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罗:中国国防的历史成就与文化优势
毫无疑问,国防事业最为鼎盛的,无疑是新中国。

第一节,历史周期率与中国国防的历史效果
我们中国人,一直生活在一个持续几千年的政治共同体和文化共同体之中,早就习惯了,可能意识不到“持续几千年”是多么难得的一个奇迹,也意识不到它背后国防事业“持续几千年”的伟大成就。
只要跟世界上其他种族和其他地区“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左传——庄公十一年》)的历史现象比较一下,就不能正确评价咱们平时未加注意的事实。这个事实就是,无论将中国形成政治文化共同体的时代确定在一万年前,还是八千年前或五千年前,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世界上最有文化优势和制度优势、国防成就最为杰出的国家,没有之一。
1、中国万世永存证明中国的国防事业最为成功
如今国内外很多有识之士都在强调一个结论:中国是唯一一个活到今天的文明古国。换一个表述方式是,中国是唯一持续五千年或八千年的的政治共同体和文化共同体,这个结论已经被全世界所接受。
为什么说中国是持续几千年的政治共同体和文化共同体?这个判断其实门槛很高,否则中国就难于“唯一”。
我看其中至少包含着如下几个重要标准。
第一,地理空间稳定,在东亚地区以黄河流域、长江流域为中心的,包括黑龙江流域、珠江流域、塔里木河流域、额尔齐斯河流域在内的广袤山水之中;
第二,种族稳定,居住并统治中国地理空间的核心种族一直是华夏种族,在漫长的生存竞争中融合了周边少数民族,逐步形成了今日中华民族;
第三,语言稳定,中国地理空间一直以汉语作为交流语言;
第四,文字稳定,中国地理空间一直以汉字作为交流信息的书写文字,并作为中国思想、历史、文化的承载者;
第五,文化稳定,中国从远古以来逐步形成了敬天法祖、天下为公、民惟邦本、仁政爱民、忠君爱国、崇圣贵德、青史留名、万世血食的文化体系;
第六,制度稳定,国家层名以大一统中央集权为核心、以宗藩模式为基础的礼乐制度,社会层面以嫡长子继承权为基础的宗法制度、经济层面以士农工商四民群体为基础的产业分工制度,在漫长的农业文明时代一直处于稳定状态。
中国历史也曾经大起大落,也曾经多次出现政权危机和文明危机,但是在每一次危机中都能起死回生,并通过治国主体的变换、政权更替而迈进一个新时代。虽然每一次起死回生、每一次政权更替之后还会经历复兴-鼎盛-衰落-危机-灭亡的过程,但它始终按照以上六条标准循环往复。有人把这种历史文化现象命名为“历史周期律”,并且对这种独一无二的中国“历史周期律”表示失望和否定。
放眼世界其他地区,我们就知道在“历史周期律”中循环往复、永生不灭的中国是人类文明史上多么宝贵的独特存在。
千万年来,世界其他许多地区,不知换了多少次种族和文化,中国网民经常谈论的“换种”游戏,在世界历史上一直是常态,比如埃及地区、伊拉克地区、土耳其地区、巴勒斯坦地区、南北美洲、澳洲地区等。有的种族曾经建立了广达一千万、二千万平方公里的大帝国,可是几百年甚至几十年后就土崩瓦解,有的甚至连统治帝国的种族都消失了。有的大帝国过着过着治国者就变了,文化、语言都变了,原帝国缩小为弹丸小国,比如从罗马帝国到东罗马帝国的嬗变。有的种族可能先后建立过几个或大或小的帝国,可是那是在完全不同的地理空间奋力开拓,可是他们有本事开拓却没本事守护,经常像羊群一样转场,实际上一直处于漂流状态,比如蒙古人所建立的政权。
中华儿女始终坚守在东亚九州大地,创造了世界上最为辉煌的文明连续剧,既有开天辟地的大能耐,也有守护祖业的勇武和智慧。如此辉煌的历史成就,必定有一个重要条件:中国的国防事业,一定是世界上最为发达、最为强大的。
2、中国的历史周期律
夏代以前的伏羲、黄帝时代,咱们暂时撇开不说,先看看自夏代建立中央宗主政权、统辖九州万国以来,中国通过不断的政权更替,坚定地守护祖业祖制、开拓生存空间、繁衍种族、创造伟大文明的艰苦历程。
中国各朝代国土面积
夏朝】约210万平方公里
商朝】约330万平方公里
周朝】约340万平方公里
秦朝】340万平方公里
西汉】610万平方公里
东汉】580万平方公里
三国时期】约540万平方公里(其中曹魏约290、蜀汉约105、东吴约145)
西晋】540万平方公里
东晋】280万—150万平方公里(东晋为正统,北方各国也是中华国土)
隋朝】467万平方公里
唐朝】1237(西元669年唐高宗总章二年)
北宋】280万平方公里(北宋为正统,正统外辽金也是中华国土)
