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眸:一往无前地为共产主义壮丽事业英勇奋斗——纪念胡耀邦诞辰110周年和他致垦殖场信40周年
胡耀邦40年前写给江西垦殖场同志们的信,见证了毛泽东时代撒到荒山野岭的共产主义种子萌芽,40年后,它依然以独特的方式讲述着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与奋斗!
摘要:
胡耀邦40年前写给江西垦殖场同志们的信,见证了毛泽东时代撒到荒山野岭的共产主义种子萌芽,40年后,它依然以独特的方式讲述着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与奋斗!我们今天纪念他,对于重温改革开放的初衷,检验改革开放的得失,总结改革开放的经验与教训,重建改革开放的共识,坚定共产主义目标,都有着非常必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意义。

一往无前地为共产主义壮丽事业英勇奋斗
——纪念胡耀邦诞辰110周年和他致垦殖场信40周年
天眸原创
“一往无前地为共产主义壮丽事业英勇奋斗”,是胡耀邦同志1985年10月15日写给江西垦殖场同志们信中的一句,我今借用作为这篇文章的标题,来纪念这封信问世40周年!也临近耀邦同志110周年诞辰了,就用同一题目同一文章以志纪念。之所以用这个带有共产主义字眼的题目,因为共产主义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和奋斗目标,共产党员写文章若不讲共产主义是说不过去的。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为了共产主义理想的实现,付出了无数的鲜血、汗水和生命,前仆后继,艰苦奋斗。胡耀邦就是其中的一位,12岁受毛泽东主席演讲的感染,少年立志,献身革命,15岁赴瑞金参加了红军,17岁入党,跟着毛主席二万五千里长征,从少共中央局秘书长、共产主义青年团书记、到中共中央主席(后改称总书记),长期担任党和国家领导人。逝世后骨灰安葬在他曾经工作过的江西共青城富华山。这是中国唯一用共产主义青年团命名的城市,想到此,用胡耀邦本人任党的总书记时给共青城垦殖场“一往无前地为共产主义事业英勇奋斗”做标题,感到最恰当不过了。
胡耀邦生前说过“青山处处埋忠骨,何必都进八宝山。”“我考虑还是去江西共青城比较好。”之所以选择共青城,我认为他完全出之于共产主义信仰。仅从他与共青城的生死之缘,就能看出他对共产主义“朝闻道,夕死可矣。”
1955年,上海一批热血青年,咬破手指,给陈毅市长写了血书,要求像“二战”胜利后苏联青年到西伯利亚垦荒那样,为国家排忧解难,用自己的双手到去垦荒,去创造一个“中国的共青城”!,陈毅市长被他们的热情感动了,不久,团上海市委书记从北京带回了好消息,党中央和毛主席、周总理批准了他们去垦荒的要求。10月15日,第一支由团市委挑选的98名青年组成志愿垦荒队,打着“向困难进军,把荒地变成良田”的队旗,来到鄱阳湖畔的九仙岭下创业,40天后,当时任团中央书记处书记的胡耀邦专程前往看望,与队员们一起住茅棚,喝稀粥,在垦荒队临时搭建的茅棚前,队员们请他为垦荒队创办的合作社起个名字。没有毛笔,大家想出了一个办法,用小山竹夹着药棉,做成了临时的毛笔,没有墨汁,就用伙房的铁锅灰,题写了“共青社”三个大字。一个以垦荒青年为主体的“共青社”——江西省德安县第一个高级合作社在沉寂千年的荒滩野岭上诞生了。
垦荒队员们拿出自己的日记本请耀邦书记题词。胡耀邦当即掏出钢笔在队员们的本子上题写了“决心为共产主义而奋斗!”
胡耀邦回京后,用自己的稿费买了二胡、唢呐、三弦、篮球等文体用品邮寄给共青社。他在信中写道:用稿费为你们买了几件乐器,供你们开展文娱活动使用;买了书,供你们学习;买了一只闹钟,愿你们和时间赛跑。
随后,又有3批5次共计1713名上海青年志愿垦荒队员,以及来自全国各地的有志青年,纷纷汇聚于此,先后建立起“中国青年社”、“曙光”、“八一”、“红星”等农业合作社。经过多年的艰苦奋斗,在荒芜的水洼山丘插柳种树,在泥塘湖畔捕鱼养鸭,在开垦的土地上种出米粮,把荒丘野滩发展成了一座综合型生产基地。1978年秋,胡耀邦第二次应共青人请求,为他们题写了场名“共青垦殖场”。
1984年12月12日,已是总书记的胡耀邦,第二次前往阔别二十九年的江西德安,看到共青社再不是旧模样,一座新城拔地而起,第三次挥毫,写下了“共青城”三个大字。
1985年10月15日,他在“共青社”三十周年时,热情洋溢地给江西垦殖场同志们写信,就有了这句“一往无前地为共产主义壮丽事业英勇奋斗”的名言,这是胡耀邦的遗愿,如今刻在耀邦陵园的一面碑上,激励后人。
我今在几分凉意的秋风里,来到共青城富华山寻访,这里没有大城市那种令人烦躁的喧嚣,面对鄱阳湖,紧靠庐山,有着秀丽的山水自然风光。苍松翠柏环绕着胡耀邦墓,三角形的巨碑右上方雕刻着胡耀邦侧面头像,左面依次刻着中国少年先锋队队徽、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团徽、中国共产党党徽。基座上刻着中共中央关于胡耀邦同志的生平碑文。

