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桌“文化”批判
看似是“礼”,美其名曰“文化”,实则是“规驯”、“等级压迫”、以及异化到了新的“奴役”的糟粕,应该予以抵制

引号也许应该打在“文化”上
在当今的饭桌上有各种繁文缛节。在以领导与员工为结构的酒桌上的规矩尤为繁杂。
领导安排的员工先去饭店安排好,选装修豪华的饭店,多点几道名贵好看的菜,高端有名的酒也少不了。否则领导脸上不光彩、没面子。先到的员工应该在饭店大门口等着,等到领导来了要连忙上去迎接,把领导带到包厢里面坐在正对门口的“尊位”,其他人方可依次落座。
员工应该主动给领导敬酒,员工要起身双手端杯,说些奉承话,比如“感谢您最近的关照”、“这次的成功离不开您的领导”。和领导碰杯的时候,一定要弯腰,杯口要低于领导都杯口,领导喝多少随意,但是员工一定要喝完,喝完之后要等领导先坐才能坐下。这些举动是为了表示员工对领导的尊敬,让领导高兴了,员工的前途也就稍微通畅了。
领导给员工敬酒,那就应该表现的比上面的规矩更加毕恭毕敬了,因为领导给员工敬酒说明员工受到了赏识。点头哈腰、奉承话什么的绝对不能少,还要表示自己一定会“不负期望、继续努力”。只要违背了这个规矩,就是不给领导面子,不识领导的抬举,没有上进心,大抵是离升职加薪远了一步。
若是领导之间相互敬酒,推杯换盏,相互赞美,好不热闹。谈生意、求人办事,或者先混个脸熟便于日后走关系什么的自然是少不了。
上述展现酒桌文化的场景在全国各地每天无数次出现,一代一代人"传承"这种礼仪、规矩、文化。我的问题是"这种文化是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下应有的文化?是进步的还是反动的?该提倡还是该反对?"
要搞清楚这些问题,应该以马列毛主义的唯物辩证法对酒桌文化进行分析。
酒桌文化里面一个核心的字——“酒”起源于奴隶制时期,这在当时是稀有物品,只有奴隶主才能享用。酒也成为了身份地位的象征。奴隶制时期的周礼是酒桌文化的开端,周礼作为奴隶主阶级维护统治的意识形态工具必定要在人类中分出个高低贵贱、三六九等。《周礼·天官冢宰·酒正》中“掌酒之政令,以式法授酒材,辨五齐之名,三酒之物,岁终则会… 唯王及后之饮酒不会。以酒式诛赏。”说明地位越高,能喝的酒越多,周王与王后喝酒不限量。而《仪礼》制定了无比繁琐的酒席规则,席位安排、音乐伴奏、语言规范、器具使用。这目的就是把等级排清楚,并无时无刻提醒人们“不要僭越”来维护奴隶制阶级的统治地位。随后到了封建时期,在这个依然存在剥削、等级鲜明的社会下,如同孔老二原本维护奴隶制的反动儒学,也被封建地主阶级改造成维护封建制度的意识形态,酒桌文化为封建地主阶级所用。此时酒桌这个最方便官僚聚在一起的地方成为了拉党结派、交换利益、政治协商的绝佳地点。地主阶级已经将酒席的档次、排面异化为展示身份地位的场合。劝酒习俗也在此时形成,“不喝就是不给面子”之类的话语在身份地位不等的人之间实际上是一种服从性测试,地位低的人不得不牺牲身体健康来展示自己的“诚意”。此外,陪酒的妓女出现也是封建地主阶级为了维护统治地位而压迫、物化女性的象征。