南宋】200万平方公里(南宋为正统,正统外辽金也是中华国土)
元朝】1372万平方公里
明朝】997(明成祖朱棣时期)
清朝】1380(1762年设伊犁将军时)
中华民国】1141万-156万(外蒙)=985万平方公里(庆幸未被肢解)
中华人民共和国】960万平方公里
以上列举了四千年间十八个历史时期,笼统地说经历了十七次权力更替。也就是说中国政权灭亡了十七次,又第十八次起死回生,大多数起死回生都能达于极盛而重新崛起。而且,四千年间多次复兴不是原地踏步,而是一次次开拓进取,取得了地理空间的拓展、经济的繁荣、技术的进步、文化风教的发展。中国政权的治理面积,从夏代200万平方公里,发展为今天的960万平方公里,人口规模由夏代的大约300万,发展为今天的14亿。
今天,能够脚踩泥土,谈论两万年制陶史、一万年农业史和定居史、一万年玉文化(河北磁山遗址)、九千年音乐史(贾湖骨笛)、八千年阴阳卦爻(浙江桥头文化)、七千年龙文化(河南西水坡蚌塑巨龙)、六千年祭天文化(辽宁牛河梁遗址)的人,只有咱们中国人,这都是咱们的祖先创造的文化,我们是这些祖先的血缘后代,是他们的文化的承载者,至今仍在这种文化的滋养中生活、信仰、奋斗。在埃及、伊拉克、巴基斯坦,那里的居民也可以谈论那片土地上的六千年、四千年、两千年文化,可是那都是别人的文化,不是他们的祖先创造的文化,他们跟这些文化没有任何关系。那里的种族都不知道换了多少茬。
中国历史的这种连续性和起伏波折,就是人们所说的中国特有的历史周期律。
近代以来,在殖民帝国的劫掠、蹂躏下,中国的有识之士大多倾向于否定中国的历史、文化、制度,对这种历史周期律持严厉的批评态度。1945年,黄炎培在延安窑洞与毛主席谈到“朝代更替、循环往复”话题时,提出中国能否跳出“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历史周期率。显然,历史周期律正是他心心念念要摆脱的东西。
《孟子》指出:“天下之生久矣,一治一乱。”(《孟子·滕文公下第九章》),又说:“五百年必有王者兴”(《孟子·公孙丑下》)这种一治一乱的循环,就是对中国不断起死回生的描述。所谓历史周期律,恰是咱们中国作为政治实体和文化实体永生不灭的奥秘。你到中华民族之外,再找出一个能周期性起死回生而永生不灭的政治文化共同体给我看看,有吗?一个也没有。
一治一乱、循环往复,既是宇宙运动的规律,也是中国历史的规律。中国由此成为世界历史舞台上唯一一个永不谢幕的主角,而其他政治实体,诸如罗马帝国、拜占庭帝国、匈人帝国、阿拉伯帝国、所有的草原帝国、奥斯曼帝国、英国广达3367万平方公里的日不落殖民帝国、面积广达2280万平方公里的俄罗斯和苏联帝国,全都只能在历史舞台上出现一次。
历史周期律与人口问题
批评历史周期律的观点,提出改朝换代中人口消耗问题,这确实是一个令人痛心的真问题。秦汉以后的改朝换代,大多跟人多地少的矛盾密切相关。每个朝代中后期,由于豪强兼并土地太多,大量农民无地可种,流民越来越多,于是爆发大规模战争,一直打到人口消耗了一半,新的政权扫平天下,重建天下秩序,依然以大一统中央集权方式治国抚民,国家和社会迅速返回繁荣状态,人口规模也增长极快。
中国很可能在八千年前就完全普及了农业生产,六千年前就是成熟的农业社会。华夏种族作为最为先进的农业社会,只对具有农业价值的地理空间感兴趣,这个诉求大大限制了它对于生存空间的开拓。
中国东边是海,阻遏了咱们的发展,北边是草原,对于农业社会来说没有开发价值,西边中亚地区,西汉中期完全有实力占领,可是那里也是草原为主,不值得开辟为农业国家的新领地。只有南边是山区、平原混合地区,具有农业价值,所以中国历史上主要是通过开发南方来提高九州大地的人口承载能力。
我们今天经常骄傲地说,中国文化没有侵略性,这个当然是事实,中华民族为了争夺生存空间的大多数战争,都是在九州大地上发生的。这是因为只有九州大地具有最理想的农业价值,其他地区不值得费力开拓。
事实上我们在北边跟游牧民族,争来了不少生存空间。周朝时期,今天河北、山西、陕西北部,都是游牧民族的天下,可是那里具有一定的农业开垦价值,于是华夏族就逐步将那里收归己有,建设为农业地区。这个过程,实际上就是华夏民族扩张的过程。
把中华民族塑造为一个缩手缩脚、不敢扩张的民族,未必符合历史事实,也不适合当今世界生存竞争的残酷语境。今日中国不但在普通工业门类无限扩张,在高科技产业的扩张也咄咄逼人,引起西方世界的恐慌和围堵。身陷万国围堵中,中国几乎是面无表情地勇往直前,毫不退让。中国正在凭一国之力,抗击所有的老牌帝国主义,这不就是一种旺盛的扩张精神吗?
