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民党残杀共产党的马日事变,他仍拒绝与毛主席脱离关系
毛泽东和八舅父文正莹
黄力 唐仁焕等
在毛泽东早年成长经历中,有许多对他影响深远的人物,八舅父文正莹就是其中之一。
文正莹是位私塾先生,毛泽东小时候经常在他开设的私塾学习。后来,文正莹鼓励少年毛泽东走出乡关追寻自己的梦想。外出求学后,青年毛泽东还一直与文正莹保持书信往来。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回忆文正莹感慨:“八舅父是个大好人啊!他不仅是我知识上的启蒙老师,他还教我怎样做人。他对我毛泽东是有大恩的!”

1919年5月,湖南省立第一师范湘潭学友会合影
01
毛泽东真正的启蒙老师
文正莹,字玉联,别号玉钦,1859年生于湖南省湘乡县的唐家坨,是毛泽东母亲文素勤的二哥,因在同族兄弟中排行第八,故毛泽东称他为“八舅父”。他知识渊博、性情温和,在家里办了私塾。
毛泽东小时候经常生病,外婆知道后十分心疼,就与文素勤和父亲毛顺生商量,将毛泽东带到自己的身边亲自照料。毛泽东从此就在外婆家生活,一直到8岁才回到韶山。
文正莹儿子文南松比毛泽东大3岁,为人忠厚老实。外婆家务繁忙时,文正莹就让他带着毛泽东。文南松对毛泽东非常照顾,经常主动和他一起玩,还一起到私塾去旁听文正莹的课。毛泽东虽然年幼,却能安安静静地坐下来听课,和那些比他大很多的同学一起背书。

青年时期的毛泽东
文正莹对聪慧的毛泽东特别喜欢,除了在课堂上教他识字外,还让毛泽东背诵《七步诗》《咏鹅》《静夜思》《悯农》等古诗,并手把手地教他写字。文正莹还教他读难度较高的启蒙诗书,如《千字文》《六言杂字》和《神童诗》,毛泽东都能较快诵读。
看到自己的外甥有如此的天赋,文正莹非常高兴,他有意对毛泽东精心培养,对他期望很高,有时甚至忘了他还是个小孩,常常教一些超出幼儿认知范围的知识。通过文正莹的教育,毛泽东获得了对于一般农家稚童来说可望而不可及的文化知识启蒙,为日后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02
教育后辈要“干正事、走正道、成大器”
文正莹虽然一生没有考得任何功名,却有着远大的抱负。他常自叹壮志未酬,把满腔的希望寄托在下一代的身上。他常常教育孩子们从小要树雄心、立大志,学得真才实干,将来建功立业。
文正莹为人正直,节操高尚,最看不惯那些欺压穷苦百姓的人。有一年,当地一个为富不仁的财主要送自己的儿子到文正莹的私塾里读书,以面试不合格为由被拒绝。当时,年幼的毛泽东对八舅父的这一举动大为不解:为什么唐家坨好多佃户的伢子都可以免费到八舅父的私塾里读书,你却把这个家大业大的富家子弟拒之门外呢?文正莹告诉毛泽东,这个财主原来也懂点文化,还利用知识赚了不少钱,可发财后专门欺侮那些没文化、没钱财的乡邻百姓,赚昧良心的钱。他告诫毛泽东:文化知识是帮助人干正事、走正道、成大器的;如若不然,有文化的人变坏,则比没文化的坏人更坏。

正在写信的毛泽东
文正莹还相当重视对后辈们做人做事的教导,他曾手抄《家范箴言》,要求孩子们诵读、熟记。《家范箴言》以文氏家戒和家训为主要内容,家戒有六条,即“一戒游荡、二戒赌博、三戒争论、四戒攘窃、五戒符法、六戒酗酒”;家训有十则,内容颇为细密。
1901年深秋的一天,毛泽东的父亲毛顺生专程来接毛泽东回韶山。毛顺生带着毛泽东与外婆和舅父们告别,临别前,文正莹特意告诫毛泽东要多读书,还把自己心爱的《康熙字典》送给了毛泽东。毛泽东一直把这本《康熙字典》带在身边,时常翻阅。
回到韶山后,毛泽东正式入私塾读书了,但每逢放假,他总会翻山越岭到唐家坨,去看望八舅父,认真聆听八舅父关于做人和治学的谆谆教诲。文正莹也一直关心着毛泽东的学习和成长,常常借图书、报刊给他看。
03
鼓励毛泽东走出乡关
毛泽东的父亲毛顺生是一位非常严厉的长者,他信奉“棍棒底下出孝子”和“不打不成才”。他总是把毛泽东的学习和劳动时间安排得很满,只要毛泽东放学回家,毛顺生就要求毛泽东帮忙做家务和农活,晚上还要学打算盘和记账。毛泽东如果偷懒或者没有按照父亲的要求完成就要挨打。

