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学会记忆·艾宾浩斯曲线——记忆过程的规律

狄玫 2025-11-17 来源:简艺堂

“过目不忘”不过是形容记忆力强而已,实际上不可能完全不忘记,只是程度不同罢了。

本抄录摘自《怎样科学地学习》,著作者狄玫,感谢作者允许抄录共学!其中标红、加粗的文字,则为本人自行标识。

有很多同志想要全书的电子版,但留邮箱或发送联系方式又会被系统自动屏蔽,我在后台很难找出来,因此将文件上传到wps云,需要的同志可以将这个链接黏贴到浏览器后下载。此前发给各位的电子版中有缺页,书友“一米欧阳光”找到了所缺页面,并补上了,本次分享出来的电子版是完整版,在此致谢!

祝各位学有所成!

https://www.kdocs.cn/l/ca74ZWVTq9Bu

——————————————————

十九世纪末,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对记忆和遗忘进行了长时间的研究。他以自己为实验对象,在七、八年间学习了几千个无意义音节字表,每个字表由10~36个字母组成,并记录遗忘产生的情况。1885年,他发表了研究结果,其中最主要的是有名的艾宾浩斯遗忘曲线(见下图)。图中横座标为熟记一组字表之后到检查时的时间间隔,纵座标为在该时间间隔上重学达到熟记与开始记住所花费的时间相比,重学所节省时间的百分数,它标志着记忆的保持率。例如一组无意义音节字表,从开始记忆到可以记住花10分钟,过20分钟后检查,开始遗忘,但重新记住只需4.2分钟,重学节省的时间为5.8分钟,为开始记住时间的58%,即重学节省时间百分数为58%。

艾宾浩斯遗忘曲线所依据的实验数据很多,下表为其实验结果一例:

艾宾浩斯遗忘曲线表明,新近记住的东西,遗忘较快,而历时较久的东西,遗忘较慢。以后,许多心理学家用各种办法,在各种条件下对不同的记忆内容进行实验,都得到了大致相同的规律。同时,也发现记忆的内容不同,记忆的方法不同,记忆时精神状态不同,所产生记忆的效果也不同。例如,对无意义内容、有意义内容、熟知的内容分别测试,就有如上图所示的曲线。

人脑既能记忆又会产生遗忘,这是客观规律。“过目不忘”不过是形容记忆力强而已,实际上不可能完全不忘记,只是程度不同罢了。常常听到有人埋怨自己的记忆力,“咳!瞧这记性,刚记住又忘了。”其实,在学习过程中,完全不必因为产生遗忘而懊丧,更不要因此而失去学习的信心,可以说,没有遗忘,那反而是咄咄怪事哩!不过,我们又应当充分掌握、正确运用记忆规律,采取科学的记忆方法,不断提高记忆能力,这是终生享用不尽的一个“法宝”。

在记忆过程中,记忆的内容,记忆的方法,记忆时的注意力,所记忆的内容之间和时间先后的相互影响,都会对记忆效果产生影响,它们之间是有规律的。

一、识记内容的影响。所记忆的内容对记忆效果有重大影响。一般说来,具体的事物比抽象的事物容易记住,有意义的东西比无意义的东西容易记住,有规律有条理的东西比杂乱罗列的东西容易记住,理解了的东西比尚未理解的东西容易记住,数量较大的材料比数量较少的材料容易记住。在记忆外文单词时,一般名词较易记住,因为它比较具体,而动词、形容词较难,副词更难,因为它们比较抽象。学习内燃机构遣比较容易,因为有具体的实物或模型,而学习内燃机原理比较困难,因为有许多抽象的理论。如烙、熵等概念,看不见也摸不着。为了记住抽象的东西,常常把它与具体的事物相联系,或者用模型、比喻等方法使之具体化。电场和磁场比较抽象,用电力线、磁力线描述,就比较容易理解,也容易记住。无意义的东西难以记住,经常化为有意义的东西,才便于记住。外语中的一些词法和句法,是“约定俗成”的东西,没有更多的道理可讲,如果与汉语加以对比,找出其相同点和不同点,就容易记住。杂乱罗列的东西难以记住,所以在教学中总是强调要加强归纳总结,运用分类记忆法、对比记忆法、逻辑记忆法,把知识整理成为有系统、有条理的结构,比较便于记忆。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更是一条基本原则。夸美纽斯说:“彻底领悟之后,就应该记住,也能记住。”“所知事物都得到良好的理由的支持,就能深信不疑,不致忘记。”他认为“理由是把一件东西巩固在记忆里面,使它不致忘却的钉子、钩子和铁子。”数量大的材料,常常同时具有一定的联系和结构,因而也便于记忆,比起孤立的现象和结论,要有利得多。一种金属的比重或电阻值,难于准确地记住,当你把许多金属的比重和电阻值按大小排列,反而容易记住。记忆的内容千变万化,种类很多,善于记忆的人,总是进行一番加工整理、改造制作成为易于记忆的形式,这是记忆方法上的一种重要“诀窍”。

