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午察:提防“返乡滞乡”意味着什么?
事缘农业农村部11月13日在云南楚雄召开一场工作会议,重点讨论全国乡村工匠培育暨脱贫人口务工就业“两稳一防”。“两稳一防”指的是稳定脱贫人口务工规模、稳定其务工收入,防止因失业导致规模性返贫。这是早报网的系列报道可供参考阅读。

随着中国房地产行业持续下行,建筑业备受冲击,数千万依赖此行业的农民工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就业压力。图为施工人员7月10日在上海一处建筑工地作业。(路透社档案照片)
中国官方上周释放出要防止“返乡滞乡”的信号,结果消息一出,舆论开始沸腾:有人说这是在限制老百姓回乡生活;也有人认为,这是为了稳住地方上的脱贫成果、避免返贫的必要之举。
事缘中国农业农村部11月13日在云南楚雄召开一场工作会议,重点讨论全国乡村工匠培育暨脱贫人口务工就业“两稳一防”。
“两稳一防”指的是稳定脱贫人口务工规模、稳定其务工收入,防止因失业导致规模性返贫。
会议强调,要继续实施返乡回流脱贫人口促就业专项行动,避免出现规模性返乡滞乡。
“规模性返乡滞乡”这一表述在中国官方文件中并不常见,因此会议内容曝光后,迅速在网上引发讨论,不少网民将这理解为官方“阻止返乡”。
所谓返乡,是指城市人口反向流动至农村,滞乡顾名思义则是形容因缺乏就业机会而长期滞留农村的现象。虽然公开资料中尚未看到“规模性返乡滞乡”的迹象,但官方在高层会议中专门点出,显示这一问题已被认为具有潜在风险,需要提前预防。

求职者与招聘人员在北京一购物中心举行的招聘会上交流,图摄于2025年11月18日。(彭博社)
事实上,这种趋势并不难理解。在经济下行、中小企业倒闭、就业困难的大环境下,越来越多中国年轻人感叹“在城市累死累活,每个月挣3000元(人民币,下同,551新元),不如回乡种地、做自媒体”。
因此,一些网民质疑:“现在找工作这么难,在城里失业难道也不能回家吗?是不是管得太宽了?”
不少人也认为,相比城市的快节奏和高生活成本,乡村反而更有“性价比”:种地有补贴、养殖有扶持,生活成本低、空气质量好,日子过得不紧不慢,吃穿也不用发愁。
网上随即出现一种推测:若大量人口返乡,可能导致城市房产被抛售、岗位出现空缺、消费持续减少,进而削弱经济活力,政府因此会担心出现“返乡潮”。
另一方面,部分网民也认为有关官方口径稍显突兀,因为这与半年前仍在全国推广的“返乡创业”形成鲜明对比。
今年2月,中共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韩文秀指出,全国返乡入乡创业人员已超过1200万。中国人社部部长王晓萍也在3月强调,要支持青年创新创业、推动农民工返乡创业,以更好释放创业带动就业的倍增效应。
中国国家发改委就业司9月还在湖南平江召开返乡入乡创业工作现场会,要求推动返乡入乡创业“量质齐升”,形成“人才回归、资金回流、项目回迁”的良好局面,从而带动产业发展,促进就业增收,助力乡村振兴。
据《湖北日报》报道,今年前10个月,湖北新增返乡创业市场主体9万5400个,同比增长51.43%,带动就地就业24万5300人,同比增长30.99%。
由此可见,官方本来是希望通过城市人口返乡来带动乡村经济发展的。不过,返乡若达到一定规模并出现躺平式“滞乡”,不仅无法吸纳就业,还可能反向加重社会经济压力,这显然不是决策层希望看到的局面。
返乡等于返贫?
况且,并非所有“返乡”都能成为推动乡村振兴的正向力量。据财新网报道,规模性返乡滞乡的主体是因就业困难被动返乡的务工人员,而非主动返乡的创业者,两者之间存在本质区别。
通俗来说,官方不愿看到的局面是:务工人员返乡并非为了创业、投资或带动当地经济,而是在城市就业受挫、无奈之下回到家乡。他们回到农村后,往往难以找到稳定工作,不仅难以成为经济发展的动力,反而可能进一步加剧农村就业机会不足、收入偏低等原本就存在的结构性问题。
这类务工人员大多学历不高,在城市主要从事建筑、制造、服务等行业。随着房地产行业持续下行,建筑业就业尤受冲击,中国数千万依赖此行业的农民工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
中国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1至2023年从事建筑业的农民工人数减少了976万人,其中,单在2022至2023年就减少了650万人。此外,2023年全国农民工总量为2.97亿人,建筑农民工占比15.4%,较2021年的19%明显下降。
2025年以来,多地返乡农民工数量显著上升。例如,湖南省的劳务输出大县衡阳县在春节前后多达18万3000人返乡,其中超过4万人未能按时返岗。
在官方看来,中国之所以能在2020年实现脱贫攻坚目标,创造了高层所谓的“人间奇迹”,关键在于近3000万脱贫劳动力通过外出务工获得了稳定收入。可如今,这些人若在城市失业后返乡,就无法再获得稳定工作和收入,极可能重新陷入贫困,之前大力宣传的全国实现脱贫,就难免显得是镜中花水中月。这或许是官方要防止“规模性返乡滞乡”的背景所在。

