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相能定义一个人吗?
陈胜吴广喊的“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这才是对血统论、宿命论最有力的反驳——一个人的品性好不好、能力强不强,得在改造世界的实际行动里锤炼出来、彰显出来;也只有看其长期做了什么,才能给出客观公正的评价。
老辈人常说“奇人异相”,到现在还有人信“看面相能识人”的说法——把一个人的命运、品性,都绑在五官轮廓、脸上的气色纹路里。这种想法传了上千年,就算到了现在,也还藏在社会的一些角落里。然而,这张被吹得神乎其神的面相之网,真能看透人的内里、看清人在社会里的真实样子吗?
拿面相判断人,本质上就是一种直白的“宿命论”。它总觉得,人的性格好不好、日子顺不顺,打出生起就刻在眉眼嘴唇上了,跟一份天生的“人生说明书”似的。可这种说法,根本是把活生生的、一直在变的人生,凝固成了不会动的符号;把复杂的社会关系,简化成了跟长相挂钩的机械反应。这不禁令人想起老书里写帝王将相,总说他们长得多神异——要么额头饱满,要么耳垂过肩,其实不就是为了给他们的权威找个“天生就该如此”的理由。说到底,面相说在认识人的问题上,犯了“形而上学”的错:它把人从自己的历史、自己的社会里剥了出来,企图用不变的生理特征,去定义一直在变的人。
其实这“看面相”的说法,不是凭空来的,根子还在特定的社会环境里。古代的时候,科学蒙昧,等级森严,面相说就成了维持社会结构的隐形工具——专门用来论证“阶级固化”是“合理的”。统治阶级的“富贵相”、老百姓的“贫贱貌”,就这么被安上了“天生如此”的说法,把底下真正的逻辑——谁在剥削谁、谁在压迫谁——全给盖住了。可历史早把真相摆出来了:不是谁天生长了“帝王相”就能成大事,而是人家在风起云涌的社会实践里,摸准了历史运行的规律。面相在此更像个“遮羞布”——维护着现成的秩序,把社会的真相藏起来。

唯有将面相这层迷雾拨开,才能找到真正科学的识人办法。马克思主义启示我们,人的本质不是一堆抽象的生理特征,而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真要定义一个人,看的不是眉目深不深、鼻梁高不高,而是其在具体的社会生产关系里所处的位置、做了什么实践、有什么样的价值观和态度。实践,只有社会实践,才是检验一个人、认识一个人的根本标准。就像陈胜吴广喊的“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这才是对血统论、宿命论最有力的反驳——一个人的品性好不好、能力强不强,得在改造世界的实际行动里锤炼出来、彰显出来;也只有看其长期做了什么,才能给出客观公正的评价。
所以,总想着靠面相这种看似省事的办法去识人,根本就是缘木求鱼。它会让我们忘了,真正推着人和社会往前走的,是物质生产的实践,是人与人之间结成的社会关系。要想拨开表面的迷雾,摸到人的本质,就得站稳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立场,把人放回其具体的历史背景、社会结构里去看。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跳出“看脸”的迷思,在实实在在的社会实践里,读懂那些写在劳动留下的皱纹里、刻在时代风霜中的“人的故事”。
「 支持乌有之乡!」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注:本网站部分配图来自网络,侵删
扫描下方二维码,订阅乌有之乡网刊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