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这场演出,曾让毛泽东等中央领导感动落泪

国家记忆 2023-12-12 来源:CCTV国家记忆

1945年4月22日,中国共产党“七大”召开期间,毛泽东、周恩来等中央领导与“七大”代表以及社会名流共一千多人在延安中央大礼堂里观看了大型民族歌剧《白毛女》的首场演出。

此次演出可谓是盛况空前,掌声如潮。由于当时礼堂座位有限,有的代表甚至是坐在窗台上看完演出的。

这场轰动一时的演出,源于人们对一个悲惨故事的关注。

01

抗日战争时期,在河北平山一带广为流传着这样一个传说:据当地人讲,有个“白毛仙姑”,白发白身,通体雪白,晚间经常在山里奔跑。村民们每逢初一、十五都要给“仙姑”上供。

其实,所谓的“白毛仙姑”只是一位农村少女,在地主的压迫下,被逼藏进深山。由于她常年躲在山洞里,很少见到阳光,又缺少盐分,渐渐长出了一头白发。

最先根据这个传说故事写成小说的人叫李满天。

1940年冬天,李满天被抽调作为晋察冀辽干部小分队的一员,千里奔赴太行山,赶往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在这里,他听到当地流传很广的关于“白毛仙姑”的传说,产生了要把这个故事写出来的冲动。

1942年夏天,李满天在等待工作调动期间,通过走访了解、实地调查,先写了一篇报告文学《白毛仙姑》发表在《晋察冀日报》上,后来又改写成短篇小说《白毛女人》。

02

1944年秋,李满天托人将《白毛女人》的故事文稿带给鲁迅艺术文学院。鲁迅艺术文学院认为故事既富于传奇性,又具有新旧社会对比的深刻社会意义,很适合写成歌剧。于是这一材料被推荐给戏剧音乐系张庚。

张庚读后又交给贺敬之、丁毅阅读,他们都认为这个故事是极好的歌剧题材。在鲁迅艺术文学院领导研究节目创作时,他们主张根据这一材料创作一部歌剧,并把这一任务交给了戏剧音乐系。

柴志英,原解放军艺术学院音乐系,基础教研室主任。

张庚作为创作组的负责人,说歌剧《白毛女》的一开场就得抓住人,第一首歌旋律就要非常动听,深入人心,易于流传。这时候,五个作曲的就开始努力了。

张庚把张鲁、马可、瞿维、向隅、李焕之五人新作的《北风吹》放在一起反复比较,觉得张鲁的曲子似乎相对好些,便用商量的口吻对大家说:“先用张鲁这首曲子吧,以后有了更好的再换。”

延安的文艺女青年虽然很多,但要从中挑选一个符合条件的《白毛女》女主角喜儿扮演者也非易事。为此,张鲁每天早上都要悄悄地跑到青年女歌手们练功的地方仔细观察物色人选。

周七月 王昆之子

我母亲喜欢唱歌,她就老在河边喊嗓子唱歌,有人就告诉张鲁。张鲁有一回就偷偷地听,觉得她唱得不错。

张鲁觉得没有人能像王昆这样深刻而准确地诠释出他的创作意图。在场的人也都被她优美的歌声深深打动。张庚见状,高兴得拍案而起:“好!就是她(它)了!”一语双关,歌曲《北风吹》和演唱者王昆同时被认可。

03

1945年4月22日,为招待来自全国各地的党的七大的代表们,大型新歌剧《白毛女》在杨家岭下的中央大礼堂里隆重举行首演。

柴志英,原解放军艺术学院音乐系,基础教研室主任。

演出效果非常好,当演到杨白劳和喜儿的苦情时,包括毛主席在内这些中央领导人全体代表都含着眼泪。

《白毛女》是在毛泽东1942年5月《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精神指引下诞生的大型新歌剧。歌剧通过杨白劳和喜儿父女两代人的悲惨遭遇,深刻地揭示了地主和农民之间的尖锐的阶级矛盾,愤怒控诉了地主阶级的罪恶,热烈歌颂了光明的新社会,形象地说明了“旧社会把人逼成‘鬼’,新社会把‘鬼’变成人”的主题,指出了农民翻身解放的必由之路。

新中国成立后,这部红色经典薪火相传,不断散发出新的光彩。1951年,电影《白毛女》上映,几乎顷刻间就轰动了神州大地。后来,《白毛女》又代表新中国在许多国家上映,征服了无数外国观众。

诞生于上世纪40年代的歌剧《白毛女》曾打动了无数人的心,在中国歌剧史上留下了传奇一幕,至今依然散发出历久弥新的艺术魅力!

查看全部

「 支持乌有之乡!」

乌有之乡 WYZXWK.COM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注:本网站部分配图来自网络,侵删

扫描下方二维码,订阅乌有之乡网刊微信

官方微信订阅号

相关文章

习近平会见泰国国王哇集拉隆功

劳动者能不能当家,是检验社会主义的唯一标准

郝贵生:《论持久战》中“高瞻远瞩的战略思维”的现实意义究竟是什么?

好物推荐

最新推荐

郝贵生 | 《论持久战》与中国的反腐败斗争究竟有什么逻辑联系?

习近平会见泰国国王哇集拉隆功

湘赣红旅—追寻伟人足迹.传承红色精神

两日热点

“唯一标 准”论是错误的——纪念真理标准讨论二十周年

林爱玥:高市早苗20天毁掉日本50年!

锁定坚强:《新闻联播》中谈及铭记毛主席等老一辈的历史功绩,为何让人民激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