江苏连云港农民9月9日在一片果园里收获梨。(法新社)
而返乡滞乡的根本原因,并非个人能力或意愿问题,而是结构性经济矛盾。目前,城乡收入差距依然明显。中国农业农村部数据显示,2022年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仅为2万零133元,远低于城镇居民的4万9283元。对许多家庭而言,不外出务工就意味着收入骤减,甚至没有收入。
但在经济放缓的当下,城市工作岗位减少,务工人员不得不回乡。要真正缓解“返乡滞乡”现象,根本在于缓解就业压力,提升城市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
中国官媒《环球时报》前总编辑胡锡进就指出,全面振兴城市民营经济,吸纳更多农村剩余劳动力,才是防止出现大规模返乡滞乡的根本路径。
他认为,建筑业低迷后,务工人员的就业将更多依赖城市发展和治理体系的扩张性安排,因此城市需要扩大就业,并主动创造适合农民工就业的岗位。
胡锡进还呼吁,城市应承担起带动农村发展的责任,“巩固中国城镇化大潮中城市带动农村发展的大格局”,从源头解决返乡滞乡问题,让农村的发展更有质量、更可持续,成为现代化进程的一部分。
归根结底,“返乡滞乡”暴露的不是个体“躺平”,或对城市生活失去兴趣,而是城乡在就业结构、经济机会、公共服务等层面存在的深层失衡。政策的出台固然是回应问题的一种方式,但药方是否有效、是否符合现实需求,最终仍由社会和民众用自己的选择来验证。
关联阅读以下相关文章:
【附一】学者:“防规模性返乡” 反映经济不乐观
文/沈泽玮

分析指出,制造业和建筑业是吸纳中国农民工的两大行业。图为一名工人在中国电动车企比亚迪位于江苏省淮安的工厂生产线上工作,摄于2024年8月。(路透社档案照)
中国农业农村部上周在工作会议上提出,“防止形成规模性返乡滞乡”。这一新说法在网上舆论场引发各种解读,一度引发“农村不让回?”的焦虑感在网上蔓延。
中国媒体报道,那是部分自媒体断章取义导致政策误读的结果,官方政策并非不让农民工返乡,而是要为亿万农民工铺好再就业的路,防止因失业导致规模性返贫。
受访学者向《联合早报》分析,官方提出“防止形成规模性返乡滞乡”,反映经济形势并不很乐观,民企在城市创造就业机会已比较困难,贸易战导致好些工厂外迁,机器人又取代了部分工作,建筑业也因房地产不振而无法继续吸纳大量劳动力。学者建议农村发展特色产业,让返乡农民工能继续工作,否则“会给农村基层治理构成较大难题”。
《农民日报》报道,中国农业农村部上星期四(11月13日)在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召开全国乡村工匠培育暨脱贫人口务工就业“两稳一防”工作会议。“两稳一防”是指稳定脱贫人口务工规模、稳定脱贫人口务工收入,防止因失业导致规模性返贫。
会议要求,要加强乡村公益性岗位开发管理、支持就业帮扶车间提档升级、提高就业技能培训实效,持续推进考核发现问题整改;要继续实施好返乡回流脱贫人口促就业专项行动,防止形成规模性返乡滞乡。
南方报业传媒官方新闻客户端“南方+”报道分析,“防止形成规模性返乡滞乡”的表述并非孤立存在,其前半句是“继续实施好返乡回流脱贫人口促就业专项行动”。
不过,报道也指出,尽管舆论风波源于政策误读,但也有一些群众担忧,部分基层地区对相关政策的理解存在偏差,片面理解“防止形成规模性返乡滞乡”,进而采取变相的劝阻、设置不必要障碍的情况。
中共总书记习近平在2021年2月25日正式宣布,中国取得脱贫攻坚全面胜利。
中国政府这些年来也多次强调,要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牢牢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各地也加强返贫监测和帮扶机制。但随着经济下行,可能引发农民工返乡返贫的问题也愈发受关注。
最新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显示,去年中国全国农民工总量为2亿9973万人,其中外出农民工为1亿7871万人,比上年增1.2%。
从六个主要行业看,从事制造业的农民工占27.9%,建筑业占14.3%,批发和零售业占13.6%,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占7.2%,住宿餐饮业占7.1%,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占12.3%。
中国10月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为5.1%,按月跌0.1个百分点。
广东省体制改革研究会执行会长彭澎分析,虽然城镇调查失业率不算很高,但城镇失业人口不一定包含所有农民工。

