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光分田就能吃饱饭?我看未必吧!

润之小兵 2025-03-15 来源:继续改造 | 微信公众号

让我们吃饱饭的,绝不仅仅是分田,而是一整套农业建设,是千千万万劳动者的血汗,是一个时代的智慧和奋斗!

微信图片_20250315090815.jpg

谁让我们吃饱了饭?这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更不是某些人口中的“分田”二字就能解释清楚的。要真正回答这个问题,就必须回到历史的现场,看看那片曾经贫瘠、干裂的土地,是如何变成沃野千里的良田,是谁让这片土地上长满了粮食,又是谁为这一切付出了汗水和心血。

“一块地,为什么能高产?”光有地行吗?不行!种过地的人都知道,土地再肥沃,没有水也长不出粮食。可曾几何时,多少地方是“靠天吃饭”,天不下雨就颗粒无收。是谁组织千千万万的劳动者,挖水渠、修水库、改造盐碱地,让土地喝饱水,让农田能稳定高产?红旗渠,淮北大渠,那个时代留下的奇迹不胜枚举,那是用血汗筑成的丰碑,而不是哪个走运的地主凭空分得的一亩三分地。

水来了,就够了吗?还不够!好种子、好化肥、好农具,一个都不能少。种子不行,长出的粮食照样低产;化肥不足,地里的庄稼照样长不壮;没有机器,全靠肩挑背扛,累死累活也赶不上效率。是谁推动了农业科技的发展?是谁让杂交水稻成为现实?是谁建立化肥厂,让农民用得起高质量的肥料?是谁让国产拖拉机驰骋在田野,而不是靠进口“洋机器”捆住咱们的脖子?

这一切,都不是“分田”能解决的事,而是国家组织起亿万人民,投入巨大力量建设出来的。没有大规模的水利建设,农田依旧是靠天收;没有现代化的农业科技,粮食再怎么努力种也翻不了几番;没有机械化的支持,农民的腰杆永远直不起来。真正让我们吃饱饭的,是这一整套系统工程,是无数人的智慧和汗水,是那个时代打下的坚实基础。

可笑的是,今天有人竟然闭着眼睛,指着当年的土地改革说:“看!是因为土地归了个人,我们才吃饱的!”这是什么逻辑?就像你饿了一天,你爸给了你两个馒头,你还是没吃饱;你妈又递了一个,你终于觉得肚子踏实了。结果你转头就说:“是我妈给的馒头填饱了我的肚子,我爸的馒头根本没用。”荒唐!没有前面的铺垫,哪有后来的结果?

翻开历史看看,真正让土地变得肥沃的是谁?真正让粮食产量翻番的是谁?真正让农民用上化肥、种上高产种子的又是谁?谁带领全国人民大兴水利?谁让粮食稳产高产?是谁培养农业科技人才,打造农业工业基础?答案显而易见。但有些人不愿意承认,他们只想用最简单的方式篡改历史,把所有努力、所有牺牲、所有智慧抹得干干净净,把一切都归结到某个简单的政策上,然后大肆吹嘘他们的“功劳”。

更让人愤怒的是,今天的某些人不但不承认这些基础是谁打下的,甚至还在大拆水库、毁坏农田基本建设,把过去几十年累积的财富一笔勾销。农田基本建设搞不起来,水利工程无人维护,化肥、种子、机械全靠进口,转过头来再抱怨粮食安全问题,这不是天大的笑话吗?

吃水不忘挖井人,吃饭不能忘了种粮的人,更不能忘了是谁为这片土地的丰收奠定了基石。历史不是随便篡改的,事实不是嘴皮子说几句就能抹去的。我们必须清楚地认识到:让我们吃饱饭的,绝不仅仅是分田,而是一整套农业建设,是千千万万劳动者的血汗,是一个时代的智慧和奋斗!

查看全部

「 支持乌有之乡!」

乌有之乡 WYZXWK.COM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注:本网站部分配图来自网络,侵删

扫描下方二维码,订阅乌有之乡网刊微信

官方微信订阅号

相关文章

《求是》(2025年22期):习近平: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

郝贵生 | 《论持久战》与中国的反腐败斗争究竟有什么逻辑联系?

劳动者能不能当家,是检验社会主义的唯一标准

好物推荐

最新推荐

《求是》(2025年22期):习近平: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

郝贵生 | 《论持久战》与中国的反腐败斗争究竟有什么逻辑联系?

湘赣红旅—追寻伟人足迹.传承红色精神

两日热点

谁是中国人民的儿子?

分田单干的恶果与实事求是

人民群众开始进入“觉醒时代”,让哪些人惊恐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