有人提出,西欧人口发展一直比较平稳,因大规模动荡和战争而损耗人口的情况较少。他们因此而批评中国历史之黑暗,歌颂西方历史之光明。真相究竟如何,需要细细考量。
西元元年,西欧人口2470万。
200年,2760万。
400年,2290万。
600年,1860万。
800年,2040万。
1000年,2541万。
1200年,4088万。
1300年,5835万。
1400年,4150万。
1500年,5726万。
1600年,7377万。
1700年,8146万。
1820年,13288万。
1998年,38839万。
西欧虽然战争少,但其人口直到十八世纪才有比较可观的增长,因为此前他们的经济过于落后,普通国民的地位太低,极为贫穷的生活不利于奴隶群体的人口繁衍。西方自古以来通行奴隶制度,奴隶只有创造财富的义务,没有消费财富的权利。他们一直在死亡线上挣扎,所以一直无法大规模繁殖人口。没有他们的人口史恰是他们极度贫穷与黑暗历史的表现。十五世纪葡萄牙人想在印度洋做生意,结果发现欧洲一贫如洗,什么产品都没有,印度什么产品都有,二者不可能发生贸易关系。最后只能当海盗,抢劫印度商船,把印度A地的产品,卖到印度B地。
中国的富庶,在欧洲更是成为神话。哥伦布航海横渡大西洋那次,其本意就是来中国抢劫金银财宝,结果阴差阳错跑到了美洲。
欧洲虽然也有统一的文化,即基督教文化,可是他们并没有形成大一统的国家政权。欧洲历史上长期存在着几百个城堡式小国,今日鼻屎国卢森堡就是欧洲古国的活化石。经过残酷的兼并终于聚合为几十个国家。拿破仑、希特勒都曾经致力于统一欧洲,可惜心有余而力不足。今日欧盟花了很大力气想整合为一体,他们做梦都想实现大一统,以摆脱美国的殖民奴役。
可是大一统不是谁都有能力、有福气实现的。他们既没有如中国伏羲黄帝直到周公、孔子、秦始皇经过几千年持续努力所建立的大一统文化,也未能造就秦始皇、李斯、汉高祖、萧何这样雄才大略的政治家。拿破仑、希特勒虽然借助西方话语权的传播,影响很大,犹如超人,但跟秦始皇、汉高祖比起来,还是嫩了很多。咱们百年来黑中国历史成了习惯,根本意识不到秦始皇、汉高祖在人类文明史上是多么伟大的存在,是任何西方人物都不可比伦的。后世能超过秦始皇汉高祖的人,人类史上只有一位,也是诞生在中国。
世界历史各大帝国极盛时期统治面积及衰落后的面积
罗马帝国】西元前27年-西元476年,帝国持续时间约450年,治国种族为罗马人,极盛时期治理面积为500万平方公里,其权力中心意大利今面积为30万平方公里。
拜占庭帝国(东罗马帝国)】西元395年-1453年,治国种族由罗马人演变为希腊人,帝国持续时间约1000年,极盛时期治理面积356万平方公里,其权力中心君士坦丁堡属于希腊殖民地,今为突厥人土耳其国首都,人种全换了。今土耳其面积为78万平方公里。
匈人帝国】西元4世纪末-5世纪中叶,治国种族为西迁到西亚地区的匈奴人后裔,帝国持续时间约60年,阿提拉在位(434年-453年)的极盛时期治理面积500万平方公里,疆域东起咸海,西至大西洋沿岸,北抵波罗的海,南达多瑙河,阿提拉辞世后帝国迅速解体,消失在历史黑洞中。
阿拉伯帝国】西元632年-1258年,帝国持续时间约600年,治国种族为阿拉伯人,极盛时期治理面积1340万平方公里,其权力中心沙特阿拉伯国土面积为225万平方公里。
蒙古帝国(成吉思汗帝国)】西元1206年-1259年,帝国持续时间约150年,治国种族为蒙古人,极盛时期治理面积3500万平方公里,其权力中心蒙古国今面积为156万平方公里。
帖木儿帝国】西元1370年-1507年,帝国持续时间约130年,治国种族为突厥与蒙古杂糅种族,行突厥语及突厥-波斯文化,极盛时期治理面积460万平方公里,其权力中心乌兹别克斯坦今面积为44万平方公里。
奥斯曼帝国】西元1299年-1922年,帝国持续时间约600年,治国种族为突厥人,极盛时期治理面积550万平方公里,其权力中心突厥人土耳其今面积为78万平方公里。
英格兰殖民帝国】西元1607年-1945年,帝国持续时间约340年,治国种族为盎格鲁撒克逊人,极盛时期治理面积3367万平方公里,其权力中心英国今面积为24万平方公里。