我把敬礼的照片发到微信圈,有人点赞也有人反对,列举出胡耀邦晚年执政时的那些争议,质问和批评我因为个人感恩而高抬胡耀邦,格局在那里?
由于全社会都了解的原因,官方和主流媒体正式谈及胡耀邦不算多,在互联网舆论场上,两个对立的阵营对其评价各异,争论不休。目前要写出一篇大家都可接受的纪念胡耀邦的文章是非常难的,这需要理论家评论家们进行探索定论。我什么家都不是,只是一名在社会底层的中共老党员,说多说少说好说坏都起不到什么作用,但不能不说,党性使然。做为老党员,再过20天就跨进57年党龄了,我经历了毛泽东当党中央主席的时代,也经历了1981年胡耀邦任党中央主席,1987年改称总书记的时代,今来胡耀邦墓敬个礼,确实有感恩那个批示之情,但不仅此一点,他在1984年春节,来我们华北油田和干部职工一起过新年的情景,至今记忆犹新。他在任党的主席和总书记期间间,1703个县留下了他考察足迹,批阅了3000多封普通老百姓来信。他的廉洁奉公和鲜明的性格给我们留下许多难忘的记忆。历历往事,皆成史话,有功有过,功大于过。
在我的印象里,他不是完人,尽管围绕他的争论很多,(主要集中在他担任党的主席和总书记期间执行总设计师改革开放政策方面的问题。)但他对共产主义信仰和对人民、党和国家的那份忠诚,随着时间的考验和磨洗,对其评价越来越清晰了。时间越久,对其评价越客观。我们今天纪念他,是他为共产主义奋斗的基因和精神仍然在影响着我们,研究他对于重温改革开放的初衷,检验改革开放的得失,总结改革开放的经验与教训,重建改革开放的共识,坚定共产主义目标,都有着非常必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意义。

我在富华山耀邦陵园,还瞻仰了耀邦事迹陈列馆和共青城发展史陈列馆,犹如迈进一个活着的历史课堂,尽管有些内容未陈列出来,就现有的这些,已能让我们感受到一次深刻的精神洗礼。

下山时,我又特意转到刻有“一往无前地为共产主义壮丽事业英勇奋斗”的碑前照了像留作纪念,胡耀邦40年前写给江西垦殖场同志们的信立碑于此,是那一代青春与梦想的见证,是毛泽东时代撒到荒山野岭的共产主义萌芽,40年后,它依然以独特的方式讲述着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与奋斗!这时对面传来《国际歌》雄浑悲壮慷慨激昂的旋律,我想起毛主席“因为共产主义是我们的最高目标”的教导,今天似乎离这个最高目标还很遥远,毛主席早就预料到了,1959年10月15日会见巴西共产党代表团时说“革命是往返曲折的,不是笔直的,又失败,又胜利,直到最后胜利;后退,前进,再前进,直到最胜利。”用这段语录作为本文结束语,纪念胡耀邦诞辰110周年和他写给江西垦殖场信40周年。
2025年11月11日写于江西共青城
「 支持乌有之乡!」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注:本网站部分配图来自网络,侵删
扫描下方二维码,订阅乌有之乡网刊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