二、记忆方法的影响。记忆方法不同,记忆的效果也不同。记忆方法,主要是指记忆过程中感官的运用、记忆的时间分配和复习的方法。据心理学实验研究,看过的东西比听过的东西所记住的内容要多1.6倍、所谓“百闻不如一见”,说明由视觉器官所感知的东西比用听觉器官感知的东西容易记住。另外据有的心理学实验证明,仅仅听过别人口授的东西,三小时之后仅记住60%,三天后只记住15%,自已阅读和默诵的东西,三小时之后记住70%,三天后能记住40%,而对于边听边看的东西,三小时之后能记住90%,三天之后仍能记住75%。还有的统计资料介绍,保留在记忆之中的东西,由视觉感知的占83%,由听觉感知的占11%,由嗅觉感知的占3.5%,由触觉感知的占1.5*,而由味觉感知的只占1%。日常生活经验和心理学研究还说明,用多种器官来现固记忆,比只用单一的器官要有好得多的效果,所以学习外语,总是强调要耳听、眼看、口念、手写,同时并用或交错反复,不要只用朗读或默写一种方式。

记忆的时间分配也很重要,按艾宾浩斯曲线,刚记住的东西遗忘较快,所以教师总是强调及时复习的重要性。记忆到复习的间隔时间越长,所需重新记忆的时间就越多,在时间的运筹上就越不合算→循环记忆法,就是合理安排记忆和复习之间的时间间隔以取得较好效果的一种有效方法。据心理学研究,在开始记忆新的内容时,展恰好能记住的时间的150%来记忆,效果最好,就是说,如果用十分钟能记住,那么,你应当再多记五分钟。超过150%,效果增长渐少,而低于100%,效果明显变差,所以在合适的记忆分量下,应力求把所记内容全部记住,不要老是“妙夹生饭”。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为科学的记忆方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例如电化教学的幻灯、电影、电视,及语言实验室等,对原来只能听教师讲述的某些内容,变为既能看到又能听到的生动活泼的东西;录音机、录象机的使用,为及时复习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因此,电化教学是现代教育中受到特别重视的一种新技术,学习者也应当充分加以利用。

三、注意对记忆的影响。注意对记忆的影响,是教育学家早就十分重视的一个问题。夸美纽斯说:“教学艺术的光亮是注意,有了注意,学习的人才能保持他的心理,不跑野马”。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也说:“注意力是我们心灵的唯一门户,意识中的一切,必然都要经过它进来”。日常生活中的经验就能告诉我们,没有给予注意的事情,是不可能保持在记忆中的。如果突然问你,今天早上你到学校遇见的第一个人是谁?你很可能回答不上来,因为一般情况下,并不注意这样意义不大的事,所以虽然你亲身经历了,却“没有往心里去”。但是,如果问你,昨天你向教师请教的某个问题弄懂了没有?你就能滔滔不绝地讲述起自己思考的难点,教师是如何解答的,现在你是怎样认识的,等等。为了记住,必须注意。一个学生学习的好坏,与他是否全神灌注在学习内容上关系极大,教师为了提高教学效果,也总是设法引起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注意。