俄罗斯-苏联帝国】西元1721年-1991年,帝国持续时间270年,治国种族为俄罗斯人,极盛时期治理面积2280万平方公里,苏联时期2240万平方公里,今面积为1709万平方公里。如今这个靠卖资源艰难维持的国家,正面临苏联解体之后第二次解体的危机。
美利坚全球化大帝国】西元1945年-2045年(预测),帝国持续时间100年(预测),治国种族为盎格鲁撒克逊人及犹太人,它以全球化名义将强权延伸到1.48亿平方公里之广(地球全部陆地面积),其遍布世界各地的大约一千个军事基地,主导着世界各国财富源源不断地流向美国本土。其权力中心美国今面积937万平方公里,很可能短时间内解体为加利福尼亚(42万平方公里)、新墨西哥(31万平方公里)、美国三个以上国家,面积将会大为缩小。今日中国已经挺直腰杆不听支使,古人说千里之提溃于蚁穴,中国已经成为美国霸权堤坝上一个960万平方公里的大缺口,这堤坝还能维持很久吗?
以上所列世界上其他大帝国,各国建立时间皆晚于秦朝(最早的罗马帝国时间与东汉时期相当)。其帝国政权延续时间大多很短或极短,而且崩溃之后一般不可能复兴,故都是一次性政权。
拜占庭帝国与罗马帝国有一定的继承关系,但在地理空间、治国主体(由罗马贵族而希腊贵族)、文化(由西方而东方)、语言文字(由拉丁语而希腊语)方面产出了巨大变化,被称为“希腊化罗马”,实际上已经演变为另一个国家政权,故而罗马帝国严格说来也是一次性政权。帖木儿帝国是蒙古人经过突厥化改造之后建立的政权,不但持续时间比蒙古帝国还短,其地理空间、语言、文化都完全变更,只能把二者都看作一次性政权。美国是英国种族转场发展,且一直与英国并存,亦可称为第二次政权,只是地理空间完全改变,其文化、传媒、金融、货币基本上由犹太人操控,故有巨大变异,也是打了折扣的梅开二度。
北亚草原产生的几个游牧种族,匈奴、突厥、鲜卑、蒙古,都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华夏族在他们的反复挤压下,几度起死回生将他们一一打垮打跑,没有打跑的那部分族民,逐步与华夏族和其他各族融合,逐步成为中华民族大家族中的一员。其中匈奴、突厥、鲜卑融合得特别彻底,在今天“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的民族框架中,已经没有他们的名字。当匈奴、突厥、蒙古诸族避开中华大地向西方迁徙发展时,对西亚、中亚、南亚、东欧地区的民族和国家,都具有碾压式优势,往往能够征服无数民族、消灭无数国家、占领极大地盘。不过他们持续时间不长,就消失在历史长河中。有的沉淀为一个小国,有的完全融入当地民族,在现代国际格局中,完全没有踪迹。
当今横霸世界,想尽一切歪招损招阻碍中华复兴的美国,是人类有史以来最为强大的暴力霸权。它以遍布世界的一千来个军事基地为支撑,以全球化的名义将两百来个国家纳入它的利益框架中,建构了完备的产业分工体系、物流体系和金融体系,保障世界各国的资源和财富源源不断地流向美国资本家的金库。
然而,美帝国没有充分意识到,它要围堵的中国,是一个至少独步天下两千多年的古老国家,这个古国的文化积累、传统力量、政治智慧、发展经验、一往无前的意志、与恶魔周旋的耐心、民族凝聚力、人民组织性等所达到的高度,都是它作为一个仅仅强盛一百年的新兴国家所不可想象的——中国完全存在于美国的想象与理解之外。中国圣人说,六合之外,存而不论。中国就是美国的那个“六合之外”。
中国的民族复兴,决不是为了追求提高人均GDP,让每个老百姓多吃几斤肉,而是要扩大生存空间,伸展自己的文化理想,要主导世界走上符合天道的发展道路和达于公平的利益分配机制。我们的诉求客观上与美国势不两立。
当今美国已经深陷帝国衰落的时势中,它自己正在极力推行逆全球化运动,亲自摧毁这个由它建立,却被中国人逐步掌握了一定主动权的世界体系,企图另辟蹊径重建一套为它劫掠万国服务的新世界体系。正是中国的迅速崛起堵死了美国部署新战略、施展新战术的转圜空间,贸易战、资源战、货币战、金融战、科技战、专利战、病毒战、关税战、文化战、颜色革命等一系列战法密集上阵,全都惨遭失败,它只能在一个庞然大物不声不响的挤压下身不由己地跌落深渊。2025年是中国变被动为主动的分水岭,中美之间明显攻守易势。二十年之内,中国很可能率领若干盟国对美国霸权及其统治体系,发起致命一击。美利坚霸权的溃败和帝国的解体,是咱们这一代人就可以见证的重大历史事件。它在一百年的烧杀抢掠中所积累下的种族、阶级、文化、产能、金融、货币、教育、道德等多方面的危机,将会使它衰败得很彻底,直到破碎为若干个缺乏世界竞争力的中小型国家,而没有翻盘的机会。它的一次性兴盛早就命中注定。以前的拜占庭帝国、阿拉伯帝国、蒙古帝国、奥斯曼帝国、英帝国等,都曾经像美国这样得瑟过,它们全都溃败成碎片,连复兴的梦话都不曾说过一句。