毛泽东的母亲文七妹、父亲毛顺生
毛泽东17岁那年,他向父亲表达了自己想去“新式”学堂继续读书的愿望,但是毛顺生执意要让毛泽东停学,到湘潭一家米店去当学徒。僵持之下,想支持儿子继续读书的母亲文素勤,请来了文正莹、王季范和几位亲友赶到韶山。文正莹耐心劝导毛顺生,解释说伢子只有继续读书,见识多了,赚钱的能力才会提高,毛顺生这才同意。17岁的毛泽东“孩儿立志出乡关”,从韶山走向湘乡,这是他人生中的第一个转折。
1918年6月,毛泽东从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毕业。8月,他在将要动身去北京组织湖南赴法勤工俭学运动之前,写信向文正莹深情告别,并对自己的母亲因身体不好长久居住在外婆家,得到文正莹一家的照料和帮助,表达了晚辈的感激之情。
1919年4月初,毛泽东的母亲病重,他专程从北京赶回湖南照顾母亲,还特地将母亲接到长沙治疗。他在长沙致信七舅父文正兴、八舅父文正莹时,表达了自己对母亲身体的忧虑和对舅父们所给予精心照料的感激。

毛泽东写给两位舅父的信
毛泽东在革命生涯中时常怀念在外婆家的日子,常常写信问候舅父们。1922年11月,毛泽东在长沙主持中共湘区委员会的工作期间,恰好有朋友回乡,他特地致信给八舅父,请安道好。1925年,毛泽东回家乡韶山养病,同时开展农民运动,创建了中共韶山特别支部。这期间,他又多次到唐家坨外婆家拜望舅父母。
1927年1月的一天,毛泽东上午到韶山组织农民协会会员开会,下午又赶赴湘乡组织开会,晚上,他还到了唐家坨,组织亲戚朋友开会。当时敌情复杂,毛泽东处境很危险,但他不顾这些,把表兄表弟、表嫂子侄都叫到一起,跟他们讲如何创建农会,他说:“唯有合群奋斗,推翻地主武装,建立农民武装才是出路。”此后,他一直未能重回唐家坨,直至1959年回韶山。
04
拒绝与毛泽东脱离关系
1929年2月22日,曾发动“马日事变”残杀共产党人的湖南军阀许克祥,将文正莹一家列为“匪属”。文正莹被抓捕后受到严刑拷打,许克祥要他公开发表声明,表示和毛泽东彻底脱离亲属关系,并交代出毛泽东妻子杨开慧的下落。自从1927年毛泽东带着工农革命军上井冈山后,杨开慧及3个孩子只能寄居在湖南板仓县的娘家。当时的杨开慧处境十分艰难,随时都有生命危险。

1939年5月26日,毛泽东在“抗大”成立三周年纪念大会上讲话。图|新华社
军阀逼迫文正莹同毛泽东脱离舅甥关系,并强迫他说出杨开慧的去处,均被他严词拒绝。后来,党组织发动各界乡绅联名为他担保,文正莹才得以获释。文正莹回家后,因年老体衰,再加上严刑拷打的折磨,病重不起,于同年6月27日逝世。此时,毛泽东正在井冈山开展艰苦卓绝的武装斗争,对家乡发生的种种不幸并不知晓。
直到1937年七七事变之后,国共实现了第二次合作,表兄文运昌(文正莹儿子)才跟毛泽东联系上,并托人给在延安的毛泽东带去了一封信。毛泽东从信中得知文正莹已经病逝8年的消息,悲痛万分,立即于11月27日回了一封长信,信中写道:
八舅父仙逝,至深痛惜。
我为全社会出一些力,是把我十分敬爱的外家及我家乡一切穷苦人包括在内的。我十分眷念我外家诸兄弟子侄,及一切穷苦同乡。

1959年6月,毛泽东和他少年时代的启蒙老师毛宇居携手而行
1951年4月24日,毛泽东在北京会见文运昌等人时,一再提起当年八舅父力劝父亲送自己去湘乡读书的往事,他动情地说:“八舅父对我的教育和帮助好大啰!不是他老人家,我可能还是一个账房先生,或者是一个庄稼把式,怎么也到不了现在这个样子哟!”
来源:《党史纵览》2024年第9期
「 支持乌有之乡!」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注:本网站部分配图来自网络,侵删
扫描下方二维码,订阅乌有之乡网刊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