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一章《道德经》精读(一)
需要辩证地来阅读、思考这部蕴含朴素哲理的道教唯心主义经典。汲取精华、扬弃糟粕。
每天一章《道德经》精读,今天要读的是: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

能被用语言说清楚的规律(或本质),都不是真正的“道”。
具体的事物皆有其相应的道理。就像我们说 “水往低处流”,这是能说清的规律,但它只适用于地球重力环境;如果到了太空,这个规律就失效了。老子认为,宇宙的终极“道”太宏大,语言只能描述它的某个片段,没法完整定义。
同样,能被赋予具体名称的事物,都不是本质的概念。
就像我们把 “会飞、有羽毛、下蛋” 的动物叫 “鸟”,但这只是个标签。未来如果进化出的新物种,就可能会打破这个标签。名称是人类为了方便认知创造的 “工具”,并不是事物的本质。
“无”即没有具体形态、尚未显现的状态,是天地诞生前的样子;
“有”即有具体形态、已经显现的状态,是万物产生的根源。
比如一颗种子 ,没发芽时,它是 “无”(看不到它的具体形态,它可能是树,可能是花草也可能是别的植物);发芽后长成树干、枝叶,就是 “有”,即从潜在状态变成了具体事物。天地最初也是从 “无”(没有时间、空间的具体形态)到 “有”(形成星系、地球)的过程。
如果关注潜在状态,就能看到事物本质;如果关注显现状态,就能看到事物的边界和规律。
不要只用眼睛看“已经存在的东西”,还要用心思考“它从哪来、背后有什么潜在可能”,这样才能看到事物的全貌。就像看一个人,不光要看他的行为,还要看他的成长经历、价值观、思维方式等,才能算全面的了解他。
因此,同时从 “无” 和 “有” 两个角度看问题,才是理解事物本质的关键。
而当我们让自己处于一种类似“无”的空灵、没有杂念的状态时,就能够去体会、观察到“道”那种无比奇妙、精微的层面,感受到它深藏不露的神奇之处;
当我们处于“有”的状态,也就是关注具体事物的时候,就能够去观察、了解“道”在具体事物中所表现出来的边界、规律以及它发挥作用的方式。
这两种状态,来源相同,只是名称不同,都可称为 “深远玄妙”;这种玄妙层层递进,是通达一切奥妙的入口。

附王弼注,以便诸君更深入理解:
“可道之道,可名之名,指事造形,非其常也。常道也,不可道也;可道之道,非自然也。常名也,不可名也;可名之名,非其真也。
道者,无之称也,无不通也,无不由也,况之曰道。寂然无体,不可为象,是道不可为体,故但志慕而已。
凡有皆始于无,故未形无名之时,则为万物之始。及其有形有名之时,则长之育之,亭之毒之,为其母也。
言道以无形无名,始成万物。万物以始以成,而不知其所以然,玄之又玄也。
妙者,微之极也。万物始于微而后成,始于无而后生。故常无欲空虚,可以观其始物之妙。
徼,归终也。凡有之为利,必以无为用;欲之所本,适道而后济。故常有欲,可以观其终物之徼也。
两者,始与母也。同出者,同出于玄也。异名,所施不可同也。在首则谓之始,在终则谓之母。玄者,冥也,默然无有也。始、母之所出也,不可为象,故曰‘玄之又玄’。众妙皆从玄而出,故曰‘众妙之门’。”
「 支持乌有之乡!」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注:本网站部分配图来自网络,侵删
扫描下方二维码,订阅乌有之乡网刊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