛主席等老一辈的历史功绩,为何让人民激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