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中国农业、农村和农民发展的未来

胡懋仁 2025-11-17 来源:北航老胡之闲话

今天的乡村振兴,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要发展和巩固农村集体经济。

在中国共产党成立的时候,我们主要还是以俄为师。俄国革命主要是通过发动工人阶级而引起的。因此,中国共产党也要搞工人运动,这是当时党的活动中的一个重要任务。李大钊带着北京大学的学生深入到长辛店铁路工厂,为工人办夜校,成立工人俱乐部,对工人宣传革命的道理。后来在京汉铁路沿线各主要车站都建立了工会组织。最后还发动了1923年的二七大罢工。李立三、毛泽东和刘少奇也多次去安源,为那里的铁路和煤矿工人做了大量的工作,还发动了安源路矿工人大罢工。

在孙中山主持的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时候,孙中山提出“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国共两党开始合作。第一次大革命轰轰烈烈地开展了起来,在这个时候,在中国共产党人彭湃的提议下,用国民党的名义开办了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毛主席多次在这里讲授中国的农民与农民运动。毛主席和彭湃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农民运动的先驱和骨干。

在当时的中国共产党内,真正重视农民运动的人并不是很多。有的知识分子认为还是工人运动更为重要。因为共产党是工人阶级先锋队组织,所以革命的主要力量只能依赖工人。而毛主席在湖南进行一番调查研究之后,写下了《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在这篇调查报告里,毛主席看到了中国农民的革命要求和斗争力量。后来在大革命时期,湖南农民运动也搞得非常轰轰烈烈,掀起了巨大的浪潮,对全国产生巨大的影响。但在这个时候,共产党内也有一些人对此不以为然,而国民党右派则更是极力抹杀农民运动的积极作用。所以当时一时间,所谓农民运动“糟得很”的声浪是比较高的。然而,毛主席在《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里明确指出,农民运动不是“糟得很”,而是“好得很”。

那些只承认中国工人阶级是革命主要力量的某些共产党人,并不肯接受中国农民也是中国革命的一支重要的力量。然而由于中国农民人口要远远超过工业人口,所以中国革命要取得胜利,根本就不可能抛开农民。毛主席是非常清楚地看到这一点的。这就是当时中国的国情,也是中国革命根本无法回避,无法忽视的一个重要问题。

然而,这里有一个理论上的矛盾。中国共产党是无产阶级先锋队组织,而农民与大工业生产方式几乎不发生任何关系。在这种情况下,农民作为中国革命需要组织起来的力量,如何与工人阶级的领导作用相互结合?没有工人阶级的领导,只靠农民加入革命队伍,是不是只能产生以往农民起义所产生的结果?农民起义成功者,不过是新一代王朝的诞生,而如果失败,那就不能完成中国革命的任务。那么,中国革命还要不要把农民组织起来,这样组织起来的农民,能承担中国革命的重任吗?

在这个问题上,毛主席的头脑始终是清醒的。中国革命不能没有农民。没有大批农民加入革命队伍,中国革命根本就没有足够强大的战斗队伍。但是对于中国的农民,还需要进行马克思主义和无产阶级思想的教育,对农民加入革命队伍之后,需要进行思想上的改造。提高参加革命的农民的无产阶级觉悟。要把有农民加入的革命队伍改造成无产阶级领导的具有强大战斗力,以及具有更高无产阶级觉悟的战斗组织。

要把农民组织起来,加入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队伍中来,首先一个就是要解决农民最迫切的利益问题。在土地革命时期,打土豪、分田地就是解决农民迫切需要土地的问题。抗日战争时期,减租减息是减轻农民的经济负担。农民得到利益上的实惠,就会产生跟着共产党干革命的动机。

对加入革命队伍的农民进行改造是很艰难的。毛主席后来说,严重的问题是教育农民。这句话是毛主席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时说的。而这句话对于民主革命时间的中国农民,同样也是适用的。农民由于小农生产方式,生产分散,生产效率偏低,对大机器大工业生产方式完全不了解。他们更看重自己需要拥有土地,需要在小农生产方式下来维持自己的生活。在这种情况下,要让参加革命队伍的农民认识到,只有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建立一个民主主义的新中国,才能让农民过上真正幸福的生活。要让革命队伍中的农民能够真正认识到这一点,确实需要进行大量的思想教育工作。

