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一章《道德经》精读(五)
需要辩证地来阅读、思考这部蕴含朴素哲理的道教唯心主义经典。汲取精华、扬弃糟粕。
每天一章《道德经》精读,今天要读的是: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chú)狗;
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天地之间,其犹橐籥(tuó yuè)乎?
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此章是 “自然无为” 的集中体现,“刍狗”是古代祭祀用品,比喻万物在天地眼中皆循自然生灭,象征 “无偏爱”。天地不对万物分贵贱,圣人不对百姓划亲疏。
“不仁” 是 “不刻意为之” 的智慧,就像祭祀用的刍狗,事前不偏爱、事后不执着,这种 “不仁” 实则是最博大的公平。
王弼注:“天地任自然,无为无造,万物自相治理,故不仁也。仁者必造立施化,有恩有为。造立施化,则物失其真;有恩有为,则物不具存。”王弼认为,天地没有主观意志,不刻意施恩或惩罚,万物依自然规律生灭。若强行干预(如“仁政”),反而破坏生态平衡。例如狼吃羊是自然法则,若人类保护羊而灭狼,会导致生态链崩溃。
他认为 “不仁” 并非冷酷,而是让万物依本性自行发展;同理,圣人效法天地自然,对万物一视同仁,无偏爱无憎恶,不强行施恩,才能让百姓各得其所。
简单说就是"天地不仁"教导领导者要客观公正,不感情用事;"圣人不仁"强调管理要制度化,不因个人好恶而偏私。
天地像个大风箱,内部空虚却永远鼓风不止,越不刻意 “用力”,反而能量越充足。
河上公注:“橐籥中空,气无穷尽,喻天地以虚生成万物。”橐籥(tuó yuè)就是古代鼓风工具,由皮囊和木管组成,通过推拉皮囊产生气流。
天地看似空虚,却能孕育万物,使日月运行,四季更替。这种“虚空”并非空洞,而是容纳万物的空间,就像吉他箱空才能共鸣,肺里空才能吸气。“虚空”也不是静止,而是通过“动态”(如日月推移、风雨循环)持续输出能量,维持生态平衡。这是生命产生的源泉。
若频繁发号施令、强行干预,本质是用主观意志破坏自然秩序,最终会陷入困境。
王弼注,“多言” 即 “有为造作”,正如《庄子·知北游》中所言:“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真正的力量和智慧往往存在于静默的感知中。“守中” 并非折中,而是守住 “无为” 的核心,不偏不倚、不增不减,让事物按本性运行,这是 “虚而不屈” 的延伸实践。
“中者,道之素也”,即 “中” 是道的本真状态,统治者守住 “中”,才能让百姓形成稳定的生活秩序。唐朝名将郭子仪带兵时,从不频繁发布军令(多言),只定下 “三大规矩”:不抢百姓财物、不杀降兵、训练按时。即使战场形势变化,也只调整战术,不更改基本规矩(守中)。士兵们对他信任有加,打仗时个个奋勇,他也因此成为平定 “安史之乱” 的关键人物。
冯友兰在《中国哲学简史》中就提到了儒家 “中庸” 与道家“守中”的区别,儒家 的“中” 是符合伦理规范的适度,即行为要契合 “仁” 的本质、遵循 “礼” 的边界,既不 “过” 也不 “不及”,是一种主动的道德校准。最终目的是实现个人道德的完善,进而构建有序的社会伦理。而道家的 “中” 是自然本身的平衡状态,即事物按其本性运行的“自然中道”,不需要人的主观干预,人只需“不破坏这种平衡”,而非主动创造“适度”。这两者共同构成了中国传统哲学 “兼顾伦理与自然” 的完整体系,而非相互排斥的对立思想。

附本章生活场景运用法则:
在生活中,父母对孩子反复唠叨、讲大道理,孩子反而产生逆反心理,关闭心门;夫妻或朋友间发生矛盾时,一方喋喋不休地指责、辩解,试图在言语上压倒对方,结果往往是争吵升级,问题却未能解决。
这时候我们就要学会“守中”。“守中”不是冷漠沉默,而是懂得在恰当的时候停下话头,留出空间。耐心倾听,理解对方的情绪和需求。有时候,一个理解的拥抱、一段安静的陪伴,比千言万语更有效。
同样,领导者事无巨细,频繁下达指令,开会过长,报告过多。这会让团队成员感到不被信任,失去主动性和创造力,最终要么消极怠工,要么变成只会执行命令的“机器”,整个团队活力枯竭。领导者学会“守中”,就是要 “抓大放小,把握方向” 。领导者创造一个清晰的目标和稳定的环境,然后充分授权,让团队成员在其位谋其政。
对于个人来说,现代社会海量的新闻、短视频、碎片信息无时无刻不在冲击我们。如果过多关注,只会导致信息过载、焦虑加剧、判断力下降。
《河上公章句》将“守中”的“中”解释为“中丹田”,即涵养精气神的关键所在。在生活中,这意味着减少无谓的思虑和表达,享受独处,通过冥想、阅读或接触自然来让内心回归平静。守住内心的中心,才能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保持定力,生出真正的智慧。
「 支持乌有之乡!」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注:本网站部分配图来自网络,侵删
扫描下方二维码,订阅乌有之乡网刊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