注意这种心理状态,可以分为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有意注意是人们为了某种目的和需要而产生的注意心理,为了获得知识而用心听讲、专心阅读、细心实验,就是保持有意注意这种心理状态。无意注意是外界刺激强度很大,或者是变化起伏很大,引起你不自觉的注意而产生的心理状态。教师用彩色粉笔把重要公式用大字书写在黑板上,提高声音重复叙述重要定义,教师精心设计的一些生动的演示实验,都是为了引起学生的无意注意。无意注意虽然广泛地被用来提高教学效率,增强记忆效果,但有意注意对学习者来说比无意注意重要得多。因为有意注意有强烈的选择性和目的性,因而也有较为持久的稳定性;而无意注意常常随着刺激的消失而消失。有的时候,无意注意还可能影响学习过程的进行,上课时不自主地注意到天上飞过的飞机,窗外开过的汽车,就会分散你对课堂内容的注意。所以马克思说过:“表现在注意力上的适当毅力,在整个劳动过程中都是需要的。”为了保持记忆的最好心理状态,就必须用学习的毅力来保持有意注意的稳定性。

四、兴趣对记忆的影响。兴趣对记忆也有重要的作用。兴趣,是指人对事物和现象的一种特殊的认识倾向。首先,兴趣是产生注意的重要前提之一。当你学习无线电技术时,对于无线电接收机的调试方法和步骤可能感到枯燥无味,也很难记住。但是,当你安装一台收音机,苦于调试效果不好,这时你按照调试步骤和方法操作,终于获得成功,你就会对这枯燥的东西产生很大兴趣,调试完毕,也能准确地记住每一个方法和步骤的要点。其次,记忆这种心理特性,其本质是大脑神经细胞产生兴奋,这种兴奋所留下的“痕迹”就造成了记忆效果。当事物再度出现时,或提起这件事情时,曾经有过的兴奋再一次产生,就表现为认知和回忆。感受愈强烈,思考愈长久,也就是兴奋愈强烈,兴奋留下的“痕迹”愈深刻,记忆也就愈牢固。而兴趣是产生兴奋的重要条件,所以强烈的兴趣往往能获得直接记忆的效果。夸美纽斯形象地说:“在铅上面盖印记虽然很困难,但是盖上了就可以保持很久。”当你对学习的内容具有自觉的强烈兴趣,以致达到“废寝忘食”的人迷程度,当你孜孜以求的疑团一个一个解开而得到偷快和满足,那末,这些学习内容不用费多大力气就可以牢牢地记住,经久不忘。

五、记忆的加强和抑制。记忆还有一种加强和抑制的特性。所谓加强,是先记忆的东西和后记忆的东西之间,互相促进;而抑制,则正好相反,是互相干扰。记忆的加强特性,在学习中常被用来提高记忆能力,增强学习效果。记忆的加强,是通过知识之间的互相联系而实现的。在基础知识和派生知识之间,具体事物与抽象概念之间,复杂事物与它的模型、比喻之间,都有着合乎逻辑的联系,利用这种联系,就可以加强记忆效果。任何新的知识,并不是绝对的新,只是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补充一点新的东西而已,正如在树枝上长出新的枝橙一样。学习电工学,总是和物理学中的电学联系起来,学习热工学,总是和物理学中的热学联系起来。知识中的联系越多,记忆也就越牢固,这好比把东西捆绑在车子上,绳索越多,捆得越牢,车子跑得再快,也不会掉下来。如果与原有知识联系很少,就要加强这种联系。有的时候,还要制造一些本来不存在的联系。例如外国的小学生记不住圆周率=3.1416,教师就教给学生一句简单的话。“Yes,I have a number”(是,我有一个数)。这句话的六个单词的字母数顺序为3.1416,而逗点正好在小数点的位置上。记住了这一句话,也就记住了圆周率。我国的中学教师,则常给同学讲祖冲之的故事,讲他发现圆周率的密率为355/113,这个分数可以由三位最小的奇数1、3、5每一位重复一次成为113355,然后把前三位作为分母,后三位作为分子,就成了圆周率的密率。一个简单的圆周率,为什么要搞得这么复杂呢?其目的在于建立一种便于巩固记忆的联系,使记忆得到加强。