明乎此,你还会蔑视中国因反复起死回生、不断革故复兴而产生的“历史周期律”吗?为什么别人想“周期”一下却这么难呢?
咱们中国人,应该从鸦片战争以来的失败悲情中挣脱出来,正确认知咱们民族的辉煌与荣耀,一边昂首阔步走咱的复兴路,一边认真研究咱们为什么能够一直独步天下,近代史只是咱们不小心打了个盹,被坏人一顿抄略。应该认真研究中国在国防上有什么特别过人之处。中国国防事业背后的文化优势,也是值得研究的主题之一。
第二节,中国国防事业的文化优势
一个民族的文化,是其社会理想和历史经验的凝聚与总结。中国从一万年前江西仙人洞遗址、浙江上山遗址开始农业种植,并在定居文明模式中形成政治共同体,就有了原始的国防意识和国防政策,到黄帝时代产生具有中央政权性质的宗主番邦共同体,国防经验越来越丰富。夏代诞生了明确的中央政府、秦代建立了明确的中央集权,国防意识已经趋于成熟,每个时代都有完备的国防制度。
从江西仙人洞水稻种植,到秦朝中央集权的建立,正是中国文化萌芽、发展、成熟的时期,可以说,正是因为先民一直怀有包括领土观念、主权观念、政治共同体观念在内的国防意识,才保证了华夏民族的生存安全和种族发展,并从容完成了民族文化的提炼与创造。所以,今天我们所拥有的中国文化,实际上包含着国防事业的巨大贡献。
国防事业成全了中国的种族繁衍、历史传承,促进华夏民族创造了完备的文化体系。这个包含丰富国防经验的文化体系一旦形成,又反过来能够强化国防意识、促进国防事业的发展。所以,中国文化与国防事业,可以说是互为因果。
1、农业文明强烈的家国主权意识
中国是最早出现农作物种植的国家,也是最早出现农业定居社会的国家。耕地和定居滋生了最早的主权意识。中国可能是国防意识产生最早的国家,因为中国最早产生了需要国防意识的产业基础和定居文明模式。
江西万年仙人洞遗址的水稻种植,距今12000年,
湖南道县玉蟾岩遗址的水稻种植,距今12000年,
北京门头沟区东胡林遗址的粟和黍两种农作物种植,距今10000年,
广西桂林甑皮岩遗址的家猪饲养,距今11000年,
广西桂林甑皮岩遗址的块茎作物芋艿种植,距今10000年,
浙江仙居县下汤遗址水稻种植和定居村落,距今10000年。
浙江省浦江县上山文化遗址水稻种植和定居村落,距今10000年。
山东淄博赵家徐姚遗址定居生活遗迹,距今13000年。
中国是世界农业主要发源地,国际学术界普遍承认中国是水稻、粟、黍起源地,联合国粮农组织《世界粮食和农业植物遗传资源报告》第二版(2010年发布)明确指出,粟、黍、水稻、荞麦、大豆、红小豆等世界主要农作物,皆起源于中国。
有农业种植必有定居,有定居必有领土意识,有领土意识必有主权意识。对于领土和产业的主权意识,是人类文明的重要内容。
任何文明族群,都是在政治共同体保护下展开文明创造的。当中国古人创造农业文明时,当时的政治共同体也在滋生、发展着基于领土主权和产业主权的国防意识。
所以,中国应该是世界上产生国防意识最早的文明种族和政治实体。
2、大一统的政治共同体意识和天下意识
中国古代从事农业种植的地理空间和产业成果,需要强有力的政治力量予以保护。什么制度才能产生足以自卫的政治力量?中国先民找到了大一统中央集权制度,因为这种政治制度对内具有比较理想的治理效果,对外具有强大的国防力量。
(1)大一统的政治观念:国防思想的目标指向
所谓“一统”,就是“政治统一,天下一体”,所谓“大”,就是崇尚、坚守。今天我们还经常把“一统江山”或“江山一统”挂在嘴上,这都是老祖宗核心观念在当代文化语境中的遗存。大一统的政治观念,既是历史上国防经验的总结,也是对现实中国防事业的指导。它体现了国防事业的根本目标——维护国家疆域的完整和国家主权的完整,任何破坏国家疆域完整和国家主权完整的内外势力,都必须彻底铲除。古代经典中,这种政治观念很早就有明确表述。
