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一章《道德经》精读(十五)
需要辩证地来阅读、思考这部蕴含朴素哲理的道教唯心主义经典。汲取精华、扬弃糟粕。
每天一章《道德经》精读,今天要读的是:
古之善为士者,
微妙玄通,深不可识。
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
豫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
俨兮其若容,涣兮若冰之将释,
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浊。
孰能浊以静之徐清?
孰能安以久动之徐生?
保此道者不欲盈,
夫唯不盈,故能蔽不新成。

本章是老子对得道之土的外在气象与内在品性的深刻描绘。
老子开篇点明,能从细微处看透事物本质,见解精妙不流于表面,还能通达天地间深远的规律,这种境界太深,普通人根本没法完全看懂。正因为他的境界没法用精准的话描述,所以只能假喻以明。
就像冬天过河,冰面情况不明,必须步步为营,全神贯注。得道之人处世,对任何事都抱有敬畏之心,不冒进,不轻率,心中了了分明,外表却不动声色,强调对风险的预判和谨慎。
“犹”是警觉,“畏四邻”是提防周围。得道者保持敏锐,时刻注意自己与人相处的言行边界,不张扬、不炫耀,不做让人反感或非议的事。这里的“畏”是对他人感受的尊重”,不是故意“讨好迎合”。他会主动约束自己,不越界干涉别人,也不高调彰显自己。既保持善意又留有分寸,避免因轻信或疏忽引发矛盾。
得道者的神态举止始终带着庄重感,像出席重要场合时那样恭敬、有分寸,既不随便敷衍,也不傲慢轻慢,让人见之觉得可靠、有边界。得道者的心境像正在融化的冰一样,没有僵硬的执念、烦躁的情绪,待人接物时舒展、平和,让人靠近时觉得温暖、无压力,就像冰雪消融后感受到的春日暖意。
“涣”可以理解为舒展的意思,是对“庄重”的补充。若只有“庄重”会显僵硬,而像冰雪融化般的心境让庄重有了温度,既守分寸,又不冷漠。
接着,老子开始进一步描摹得道者的完整形象。得道者的品性像未加工的璞玉一样,厚重实在,不装腔作势,不刻意追求 “精致” 或 “亮眼”,待人接物都凭本心,没有虚假的伪装。这里的 “朴” 是 “质真” 而非粗陋。他可能不善言辞,不会说漂亮话,但做事靠谱、待人真诚,像璞玉一样,虽无华美的外表,却有珍贵的内核。
得道者的心胸像山谷一样空旷开阔,既不傲慢自满,又能容纳不同,不会因为别人和自己不一样就排斥、生气。这里的 “旷” 不是没主见,而是有格局、有自己的判断,有原则但又不固执己见。
得道者不会刻意把自己和 “世俗” 分开,不会觉得别人都醉,只有我清醒。就像有些人,平常他可能和大家一起聊天、下棋,看起来和普通人没区别,但遇到关键问题时,他比谁都清醒,处事泰然自若。
谁能让浑浊的水静止下来,慢慢变得清澈?“徐清” 可以理解为 “慢慢变清澈、有条理”。正如浑浊的水需通过“静置”沉淀杂质,恢复清澈。我们在面对复杂局面时也要明白,以静制动、包容沉淀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谁能让长久固化的状态焕发生机,逐步生长?过度静止会导致缺乏活力,需通过“动”激发新生。正如沉淀后的水通过蒸发、降雨形成新河流,带来生命循环。得道者也能在停滞的状态中注入活力,避免僵化,推动事物渐进发展。
坚守“道”的人不追求圆满、盈满的状态。正因为不追求圆满,所以能保持本质,不刻意追求新的成果或形式。

附本章相关历史故事:
郭子仪的智慧,在于他深谙“盛满易覆”之道,以谦逊、包容与远见,在功高震主的险境中全身而退,成为大唐政坛的“不倒翁”。
他忠君报国却不愚忠,国难当头时挺身而出,单骑退敌、复两京、平叛乱,以一身肝胆撑起大唐半壁江山;功成名就后却不恋权位,三次主动请辞兵权,将帅印奉还朝廷。
宦官鱼朝恩忌恨他,暗中掘其祖坟。朝议时,唐代宗提起此事,郭子仪哭奏道:“臣长期主持军务,不能禁绝暴贼,军士摧毁别人坟墓的事,也是有的。这是臣的不忠不孝,招致上天的谴责,不是人患所造成的。”郭子仪的坦荡与谦逊化解了危机,满朝公卿大臣对他更加钦佩。
宰相卢杞未发迹时貌丑,旁人皆笑,郭子仪却令家人退避,独自以礼相待。他直言 “卢杞其人阴狠,若被轻视必记恨报复”,后来卢杞掌权,果然对轻视者发难,唯独敬重郭子仪一族,足见其识人远见。
郭子仪晚年位高权重,深受皇帝宠信。为了消除皇帝的猜忌,他采取了一种独特的自保策略,让自家府邸的大门常年打开,无论是下属还是普通百姓,都可以毫无阻碍地进进出出。他的家人甚至在府中从事各种日常活动,毫无遮掩。这一举动让外界一窥郭府内部的真实面貌,消除了人们对他可能存有的猜忌和猜疑。
郭子仪一生历经七朝,三拜宰相,爵封汾阳郡王。正是因他懂“藏锋”亦敢“担责”,知“坚守”更善“圆融”,才在波谲云诡的朝堂与战火纷飞的疆场之间,走出了一条千古传奇之路。
「 支持乌有之乡!」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注:本网站部分配图来自网络,侵删
扫描下方二维码,订阅乌有之乡网刊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