位于中国云南省怒江州福贡县匹河怒族乡东边的老姆登村村民在自家经营的农家乐吃午饭,摄于10月20日。(新华社)
他进一步分析,制造业和建筑业是吸纳农民工的两大行业,但建筑业因房地产业不振已难找工作机会,制造业因机器人和人工智能的出现而产生排挤效应,住宿餐饮业则“卷得要命”,“整体经济形势不乐观,民营企业发展不够充分”,难为庞大农民工在城市创造就业机会。
他建议,在农村为返乡农民工进行技能培训,让他们掌握技术后,再回城市找工作;或结合农村自身资源特点,利用科技提高农副产品附加值,以及发展乡村旅游等,让农民工在村里能继续工作。如果他们返乡长期无法挣钱,“可能会有潜在社会不稳定因素”。
研究中国农村问题的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社会学副教授占少华分析指出,中国农村只所以能脱贫,除国家政策外,最大贡献之一就是农村劳动力能在城里找到工作。“当这一部分人返乡又没有就业渠道,他们可能就有返贫风险”。
占少华说,当大家都在关注中国的科技发展时,可能忽略了中国其实有庞大的中低端劳动力如农民工,需要在技术含量较低的劳动密集型领域找工作。他建议,农村应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农村和小城镇也可发展自身特色产业如农家乐、小作坊或电商等。
【附二】回应“返乡滞乡”争议 胡锡进:防规模性返贫战场在城镇
文/胡锡进
中国农业农村部提出“防止形成规模性返乡滞乡”,引发争议。中国前媒体人胡锡进说,稳定脱贫人口务工规模和他们的收入,防止因失业导致规模性返贫的主战场在城镇里,城镇民营经济应吸纳尽可能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
中国农业农村部11月13日在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召开工作会议,主要聚焦全国乡村工匠培育暨脱贫人口务工就业“两稳一防”问题。
两稳一防指的是稳定脱贫人口务工规模、稳定脱贫人口务工收入,防止因失业导致规模性返贫。会议提出,要继续实施好返乡回流脱贫人口促就业专项行动,防止形成规模性返乡滞乡。
这一提法引发民间舆论多种解读,也有网民抱怨,“城里找不到工作,连家都不让回”。也有人说,这是不让农民工拖了脱贫工作的后腿。
中国《环球时报》前总编辑胡锡进星期三(11月19日)在微博上发文称,农村农业部为乡村工匠培育以及脱贫人口务工就业“两稳一防”做了大量工作,但同时要看到,稳定脱贫人口务工规模和他们的收入,防止因失业导致规模性返贫的主战场其实在城镇里。全面振兴城镇里的民营经济,吸纳尽可能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是防止出现规模性返乡滞乡的根本途径。
他说,靠乡村内部提供大量就业是很难的,中国在改革开放早期出现过几个闻名全国的农村大型集体企业,但向广大农村地区劳动力提供充足就业的无疑是城镇。
“农民工在城市里绝大多数没有户口,学历低,他们很难成为国有机构的编制员工。他们是建筑业的主力军,此外,他们大多进入了民营制造企业和服务业,以及国有机构最顺应市场经济活动的那些部分。”
胡锡进说,在建筑业下滑之后,农民工在城市里的就业空间会更多依赖城市发展和治理的扩张性安排。城市要扩大就业,而且要有意识地允许、鼓励一部分适合农村人口就业的岗位存在。“每一个城市都不要忘记中国还有大量的农村,城市发展要把带动农村就业当做自己的使命之一。”
【附二】中国农业农村部:防止形成规模性返乡滞乡
中国农业农村部呼吁,继续实施好返乡回流脱贫人口促就业专项行动,防止形成规模性返乡滞乡。
据中国农业农村部网站消息,农业农村部星期四(11月13日)在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召开工作会议,聚焦全国乡村工匠培育暨脱贫人口务工就业“两稳一防”。两稳一防指的是稳定脱贫人口务工规模、稳定脱贫人口务工收入,防止因失业导致规模性返贫。
会议指出,要把培育乡村工匠放在重要位置,在资金保障、品牌打造、宣传推广等方面切实加大支持力度,在培育规范化、人才年轻化、产业集群化等方面持续用力,发挥乡村工匠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中的重要作用。
会议要求加强乡村公益性岗位开发管理,支持就业帮扶车间提档升级,提高就业技能培训实效,持续推进考核发现问题整改。
会议还称,要继续实施好返乡回流脱贫人口促就业专项行动,防止形成规模性返乡滞乡;要加大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和受灾地区就业帮扶工作力度,着力稳定脱贫人口务工规模和务工收入。
*【其他相关文章】上半年:促进农民工就业 中国九部门发文推进家政兴农行动
「 支持乌有之乡!」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注:本网站部分配图来自网络,侵删
扫描下方二维码,订阅乌有之乡网刊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