记忆的知识之间,也会产生互相干扰的情况,以致记忆内容互相混淆,或“张冠李戴”,这就是记忆的抑制作用。学习外语,常常受本国语言的发音、语法习惯的影响。说话常带有本国地方口音,写文章不习惯外国的“倒装句”,这就是记忆的抑制现象。这种情况对于学习和记忆是十分不利的,必须设法尽量避免。心理学研究说明,记忆无意义材料抑制作用大,记忆有意义材料抑制作用小;记忆材料相似而不加比较抑制作用大,记忆材料完全不同或完全相同抑制作用小,无间隔学习抑制作用大,有间隔学习抑制作用小;学习的内容不巩固抑制作用大,学习内容巩固抑制作用小。为了避免记忆抑制的不利影响,应当对学习作合理的安排。在内容上,应当加强对知识的理解,对相似的内容多作比较,在时间安排上,应当在转换学习内容时、中间作短暂的休息,前后安排的学习内容,最好性质不同,主要依靠记忆来掌握的内容,例如外语,一般应安排在清晨起床之后或晚上睡觉之前进行,需要记忆的材料,最好记忆一部分巩周一部分,而不要记忆很多巩固很少,以致彼此混淆,相互影响。

六、记忆内容变化的影响。这是在记忆中所必然要出现的。一个人的脑子,不可能象照相机、录音机或计算机的存储器一样,丝毫不差地谁确记住一切细节,总要产生各种各样的变化。有时,你只记住一个大概,留下一个突出的印象,或是只记住了几条要点,几个片断,这就是“简略”和“概括”的变化。有时,你联系过去记住的东西,回忆时联系上同类的材料,或是加上了自己的分析、判断、推理,使重要的内容更为丰富、有条理,这就是“完整”、“详细”的变化。有时,你对某一点感受强烈,回忆时突出得过分,以致“言过其实”,这就是“夸张”、“突出”的变化,如此等等。这些变化,对于记忆效果,都有正反两方面的影响。记忆的简略和概括,可以使你抓住要领,掌握重点,也可能使你“以偏概全”,或“抓了芝麻,丢了西瓜”。记忆的完整、详细,可以使你把新旧知识有机联系起来,形成科学的体系,也可能产生“画蛇添足”,“画虎不成反类犬”的毛病。记忆的夸张、突出可以使你记忆深刻牢固,但却可能失去应有的分寸,突出的重点不对头,还可能造成“喧宾夺主”的问题。为了使记忆的变化有利于记忆的准确和巩固,首先要透彻理解、分清主次,抓住重点记深记牢,再及其他。其次,要多加总结、系统归纳,形成知识的科学体系。第三,要把头脑的记忆与笔记、卡片等记忆工具结合起来。“好记性不如秃笔头”,我们保留在脑子里的,应当只是那些最主要最基本的东西。学外文背字典,其精神固然可佳,其方法未免过于笨拙,善于学习的人是不会这样做的。

查看全部

「 支持乌有之乡!」

乌有之乡 WYZXWK.COM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注:本网站部分配图来自网络,侵删

扫描下方二维码,订阅乌有之乡网刊微信

官方微信订阅号

相关文章

习近平会见泰国国王哇集拉隆功

劳动者能不能当家,是检验社会主义的唯一标准

郝贵生:《论持久战》中“高瞻远瞩的战略思维”的现实意义究竟是什么?

好物推荐

最新推荐

郝贵生 | 《论持久战》与中国的反腐败斗争究竟有什么逻辑联系?

习近平会见泰国国王哇集拉隆功

湘赣红旅—追寻伟人足迹.传承红色精神

两日热点

“唯一标 准”论是错误的——纪念真理标准讨论二十周年

林爱玥:高市早苗20天毁掉日本50年!

锁定坚强:《新闻联播》中谈及铭记毛主席等老一辈的历史功绩,为何让人民激动?!