《春秋公羊传·隐公元年》提出:“何言乎王正月?大一统也。”这是战国时期学者公羊高,对于六经之一《春秋》文字的解读。《春秋》记事,第一句是“元年春,王正月。三月,公及邾仪父盟于蔑(公指鲁隐公,邾娄国君名仪父字克属于子爵故称邾子)。”
很明显,鲁隐公元年正月无事可记,直到三月才有事可记。可是作者很严谨地写下了鲁国政治跟周天子及周历法的藩属关系。在鲁国,尊周天子为天子(王),用周天子颁定的历法计四时。这是鲁国及所有诸侯国政治合法性的来源。周天子建立的是大一统政治制度,天子本人是大一统制度的象征,历法又是国家政权的象征。如果不尊周天子,不用周历法,那就是对大一统政治制度的背叛与分裂。
孔子生于礼崩乐坏的春秋之世,各诸侯王都企图摆脱大一统政治框架的束缚,企图兼并更多的弱小诸侯国,扩大自己的地盘和利益。这就是对大一统政治制度的背叛。孔子拼着老命要维护大一统制度的权威性和稳定性,所以,他下笔就明确显示:咱们的一切政治言说,都必须落实到周天子大一统政治框架中,故以“王正月”宣示其政治立场。后学公羊高深得孔子思想真髓,特地解读说:为什么一开篇就要提及王正月呢?夫子这是为了坚决捍卫周天子大一统政治制度啊!所以他说:“何言乎王正月?大一统也。”
在春秋战国礼崩乐坏时期,大一统观念和制度确实受到严峻挑战,尽管公羊高等几代孔儒极力以学术文化方式维护之,也没有达到理想效果。最后用政治力量维护了大一统观念和制度的人是谁呢?当然是秦始皇。他结束战国诸侯分裂格局,建立了大一统秦王朝,使孔子所维护的大一统观念和制度重新在神州大地落到实处。
秦始皇的政治成就受到六国分裂势力的挑战,项梁、项羽、楚怀王、赵歇、魏豹等六国复辟势力推翻了秦王朝,大封十八王,连同项羽占领的楚国,中国重新分裂为十九个国家。刘邦萧何曹参几个基层小吏,反对复辟旧制,赞成大一统制度。他们奋起消灭十八国,扫平天下,重建了大一统政权制度。所以,秦始皇和刘邦两人,在中国历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与夏商周三代和孔子的大一统政治理想融为一体。
《诗经·小雅·北山》的“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以“王土”强调天下乃一个整体,以“王臣”强调天子是政治权力的核心,必须“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对“天子”“王土”的任何破坏,都是对大一统政权和政治制度的挑战,必须动用国防力量予以消灭。
《礼记·礼运》云:“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这句话是大一统政治制度的理想基础和道德基础,也是华夏种族选择大一统政治制度的目的所在:保证天下每一个生民都能在太平世界完成自己的生命历程。中华民族千万年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只有大一统政治制度才能保证“天下为公”的社会理想落地为现实。
《论语·季氏篇》中孔子指出:“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天下有道,则政不在大夫。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所谓大一统政治制度,就是天子、诸侯、大夫具有不同的政治权利和政治责任,谁都不可僭越。任何群体有所僭越,比如“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大一统制度就必会溃败,那就是“天下无道”,哪个群体都活不好。一旦“天下无道”,文明就会倒退,太平形势就会崩溃,种族就无法繁衍,中华民族和中国文化就会消失在历史的黑洞中。
以上这些观念,都是大一统政治观念的思想基础。这种文化观念塑造了中国人对国家权力和国家制度的基本认知:国家是一个统一的政治共同体,领土与主权是其核心属性,是全体国民赖以生存的基本保障,只有大一统政治制度才能有效保卫国家主权和国家领土。任何内部分裂与外部侵略势力,都是中国人所不能容忍的,国防事业的责任,就是保卫国家主权和国家领土不受内部分裂势力和外部侵略势力的破坏。