在党的建设方面,要让无产阶级意识取代小农意识,在党内反对自由主义,反对宗派主义,反对山头主义,加强无产阶级革命队伍的组织性与纪律性,提高无产阶级党性,发扬党的优良作风。这些工作都是教育革命队伍中农民的重要方面。

在新中国成立以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任务基本完成。在进行社会主义革命与社会主义建设的时候,传统的小农意识还是在广大农民群众中普遍存在。毛主席清醒地看到,如果中国农村没有走上社会主义道路,那么农民就会在较短的时期内出现两极分化,贫富差距会以较快的速度扩大。所以,中国要走上一条社会主义道路,那么很重要的一项工作就是要实现中国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中国实现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一个重要的条件是中国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也包括农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然而,在一穷二白的中国,要提高农业的生产力水平是相当有难度的,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做到的。所以我们不得不在生产力水平还不太高的时候,尝试着在农村实行社会主义的生产方式。历史证明,这种尝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在实行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的时代,中国农村建设了大批大中型水利工程,这为中国农业的稳定发展、为农产品在数量上的增长与丰收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这证明社会主义生产方式对中国农业的发展确实具有相当积极的作用。而存在的问题主要还在于中国农业在整体上的生产力水平还不太高,这种较为低下的生产力水平与社会主义的生产方式还不能完全兼容,从而导致无法更充分地发挥社会主义生产方式的优越性。

有人说,农业集体化不利于农民发挥生产积极性。这种说法是不准确的。严格按照党的政策来发展农业集体化,农民是有着较强的生产积极性的。只是由于在操作过程中,有的地方脱离实际,脱离党的正确的政策,或者有的地方自己另搞一套背离党的政策的东西,给农民带来了损失,这才会严重阻碍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中国农业科技有了较大的发展,中国农业生产力也有了较大的提高。而且开始有越来越多的农村在进行和发展社会主义集体经济。这些实现了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的农村,都有很大的进步。农村集体经济收入快速增长,农民富裕程度也在快速增长。很多农村集体经济向农民提供免费的粮食、住房、也向农民提供免费医疗和免费教育。这些集体经济中的成员都拥有相应的企业股份。这在历史上都是前所未有的。在这一类农村,农民的生产积极性都非常高涨。小农经济的土壤开始被淡化、被分解,社会主义农业大生产的方式在逐渐形成。中国农民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想意识都在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农业社会主义不仅改变着农村的生产和生活面貌,也改变着农民的思想意识。

前些年,在山东烟台地区进行由农村基层党支部领办合作社的工作中,广大农民一听到要恢复农村集体经济,干劲非常大,情绪也非常高。当地有一个衣家村,在新一任党支部的领导下,进行农田基本建设,很多老人、妇女都自带工具,参加这种农田基本建设的劳动。当时村里没有钱,不能及时支付农民的用工报酬,只能记账,将来再支付给农民。即便是这样的情况,那些老人和妇女并不计较这些报酬能否及时给付,依然热情高涨地参加相当艰苦的劳动。这就是社会主义唤醒了农民的劳动积极性。这也是中国农民非常可贵的精神财富。

今天的乡村振兴,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要发展和巩固农村集体经济。这是解决所谓“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这也是鼓励农民进行农业生产与建设的巨大动力。中国的农业、农村、农民的希望都集中在农村集体经济不断发展的前途之上。

查看全部

「 支持乌有之乡!」

乌有之乡 WYZXWK.COM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注:本网站部分配图来自网络,侵删

扫描下方二维码,订阅乌有之乡网刊微信

官方微信订阅号

相关文章

《求是》(2025年22期):习近平: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

郝贵生 | 《论持久战》与中国的反腐败斗争究竟有什么逻辑联系?

劳动者能不能当家,是检验社会主义的唯一标准

好物推荐

最新推荐

《求是》(2025年22期):习近平: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

郝贵生 | 《论持久战》与中国的反腐败斗争究竟有什么逻辑联系?

湘赣红旅—追寻伟人足迹.传承红色精神

两日热点

谁是中国人民的儿子?

分田单干的恶果与实事求是

人民群众开始进入“觉醒时代”,让哪些人惊恐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