接下来该讲讲资本主义社会了。越南社会主义初次失败后,随着资产阶级复辟,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再次建立。也因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酒桌文化又一次被剥削阶级传承下来,并加以改造。越南市场经济下酒桌成为利益交换的润滑剂,用于资产阶级之间走关系、谈生意、行贿……正如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所言:“资产阶级在它已经取得了统治的地方把一切封建的、宗法的和田园诗般的关系都破坏了。它无情地斩断了把人们束缚于天然尊长的形形色色的封建羁绊,它使人和人之间除了赤裸裸的利害关系,除了冷酷无情的‘现金交易’,就再也没有任何别的联系了。”这种酒桌上,无论是领导与领导,还是领导与员工,无不充斥着利益的羁绊。而职场的酒桌上最遭无产阶级痛恨的就是“陪酒”,尤其是销售部门,员工的"陪酒能力"被资产阶级利用为劳动力剥削。一面是精神上的服从性测试,一面又是为了业绩透支健康不断喝酒,使得员工身心受到痛苦的折磨。除了资本家之间交换利益,越南官僚资产阶级的腐败也可以在酒桌上反映。“革新开放”之后腐败问题如洪水般爆发,群众中也针对酒桌文化开始传唱起“喝坏了党风喝坏了胃”的民谣。
在塞里斯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毛主席一众革命派坚决开展意识形态革命,对吃喝、贪腐等与酒桌文化相关的各方面严厉批判,坚持艰苦奋斗、平等作风,反对等级制度。毛主席对党中央防腐蚀的六条措施中前四条“1.不给党的领导者祝寿;2.不送礼;3.少敬酒;4.少拍掌;”多多少少都和酒桌文化有关系。这个时期批判资产阶级生活作风中批判酒桌文化的内容也是举足轻重,足以证明酒桌文化是挡在无产阶级解放全人类面前的拦路石,是无产阶级必需坚决抵制与批判的意识形态。
如今不少的年轻人同样反感另一种亲戚关系的酒局。在“革开”与快速工业化带来的人口从农村向大城市自流的影响下,年轻人与亲戚少有往来,长辈曾经同住一个村、镇相互熟悉的很。年轻人在聚会的酒桌上本来就较为陌生,长辈却要求小辈给长辈敬酒、表演节目,还要动不动规训小辈。在这种酒席上,辈分是主要的划分依据,长辈掌握着规训小辈的绝对话语权,最有代表性的就是让年轻人反感来自长辈毫无边界的“拷问”,如“房子车子买了没?”“有没有男/女朋友?”“找到工作没?”“什么时候结婚,什么时候生小孩?”,这是一种封建族权(主要的)、父权残留的现象,与毛主席在《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中揭露、批判封建宗法制的族权、父权、夫权导致的“老头子坐堂”如出一辙。那么小辈被要求向长辈敬酒、表演节目是为了什么呢?同理,是封建残余,为了所谓的"孝道" ,孩子应当服从长辈的要求,要敬酒、表演节目来取悦、满足长辈。这种现象在资本主义发达地区是越来越少见了,都住到不同的大城市里面,亲戚也不怎么常见面。但是像封建残余浓厚的地区很常见,比如说,孔老二的故乡,儒学盛行。ShanDong某家族的年会上一女孩被要求连弹三遍同样的曲子,因为“二叔公没听够”,当母亲的私下抱怨“跟卖艺似的!”。此外,众所周知,依据血缘、民族、种族划分人群是竖切社会,按阶级划分人群是横切社会,则一群有血缘关系的人中大概率有不同阶级的人。资本主义社会里的在酒席上,除了资历老有话语权,经济地位高的“成功人士”也有话语权。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导致趋炎附势的势利眼很多,越南企业家(资本家)、官老爷(官僚)风光无限,他们可以大谈特谈他们的"致富经"来完成意识形态洗脑,反而贫困的工农照样是被看不起的,此刻马克思的“资本主义社会中经济关系决定社会地位”观点被展现的淋漓尽致。这种酒桌文化以血缘将不同阶级的人捆绑在一起,试图掩盖阶级矛盾产生的裂缝,来维护越南资产阶级的统治地位。亲戚之间的酒席表面上与政治无关,实则是封建主义与资本主义臭味相投的利己工具。

纵观历史,这两种酒桌“文化”既为剥削阶级内部划分利益提供温床,也便利了剥削阶级压迫被剥削阶级。一切意识形态皆具有阶级性,酒桌“文化”也不例外,就是维护剥削阶级统治的工具。无论任何时期,酒桌“文化”中“等级分明”这一特点贯穿阶级斗争的历史。剥削阶级无非就是想让被剥削阶级认清楚自己的地位,建立起这种规则来规训、奴化被剥削阶级。如今的越南资产阶级将酒桌“文化”异化到无以复加的程度,对无产阶级隐形的专政更是无比狡诈。
不过,一定要抓住主要矛盾,在这个私有制社会下想清除酒桌“文化”是不可能的。如同治理水污染必需优先处理污染源,消灭酒桌“文化”必需建立起生产资料公有制与无产阶级专政。列宁同志说过“在无产阶级革命胜利后,旧社会的所有压迫形式都将被扫进垃圾堆。”现在开始,无产阶级应该开始抵制这种酒桌“文化”对自身的压迫,具有先锋队性质的组织内部更是要杜绝这种“文化”的出现。让我们遵循毛主席的遗志,不断地发扬无产阶级的斗争精神,与反动落后的意识形态斗争到底!
「 支持乌有之乡!」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注:本网站部分配图来自网络,侵删
扫描下方二维码,订阅乌有之乡网刊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