(2)大一统的政治制度:国防思想的组织支撑
大一统的历史经验,形成大一统的文化观念;大一统的文化观念,形成大一统的政治制度;大一统的政治制度,形成大一统的组织结构和秩序。中国的国防事业,职责在于保卫大一统的组织结构和秩序,而大一统的组织结构和秩序,又为国防事业提供了高效的制度支撑。大一统的中央政权,能够集中资源、协调地方、动员社会、组织军民,形成最为强大的国防能力。这是中国能够独步天下千万年、成为优秀民族和优秀国家的奥秘之一。
下面简单介绍大一统的政治旗帜之下,几种常见的政治组织模式。这些组织模式各表现了大一统政治制度的一个侧面特点。
宗藩制度
夏商周三代的制度,都是以天子为宗主,以诸侯国为藩屏中央的地方力量。《左传・哀公七年》提到“禹合诸侯于涂山,执玉帛者万国。”《战国策・齐策四》云:“大禹之时,诸侯万国……及汤之时,诸侯三千。”这里的 “万国”“三千”都是概数,突显诸侯国甚多。《荀子・儒效》说周代初期“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加上各地文明水平较高、经济实力雄厚的许多族群,早就凝聚为自成一体的政治实体,在九州大地拥有大小不等的稳定地理空间,拥有自己的产业和政治组织体系,他们纷纷归附周天子,周天子通过册封使其政权具有合法性。这种归服的方国,应该很多,远超过周天子通过分封血缘亲属而建立的国家。西周初期诸侯总数应该有大几百个或一千左右。他们的职责是服从周天子领导、拱卫周天子、缴纳贡赋、与其他诸侯国互不侵犯,保护族民共享天下太平。
在宗藩制度框架中,天子有王师,诸侯国各有自己的武装力量。如果天子受到诸侯或蛮夷外族的武装侵略,诸侯有责任率军勤王。如果诸侯受到其他诸侯国或蛮夷外族的入侵,天子有责任以军事或政治手段保障受侵国的安全。宗藩制度是三代根本政治制度。天子与诸侯相互成全,形成一个坚不可摧的政治共同体。
到春秋时期,礼崩乐坏,纲纪废弛,周天子对于诸侯国的约束力越来越小。各诸侯国热衷于攻城略地,兼并小国弱国,到春秋末期,诸侯仅剩大小几十个国家。战国末期,则唯余秦、韩、魏、赵、楚、齐、燕七国,所谓战国七雄是也。在长达几百年的残酷兼并战争中,宗藩制度的弱点引起人民与政治家的不满,这是日后秦始皇统一中国的社会心理基础。
秦国统一中国后,就废除了宗藩制度,改为郡县制,建立秦王朝中央集权政权。这是对历史教训的一次拨正。
由于在陈涉起义引爆的反秦战争中,没有诸侯国可以勤王,秦天朝不幸二世而亡。刘邦建汉时,有意从中汲取教训,在极力维护郡县制、建立大一统中央政权的历史实践中,酌情分封了少量诸侯,作为郡县制的补充。刘邦的探索和改革究竟是否成功,值得认真研究。
郡县制
秦朝不再分封诸侯,推行郡县制,也就是在辖区内建立郡县两级地方政府,将地方权力收归中央,形成“中央-郡-县”垂直治理体系。秦始皇同时推行“书同文车同轨”等一系列“大一统”经济、文化、社会制度,使普天之下在政治、经济、军事、法律、文化、习俗、风教各方面,都保持一致,更容易形成政治文化认同,作为一个政治共同体具有更为扎实的基础,确保国家内部的一致性。
汉武帝领导对匈奴反击战,其所依赖的力量并不来自诸侯,而是来自中央和郡县,再一次证明郡县制是当时最优秀的制度。郡县制的组织能力,将分散的地方资源整合为统一的国防力量。这种制度确保了中央政权对地方的直接控制,能够快速调动全国的人力、物力、财力用于政治建设和国防建设。
中央集权制度
中央集权是大一统政治制度的强化版。秦朝以前只能说大一统,是由天子统率诸侯王的宗藩模式,藩属国具有相当的独立性,所以不能名之为“中央集权制度”。秦朝建立,推行郡县制,不再分封诸侯,权力集中于中央朝廷,中央集权制由是诞生。
这个制度一旦建立,即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国历史的主流制度模式。秦汉以来,中国国家模式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在统一与分裂中循环往复。无论统一还是分裂,中国人的政治观念始终坚守着这两条原则:一是大一统,二是中央集权。分裂为两国或多国时,没有哪个国家安守分裂,都想亲手完成天下一统大业。即使分裂时代的小国,也是自成一体,在内部依然奉行中央集权制度。一旦九州统一,更是以中央集权制度治国平天下。
