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社队企业发展到乡镇企业的兴起
很多“左转”了一段时间的青年同志,经常会问的是,有没有系统梳理中国工人变迁历史的书籍材料,特别是改开以来关于工人的史料?
很多“左转”了一段时间的青年同志,经常会问的是,有没有系统梳理中国工人变迁历史的书籍材料,特别是改开以来关于工人的史料?在我容易接触到的出版材料中,这方面的作品是有,但合格品甚至高质量作品还尚未看到,尤其是涉及“新时代”的前后部分更多的是各派学者、媒体、团队等关于某个工人群体或者事件的分析评述报道。资料不可以说不多,但应该如何从工人阶级立场出发,在这些材料里提取信息,整理出一个清晰的脉络呢?
78年实行改开之后,社会性质开始发生从量到质的变化。越来越明确发展市场经济的各类要素,并改革相应的政治体系和法律体系。我们所要了解的当代工人正是伴随着这个过程逐渐形成的,他们思想状态的演变、行动特点也受到相应的影响。因此,对于这些要素产生过程的了解,是理解中国当代工人问题的基础:生产资料是如何集中在少数人手中的,市场经济的商品流通是如何建立的,所拥有的只有出卖劳动力自由这个选择的群体是如何形成的等。
相应的,改开以后,“前三十年”的企业所有权和产权如何演变,社会财富的产生和去向,国企工人的地位、工作生活保障如何被变化,占有小部分土地的农村劳动力如何被迫卷入资本市场、成为雇佣劳动力,由此形成的当代中国工人思想状有什么特点,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同样作为工人阶级,中国工人和其他国家的工人相比、不同时间段的中国工人有什么同与不同,都有哪些具体表现等。
这些也是我自己想找到答案的问题。但急不得,就一点一点来吧。
改开以后,在由公有制计划经济转向自由市场经济的过程中,农村工业的发展,起到了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探路计划外商品市场的作用。随之发展起来的乡镇企业,形成了一批更为适应自由市场的企业管理者和农村工人。在这个背景下长出的农村劳动者群体,有传统农民未接触过的工业生产经验,但又不同于城市工人的大生产经验和地位。这些经历会对他们的意识和行动产生怎样的影响?乡镇企业衰落后,这些人在进入城市大工业生产过程中会带着怎样的特点?是否可以认为乡镇企业的经验是塑造沿海私营工业部门中经营管理模式和工人状态的重要阶段?由于资料所限,关于社队、乡镇企业中工人的一手材料少之又少。难以了解在这个过程中,乡镇企业内部更详细的管理特点,管理人员、工人对于自身身份、地位的认识,对于乡镇企业的性质有何看法,对于国家政策的看法认识等。目前来看,真的需要更多材料来理解,而最近这十几年在这一块上几乎没能跟进,只能根据之前的材料来做解释了。
我国农村工业化从1950年代便已开始,在经历了一次不算成功的发展过程后,农村集体工业在1966年重又以社队企业的形式发展起来。最初的社队企业,产品以农副产品加工或者手工、日用品为主,主要供应地区周边市场,少有出口。1970年,在社队企业发展比较快的南方,如江苏、浙江、广东等省响应政策,创办各种规模的农具、粮油加工、建材、编织、服装等社队工业。
由于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更多的农业劳动力向工业转移,经过十年的发展,1976年社队企业数量超过100万家。1978年社队企业发展到152万个,企业总产值达493亿元,占农村社会总产值的24.3%。94.7%的公社和78.4%的大队都拥有自己的工业企业。全国社队企业总共有2800多万农村工人,占农村劳动力9.5%。①②
此阶段的社队企业仍属公有制下的集体经济性质,生产资料的获得和占有都是在集体名义下,利润分配也遵循相应原则,不被私人占有,社队工人对于自身劳动的认识和其他农活类似,是为集体利益劳作。不过,此时社队工人和城镇工人的身份、待遇存在着巨大差距,不在城镇工人的劳动保障政策之内。特别是队办企业往往以工分代替工资。完全脱离农业生产的社队工人有限,因此推测他们极有可能完全将自己视为普通农民,或者有些工业生产技能但仍需种地的农民。
1982年起,中央一方面在农村全力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一方面撤销人民公社改为乡镇政府,取消生产队改建村民委员会。至此,农村公有制基础的集体经济被正式瓦解。原有社队企业也逐渐转变为乡镇企业③的管理模式。在之前社队企业积累的技术、人员、生产管理经验的基础上,乡镇企业得以继续发展。1984年市场化进程全面开始后,工业产品价格不断上涨,农产品价格不稳定,迫使更多农民减少了在土地上的投入,而在工业生产中找出路,因此更促进乡镇企业在全国迅速发展起来。不过当时乡镇企业个体规模往往不是很大,平均每个企业不到7人,大量私人企业只有2-3个人,生产特点更接近个体户或加工作坊。
根据所有权限,后期发展出的乡镇企业可以分为两大类,集体所有制企业(村办企业、乡办企业)、非集体所有制企业(私人企业、合资企业)。乡镇企业没有了社队的公有经济属性,其中村办企业主要由村干部直接掌控,乡办企业则由乡政府任命经理管理。由于生产资料的获得,产品的生产以及售卖,乡镇企业主要面对的是国家计划外的市场,实质上并无上级管控,更没有工人内部监督,因此企业管理层对于生产资料和生产过程有直接的管理权。而这个特征,也让乡镇企业成为当时由公有制计划经济转向到自由市场经济的过程中,一种过渡型的生产形式。尽管除乡办企业之外,大多数乡镇企业的规模都较小,九十年代中后期逐渐衰落。但由于吸收过大量农业劳动力,为日后市场经济中的更具规模的社会化大生产培养了有经验的管理层和工人。在这点上,和一些农村未经工业化的国家相比,可能对后来农村迁徙到城市的工人产生不一样的影响。
【注释】
①马杰三主编:《当代中国的乡镇企业》,当代中国出版社1991年版。
②韩俊:《中国经济改革三十年:农村经济卷》,重庆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③“乡镇企业”的概念采用潘维在《农民与市场:中国基层政权与乡镇企业》中提到的“乡或村政权全部或部分所有的企业,或至少是在这两类‘基层政权’庇护下运作的乡村企业”。见潘维:《农民与市场——中国基层政权与乡镇企业》,商务印书馆 2003年版。
「 支持乌有之乡!」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注:本网站部分配图来自网络,侵删
扫描下方二维码,订阅乌有之乡网刊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