这种中央集权制度,为中国的国防事业,提供了胜利的保障。比如汉武帝时代的汉匈战争,集中了全国的资源、财力、人力,才取得胜利,如果不是中央集权制度,很难达到这种效果。汉代通过“推恩令”削弱诸侯势力,西魏到唐中期推行“府兵制”,由中央牢牢掌握军队的调遣,宋代以“重文轻武”模式强化中央对军队的控制,这些制度虽然也有一些不足,但都成功地维护了大一统制度模式,确保了中央能够直接主导国防政策和国防事业。
一旦放松中央集权制度,往往大祸临头。比如东汉末期,为了方便州郡官长镇压黄巾军,鼓励他们发展军队,结果黄巾军还没完全平息,各州郡官长已经发展为军阀,于是出现几十年的军阀混战,最后进入魏蜀吴三足鼎立的分裂时代。从汉末到杨坚建立大一统的隋朝,中国在分裂与动荡中挣扎了四百多年,而其开端,就是汉末在军事制度上放弃了“中央集权制”,这个教训极为深刻。
唐代中期,为了方便各地抵御外敌、镇压叛乱,重蹈汉末覆辙,再一次赋予地方官长较多经济和军政实权,结果形成藩镇割据局面,中央政府无力辖制管控,中央政权由此逐步衰退,最后导致国家溃败,社会动乱,于是出现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
中国自秦汉以来,统一与分裂的时间基本上各占一半。为什么分裂时间这么长,而终究能反复实现统一呢?就因为即使在分裂之中,大家心里向往的依然是统一。不但老百姓这样向往,分裂小国的国君也这样向往。所以,大一统中央集权制度,在中国是真正深入人心的文化理念。
分裂时代有两个重要弊端,一是小国之间相互兼并,战火频仍,生产、生活受到严重破坏,老百姓失去了太平日子;二是小国不足以镇抚蛮族作乱,华夏族民和国土常常被文明水平较低、治理能力不足的蛮族绑架,在大规模暴力屠杀中付出地狱般的沉重代价。这方面在东晋十六国时期、南北朝时期、南宋时期,都有十分残酷的教训。
毫无疑问,国防事业最为鼎盛的,无疑是新中国。早在建国之初,中国就到境外打赢了抗美援朝战争,为共和国的生存与发展打开了国防空间。今天业已成为数一数二的世界强国,国防事业取得了有史以来最伟大的成功。咱们这么多高校领导和“军事理论”课教师济济一堂,为国防教育事业殚精竭虑,这么强大的组织能力,再一次彰显了中国文化和制度对于国防事业的有力支持,中国的国防事业必将从胜利走向胜利。
附录:
汉族是懦弱民族还是血性民族?
从西周晚期到东汉中期北匈奴西迁,中国与匈奴作战600多年。投降汉朝的南匈奴则逐步融入中华民族之中。
隋唐时期中国与突厥人作战160年。
从南宋到清代,中国与蒙古人作战522年(以 1235 年蒙古大举攻宋为始,1757 年乾隆消灭准噶尔汗国为结)。
匈奴人被中国打跑后,到西亚东欧消灭了无数种族和国家。
突厥人蒙古人被中国打跑后,到西亚东欧消灭了无数种族和国家,先后建立了统治面积广达一千多万平方公里的国家政权。
明代打击倭寇前后持续200余年,使之仅为边患,一直没有成为威胁国本之大患。
近世抗击倭寇14年,中国民族付出3500万国民的代价,毕竟以胜利告终。今日倭寇竟然还敢叫嚣台海有事就是日本有事。这龟孙不到其本土灭它一把它就永远不懂事。
中国万世不灭,全是打出来的善果。
中国从夏朝治理面积大约200万平方公里,到今日960万平方公里,都是打下来的世界。
竟然有人说中华民族的主体民族汉族是懦弱民族,竟然有人说汉族的主体文化儒学是下跪文化,真是完全罔顾事实。
所有曾经奋起抗击外侮的人物,都是维护中华民族地理空间和生存发展权利的血性大丈夫。这些以汉族人为主的中华儿女,无不代表了中国文化的正气与阳气,今日中国960万平方公里的国土,无不浸润着历代英雄血。
这国土,这国家,这种族,这人民,这文教,这文脉,这旗帜,还能不珍惜吗?还能容忍坏人颠覆吗?
「 支持乌有之乡!」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注:本网站部分配图来自网络,侵删
扫描下方二维码,订阅乌有之乡网刊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